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勇敢做自己,你不知道的6個真相

我們看了無數文章,告訴我們要「勇敢做自己」,問題是:什麼是自己,怎麼做自己?

我寫下這篇文章,和你分享最近幾年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1. 什麼是做自己?

當你說,我要做自己的時候,你實際上想做的大概是:一個能讓自己更喜歡、更為自己驕傲的自己。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迷茫,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算做自己。

積極心理學家Tal在哈佛幸福課上分享過一個找到自我的具體方法:

拿一張紙,在上面一一寫下所有你能做的事,再從中找出你想做的事,接著從你想做的事中,找出你最想做的事。看著這些,從中找出你最最想做的事,然後就做那些事。

我把這個方法分享給朋友時,有人說,可是我寫不出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

這說明兩件事:

1.你忽視自己感受太久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喜好。你其實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你可能覺得自己想做的那件事在社會評價體系里不夠高大上,不想承認它。

比如很多人喜歡打遊戲,但這當中大多數人會覺得玩遊戲不務正業,自己私下玩玩就好了,並不會認真思考把遊戲變成一個工作,比如去做遊戲解說員、製作者,或是職業玩家。

也可能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害怕努力之後還是失敗,於是乾脆假裝不喜歡。

2. 你太少做事,缺乏體驗和嘗試。一個從來沒有拿起畫筆,沒有體會過畫畫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人,就算有繪畫天賦,他也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個天生的畫家。

2. 不知道心之所向在哪裡時,

怎麼去做自己?

那應該怎樣改變呢?

答案很簡單:尊重你的感受,跟隨它去做事。

用哈佛商學院教授揚·穆恩的話來說就是:走在人生路上,你到了一個岔路口——做什麼工作,學什麼專業,定居於什麼城市——去選令你更在意的、更激動、更好奇的,等到達下一個路口後,你繼續選讓你更興奮的……在你遇到的一個又一個路口,每次都去選你內心更認可的選項,那麼有一天,當你醒來你會意識到在做的事,正是自己激情所在。

我大學讀法律,覺得自己對文字、對人更感興趣後,就去做了記者。最早寫政經新聞,當我發現自己對文化、藝術、對生活的多種可能性比對宏觀政策更更感興趣後,就轉去做了文化記者。

在做文化記者期間,我發現我喜歡朋友聊天式的、無約束的自由寫作,於是就開了個公號,最開始只寫買買買,但寫著寫著,收到的讀者善意反饋越多,我願意分享也越多。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了解了自己。

比如我意識到,我不會成為一個頂尖的記者,但我可能是一個天生的廣告人。

因為做新聞你全面報道,好壞都要顧及。可是我對報道暗面缺乏興趣。能讓我激動、好奇,想了解更多的總是事物的閃光點。我很認同廣告公司奧美的那句標語:如果我們能發揚每個品牌,每家企業以及每一個人內蘊的恢弘,世界將會更加美好。」於是我去和那些我喜歡的品牌合作,讓好的產品被更多人知道。

我也漸漸發現,相比寫買了什麼物品,我更愛寫買了怎樣的體驗,於是我會寫遊記;也更喜歡寫傳遞價值觀的文章,於是我會寫書評、影評、心理問答。

觀點類的文章寫多了,開始有讀者、朋友的朋友找我諮詢如何解決心理/職業/自我成長問題。剛好我也對心理學感興趣,一直在自學心理學,乾脆去考了心理諮詢師二級。而在之後嘗試給來訪者做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很喜歡做這一行,來訪者的正面反饋也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回顧過去這幾年,我一直跟隨內心感受做事,在體驗中確認喜好,發展相應的能力,而我的「自己」也隨之被不斷拓展,從原來的記者變成自媒體人、心理諮詢師、廣告文案、生活體驗者。

時間倒回六年前,在我臨畢業,決定從法學院叛逃,投身媒體之時,我並不知道自己會走到現在這裡。我只是在每個階段都找我感興趣、喜歡的事去做。

3. 寫到這,你應該發現了:

做自己不是一個結果,

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你不可能在一夜間完成「做自己」,你也不可能在五年、十年內完成。

事實上做自己沒有完成一說,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不斷延續的狀態,直到你離開這個世界。

因為你的自我是可改變、升級的,你可以不斷去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我會說現在的我,比大學剛畢業的我,更像自己。但我並沒有完成做自己這件事,我依然走在路上。

有些人會說,「我什麼時候,能做自己就好了。」這樣的說法是把「做自己」當成了遠方的一個庇護所,似乎走到了,萬事就大吉了。但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有能力去做自己。

當你不把做自己當成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看成滲透在日常生活一個又一個選擇時,你會少有「畢其功於一役」的焦躁心態,你會知道,在做自己的路上,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4. 做自己必然會遇到動蕩

我經常看到有種關於做自己的論調是:「你不用努力,你只要全然做自己就好。」說的好像「做自己」是件很輕鬆的事,一旦你做自己,生活就沒煩惱了。

事實上,做自己並不輕鬆。做自己恰恰意味著直面煩惱,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成為成功創業者,你要「做自己」,就意味著你要真正投身創業,去思考產品設計,了解用戶需求,拉團隊招人,完善組織架構、勸退不合格的員工……其中每一個步驟都有無數問題需要你去學習解決。

你需要不斷離開舒適區域,接觸新事物,在失敗中尋找新的方向,你會焦慮、痛苦、擔憂,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你能不斷體驗未做過的事,從而發現自己真實的喜好和能力的邊界。如果你遇到問題就逃避,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做自己這件事上,很多人不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剛開始時的笨拙、糟糕、混亂、狼狽,是常態。因為一方面你能力資源都在起步階段,另一方面你還沒做出什麼事情讓其他人相信你能行。你需要花更多力氣爭取別人給你上場機會。

