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談興趣培養:消費時代下抵禦空虛無聊的必需

導言

前陣子讀鄭也夫先生的《吾國教育病理》,對書中興趣與創造力相關的論述,頗有感觸。特別是我本人5月份碩士答辯之後,一下子從漫長冗雜的論文撰寫與修改中解脫出來,竟發覺自己是一個多麼無趣之人——手握著那麼多自由的、美好的時光,卻不知如何去打發、如何去享受。

我始終認為,當一個人在專註於某件事的時候,最美,而畢業後的虛空讓我意識到去專註一件事,擁有某種興趣,是一種能力,需要習得的能力。有了困惑,就有了找尋,也萌發出想寫一點關於興趣培養的東西。但讓一個無趣之人分析興趣的培養,實在不靠譜,好在鄭也夫先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獨特的視角,給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解釋。以下是讀書筆記,共享之。

興趣不同於好奇心

興趣與好奇心常常如影隨形,但它們並不是一個東西。好奇心是最初的動力,是興趣的前驅。它廣泛涉獵,淺嘗輒止,短暫易逝。興趣常常被好奇誘發,而後專註於多個好奇中的一項。從某種意義上說,好奇是廣泛而短暫的興趣,而興趣是一種專一且持久的好奇。每個人心中都兼有好奇與興趣。但是人與人在好奇與興趣的強度上不等,在二者的配比上亦不同,兒童與成人的差異更大。

在自然的進化中,徹底地迷戀陌生,將每每使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徹底地恐懼陌生,逃避陌生,將無力開發新的空間。這兩種品性都將在同類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所以,動物和人類都擁有好奇心,都傾向於尋找適度的好奇與刺激。好奇心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提升認知。

人生中興趣與好奇心的此消彼長

兒童湊在一起就會玩起來,沒有玩具完全不是問題,他們會立即創造遊戲及其規則。而成人的遊戲則需要條件、道具和既定的規則等。二者風格上的差異說明,兒童在遊戲上有更強烈的衝動和興趣,同時遊戲是兒童生活的主要構成。與之相比,成人的生活中被動做的事情佔壓倒性優勢。

海德格爾說:「兒童為什麼遊戲呢?兒童遊戲就是因為他們遊戲。『因為』兒子在兒童遊戲中消失了。遊戲沒有『為什麼』。」兒童遊戲不侍奉任何具體的目標,即在微觀上「沒有為什麼」。但是宏觀而言,它侍奉著幫助他們成長的大目標。兒童需要廣泛地認識世界,所以他們必須有基因帶來的強烈的好奇心。

在「兒童-少年-青年-成人」的成長過程中,好奇心逐漸向興趣轉移。好奇心也仍然存在,比如在街上看到爭吵,成年人也會駐足觀看,而每天看報本質上是與街頭爭吵相似的心理。但成人的好奇心遠不如兒童多。在兒童那裡,好奇所佔的比重巨大,好奇心是他們認知的第一推手。在青少年及以後的階段,興趣取代了好奇心,成為成長的最大推手,認知的主要動力。

興趣:由一萬小時練習到形成專長

什麼是興趣?興趣是一種情緒,他幫助我們將注意力和精力不均等地投入到我們遭遇的人和物上面,分輕重緩急、有偏向地面對生活。比如一個人對某些人有興趣、有熱情,對另一些人冷漠、迴避等。對事物也一樣,比如對某些學科或職業有興趣,對另一些則味同爵蠟。

創造性研究者米歇爾·豪告訴我們:一個有才能、態度認真的年輕人在專家的指導下,要達到業餘演出的較高水平,需要練習3000小時,而成為一個專業的演奏家需要練習一萬小時。我相信,在這條漫長艱辛的練習途中,有些人失去耐心退出了。我不相信,最終的成功者是有刻苦精神而無興趣的,因為我不相信無興趣的練習會是高質量的。

成功者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練習的過程畢竟有枯燥的成分。我猜想,成功者練習是的枯燥成分可能最小,這樣他們被動練習的成分也就最小。漫長的練習中,有人覺得枯燥,有人不覺得枯燥,一定是後者能夠從中不斷發現新東西、新關係,毫無疑問是一種能力。

