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專輯 | 巴西利亞誕生記,明日之城or最差首都?
提到巴西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足球王國、熱情似火的桑巴女郎、激情的狂歡節、流油的巴西烤肉、富饒的熱帶雨林。
當然還有糟糕的治安狀況,希望與失望共存的貧民窟以及史上最令人尷尬的奧運會。
你是我見過最差的一屆東道主。
但對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來說,還可能是這樣的:
好了,劃重點的時候到了,里約熱內盧的確是巴西首都,只不過——是前任。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 1956年巴西總統儒塞利諾·庫比契克下令興建巴西利亞並從里約熱內盧遷都於此。
上帝之城:里約熱內盧
為何要遷都巴西利亞?這首先要從巴西的地緣結構說起:
巴西的地緣結構大致自西南向東北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熱帶雨林茂密的亞馬遜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以及高原邊緣的沿海低地。亞馬遜熱帶雨林並不適於人類居住。巴西高原內部山丘、土崗、高台地之間起伏平緩,大多在海拔600—800米之間,稱為「桌狀高地」,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相對較高的開發價值。但巴西高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地勢較低的區域深處內陸且與亞馬孫平原相鄰。東部有高高的脊狀山嶺,在里約熱內盧到聖多斯一帶,形成了大西洋沿岸大峭壁。大峭壁背負高原,面對大洋,從大西洋中遠遠望去,就像一座銅牆鐵壁屹立在大洋彼岸。
大西洋峭壁這種特殊的地緣結構使得自海而來的移民大多居留在高原邊緣的沿海低地,使得沿海低地開發較早,發展相對成熟;繼而逐漸形成了以里約和聖保羅為代表的沿海城市。以里約和聖保羅為代表的沿海城市集中了巴西絕大多數的國家和社會資源,沿海和內陸間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嚴重的貧富差距使得大量人口持續不斷的湧入東部沿海的狹小低地,位處其中的首都城市裡約熱內盧不堪重負,產生嚴重的城市病。
高原邊緣的沿海低地疏解城市功能,緩解城市壓力勢在必行,這與北京向外疏解城市功能的思路是一致的,只不過北京市向首都周邊疏解非首都功能而巴西選擇了直接遷都。造成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里約熱內盧所處的東南沿海低地面積狹小且發展較早,周邊缺乏足夠的疏解空間。因此索性將首都功能剝離,通過政治中心的遷離削弱里約對人口的吸引力。
此外,從國家發展和戰略安全的角度來講,巴西高原內部礦產資源豐富但發展程度較低,是巴西未來需要大力發展的板塊;將首都遷至此是將有效帶動巴西高原內部的發展,也是巴西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一次重要宣示。里約濱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缺乏防禦空間,一旦爆發戰事將面臨嚴重威脅,因而將首都遷至位處內陸的巴西利亞,也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
內陸與沿海發展上的巨大差距巴西利亞的歷史源於一個夢。在巴西有這麼一個傳說:一天晚上,慈幼會的聖徒博斯科(The Salesians of Don Bosco)做了關於一座夢幻城市的夢。在這位聖人的夢中,這座城市有20個平行的街道,如烏托邦一般值得世界上所有城市效仿。"這座城市將很好地引領一個國家的發展,所有來往的客人都有充足的牛奶和蜂蜜品嘗"。
而巴西利亞的建設就被認為是來自於這個夢。自從18世紀中期以來,里約熱內盧一直是巴西的首都,但建設一座新城作為巴西首都的想法一直存在於巴西社會的討論中。然而尋常人家搬家喬遷新居尚是家中大事,國家遷都更是茲事體大,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直到二戰後,才真正提上議程。
「巴西利亞之父」——儒塞利諾·庫比契克『』
戰後的年代對於巴西人民來說是一段偉大的歷史時期,那時的巴西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當時的總統是歐里科加斯帕爾·杜特拉,再他之後的下一任總統便是被稱為「巴西利亞之父」的儒塞利諾·庫比契克。庫比契克力圖帶動內陸地區發展並加強對各州的控制,決定在巴西中部高原建立一座現代化城市。巴西利亞建設之前,政府在全國範圍內舉行了一次「城市設計比賽」,設計師盧西奧-科斯塔的作品被採用。其方案將兩條主要幹線交叉在一起,按照地形把其中的一條變成弧線,整個城市如同一架朝向東南方的飛機,寓意巴西正迎著朝陽展翅飛翔。