七年前,我決定要去做記者時,我媽覺得記者這個職業不穩定,強烈反對,希望我考研或是做公務員。

我沒聽她的,跑去媒體實習,也因此不好意思再用她給的生活費。學校在昌平,實習單位在市區,沒錢在市區租房,就每天坐公車來回五六個小時。到了實習後期,有了點工資,我和同學合租了個幾平米的隔斷間,月租800,一人四百。那屋裡大概住了十幾個人,洗熱水澡都得排隊。

如今來看,那段時光過得動蕩混亂——父母為我的一意孤行痛心疾首;我不知道能不能通過實習留下來做記者;身上窮得叮噹響,吃食堂都得挑便宜的菜打。現在說來似乎有點慘,但當時我活得挺high的,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跑採訪,寫稿子,整個人沉浸在一種「現在做的事就是我想做的」快感之中。

如果沒有那段動蕩經歷,我不會進媒體,做傳播,一路循著自己喜好走到現在。

有時候會遇到一些人,跟我說自己熱愛新聞,想做記者,但又擔心家人反對、憂慮就業前景Blabala,問我意見,我就問TA:「你說你想做記者,那你去做了嗎?」你問的人再多,不親身去做,你永遠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那塊料。

可惜的是,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只是在做自己的路上試探性地邁了一步,覺得這步走得蹩腳,就不再走了。但其實會選擇走這條路的人本來就少,只要你反思改善中步履不停,你就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

我起初不大相信這個說法,但它一再在我的生活中得到驗證。比如,我去年在豆瓣閱讀出了本書評,沒多少人買。好在我知道,第一本書不受關注很正常的,所以完全沒受打擊,就繼續出唄。到今年,我連續在豆瓣閱讀上發了三本書,從第4本書開始,變化出現了,我的書居然上了暢銷榜,豆瓣閱讀給我發了個最佳作者的獎。這之後再發新書,基本都會現身暢銷榜。

5. 做自己不能「只做不說」,

表達是做自己的重要步驟。

很多人覺得做自己,去做就好了,不用去說。但其實表達是做自己的重要步驟。

之所以這麼說,有兩個原因。

  1. 做自己需要你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你腦子要清楚。而一件事,你沒想清楚,就一定說不清楚。你鍛煉精確表達有助於你訓練思維嚴謹深刻。你表達能力越強,你的思考力也會越強,相應的,你就能更客觀全面深入地看待自身。

  2. 通過你的向外表達,其他人才有機會知道你是誰,你想做、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他們當中可能有你的同類,會聽到你的表達後,找你匯合、與你同行,相互扶持。也可能有和你想法不同或是比你段位更高的人,他們會指出你的盲點和誤區,讓你有機會從更多元的視角看問題。

即使自我表達對做自己很有幫助,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表達自己的喜好、觀點。原因大概是,害怕露怯;害怕自己想法另類,被人嘲笑,挖苦;害怕遇到網路噴子,被罵被攻擊。

作為一個在互聯網上寫作的人,以上這些擔憂我全都有。

我也會被人罵,比如,我寫自己用月經杯的心得感受,建議妹子們不要購買豐胸、私處美白、緊緻產品,就有人說,這樣公開談論月經、私處,你不覺得羞恥嗎。

沒有找到該頁面 - 知乎專欄我寫你要學會為自己人生做選擇,拒絕來自父母的情感綁架。有人留言,你媽媽一定後悔生了你這麼不孝順的女兒。(唔,其實我媽現在最常給我的評價,就是,她為我驕傲。)

但我依然在寫。

因為我知道,只要我寫,就會有人喜歡和討厭。而我是為了我自己,為了我的同類寫作。

這就像你做了一桌菜,想要款待客人,有時候會遇到蒼蠅嗡嗡盯上來。那把蒼蠅轟走就好了。沒必要因為可能遇到蒼蠅,就不做菜了。畢竟這世界上,有我想款待的人呀。

在不斷表達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的同類很多,我並不是一個人。他們只是沒有像我這樣寫出來而已。有些讀者會告訴我,我的文字對他們生活的影響,讓我知道他們也在做自己的路上跋涉著。有些甚至成了我現實中的好友,我們守望相助,鼓勵彼此活得更誠實、自由。這一切給了我安全感和繼續表達的勇氣。

當我表達得越多,思考得越多,遇到的同類也越多,我會越來越願意表達——這是一個正循環。

6. 最後,

我想告訴你「做自己」的內在規律

——它符合馬太效應。

你越尊重自己的感受,跟隨它去積極做事,越不害怕經歷混亂動蕩狀態,越願意表達自我,告訴世界你是誰,你越會發現自己的能力,越能快速走出混亂,找到想去的方向,越容易遇到同類,到最後,你越有實力和底氣去做自己。

這就像是一個複利系統。在你一步一步做自己的過程中,某日不經意回頭,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做成了一件又一件曾經想要實現但不確定能不能做到的事。

你不害怕時光,因為你知道它不是你的敵人。

它會見證你,越來越喜歡自己。活得越來越像自己。

配圖來自《魔戒》、《霍比特人》電影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

和你分享我歡喜的各種:雜物、書、電影、小店……還有妙人

推薦閱讀:

我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可是看書沒效果怎麼辦?
25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如何改變因不富裕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為人處事不足造成的情商低?
2018年你讀了哪些書?

TAG:做自己 | 认识自我 | 做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