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解體時,俄羅斯會放任各加盟共和國獨立?
1991年12月25日,曾經威震全球,貴為超級大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轟然倒塌。而隨著蘇聯的覆沒,這個曾經雄踞歐亞大陸北部中央的統一帝國,也分裂解體為十六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作為前蘇聯主體構成的俄羅斯聯邦,僅僅是其中一個,其佔地面積也由原先的2200萬平方公里,大幅縮水為1700萬平方公里,東歐、中亞兩大板塊,以及南高加索地區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紛紛脫離而去。
這是俄羅斯文明史無前例的大潰敗。而在這場分崩離析中,作為蘇聯遺產繼承人,以及俄羅斯文明代表的俄羅斯聯邦,其態度可以說是十分奇怪的,它非但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強力阻止加盟共和國的脫離,而是默認了這股邊緣板塊政治脫俄浪潮的發生。
這個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慣常認知。畢竟國土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資源,捍衛領土完整也是國家政權最基本的職責。而且眾所周知,在全球主要國家中,俄羅斯是出了名的對領土極端渴求,大陸國家的文明特質,決定了其天然有開疆拓土的原始衝動,在過去的幾百年中,俄羅斯正是靠著這種幾乎飢不擇食的領土擴張,才讓自己從一個蝸居莫斯科平原的弱小公國,一躍成為威震全球的一流世界級帝國。這樣一個只吞不吐的傢伙,怎麼會突然間轉了性,大手一揮,就將領土拱手讓出,而且一吐就是五百萬平方公里之巨?
是西方的壓力?這個當然是一個因素。畢竟西方之所以掀起冷戰,極力打壓蘇聯,除了意識形態衝突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的領土實在過於龐大。
領土的規模大小,與地緣潛力有直接的正向關係,蘇聯坐擁如此龐大的領土,一旦隨著科技進步,其開發邊緣國土的條件具備,用不了多久,國力就會火箭般提升——當年的蘇聯,就是借著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征服自然能力驟然提升的契機,讓自己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從原先的「帝國主義薄弱環節」,變成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全球兩大超級大國之一的。
有了這樣的先例,西方當然要強力打壓。而這種打壓,還不能僅僅是壓倒就算——就算把蘇聯一時摧毀,但只要地緣實力還在,有朝一日俄羅斯恢復元氣,還會東山再起。所以,在打垮蘇聯政權後,西方還需要對這個龐然大物進行一番拆解,通過這種形式,儘可能的縮減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進而削弱它的地緣潛力,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遏制俄羅斯,降低東山再起的可能。
但這就是主要原因嗎?畢竟我們都知道一個基本常識:外因是條件,內因是關鍵。尤其是對俄羅斯這樣的超級大國而言,破船也有三斤釘,如果沒有內部因素的影響,外部的壓力再大,也不可能迫其分裂解體——光俄羅斯那龐大的核武庫,就決定了西方不可能敢將它逼到絕路。
那麼,是西方的利誘?在蘇聯末期,為了推動這個大帝國的瓦解,西方確實對俄羅斯有過許多利益許諾——雖然這些許諾事後都被證明不過是謊言,但至少在當時,對深陷困境的俄羅斯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但這也不足以推動俄羅斯的妥協。畢竟這可是五百萬平方公里啊!即便是蘇聯(俄羅斯)這樣的全球第一領土大國,這樣的割肉,也實在是太誇張了些。無論西方給出什麼好處,其對俄羅斯的價值,都遠不能與這麼大片領土相比——何況西方還並沒有真的給出,而只是開張空頭支票而已,這樣俄羅斯也能上鉤,那也未免太小瞧莫斯科政客們的智商了吧。
所以,外部因素並不是主要的。俄羅斯之所以會在蘇聯解體時放縱邊緣國土脫離,主要還是自身的原因。
