古卷食遺——先秦
所以他們什麼都吃。
挑食的,都死了。
一.史前
今天,玉米、水稻、小麥佔據著中國糧食產量前三位。但在4000年前,我們沒有玉米,也沒有小麥。小麥原產西亞,玉米原產美洲。
靠漁獵固然能吃到肉,可是畢竟看天吃飯的勾當,輸出不穩定,不足以確保一年四季養活一大家子人。在北方,有人發現一種狗尾草是可以吃的,而且種植簡單,存活率高,於是北方流行起種草。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種作物是中國北方的食物砥柱,這就是粟(稷),現在更習慣叫它小米(雷老闆深謀遠慮)。距今7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和磁山文化都有栽培粟的痕迹發現。
浙江上山遺址陶胎里找到了栽培稻的稻殼,這是1萬年前的先民留下的,基本上可以確定中國是最早馴化水稻的國家,也就是說,水稻原產中國。
除了大米和小米,我們還有黍(大黃米)、菽(豆類),加上後來傳入的小麥,五穀就此齊活。
肉食方面,廣西桂林的甑皮岩遺址出土的家豬骨骼化石,表明至少約1萬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養豬了。殷商時,養豬成風,甲骨文的「家」字,造字結構就是屋裡有豬,有豬才叫家,簡直是剛需。
當時可以吃到煮的米湯、粗加磨礪之後的米糊,煮以及烤的肉和魚,蔬菜湯和一些水果。
中國有不少原生果蔬,所以媽媽們從很久很久之前,就可以叮嚀「多吃蔬菜水果」。
部分原產中國的食材:
1.水稻
2.白菜3.小米(粟)4.糜子5.龍眼
6.梨7.橙子8.櫻桃9.韭菜10.冬瓜11.大豆12.山藥13.茭白14.黑木耳15.葫蘆
16.枇杷17.棗/酸棗18.杏19.桃子20.中國李21.榛子22.栗23.獼猴桃24.荔枝二.果蔬
《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物候歷,雖然成書約在戰國,不過一般也認為內中保存了部分夏朝的物候信息。常見的七十二物候的候應,諸如「雁北鄉」、「雉震呴」、「魚陟負冰」,大抵出自這裡。
《夏小正》的一些記載,使今人可窺當時食材:囿見有韭……采芸(油菜)……梅杏杝桃
四月……囿見有杏
八月……剝瓜、剝棗
十有二月……納卵蒜(小蒜)
作為農事曆書,《夏小正》主要功能之一,是指導農業生產,從曆書記載看來,蔬菜日益豐贍。
夫柤梨桔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莊子》
柤就是山楂,加上梨子、桔子、柚子,水果種類也相當可觀。
殷商開國名臣伊尹,曾以庖廚之道諫商湯,記錄其言行的《伊尹說》,可能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小說。原書早佚,《呂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自言輯錄自《伊尹說》,後人多有異議,然而無從考辨。伊尹由廚入政,從五味調和到陰陽燮理,自庖廚間領悟到治國之道,並以此王佐輔弼,興商六百年,為後世人臣表率。至於後來同樣從後廚走上朝堂的易牙,那已是反面典型,同伊尹恰好對照。
《本味篇》主要內容就是伊尹向商湯論述天下至味,駢羅出一份充滿想像力的食單。當時商湯還未舉事,被伊尹一席話饞的口水直流,問「可以開動了嗎?(可對而為乎)」伊尹說,不行,你現在巴掌大的地盤能有什麼好吃的,奪了天下,作了天子,天下的美食才憑君品嘗。於是商湯造了反。
其中說到菜之美者,有:
崑崙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余瞀(音冒)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士英。
讀上去像《山海經》一樣,多數是杜撰的東西,比如「壽木之華」,是不死樹的花。「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倒是確實存在,芸就是芸香,是立陶宛國花,傳入我國時間較早,能驅衣魚(書蟲)防蟲蛀,故常被夾在書里。素日所言「書香」,就是指芸香的香氣。
