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我閱讀英語時的記憶比閱讀中文時淺很多呢?

我是一名在腐國念書的研究生,但是我發現每當我讀英文文獻的時候。讀的時候是理解的,但是讀過之後留下的記憶層很淺。我知道摘抄下來會有效,但是每次都覺得每句話都好有道理啊,都好想記下來,可是又因為有大量的文獻需要閱讀所以這不現實,這讓我很苦惱,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是我哪一方面做的不夠呢?讀得太少?英文語法不好?但我讀的時候感覺我是理解了的呀?我知道這個問題很詭異,我也不知道是哪裡不對勁,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在這裡先謝謝了!


上Psyc100時候記得提到過 用事件發生時所用的語言回憶事件 會更準確。

http://en.m.wikipedia.org/wiki/Context-dependent_memory

Language of discourse那一段

所以回憶閱讀材料的時候用英語應該會更有效。不知道題主是不是已經這麼做了。提議一下。


來個不正式的猜測吧。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均為母語。

你大腦相關區域就會自然的對母語進行優化。

新學的語言是後來的,平常可能用的不多,也許做為一項技能可言,大腦的其他區域會進行對接優化。

其實我那瞥腳的英語,理解英語都是在大腦中轉換成中文的意思。Apple是蘋果,computer是電腦,而對於母語為英語的人來說,Apple,computer自然就能想到是什麼,而不用經過二次轉換,而英語水平對應的翻譯能力也會造成偏差。


閱讀英語時的記憶比閱讀中文時淺是因為你所記住的單詞沒有聯結,沒有任何anchor/trigger。辭彙的掌握分為三個層次,

  1. 看到/聽到後明白是什麼意思
  2. 在經過大腦一定思考後能運用在寫作/口語
  3. 可以輕而易舉地,不假思索的直接使用

而背辭彙書所獲得的辭彙量/測試網站測試出來的辭彙量都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只有第三個層次的辭彙量才會在考試中/現實生活中體現意義,因為應試時間緊迫,必須很快做出反應/日常口語是即時的,容不得反覆推敲。

「閱讀的時候感覺我是理解了」但其實很大可能上是停留在第一個等級,最多第二個。達到第三個等級時閱讀英語時的記憶自然會加深。


語言的本質都一樣,若談到讀書,想記得多、記得牢,應該是不動筆不讀書吧,而做讀書筆記,中文和英文道理是相通的,用的最核心的或許是小學語文學的總結段落大意之類,中文可以用幾個字總結,英文可以用幾個單詞總結,當然,如果讀英文也用中文總結也是可以的,或許更有效,畢竟中文是母語,而且用字少,總結力強。


讀研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問題,似乎不僅僅是因為語言的問題,事實上有些晦澀的中文材料讀起來也會如此。

我想主要原因是:

大腦的相關語料庫沒跟上。學術文章涉及太多專門的術語,對於沒有一定學術基礎做鋪墊的人來說,閱讀時的理解才是第一位的,想能過目不忘,太難了。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讀,多記,當你對某領域的辭彙和術語都完全理解的時候,很多學術文章的主要觀點就很明晰了。照我導師的話,很多學術書籍,真正的東西就那麼幾句話。所以當你的語料庫豐富起來的時候,讀那些晦澀的學術文章,就輕鬆多了。

怎麼辦?

推薦一個辦法,那就是把你讀過的東西做梳理,也就是把書讀薄。如果你讀一本書的時候,發現這一句也不錯,那一句也不錯,說明你對這個領域知道的實在太少,那只有一個辦法:梳理,然後記下來吧!抽絲剝繭,一點一點的把一本書讀薄。

記憶的方法很多,我比較喜歡的就是與同學討論,我會把讀到的一些東西用自己的話,或者說非常接地氣的話表達出來,一來裝了B,二來檢驗了自己是否掌握。(當然,這是針對社科類的,我非理工)


說白了 還是沒理解 就比如說 你在讀一篇中文的你完全不了解的東西,像是微波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意義用途,讀完了以後你還能記住它說了什麼?!


probably, you have no ideas for how to take notes properly


多讀幾遍。


我也覺著還是母語問題,更多的應該把英語看成一種融入你生活的交流與表達方式,而非一種簡單的語言工具


正常,因為英語不是母語,我都是邊讀邊翻譯,要不然一段讀不懂。


推薦閱讀:

你知道如何寫好SCI論文嗎?
在實際中寫調查研究的論文如何確定樣本量和抽樣方法?
發表一篇職稱論文要多少錢?
醫學學碩怎樣才能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學術論文模版在哪兒下載?

TAG:閱讀 | 教育 | 留學 | 英語閱讀 | 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