巴西利亞位於戈亞斯高原,海拔1100米,氣候溫和。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幾乎正好處於巴西的地理中心。為了建設好這座新都,庫比契克挑選了20世紀最好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來幫助他設計和建設這座城市。
盧西奧·科斯塔負責城市規劃這一塊,而主要建築的設計任務則被交給了奧斯卡·尼邁耶(包括國會、總統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總統官邸、大教堂等),同時負責景觀設計的是羅伯特·布雷·馬克斯。
巴西利亞的總設計師:盧西奧·科斯塔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景觀設計師羅伯特·布雷·馬克斯從1956年到1960年,這座城市在41個月內建設完成,短短三年時間,巴西人民便在一片荒野上建設出了一座現代化新城。 1960年的4月21號,巴西利亞完成了落成儀式,並在第二天正式開放投入運行。
巴西利亞的城市布局完全是按照科斯塔的構想完成,是科斯塔個人理念的結晶。科斯塔深受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他巧妙地結合地形,將城市整體布局設計成飛機形狀。
「機頭」為突出於半島尖端的三權廣場,周圍建有總統府、最高法院和議會大廈 。「機身」是城市的中軸線,為一條長8千米、寬250米的東西向大道。主軸線東端是三權廣場廣場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議會大廈、最高法院和總統府三足鼎立。「前艙」是政府各部大廈、廣場和大教堂;「後艙」是文教區、體育城、電視塔等;「機尾」是火車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鐵路,是工業區和印刷出版區;再向後是小型工廠。「 機翼 」為住宅區 。「機翼」和「機身」的連接處為中央商業區,設有超級商場、銀行、郵電大廈、國家劇院、大飯店等商業服務設施。
大飛機頭部
生活區之間隔著綠地,或者花圃和叢林,四季常青。主軸線東端主要布置市政機關,西端是城市的鐵路客運站。 城內各行各業均有自己的「安置區」,銀行區、旅館區、商業區、遊樂區、住宅區,甚至修車都有固定的區位。為了保證大飛機的城市布局不被破壞,巴西政府嚴格限制對於主城區的開發利用。城內不準建新住宅區,居民只能盡量分布在城外的衛星城裡居住。
巴西利亞不僅布局精巧獨特,其城市的標誌建築也新穎別緻,寓意豐富。巴西利亞未來主義建築大師奧斯卡·尼邁耶擔綱城中主要建築的設計工作,國會大廈、總統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總統官邸、大教堂等,皆是尼邁耶之手筆。
三權廣場上手執鋼釺的銅人塑像,紀念上千萬巴西利亞的建設者們。 巴西利亞大教堂呈傘形,既像羅馬教皇的圓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聖徒博斯科藍色教堂「兩碗一筷子」的巴西國會大廈巴西外交部:伊塔馬拉蒂宮「凝固的音樂」:庫比契克大橋
城裡沒有古迹遺迹,沒有繁華喧鬧,但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別緻的建築以及寓意豐富的藝術雕塑,使得巴西利亞有"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稱。並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巴西利亞市政府十分重視綠化和環境保護,使得巴西利亞成為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科斯塔和他的設計團隊以革命性的規劃理念和彷彿來自未來的建築造就了這新都。對飛機般的城市軸對稱城市布局,嚴格的城市功能分布。居住、工作、娛樂嚴格區分,通過四通八達的主要由高速公路和大道構成的交通系統進行銜接。
以多棟公寓樓組成的「superblock」為居住單元,在這裡政府官員和各國大使將和勞動者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每四個「superblock」,設有一個教堂、一座中學、一家電影院、一家活動俱樂部以及足夠孩子們玩耍的公共空間。在「superblock」之間有一些低層建築作為商業設施。巴西利亞只有一些小型的工廠,布置在城市的西端。整個城市處處彰顯著理性、平等和刻意構造的秩序。也正因為這種一開始刻意的空間上的宏大設計,為巴西利亞以後出現的種種城市問題埋下了伏筆。
大尺度小區,帝都人民熟悉么?