《詩經》除了大量的「我想睡你」的歌謠外,還有大量的「我要吃飯」的歌謠,可見古往今來幾千年,從上古民謠到社交媒體,大家宣之於口的生活實質上還是一樣的——情慾和食慾,總是圍繞著饑渴。
名篇《關雎》里,出門采荇菜的姑娘被君子瞄上了,君子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滿腦子都是姑娘在采荇菜。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這個姑娘反反覆復天天採的荇菜就是下面這種綠色的葉子。
荇菜,今天最常見的綠化植物之一。無論清澈的,或是髒兮兮的小池塘水面上,常常能看見浮著連成片的圓圓葉子,多數就是荇菜。怎麼看都不像好吃的樣子,必須佩服先民們探索精神,山澤林藪,無論翻找到什麼,都要拿來吃一下試試。食之無害,味道尚可,就會逐漸流傳開來,流傳下去。強行服食荇菜能利尿通淋,故不宜多吃。小夥子窺見姑娘采荇菜,不妨自己多采些吃,好清熱敗火。除了看上去不怎麼好吃的荇菜外,《詩經》還有些別的蔬菜: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蘩就是白蒿,葉可食。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荼,苦菜;薺,薺菜
童年有不少時間是跟隨母親去田野間挖薺菜的,很難說更喜歡薺菜的味道,還是更喜歡挖野菜這件事情本身。歷代古籍常常能看見食用薺菜,不過時至今日,薺菜似乎沒能像白菜、油菜、茄子一樣變成菜市場和餐桌常客,它仍然置身在野味和家常之間。
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其餚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這一則《大雅·韓奕》,說得是韓侯入鎬京受封,顯父為之祖餞。筵席上有蒸鱉和鮮魚,蔬菜有筍和蒲菜。
上圖像烤腸一樣的植物就是香蒲,蒲菜則是香蒲的假莖。儘管食材的獲取難度稍稍增加,要剝下層層皮殼才能得到皎然如玉的精髓,但並沒有妨礙筍和蒲菜在菜譜上一直活躍到今天。濟南奶湯蒲菜,將這種蔬菜溫潤的一面,淋漓盡致展現出來。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上面這段是一首撩漢詩,女主角心裡焦躁的很,三句都重複「求男友,要告白的抓緊!」,樹上梅子都要落光啦,我男盆友到底在哪裡!
梅子是當時重要的調味品,《尚書》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調製上好的羹湯,要咸酸適宜。孔穎達認為梅應該是醋,但是不排除梅就是指梅子,用梅子肉和鹽為羹調味,即使以現在的標準,也不失美味。其他著作也有「桃諸、梅諸、卵鹽」並食的紀錄,桃和梅子罐頭(菹,腌制的桃和梅)就著大鹽粒一起吃。
這一時期,另一種重要的調味佐料,椒,也出現在廚房裡了。當時椒特指花椒——辣椒要到明代才傳入中國。在辣椒之前,花椒及其特殊口感,已經駐留在中國人舌尖上幾千年。花椒還有多子多福的好彩頭,西漢未央宮中,有一宮室處以椒泥塗壁,謂之「椒房」,是皇后寢殿。以花椒寓多子嗣,應當就出自《詩經·椒聊》: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祝福子孫像樹上的花椒一樣繁盛。
我們今天的食譜上,有一大部分食材,是從域外引進的:
知道後最讓你震驚的冷知識是什麼? - 蟲離先生的回答 - 知乎倘若按照受歡迎程度為引入食材投一次票,奪魁者很有可能是辣椒。辣椒提供了一種清爽、專註而尖銳的辣感,這是先民們很難想像的味道。因為在此之前,幾乎所有辣的食材,都會附贈渾濁的口氣,例如:
蔥、姜、韭菜、蘿蔔、茱萸、藠頭(薤)
大蒜和大蔥在西漢傳入,當時的蔥指小蔥。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管子》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鎬京,西周滅亡。戎族與兩周戰爭持續不斷。春秋時,燕國屢遭侵掠,應燕庄公之請,初為霸主的齊桓公舉兵北伐,大破山戎,為燕國北辟國境,消解邊患。燕庄公感激,親自把齊桓公直送進齊境內五十里。照周制,諸侯相送不得逾境,齊桓公遂將這五十里國土贈予燕國。這次北伐,帶回兩樣作物,其中之一就是小蔥。