興趣、專長與不斷探索,有機結合在一起,是興趣不衰的支撐「鐵三角」。

資本主義晚期的異化:空虛無聊

前資本主義只有「拜物教」,到了資本主義才有「商品拜物教」。相比之下,拜物教要可愛得多,喜歡某種木頭、石頭、金屬、皮毛和動物等,既是親近大自然,又在愛好上保有巨大的多樣性。而商品拜物教呢?喜歡的是貨幣,是一種抽象的符號,並且這符號只會區分多與少,沒有其他的靈活性。信奉商品拜物教的人,興趣自然要萎縮。

技術的進步導致了溫飽的解決在勞動中風險與壓力的降低。但人類是最難琢磨與伺候的物種。全新變化後面的連鎖反應常常無法預料。有史以來人類一直處於充滿危險、壓力和刺激的生存鬥爭中,在漫長的適應中人類神經系統的覺醒度定格在一個閾限內。覺醒度高於或低於這個閾限,都會感到不適。因為前資本主義的勞動大多具有自主性,故不同的勞動各有各的樂趣。技術的進步導致溫飽的解決和勞動風險與壓力的降低,進而導致勞動者的覺醒度降低。這樣無樂趣和覺醒度降低共同作用於一個個勞動者的精神世界。

資本主義初期人類遭受的是無樂趣、飢餓、艱辛和刺激,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艱辛和強刺激並不好受,但如此狀態下的生命的充實的,且人類從遠古一路走來就是艱辛的,因此也適應了艱辛。而今遭遇的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通俗地說,就是空虛和無聊,它們是抑鬱症的溫床。誠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東西,空虛無聊久已有之,但兩千餘年來,無聊是地道的富貴病。席捲全社會的空虛無聊是當代的事情,是資本主義導致的工作無趣和溫飽無憂之合成。這正是馬克思始料不及的資本主義大發展催生的新型異化。

借來的激情:在消費時代中消費一切

空虛無聊是及其難耐的,為填補它,現代人千方百計地尋找形形色色的刺激。毒品是理解現代人的鑰匙,毒品是「借來的激情」——尋找新奇和尋找毒品,形異而實同,都是在向外界去借刺激,借激情。

為什麼要借?因為自己短缺。

為什麼短缺?因為自己不製造。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你本身是可以製造它們的。現代生物學家的研究證明,內分泌與快樂情緒有密切相關,特別是四種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腦啡和腦內啡。這些東西大多可以從毒品中借來。而研究證明,運動和某些運動同樣可以增加這些神經遞質。多巴胺與快樂關係密切,運動直接提升多巴胺。腦內啡的結構與嗎啡相似,故稱為腦內啡。β腦內啡是最強的荷爾蒙,其效力約為麻醉用嗎啡的5~6倍,腦內啡可以在從事你所熱衷的活動中產生。血清素的故事一度風靡歐美社會,不是因為它可以醫治抑鬱症,而是學者發現猴王的血清素高於其他猴子。

娛樂業提供了少技巧的刺激消費,主要有電視、開車和購物等,但他們只是獲取新奇的渠道,而不是內容本身。內容,必須靠生產者的想像力去生產,但它跟不上技術手段的進步。我們的經濟沒有能力為無技巧的刺激消費提供最大化的趣味刺激。

教育的使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

人文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訓練學習者的消費技巧,為享受各種刺激做準備。

文明有創造不同於暴力和勞累的刺激活動、開發從事和享受這些活動的技巧、教育人們學習這些活動所需要的技巧組成。……最刺激的良性活動要求最高的技巧,不幸最渴望強刺激的人大多數不是最能夠和最願意學習這些活動之技巧的人。……無聊是像飢餓一樣強勁的驅動力,造成了一種心理需求,想通過身體和心理的刺激性行為達到對無聊的解脫,其迫切性正如同我們的身體對食性的需要一樣——西托夫斯基

西托夫斯基以上的核心思想是:應對虛空無聊是要有準備的,好的準備是文明的組成部分,為之做出準備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即,教育的一大使命是幫助孩子們找到興趣,那是令他們終生受益的東西。

以上文字摘自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更多內容請閱讀原書,你可以通過「查看原文」選購此書。

product.dangdang.com/23


推薦閱讀:

教育類APP推廣有什麼好方法么?
申請Oxford或者LSE的Fully-funded scholarships的成功率如何?
你是怎麼當上孔子學院老師的?
看華語電影對外國人學習漢語有沒有效果?
你怎樣定義流動人口及流動兒童?

TAG:教育 | 创客 |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