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平獻土對於加洛林王朝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它助長了教會權利但是穩固了統治?
以上圖中黃色的為丕平的贈送。
題主能提出這個問題應該對當時時代背景有一定研究了吧?當時羅馬教皇的當要之急就是儘快和無法對他提供庇護的拜占庭斷絕關係,找一顆大樹。 (友情提示回想一下倫巴第人一輪輪的進攻,教皇出走避難)而法蘭克王國當時恰好能為他提供所需要的軍事支持。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丕平需要什麼。丕平在搶了兄弟的領地之後瞄上了法蘭克王國國王這個位置。同時他用土地換得了教皇對他統治權的【正統化】:他光明正大的終結了梅洛文加王朝,成為了法蘭克國王。
而對於軍事力量強大的加洛林王朝來說,這個其實是很划算的買賣,看他兒子查理曼就知道了。查理曼後來不但承認了父親的贈送,再次保護教皇出征義大利,獲勝之後還附加了土地給教皇。
原因呢——?
我們來看一下羅馬帝國和法蘭克王國版圖對比
丕平期間的法蘭克王國和曾經羅馬帝國的領土有接近一半是重疊的。而日耳曼人則是第一批與羅馬人打交道的【蠻族】,羅馬帝國的崩潰卻造成了由少數的【蠻族】來統領多數的羅馬人,明顯不合適,同時暴力和鎮壓也不能造成認可。
加洛林王朝的前任梅羅維加王朝(Merowinger)的國王Chlodwig 一世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接受洗禮加入了天主教。從政治上得到了認可也促進了兩個民族之間的交互。如果說他探到了【宗教】這門工具入門使用法,那麼【宗教】已經在加洛林王朝的手裡已經進了一個階梯—— 丕平的兒子們將帶上Dei gratia rex 這個頭銜就說明了這點(翻譯過來是 【上帝恩賜的國王】)
加洛林王朝最初通過和教會聯手,成功的找到了統治權【正式化】的理由—— 國王的統治是出於上帝的意願。同時以後在查理曼手下繼續擴張的法蘭克王國也帶上了那麼一點兒神聖的味道。在當時法蘭克王國被描寫為imperium christianum,那就是包含所有基督教的帝國啊。
—— 看起來還挺好用的,不然後世國王也不會一個個強調自己神賜的統治權。
不好聽的說,在查理曼去世之前教會就像一個弱雞書生,一直屬於尋求庇護的弱勢方。這門買賣對不斷擴張的加洛林王朝來說是利大於弊的。畢竟當時的教會沒有達到中世紀盛期的強權,就算號召力也沒達到最高點。但是他的優勢就在於【羅馬】,雖然自稱是帝國延續的拜占庭已經撤離了中歐把中心建在君士坦丁堡,但羅馬作為曾經的帝國中心還是有著象徵意義的。
——不然日後查理曼也不會更大手筆的效仿父親,被教皇LEO三世冠冕為能與西羅馬抗衡的【皇帝】了
教會抓到了喘息點則是查理曼去世後的事兒了。起碼在查理曼和他父親丕平在世的期間,王權的實權要比教會大的多。
以上是泛泛回答。題主如果想要更深層的討論可以直接留言 =)
我們了解了法蘭克王國的歷史,才能夠對此做出一個相對合理的闡述,看了一下樓上幾位的回答,覺得已經非常細緻了,那麼我就補充說一點吧。我一直是把法蘭克王國當做一個日耳曼國家或者說德意志國家的前身來看的,這個前提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正統性
德意志君主是中世紀唯一有能力和教皇抗衡的封建領主。事實上,在薩利安王朝,尤其是中後期,教皇開除德意志皇帝的教籍,德意志君主廢黜教皇這類的事情是家常便飯。德意志的君主並不一定是德意志皇帝,想要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必須要到亞平寧去進行加冕。那麼反觀我們所知的墨洛溫王朝,克洛維神油反倒成為了「君權神授「的象徵。法國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當年皇儲的克洛維神油用完了,就隨便拿了其他東西代替,導致了法國在貞德死後又差點徹底覆滅。當然,這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就像是德川家康為真田幸村擊傷而死這種說法一樣。但是墨洛溫王朝,並不是特別的強大,雖然戰錘查爾斯那幾仗打的確實很漂亮,可畢竟赫斯塔爾的丕平只是法蘭克唯一的宮相罷了。「是我附庸的附庸而不是我的附庸。」