當然也有人嗜好這些味道,吃的時候確實蠻爽的,有沒有口氣那是後話,比如孔子。在吃飯這件事上規矩極多的孔子,頗鍾愛姜,《論語》說:
不撤姜食
姜不能停。
當然孔子萬世標表,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即使當時有人質疑他有口臭,多半也能用一通大道理搪塞過去,學生們又不敢妄議。不過平輩、或者弟子口吐穢氣,則可能發生衝突。僧侶講經論道,口氣不潔,不但褻瀆佛祖,兼且影響同門不能專心向佛。後來佛教徒實在無法忍受,單獨把這些蔬菜列入禁食,歸類叫作「葷」。梁武帝不準僧人吃肉之前,「葷」這個字眼,不是指肉食,而是特指這些味道辛臭的食材。「葷」字取的巧妙,中國人最常見的用來降服辛辣食材的方法,是把它們同肉、魚一起烹制,以葷對腥,不但消解了食材戾氣,反而有相互提味之功。
三.動物
人類吃肉,遠比種植作物的歷史要長。食物匱乏,逼迫獵手們不得不嘗試捕捉各種動物來裹腹。獵取和飼養,是獲得肉食的主要方式。隨著時間遷移,生產力進步,以及人口增加,越近後世,通過飼養獲取肉類的比重越大。但在先秦,飼養業規模有限,即使以周王室之尊,也要依靠獸人、漁人、鱉人三種專職在外捕獵,補充膳食之用。
獸人,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凡獸人於臘人。皮、毛、角、筋入於玉府。
漁人,春獻王鮪(今天指金槍魚,古指鱘魚)。
鱉人掌取互物,以時簎魚、鱉、龜、蜃(大蛤),凡狸物。春獻鱉蜃,秋獻龜魚。
狼的吃法,體現在《禮記》中:狼油性溫,寒苦季節熬稻米粥時,割小塊狼胸油入粥以御冬。
民間捕獵更常見,《詩經》有一段閨房情話,末兩句,前幾年曾廣泛應用於各種社交媒體個人簽名: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丈夫剛剛交過公糧,尚未睡夠,妻子就催促出門狩獵。女的說,雞叫了,老公起床。男的努力睜開眼睛,說亮你大爺啊,看不見有星星嗎。女的說,起來去打鳥,打回來給你下酒。男人不說話。女的又說,我彈琴你鼓瑟好不好。男人仍然不說話。
《周禮》所載六獸、六禽都是當時常見野味。六獸: 麋、鹿、熊、麇(jun,獐子)、野豬、兔幾
六禽:雁﹑鶉﹑鷃(yàn)﹑雉﹑鳩﹑鴿
周天子食譜中,有一種東西出現頻率很高,就是「蚳醢」,螞蟻卵做的醬。《禮記·內則》也有「蝸醢」,今人或以為「蝸」指田螺之類,但也不排除是可食用的大蝸牛,總之軟體動物和昆蟲搗研成泥的吃法,是登堂入室的。
腶修,蚳醢
腶修,搗碎加以薑桂的干肉。用來蘸螞蟻卵吃。
蝸醢而菰食,雉羹
上面這句是個套餐,包括螺醬(或者是搗爛的蝸牛),搭配雕胡米(茭白的籽),以及野雞肉湯。有肉,有米飯,有湯,搭配合理,極具特色。
雕胡米,也叫「菰」,是一種可憐的作物。今天已經絕少有人拿它作為糧食,然而曾幾何時,雕胡米被大量栽培,擠進五穀之列,稱「六穀」,是舉足輕重的主食。偶然的機會,有人發現這種植物能夠變異,當它感染黑粉菌,會失去抽穗開花結實的能力,而莖部膨大,變成另一種美食——茭白。種植者逐漸摸清並學會了控制它變異的方法,對他們而言,就面臨著一道單選題,選擇產出雕胡米,或者選擇產出茭白,兩者不可兼得。隨著小麥、水稻、豆類,以及後來傳入的紅薯、玉米產量企穩,雕胡米被漸漸遺棄,終於無人問津。
按照規矩,貴族不該吃動物下水:君子不食圂腴
只是在吃這件事上,後人並不太在意祖先陳陳相因的約束,到了唐宋,皇帝也完全不忌動物內臟,大吃特吃,管他個球。吃個飯也要如履薄冰,害怕橫遭非難,那當真活得無趣之極。孔子在吃飯方面就提了一堆建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鑒於孔子常常帶同弟子周遊,吃不飽、睡不好想必時有發生,這句恰似處境寫照。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
束脩就是肉乾。孔子說,自動來送肉乾給我的,我就願教。開收學費之先河。
規矩篇:
食饐而餲,魚餒肉敗,不食
不新鮮,不吃!
