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IP營銷聽起來有點厲害?

IP在近幾年的營銷事件中大獲成功,很多品牌也拿了熱門IP的合作作為突破點。

在相關行業學習了幾年,覺得IP的確有一些優勢,可以四兩撥千斤,「不費力卻贏很大」,這裡總結梳理一下

超強內容力,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獲得消費者的主動關注

現在,無論品牌大小,知名與否,獲取消費者的關注都變得空前地困難。

隨著媒體資源和形式的豐富,消費者注意力的稀缺和碎片化已是事實,並且將繼續朝這個趨勢發展。

其次,大數據和技術進步進一步推動了去中心化的趨勢:基於大數據「個性化推送」「千人千面」的情況使得品牌難以獨攬廣告權。

同時,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聰明,每個人似乎多多少少練就了一套「我不想看的自動屏蔽」的超能力,硬性廣告的推送效果越來越弱。

品牌唯一的出路就是創造消費者感興趣的內容,獲得主動關注,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品牌都在倡導「內容為王」。

而好的IP品牌的巨大優勢就是擁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內容,以此輕鬆獲得關注。比如正在上映的《美女與野獸》,僅僅是電影同款的玫瑰發售就獲得了不少轉發,打動了無數少女心。

有一整個童話故事作為內容支撐,吸引消費者關注和喜歡當然容易多了。

IP的特質之一就是必須具有的優質內容。很多好的品牌不能晉級為IP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優質內容。

內容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電影,音樂,小說,遊戲,甚至是形象或者產品本身都可以。

無論哪種形式,其內容都必須有溫度、有個性,通過情感紐帶將消費者的注意力聚集到一起,才可以稱之為「好的內容」。

同時,IP品牌的內容也要有足夠的「豐富度」,可以有足夠的想像空間,甚至有的IP可以創造出一個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世界,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IP的內容」。像一時的八卦,熱點事件等只是一鎚子買賣,沒有足夠豐富度的可不能算。

因此,被稱之為IP的品牌都有自帶關注的絕佳能力,畢竟獲得了關注才有後面的故事。

粉絲經濟加持,高互動、易傳播促成高變現

IP的特徵之二是擁有愛自己的粉絲。

粉絲的愛是很可貴的,他們會與運營品牌的主頁君聊天,為收集IP品牌發布的新內容新產品而自處奔走,真誠地希望這個IP可以更好,這種粉絲互動是具有巨大的情感價值的;巨大的情感價值自然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粉絲對於喜愛的IP,其主動購買的意願也是狂熱級的:《星球大戰》里的BB8機器人一上市瞬間被秒空,喬丹聯名款球鞋提前排隊幾天才買得到,還有今天肯德基和陰陽師的聯合活動剛開始,公司附近的肯德基至少多了2倍人流,我去的時候「歐氣套餐」的閃卡馬上就要送完了…..

有了這群粉絲之後,IP品牌還可以有意經營粉絲群,鼓勵粉絲自傳播,通過核心粉絲來影響更多的路人粉,同時運營粉絲社群,增加粉絲的粘性。

相比較於沒有粉絲的一般產品品牌,IP一下子實現了互動、傳播、變現三個維度的領先

有些人可能對「粉絲」這個群體表示不理解,不能理解那些狂熱的IP粉被什麼所吸引?如果說喜歡一個明星可能是因為顏值,演技或者他/她的氣質,那麼對於某個IP為什麼會有類似的情感呢?

我覺得這個過程是雙向的:

一方面是因為IP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價值觀和相對龐大的內容支撐,可以快速吸引那部分屬於它的粉絲,做到對「你」說話,懂「你」的想法,表達「你」的態度,加強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接,產生精神層面的共鳴

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在主動選擇那些他喜歡的,他認可的東西,並願意為這些懂他的東西付出,只是這些東西恰好以一個IP的形式呈現

當然,一般的品牌(非IP的品牌)也會擁有它的粉絲,區別在於粉絲對於IP的熱愛不是因為某個產品很好或者某個設計好看,而是更加抽象的精神傳達,喜歡在這個IP世界裡面傳遞的世界觀,使自己可以沉浸其中,感受到共鳴,比如漫威創造的超級英雄宇宙,冰雪奇緣奇幻的世界等等。

畢竟人生如此漫漫,能夠有懂你的人,懂你的東西(並且做著那些你認同的事情)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總結以上兩點,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IP的好處不言自明,打破了現有市場營銷方法的局限,在與消費者產生連接的各個環節破壞原有秩序,自成套路,而且還很省錢。

從傳統營銷中消費者旅程角度再梳理一遍,可能會更佳清楚。

消費者旅程大致包括幾個階段:

告知(Awareness):讓消費者知道這個品牌

互動(Engagement):與消費者產生互動連接

轉化(Conversion): 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意願

購買(Purchase):消費者購買,消費,使用產品

傳播(Advocacy):自發傳播或發表正面主張,影響其他消費者

傳統的產品營銷和IP品牌分別是怎麼做的?