751年,西爾代里克被矮子丕平廢黜。目前按照我國教科書里為數不多的論述所表達的觀點,沒有獻土自然就不會有加洛林王朝的國內政治穩定。雖然這種穩定只是相對的,因為查理曼大帝在帝國東部按照日耳曼人傳統的方式管理,而在帝國的西部則大體沿襲了羅馬的管理體制,當然還需要考慮加洛林王朝的騎兵,也就是軍事因素。所以,為了獲得正統性必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提到正統性我們不得不想到哲學家皇帝馬爾庫斯·奧勒留。正是因為為了維持所謂的正統,他不得不放棄五賢帝時代的不把皇位傳給親生兒子的傳統,因為卡里古拉和尼祿帶來了太多的負面影響,於是乎,康拉德,我們的赫拉克勒斯之子,而非奧勒留之子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開始。太多考慮了正統性,羅馬帝國由盛轉衰。
因為墨洛溫王朝擊敗了阿拉里克!這不是蠻族的國度而是羅馬的延續,這也是一種論調。法蘭克王國早早地放棄了阿里烏斯派的學說,大力支持三位一體,這已經是在丕平獻土大約兩百年前的事情了。教廷得到的好處包括但不僅限於正統性,於是教皇底氣十足,這可能是造成東西分離的一個因素。
丕平獻土給德意志帶來的歷史影響
奧托王朝的奧托二世,進軍亞平寧幫教皇平叛。巴伐利亞公爵爭論者亨利藉機造反。奧托二世在亞平寧確實擊潰了拜占庭人,但是在卡布里亞那一次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在科隆角。但是奧托二世因此也成為了唯一被葬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德意志皇帝。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因為霍亂而死。前面提到的薩里安王朝,比較有名的就是康拉德三世、亨利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不是英格蘭的那位)。
重要的文件比如1095年的《提名詔令》,具體的內容我就不再贅述。重要的歷史事件是卡諾薩之行。霍亨施陶芬王朝,腓特烈大帝,紅鬍子巴巴羅薩,1153年的《康斯坦茨協議》。
《金璽詔書》七大選帝侯,第一就是美因茨大主教,而且如果最後的結果是因為票數相等而無法選出皇帝的話,是美因茨大主教進行的一次裁斷。但是此時美因茨大主教已經不是德意志君主想任命就能任命的,一切要按照《提名詔令》來辦。
助長教會權利和穩固政治都正確。其實很難去分析對加洛林王朝的利弊,你這個利弊是針對國家社會發展呢還是對於王室?在我看來,丕平獻土事件最重大的意義就是解決了王位合法性問題。任何封建王朝都無可避免,否則沒辦法讓人民臣服嘛。查理只是宮相,但他很牛,打敗了其他所有宮相掌握實際行政權。然後又通過打敗外族入侵(匈牙利人)和采邑制逐步建立威信,鞏固了統治。但這些依然不足以使加洛林家族獲得認可。封建王朝的統治合法性一直以來是血緣世襲,輔以教會的神聖光環。矮子丕平即使在蘇瓦松會議上宣布稱王了,也還是要解決王位合法性問題。正好這時候義大利出事了,倫巴德人要打教皇,教皇本身沒有軍事實力,矮子丕平能打仗啊。教皇就想出了一個彼此互利的點子:就是請丕平與羅馬帝國的軍隊一同出兵攻打倫巴底人,若打勝仗則羅馬教皇就會公開為丕平王進行加冕儀式,立他作王。後來的事情很簡單,丕平打了勝仗奪回「五城區」獻給了教皇,教皇為他加冕了。因此丕平獻土的意義就是鞏固了加洛林王朝在法蘭克王國的地位,增加了王權的合法性,也是教皇國的開始。另外,之後歐洲的一些土王因著丕平的例子,開始了一個新的認知:只要王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則就算當初是自立為王,此時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時也讓百姓們可以信服、有實質的權柄來指揮所屬的百姓和領土。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聖方濟各會在中世紀晚期被批為異端?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經濟中心會北移?
※所謂法蘭克人的「均分繼承法」來源到底是什麼?
※關於中世紀聖戰與漢唐、匈奴突厥的一些疑惑。?
※如何評價破壞聖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