色惡,不食
顏色不好看,不吃!
臭惡,不食
味不好,不吃 !
失飪不食
廚師做的不好,不吃!
割不正,不食
切不好,不吃 !
不得其醬,不食
醬配錯了,不吃!
食無醬不食
沒有醬?不吃!
沽酒市脯,不食
街上沽的酒,買的肉,不吃!
席不正不坐
我們就很容易想像到,孔子站在飯局一旁,負氣不吃飯,氣氛尷尬。大家終於吃飽了,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吃不飽也無妨。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有好菜,必改顏而謝。
被後世放棄的繁文縟節還有不少,比如骨頭要擺在左側,肉在右側;上魚時,若是燒魚,魚尾沖著客人;冬季魚肚向著客人右側,夏季魚脊向著客人右側(方便右手取食)。
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
不把飯糰成球,不抓起飯又扔回去,不大口喝湯,不吧唧嘴,不啃骨頭,染指的魚得自己吃完別再放回去,不把骨頭給狗吃,不專註於一款食物吃個不停,不掀起飯散熱,不用筷子吃米飯(要用手),不囫圇吞吃羹(要嚼一嚼),不攪合羹湯,不剔牙,不直接喝醬。
某次同一位前輩聊天,前輩說之前女兒帶了一隻男朋友回家。開飯時,上了一碟花生,小夥子夾起一枚吃了,又夾起一枚,又夾起一枚……一連夾了七次,每次只夾一顆,你這是召喚神龍啊,前輩眉頭大皺,後來婚事終究沒成。
還是說回到肉食上面來,前文說貴族不吃下水,具體來說,應當是不吃動物腸胃。肝臟是可以吃的。《韓非子》有一則關於食用肝的故事:
昭僖侯之時,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誚之曰:「若何為置生肝寡人羹中?」宰人頓首服死罪曰:「竊欲去尚宰人也」。
韓昭侯吃飯的時候,在湯里吃出了生肝,韓昭侯直接傳喚廚師長助理問責,助理心下惶惶,不打自招,承認是自己往羹湯里加了生肝,意欲嫁禍廚師長,好由自己取代他。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晉文公重耳身上。重耳吃烤肉發現有頭髮繞在肉上,大怒,叫來廚師長問:「你踏馬想噎死寡人?」廚師長叩頭謝罪,說:「臣伏死罪,臣罪有三:臣的刀磨得如幹將莫邪一般鋒利,削鐵尚且如泥,以此切肉,肉切碎了而頭髮沒斬斷,這是頭一樣大罪;臣親手拿木棍一根一根串肉塊,沒看見這麼長一根頭髮,這是第二樣死罪;烤肉的爐子炭火熾紅,肉都烤熟了而頭髮沒點著,這是第三罪。臣誠該死,只是恐怕臣左右也有嫉恨而陷害臣的小人。」重耳覺得在理,叫齊了庖廚雜役一一詰問,果然另有人作祟,於是處死之。機智的廚師長。
上面說的「宰人」,在周王室,地位很高。《周禮》有「天官冢宰」,是內朝主宰,六卿之首,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原本「宰」屬家臣,臨祭主宰牲,平時總理飲膳,下屬部門包括:
皰人(庖丁解牛的皰丁,就屬於該部門的幹事)、內饔(掌王、後、世子飲食和祭祀)、外饔(掌外祭祀、大宴、出師征伐及巡狩田獵等)、獸人、漁人、鱉人、醢人、食醫(掌天子飲食調和劑量)、凌人(冷庫)、籩人(零食)。部門分別有人員配置,比如漁人部門有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冢宰掌管著龐大的後勤機構,待到化家為國,地位不斷提升,管家成為執政長官,就是宰相。
貴族階層大量的肉食以及祭祀供應,無法全部依賴獵取,尤其是祭祀用的「牲」,基本都取自飼養家畜。當時有六畜(六牲)之說,是六種佔比最高的家畜:牛、馬、羊、豬、犬、雞,佔了十二生肖半壁。周天子飲饌,包括這六種動物:
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物
的確相當豐贍,其中「八珍」最為後世樂道,被認為是前古珍饈代表。
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
《禮記》對八珍做了考證:
- 淳熬:濃濃的肉醬煎香,澆在旱稻米飯上,再澆一遍脂膏
- 淳母:與淳熬製法一致,只是最後澆在黍米飯上。黍米就是大黃米,也叫糜子。如今已經幾乎沒有人用它來做米飯,更常見的加工形式代表,是陝西的糜子饃饃。
- 炮豚:炮豚的製作工藝略複雜,小豬,掏去內臟,以棗填滿腹腔,用蘆葦把小豬纏裹起來,塗一層帶草的泥,放在猛火中燒,是為「炮」。炮畢,剝去泥巴,揉搓掉燒制時豬體表面形成的皺皮,然後用稻米粉調製成糊,塗遍小豬的全身(類似於今天的掛糊),再投入盛有動物油的小鼎(動物油必須埋沒豬身),將小鼎放入盛水的大鍋中,大鍋的水面不能高出小鼎的邊沿,以免水溢入鼎中。用火燒熬三天三夜後,將小豬取出,用肉醬、醋等調和而食。
- 炮牂:製法同上,只是乳豬換成羊羔。
- 搗珍:牛、羊、麋鹿、鹿、獐等動物的裡脊肉,經反覆捶打,除去肉中的筋腱,烹熟之後,取出揉成肉泥而食。
- 漬:選用剛剛宰殺的新鮮牛肉,切成薄片,酒里浸泡一整夜,調肉醬、梅醬、醋等調料。
- 熬:牛肉或者鹿肉、麋肉、獐肉經過捶打,除去皮膜,攤在葦荻篾上,再撒上姜、桂和鹽面,以小火慢慢烘乾而成。類似於現代的肉脯。濕吃干吃均可,想吃濕的,放在肉醬里煎食;想吃乾的,捶打鬆散即可。
- 肝膋:取狗肝一副,用狗腸脂肪蒙起來,配以適當的汁子放在火上烤炙,使脂肪滲入肝內。然後以米粉糊潤澤,另取狼胸油切碎,與稻米合製成稠粥,一起食用。
八珍在後世多有嬗變,比如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這就奢侈的多了。中國人吃猩唇歷史悠久,伊尹向商湯介紹天下美食時,猩唇肉類是首席。今人或以為猩唇指麋鹿臉,不知依據何在。歷來古籍之考證,都沿用猩唇即是猩猩嘴唇之說,比如袁枚《隨園食單》:侍郎劉金門出使朝鮮,「王宴之。酒半,出一朱盤,錦冪之,置座前,一人持小刀啟其冪,乃人頭也,大驚。既而割其唇以進,乃知為猩唇。」
既然叫做「珍」,恐怕也不是輕易能吃到。《禮記》列舉了一些天子日常飲食,除了前文出現的蝸牛醬+雕胡米+野雞湯的套餐外,還有
麥食,脯羹,雞羹
麥飯,肉脯羹,雞肉羹。
析稌,犬羹,兔羹
舂細的稻米,狗肉羹,兔肉羹。
脯羹,兔醢
肉乾羹+兔子肉醬
麋膚,魚醢
麋肉塊+魚醬
先秦食用魚種類繁多,名稱與今大異,略舉幾例:
- 魴:鯿魚
- 鰥(guān):鯤魚
- 鱮(xù ):鰱魚
- 鱨:黃顙魚
- 鱧(lǐ):黑魚
- 鰋(yǎn):鯰魚
- 鱣:鱘鰉魚
《呂氏春秋·本味篇》的魚之美者,有:
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
鱄(zhuān):或以為是江豚。專諸刺殺吳王僚時,劍藏魚腸,那道魚就是鱄魚,故專諸也叫鱄諸。
朱鱉:六隻腳的鱉,能口吐碧色珠子。想養。
鰩就是鰩魚,伊尹對自己領導口若懸河,說鰩魚會飛,夜色下從西海飛往東海。這哪裡是勸諭君王,分明在講睡前故事,一本正經的胡扯,反正商湯不明真相,信了最好。
平民很少有機會吃到肉,《國語》有對飲食上森嚴等級的記錄「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孟子說「雞豚狗彘之數,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恐怕只是描繪願景。所以《左傳·曹劌論戰》里提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代表一個階層。飲食制度劃分社會地位和角色,尊卑、君臣、長幼,形成從食物成本、坐席位置、進餐次序等區分對待的規則儀式,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仍然在發揮影響力。《禮記》提供的平民食單,足以佐證:
(事父母姑舅)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
這段文字列舉了一大串尋常人家,兒媳侍奉父母姑舅的飲食,包括:粥、酒、野菜湯、豆類和麥、高粱糖、堇菜和荁菜、榆錢、油脂,唯獨沒有肉。能沾點葷菜邊兒的,只是將動物脂肪融化了澆在菜上吃,僅此而已。
四.烹調
先秦食材加工辦法,主要有:
脯(風乾) 、菹(果蔬腌制)、膾(細切,通常生吃)、醢(製成醬)、鮑(腌魚)
煮、煎(著重於收汁,凡有汁而干謂之煎)、熬、炰(蒸)、烤(燔)、炙(烤而煙熏)、炮(用泥或者別的什麼裹起來烤)。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刑罰,也多以以上這些食物加工工藝為藍本創作。比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泥,炮烙就是把人烤死,烹刑是把人煮死,俱五刑後來演變成凌遲,是脫胎於膾——細細切割。
羹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食物,幾乎所有食材均可入羹
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
上至諸侯,下迄庶民,對羹食的喜愛不分貴賤階級。蔬菜羹、肉羹、菜肉羹,羹里有主食,方便調味。
另外,當時習慣吃醬,前文已經露臉了很多種類的醬,孔子甚至拒絕食用搭配不正確的醬,可見醬的搭配特別有講究。當時的醬還沒有後世發酵的工藝,只是食材剁爛,調以佐料而已。周王室設有專事料理醬的職位,醢人。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羞豆之食,酏食、糝食。
一言不合就扔來一大波醬:
- 韭菹:韭菜做的腌菜;
- 醓tǎn醢:有汁的肉醬;
- 昌本:菖蒲根切段腌制;
- 麋臡ní:帶骨頭的麋肉醬;
- 菁菹:韭花醬,或說是蕪菁(大頭菜)的腌菜;
- 茆菹:腌蒓菜;
- 麇臡:獐肉醬;
- 葵菹:秋葵(側金盞)的腌菜酸菜;
- 蠃醢:田螺肉醬;
- 脾析:碎切牛百葉(牛胃);
- 蠯醢:蚌肉醬;
- 豚拍:小豬仔肩胛肉醬
- 蚳醢:螞蟻卵醬
- 芹菹:腌水芹
- 深蒲:蒲的嫩葉未出水時采來作菹
- 箈菹:腌青苔,或說是一種腌竹筍
醢和菹有延長食物貯存期的作用,不過,雖然先秦已經出現腌制食物,但更常用的保質方式,還是晒乾成脯。 通常肉脯會成批量保存在庫房,供待客、日常膳食。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穆公遣杞子、逢孫和楊孫打探鄭國形勢,作出兵準備。鄭穆公洞悉,使人謁賓館,見此三子行李裝車,厲兵秣馬,完全是戰備狀態。鄭國禮賓官奚落道:「三位大人在此耽留久矣,敝國的肉乾、糧米、牲口都被三位吃完了,Now fuck off!」
腌制和風/晒乾廣泛應用於王室和民間,不過倘若打算原汁原味儲存食物,平民就束手無策了。周王室專設「凌人」部門,負責掌冰。曾侯乙墓發掘出青銅冰鑒,專事冰鎮。
受限於糧食加工技術,先秦點心罕見,連天子都要吃粗糧飯。點心也以果脯、肉乾、魚乾為主,米面類的有- 麷(fēng):干炒(烘)的麥粒;
- 蕡:干炒大麻籽
- 形鹽:鹽壓鑄成虎形(Excuse me?)