告知(Awareness)階段: 通常,為了讓消費者知道某個品牌或者某個活動,大量的媒體投入必不可少,還要通過一些外力輔助來吸引消費者,如明星代言 ,熱點事件的炒作等等。IP則可以通過自己的優質內容進入消費者的視野。

互動(Engagement)階段:對於一般品牌,需要依靠明星話題或者福利來吸引消費者的互動,而IP品牌卻常常可以「不費力但贏很大」,獲得超高的互動率。

接下來的轉化(Conversion)購買(Purchase)和自傳播(Advocacy)階段:為了促進轉化和分享,通常促銷、終端活動和分享有禮等機制是必須的;而IP因為有這麼一批核心粉絲,在轉化購買,自傳播上獲得了先天優勢。

總結來說,

IP品牌是更有生命力的品牌,它有自我生長的特徵:自帶關注,高轉化,自傳播。甚至通過粉絲對於IP內容的再編輯、再衍生產生新的內容,從而反過來滋養品牌本身。

商業模式多樣,延展性強

剛剛提到,IP粉們並不是因為某個產品,某個設計喜歡這個IP,而更多是因為IP講述的這個故事,這個世界,傳遞的精神價值而喜歡。

這從商業角度亦會帶來巨大的優勢,就是品類的延展性。

去年去迪士尼樂園玩,看到了無數小Elsa,小女孩們喜歡《冰雪奇緣》里的Elsa,她們會穿Elsa的衣服,用《冰雪奇緣》主題的水杯,書包,本子,甚至可能家居用品也有《冰雪奇緣》的元素,橫跨眾多消費品類。這對通常的產品導向品牌來說是不可能的,一個專業賣電器並且倡導科技的品牌,某一天賣食品了,可能也不會太多消費者願意買單吧。

對於產品品牌來說,賣的是產品,重要的行業的縱向積累,很難跨品類遷移。

對於IP來說,賣的是故事,可以跨越眾多產品品類,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

這裡引用《超級IP》一書裡面的例子,來看一個品牌稱為為IP,然後成功延展品類的故事。

一家起源於舊金山灣區的連鎖咖啡店,已然是潮流咖啡店的代名詞,被成為咖啡界的Apple。

它就是Blue Bottle。

創世之初,Blue Bottle的創始人就希望建立一個開創先例的咖啡店。Blue Bottle對咖啡豆的質量和製作工藝要求近乎嚴苛,從而造就了一般咖啡店難以匹敵的絕佳口感,吸引了一批對咖啡口感有偏好的小眾群體,由此建立了獨樹一幟的品牌個性,引起眾多口碑傳播。

隨後,Blue Bottle更進一步擴大開始它的商業布局,它開始在咖啡店售賣原料咖啡豆,咖啡壺等器具,還有製作咖啡相關的書籍,為咖啡愛好者們提供更多衍生產品和服務。

當人們都以為這樣一個咖啡品牌已經做到極致的時候,它在原有的咖啡店內增加了共享辦公的空間,將品牌上升到了具有科技感的生活美學品牌。

國內類似的共享辦公的咖啡館有北京的車庫咖啡,有幸去過,是北京創業者最聚集的地方之一了吧,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你可以在這裡碼PPT,和團隊討論,認識隔壁桌的創業者,每周還有咖啡店提供的免費為創業團隊法律諮詢和財務諮詢的機會。這樣的咖啡館,攜帶的是集科技,創業,美學,人文一體的品牌基因。

回顧Blue Bottle的例子,第一步,在創始人的「執念」影響下,Blue Bottle的咖啡成為了一個超級單品,它的走紅有點像當年的小米手機,足夠差異化的產品吸引了首批核心粉絲,配合它追求極致完美的品牌個性,使得品牌具有傳播性;

下一步,圍繞它所倡導的咖啡文化,拓寬產品線和服務;

最後,將咖啡文化上升到一種生活方式和科技美學,把一個咖啡愛好者的品牌變成一個具有自己生活美學態度的,帶有合作互聯基因的IP。

可以看到,Blue Bottle這個IP品牌早已超越了產品本身。消費者是因為品牌的個性,情感表達,價值輸出而喜歡它,而不僅僅是因為產品所具備的功能性。

最後,IP的大熱其實是消費者帶來的,消費者始終要的是情感的連接,IP是情感和價值觀的集中和深刻地展現。喬幫主曾說我們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如今,科技的浪潮已經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便利,高效和不同的可能性,那麼人文、情感體驗和價值輸出會以怎樣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文章中的咖啡館例子引用了吳聲所著的《超級IP》,值得推薦,列舉了豐富的案例。不同IP分階段分類別的做法都可以看到。不足之處是,書中創造了很多新辭彙,有點難讀,實際是營銷常用的一些方法論換了個說法,轉化好即可。

推薦閱讀:

80%的美妝大牌都被這些豪門壟斷了,深扒全球10大美妝集團族譜
哪些品牌名/學派名原本非常巧妙有內涵,翻譯後喪失了原來的味道?
現在做進口葡萄酒,如何在眾多葡萄酒公司和品牌中突圍,佔領市場?
格瓦斯到底是什麼東西?哇哈哈的這個產品定位是什麼?從那個角度切入市場?這個產品線對哇哈哈有何意義,南北方的文化能否打通?

TAG:市场营销 | 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