而說到自身原因,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蘇聯解體時各加盟共和國風起雲湧的民眾抗爭,以及蘇聯黨政組織的土崩瓦解。如果從這個印象來判斷,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認知:蘇聯的這場分裂,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衰落與邊緣板塊反抗力量的增強,這種此消彼長下,作為蘇聯主體的俄羅斯已無力壓制,於是只能被迫妥協。
這是最慣常的一種國家分裂形勢,看上去也與當時的形勢演變頗為吻合。但實際上,這依然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當時的俄羅斯是衰落了不假,但是還沒有陷入徹底的混亂。蘇聯解體時,蘇共與俄羅斯共和國之間的權力交接是相對和平有序的,並沒有爆發革命戰爭——這意味著從始至終,莫斯科的組織發動體系,尤其是軍隊,依然能保持在基本水準之上。
這就是說,蘇(俄)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最大底牌依然存在——雖然當時的莫斯科,已經無力再用利益籠絡邊緣共和國,但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用武力鎮壓反抗勢力,那還是能做到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消耗俄羅斯業已所剩無幾的積累,也會給邊緣板塊的穩定留下巨大隱患。但是不管怎麼說,總比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幾百年含辛茹苦打下來的江山一朝脫離的好。
可俄羅斯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默認、縱容了這一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俄羅斯對這種脫俄浪潮還有所推動——當時的中亞五國,由於長期享受蘇聯中樞的邊疆補貼,俄羅斯族裔在當地人口構成中也佔據相當比例(蘇聯解體時,中亞最大的哈薩克,俄羅斯族人口佔比已達到一半),所以它們的脫俄意願根本不強烈。相反,倒是俄羅斯,對讓它們獨立十分積極——中亞板塊的脫離,與其說是當地民眾獨立意識的覺醒,倒不如說是俄羅斯的主動放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蘇聯的解體,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外力強逼下的迫不得已,也不完全是俄羅斯的無能為力,而是俄羅斯權衡利弊後的一種主動選擇,是一種「自願」。
嗜土如命的俄羅斯,為什麼會主動棄土?
這要從俄羅斯的地緣環境,以及國情說起。
俄羅斯領土所在的亞歐大陸北部中央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所謂的蠻荒之地。這些地區由於緯度偏高,自然環境極端惡劣,這種天然的束縛,決定了這種板塊根本不足以孕育出高質量的文明——在蘇聯時代這個俄羅斯文明的鼎盛期,俄羅斯文明的質量也是相對較低的,其國家與文明之強勢,主要是靠其龐大規模體現。在引領人類物質文明發展之風騷方面,俄羅斯除了軍事工業,其他的表現均乏善可陳。
這是俄羅斯文明與其他主流強勢文明不同的地方。歷史古今強勢主流文明,無論是東方的華夏,西方的羅馬,中東的伊斯蘭,還是近代以來的英美,其文明之強大,既體現在規模的龐大,也體現在質量的上乘。而俄羅斯,卻因為地緣條件的先天缺陷,成了一個天然瘸腿,這就給它後來的分裂留下了隱患:
由於文明質量不足,俄羅斯文明天然缺乏足夠的向心力:
對東歐地區的邊緣板塊來說,像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東歐加盟共和國,雖然地緣上與俄羅斯的主體部分——東歐平原關係相對更近,但是與歐洲文明圈也並不遙遠。歐洲在文明程度上的大幅領先,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俄羅斯在地緣關係上的那些許優勢。也正因為這種左右雙向影響的競爭,這塊與俄羅斯同屬東歐地緣板塊的邊緣領土,俄羅斯卻始終無法實現對它們的文明體系的征服;無法實現徹底的同化。