- 糗餌、粉糍:米糕,撒豆霜(豆屑),米麥搗成泥做糕,今天叫作「糍粑」
冬,王使周公閱來聘(晉),饗有昌歜、白黑、形鹽 《左傳·僖公三十年》
冬日,周王欽差周公閱訪晉,接待天使的宴席上了幾道點心,有菖蒲根、白米糕、黑黍子糕、模刻成老虎形狀的鹽塊。周公閱拿著一大塊鹽一臉茫然,這……這踏馬給我吃的都是些啥。
人類吃鹽歷史極其悠久,對於鹽的需求,不僅僅在於調味,鈉調整細胞與血液之間的容量,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維持細胞的正常結構和功能。除煮鹽業,釀造和製糖也出現了。醋和糖被應用於烹飪。《楚辭·招魂》「柘漿」、「餦餭」都是糖制的東西。
更常見料理工藝,是燒烤類和蒸煮類,比如《詩經》里一道烤兔子。《詩經》慣用重章疊句,讓這隻兔子不得不反覆遭受痛苦: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兔子:日了狗了,你能一次說完吧。
易牙剁下親生兒子的腦袋,蒸熟了獻給齊桓公吃,是蒸肉的一個例子。
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 《韓非子》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孟子》
陽貨趁孔子不在家時,送給孔家蒸小豬。
關於煮肉的例子,則不勝枚舉。
楚人送給鄭靈公的禮物里有一隻大黿,鄭國中原內陸,難得見到這玩意兒,於是靈公叫上宗親貴族們一道來吃煮黿。公子宋和公子歸,一對好哥們兒,倆人也在被邀之列。倆人見了面,一番胡吹之際,公子宋的食指突然震顫起來。公子歸說,你丫染了什麼花柳病,怎麼還抖上了。公子宋得意洋洋把食指舉給公子歸看,說,我天賦異稟,以往每次食指顫抖,不久即有美食異味可吃,百試百靈。及入殿,庖廚正在堂上殺黿,倆人心照不宣的笑起來。鄭靈公喝道,你倆幹什麼!有什麼好笑的?公子歸嘴溜,就將方才之事稟告。鄭靈公覺得相當沒面子,你算老幾,能預測吃美食?老子偏偏讓你失算,於是不給公子宋吃。宋大怒,染指於鼎,拂袖而出。鄭靈公亦怒,欲殺之。宋首先發難,又拉攏公子歸同謀。公子歸有顧忌,說畜生老了還不捨得殺呢,何況殺國君。宋說,你不合作我就告你謀反。公子歸懼,兩人就把鄭靈公殺了。 做領導的心胸狹隘,當真咎由自取。
先秦缺少飲食專著,從零星散落在各種古籍經傳的記錄間尋覓,希望嘗鼎一臠,穿過漫長的悠悠歲月,大略得悉當時飲食情形。
孟子說,口之於味,有同耆也。古往今來,人類有著共同的語言,愛和食物。無論我們身處何方,今夕何夕。對美食的追求,生活的耕耘,自然的敬仰,早已深埋在文化基因里,貫穿歷史,始終如一。
兩漢篇:知乎專欄
魏晉篇:古卷食遺--魏晉南北朝 - 知乎專欄
隋唐篇:古卷食遺--隋唐五代 - 知乎專欄
兩宋篇:古卷食遺--兩宋 - 知乎專欄
元朝篇:古卷食遺--元 - 知乎專欄
更多內容,還可以關注公眾號:古卷傳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