當時的項目選舉委員會僅用了三天時間就確認了科斯塔「宏大」的設計。當時便有人聲稱,「很明顯,巴西利亞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建築師的城市,而不是一個規劃師的城市。」
嚴格的功能分區
這樣的城市設計並沒有很好的考慮深處其中的人的複雜需求,以及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把整個城市人為分割為行政、文化、居住等區域,甚至會細分汽車修理區、酒吧區、倉庫區等,這給市民造成了極大不便。如果一個市民需要修理他的汽車,他就需要設法把自己的汽車運到專門的汽車修理區,即使他住在城市的另一端。在6、 70年代,由於日常生活上的極其不便,巴西很多政府公務員周末都會驅車逃離巴西利亞,選擇去里約熱內盧度假。
兩名男孩穿過高速公路
科斯塔很早便意識到了汽車將極大的改變改變城市生活,因而在設計中將巴西利亞打造成了一座汽車的城市,高速路網甚至與整個巴西相連。但規劃之中僅僅考慮了機動車輛通行道路和高速公路,大量高速公路散布在城市中,造成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也缺乏能讓公眾聚集的街道,沒有繁忙的街角和道路兩旁充滿生氣的櫥窗商店。甚至這座城市裡沒有合適的會客場所,市民們通常只能約客人們在家中見面。由於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交通擁堵問題也日益嚴重。
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中預計2000年人口容量應為60萬人。可事實上到千禧年來臨的時候這座城市已經高達200萬人。設計容量與實際人口總量的巨大差異,日常生活的不便。使得無論是貧民還是高收入者,都不願意住在這座城裡,而寧願住城市邊緣的貧民窟或在郊區建造別墅,產生了嚴重的城市郊區化問題。
巴西利亞規劃城區與周邊龐大的衛星城
巴西利亞周圍形成十數個衛星城,僅超過10萬人口的就有5個。這些區域是實際規劃之外的區域,而巴西利亞規劃區域中的居住人口卻低於設計容量。一方面這座城市2000年時已經擠滿了200萬人。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巴西利亞人都居住在規劃之外的區域,而非規劃好的市中心。這種矛盾使得巴西利亞的城市問題愈發嚴重,逐漸走上了里約和聖保羅等城市的老路。
距巴西利亞中心城區不足20公里的棚戶區
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成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在規劃史上卻像一顆燦爛的煙火般,光芒四射後迅速黯淡。對於旅遊至此的遊客來說,這是個充滿驚喜的城市。而對於生活於此的居民來說,巴西利亞光鮮外表之下,則是更多的是漫長的通勤時間,擁堵,生活不便的無奈。
究其原因,是巴西利亞設計之初的過於理想化符號化以及對城市的過度規劃和對其未來發展的估計不足。但是需要指出,對於一件事物的評價應將其置身於它所在的時代。這座城市仍然有它成功的地方。首先它代表著巴西人的榮耀和對於未來的憧憬;代表巴西人對平等和秩序的美好社會的追求。其次這座城市作為國家的樞紐,成功地引入了大量的國家資源,把巴西內陸和沿海地區聯繫了起來,加速了巴西內陸地區的發展。在1950年,巴西人進行了對城市建設的偉大實驗,雖然它沒有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但是它無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ID:diqiuguanchatuan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