當然,雖然在文明體系這個最高等級的融合方面,俄羅斯始終不能夠吸引東歐邊緣板塊的認同,實現當地少數民族的歸化,但是,憑著自身龐大體量帶來的規模優勢,俄羅斯卻能夠憑著現實強力,完成對他們的政治佔有——蘇聯的鐵甲洪流,甚至讓整個歐洲都難以抗拒,對近在咫尺的烏克蘭實現政治掌控,那當然是輕而易舉。
只不過,這種靠強力換來的征服,必然是淺層次的,帶有壓迫的性質,很難讓人徹底歸心。而由於文明質量的不足,俄羅斯又很難用經濟融合的方式,化解與他們的隔閡——雖然俄羅斯在蘇聯也建立了一個與烏克蘭等東歐板塊高度關聯的經濟體系,但由於這個體系的成色不高,而且在西方還有一個更優秀的經濟體系存在,所以這個經濟體系對文明同化的也就大打折扣——在許多東歐邊緣地區民族看來,放棄與俄羅斯的融合,轉而融入西方經濟體系,他們的收益或許會更大。
文明質量的天然缺陷,以及西方近在咫尺的比較競爭,使得俄羅斯無法在經濟、文化層面對東歐前加盟共和國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所以政治在維繫對該地區統治方面的作用相對放大。而這種來自地區外的政治強力,由於缺乏經濟、文化支撐,又必然會體現出極大的強迫性。這就讓該地區天然存在不穩定性。隨著蘇聯的衰落,俄羅斯經濟體系的捆綁功能也相應衰退,政治壓迫能力也急劇衰減,這一切,再加上西方的吸引和誘惑,自然會讓東歐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力大增,進而超過來自俄羅斯的向心力和強制力,並最終爆發脫俄政治運動。
當然,對東歐的這種脫俄傾向,俄羅斯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以俄羅斯的能耐,就算已經成不了你,但是絕對可以毀得了你!只要俄羅斯願意,完全可以通過暴力威懾的方式,繼續將東歐繼續強行留在版圖中。
但是,這種做法是沒有意義的。不僅沒有意義,從長遠看,還會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傷害——就算俄羅斯已不把東歐邊緣板塊的物質實力算到自家賬本里,但毀掉它,也並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相反,這種暴力鎮壓,以及隨之而來的高昂維持成本,還會急劇消耗自己的國力——而這份國力,只能從俄羅斯自己兜里出。
在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已經面臨嚴重的國家危機,不僅是文明質量的落後,就連現有的工業體系也已面臨崩盤。而且,由於俄羅斯的危機時結構性、深層次的,這意味著俄羅斯要想重振國運,必須對國家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和改造,這個過程必然是漫長而痛苦的,也必然會消耗掉俄羅斯大量的資源。再考慮到俄羅斯艱難的外部形勢,俄羅斯必須還要同時應對列強的痛打落水狗。這也就是說,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俄羅斯在國家和文明體系上,都面臨著繼蘇聯解體後,二次崩盤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強留東歐邊緣板塊,首先,暴力鎮壓本身,就會激化當地與俄羅斯的矛盾——這意味著俄羅斯將付出高昂的維持成本,而且是持續、長時間的付出;
其次,即便鑒於俄羅斯經濟體系業已崩盤,所以未來重塑過程中,主要資源肯定會用於俄羅斯本部的經濟體系重構,在此過程中,根本無暇顧及東歐邊緣板塊——而且當地矛盾激化的情況下,俄羅斯也不敢向當地投入,就算投入了,也會因為矛盾衝突的原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直接打水漂。
這也就是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東歐強留在自己領土內,自己是不能從中獲得任何收益的——而且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由於俄羅斯無力在當地投入資源,卻又要阻止它們融入西方,這隻會讓當地陷入更大的衰退,進而引發更大的政治危機。
而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很危險的。畢竟俄羅斯的國運的斷崖下跌已成定局,而且還有繼續下墜的可能。在資源有限,前景堪憂的情況下,俄羅斯必須戰略收縮,就著米缸中剩下的米過日子。
經過周密的計算,俄羅斯最後選擇的是,保住東歐本部和北亞。
