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讀書筆記總抓不住重點,筆記太多,如何改善?

一篇15萬字的書我做讀書筆記,做了10頁紙,就是平時的筆記本,會不會太多了,抓不住重點,求高手指點一二,謝謝!


個人認為記讀書筆記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無論能寫多少,寫的怎麼樣,只要是思考的結果,那都可以寫下來,也都有必要寫下來。

很多人對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歸納重點,整理結構和為日後複習做準備,但實際上,這只是筆記的一部分作用。

讀書筆記不僅要寫書籍的重點,更重要的是寫下自己的思考結果。

知乎上有一句話叫做「不把閱讀當做思考」,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記錄書上的內容,那只是閱讀,而只有把學習的知識和自己以往的知識以及經驗聯繫起來,那才叫做思考。

舉個例子,有一本書寫到「談判應該著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如果你只是單純的閱讀,你就會在讀書筆記上寫下「談判要著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然後接著看下一段。但你寫下這句話後,有什麼印象嗎?記住了什麼嗎?什麼都沒有,你只是記住了乾巴巴的一句話,而且很快就會忘記。而如果你思考了,你會在後面接著寫到「 什麼是立場?立場就是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利益或是最直接的利益訴求。那什麼又是利益?在這裡的利益是指被人們忽視的本質利益訴求,是有待談判雙方深入挖掘的實質利益。」接著你又會寫到「那為什麼人們總是忽視利益而注重立場?因為很多人並不懂得思考,他們的思維是一種簡單的線性思維,只關注自己第一時間看到和想到的選項,而不去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替代選項。此外,在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利益訴求,他們只是單純的追求個人認為的利益訴求等等」。你可以接著探討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可以寫一個例子來證明這一點,只要你覺得自己可以寫下去,那完全可以接著寫。

現在你可以回頭看看到底哪一種記筆記的方法更能加深你的理解和長期記憶呢?毫無疑問是第二種,因為第二種記筆記的方法讓你的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繫在一起來了。

根據記憶領域的一些觀點,人們回憶某個內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記憶時的線索。在你記憶時和內容關聯的線索越多,那你能想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舉個例子,在你去年十二月二十日那天發生了什麼?我估計絕大多數人都回答不上來,但如果我加上一個提示——那天是你的生日,那麼就有很多人會想起在那天和朋友們去吃生日餐,吃完之後去了KTV唱歌。在這裡,十二月二十日和你的生日就構成了你回憶那一天內容的線索。學習同樣如此,你把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的越多,那麼你就越有可能把新知識融入自己的體系,就越可能在以後回憶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強調在記讀書筆記時能寫多少,就寫多少的原因。因為你寫的越多,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的就越多,就越能加深理解和記憶。


我看書從不記筆記,看完了,這本書還沒有值得你頭腦記下的東西,就別看了。如果有感覺但沒明白,就繼續看。筆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比你記得還多……


這10頁紙記的是什麼呢?如果是圖書內容的摘抄,我十分贊成 @胡曉東 胡總的建議,就是盡量不做筆記。自從我看到了「做筆記就是下意識地告訴大腦:這個不用記」這句話後,就堅定地盡量不做筆記了,做筆記的一種負面作用就是安撫了大腦:不懂沒事啊,做了筆記後面再看看就懂了。但是大家都是有拖延症的人……

延伸到工作和學習中,我現在唯一會做的筆記類似於「X點要開X會……」、「領導吩咐了X、X和X……」和「X書X頁值得再看一遍」,諸如此類。

但是不做筆記不等於不思考,把做筆記的時間留出來思考,從純粹地吸收知識到轉化、產出,再從新的角度理解吸收的內容,才能融會貫通。


是什麼書呢?

如果不是特別重要、需要反覆閱讀的話,建議劃重點,一定要記的話記個框架就可以了。

15W10頁有點誇張了啊,10頁筆記花費時間也多,這個時間不如拿出來多讀一遍呢


推薦閱讀:

豆瓣說、讀書筆記和阿爾法城都是失敗的產品么?
目前國內或國外有沒有比較好的讀書筆記分享網?
《白夜行》和《惡意》等書的意義是什麼?
什麼年齡可以讀24史,讀史有什麼用?題主今年18歲
如何提高onenote同步速度?

TAG:閱讀 | 學習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