東歐本部自不必說,這是自己的根本,俄羅斯但凡還剩一口氣,也絕不會放棄。
至於北亞,雖然開發程度低,但是地域遼闊,資源豐富,而且發展潛力巨大——這是俄羅斯未來的希望所在。同時,由於北亞自然環境極端寒苦,所以人口不多——這意味著維穩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這為數不多的人口當中,大部分還是工業時代來臨後遷入的俄羅斯族,本地原住民由於環境過於寒苦,在農耕時代並未形成大的人口規模。總而言之,保北亞,投入低,收益高,而且未來還大有希望。
至於東歐加盟共和國這種,雖然本身地緣實力也不錯,但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離心力太強,以前自家實力足夠時,倒可以勉強一留。但如今,強留下的收益越來越小,投入卻註定會不斷增加,所以就算它是個金飯碗,也只能忍痛丟棄,否則必將成為拖累俄羅斯復興的泥潭。
至於中亞部分,同樣是如此。中亞與俄羅斯本部相隔較遠,而且由於過於靠南,偏離了俄羅斯矩形國土的東西向地緣主軸,所以俄羅斯對它的地緣影響力本就相對有限;再加上中亞氣候乾旱,可用於工農業常規開發的板塊不多,所以自始至終,俄羅斯都對該板塊的經濟捆綁程度都十分之低。對它的佔領,除了軍事政治層面的威逼外,經濟層面的利誘主要是通過直接的邊疆補貼形式。
這就更糟糕了。
當初跟東歐加盟共和國打造共同經濟體系,雖然對當地來說,有點划不來的感覺(因為他們覺得融入西方可能會 獲利更多),但至少對俄羅斯而言,通過這個經濟體系,自己還可以從中獲得相當的物質收益;可跟中亞直接搞邊疆補貼,這可是典型的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就算中亞有些油氣資源,可對作為資源土豪的俄羅斯來說,也實在是沒那麼重要。
所以,對中亞,即便它暫時並無脫俄之意,俄羅斯反而有更多的動力將其攆出——因為實在是養不起。就算它們現在不脫俄,等到俄羅斯政治軍事影響衰退,邊疆補貼無以為繼,它們遲早還是會生出逆心。既然註定是這種結局,還不如長痛不如短痛,這樣不僅可以提前止損,而且雙方間還可以保持個良好關係,總比最後翻臉鬧翻家,雞飛蛋打來的划算。
總而言之,蘇聯的崩潰和分裂,固然是俄羅斯自身衰落使然,但在這個分家過程中,俄羅斯卻依然展現了自己成熟果斷的一面。它的不阻止,不破壞,甚至有意推動,雖然看上去是自折羽翼,但實際上,卻是基於自家家底和未來發展的統籌考慮,在不可避免的最壞局面中,為自己爭取到了儘可能多的主動空間。
只不過,俄羅斯畢竟是大勢已去,縱然莫斯科的政客可以利用自己的精明,在人力層面稍作掙扎,但這種努力,卻註定只能是稍加換回,不可能從根本上阻止俄羅斯的大衰退趨勢。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也陷入大崩潰,在這場崩潰與重塑的過程中,俄羅斯經歷了巨大的苦難,其傷痛至今未能平復。
而這場政治經濟體系的震蕩,最具標誌性的表現,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與經濟上的休克療法。自打文明誕生起,就崇尚中央集權的俄羅斯,為什麼會在90年代初出現趨向西式民主的浪潮?所謂的休克療法,又為什麼會被俄羅斯所接收?這些難道真的是如後來媒體所說,是莫斯科中了西方圈套的緣故嗎?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未來的俄羅斯系列章節中,會繼續為大家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21章——俄羅斯之第11節。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即可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二戰結束後,如果美國不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不建立北約,英法等西歐大國會被蘇聯演變為社會主義國家嗎?
※至今我們身邊還存有哪些事物或者制度是承襲前蘇聯的?
※1990年的蘇聯海軍VS同年代的美國海軍,誰會贏?
※T80及T64以及T72系列在烏克蘭東部衝突中表現如何,有何借鑒意義?
※如果當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不久就宣布從阿富汗撤軍,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