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從比 AirPods 更有野心的無線耳機說起,談設備與我們的未來

3500字,10分鐘閱讀時間

感謝《離線》的豐元給予文章及標題的重要幫助。

----------------------------------

從一對叫Dash的無線耳機開始

比較早就關注了一家德國創業公司Bragi,他們的無線耳機Dash從2014年2月開始在Kickstarter眾籌,他們開放購後我立刻就下單了。2015年12月我拿到的零售版Dash,證明確實他們造就了一對技術整合程度與顏值都頗高的無線耳機。直到蘋果AirPods的發布,這期間其實已有眾多無線耳機鋪天蓋地的湧入市場。Dash自帶4G內存,防水,降噪,運動追蹤,心率呼吸監測,3軸加速感應器(動作命令識別),麥克,觸摸操控,語音OS(他們剛剛將語音反饋更名為OS系統)…Bragi的網站有一句描述:「The experts said we couldn』t fit all that technology into an earphone. They were wrong」。

在這麼多感應器和晶元的加持下,Dash有一個容易被忽略,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功能設定:

Transparency ON :增強外界音量。盡量讓物理世界聲源(透過設備)進入耳膜。Transparency OFF :降噪。屏蔽外界噪音,傳統降噪耳機主打的功能。

除此之外,耳機沒有靜默狀態:帶上既不增強外界聲源,也不降噪(除非沒電)。

注意,這個功能叫「Transparency」,通常一個功能在「ON」的情況下才被理解為是生效的,所以Transparency ON是這個功能的主體,而Transparency OFF 反而是別家認為主打的降噪功能。Bragi認為透過耳機還原物理世界聲源,是它的主要存在的意義。這就意味著除了沒電的情況,你帶上Dash要麼通過技術的方式盡量還原物理世界的聲音信息,要麼屏蔽物理世界聲音信息。(自己感受Dash目前能達的到聲音還原效果,和耳朵直接聽到還是有差距,但勉強可以接受。)

Transpanrancy ON/OFF 對應的就是兩個場景:在物理聲音環境下你能擁有讓音樂或通訊同時存在的可能,而在不需要物理世界聲音信息的時候,可以自然的屏蔽它們。這兩點都是人類聽覺器官無法達到的,因為不同於視覺系統,聽覺系統是無法自由選擇和關閉對於外界信號輸入的,而可以長時間佩戴的無線耳機試圖讓你擁有這些能力。

從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功能設定上可以看到Bragi的野心在於期望人們一直佩戴著Dash這個設備在某些場景下應該成為人們身體的一部分,當它不工作時就是沒用的。

在拿到Dash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嘗試按照Bragi的期望儘可能長的在各種場景下來佩戴它,嘗試體驗這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你可以想像會遇到的很多問題:電量,靈敏度,舒適性,甚至社交禮儀問題(有朋友認為我帶著耳機與他交談不禮貌,部分人會認為我聽力有障礙)…但以技術發展的眼光看,我認為大部分問題會隨著市場競爭,晶元小型化,電池技術及軟體升級而解決…但這期間在一些場景下我所獲得的體驗同樣讓人驚嘆,走上火車,滑動耳際立刻靜音;跑步時聆聽OS語音實時彙報心率與距離;移動中釋放雙手與對方電話或微信語音;洗澡時也可以伴隨著喜歡的歌曲…這種體驗讓我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當你忘掉Dash是你耳中的一對設備時,你會覺得很多事情理所應當!而在長時間佩戴後,當我再次需要這些功能時,卻發現耳朵並不具備這個能力,Dash還在書包中。就像抬起手腕,卻發現手錶沒帶或只帶了個手環,你需要的時間還在手機鎖屏上一樣的感受。長時間佩戴Dash的感覺,就像是在嘗試與身體某個剛開始進入工作模式的模塊開始磨合,並帶來顯著的回報。

同時Bragi OS 2.0版開始將聲音反饋系統稱為「OS」(Bragi OS 2.1),有意思的是每一種國家的語言對應一個OS版本(包括中文)。iOS10蘋果對Siri API的開放,也會使接入Siri的設備擁有對於iOS系統和整個數據平台功能與服務的基礎調度能力。可以想像配合眾多的感應能力Dash和它的同類,包括AirPods之後會變的多麼強大,所有不需要視覺反饋的手機功能(除了通信,尤其對於很多標準化的信息與服務)都可能成為無線耳機品類掠奪的場景。

總之,這是我見過最接近電影《Her》中所描述的設備。

這個設備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人類與設備處在什麼樣的關係當中…從而形成了下文,彙集了這段時間的思考。

兩個世界與它們的橋

Brian Arthur的《技術的本質》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銜接兩個系統的技術與工具重要性:貨物從路陸運到運河的過程中港口的一系列技術集合(吊車及各種轉運設備)扮演了這個重要的角色。因為「當任何一項活動離開一個世界並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時候,其成本機會累計增加...這種過渡技術通常是一個域中最棘手的部分。」

Adventures of KM&G-Morris @ Flickr Some rights reserved

設備就充當了過渡銜接的作用,它在搬運的不是貨物而是信息,因為它在協助完成兩個完全不同規則世界的信息流轉:我們存在於的物理世界我們創造的數據世界

物理世界的信息流動方式就是能量流動的方式,是符合人類目前所知的「發現並定義」的物理規則的,當我們能夠使用一系列的技術與工具控制物理世界的能量流動時,我們就創造了對於經濟世界而言的效率。數據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技術進步的底層語言,數據世界的建立是技術進步的基礎。最根本上,數據世界是人類用以加速物理世界能量流轉技術的底層語言。

對比物理世界的能量流轉,在數據世界的信息流轉方式絕對是符合我們自己定義的標準與結構的,而對其規則的創建過程絲毫不比對於物理世界規則的學習過程輕鬆。

而現在我們發現其實從最根本上物理世界與數據世界是並行的,而且在加速的連接與融合:最初利用數據化工具改造物理世界的探路者完成了利用數據世界加速實體經濟的偉大探索,而當前許多商業價值甚至直接在數據世界裡面完成閉環。畢竟數據世界的可塑性更強,且仍在進化成型的初期,它的標準與互動方式都是可塑的。數據世界在與物理時間快速融合的過程中,也正被按照人類對於物理世界的認知經驗實體化(VR)以及更遠一步的融合。(AR)

數據世界之所以信息流動成本低是因為介面的存在,介面要求信息是標準化與結構化的,介面是數據標準的控制工具,毫無存在感,它的終極目標就是基礎設施。就像是城市的下水管道樞紐,發電站的變壓器,軌道交通的車站。而設備就是物理世界與數據世界的介面,它的未來就是兩個世界的物理端介面,它將極大的規範兩個世界的信息吞吐標準,它會按照物理世界的規則進化,直至變為一個毫無存在感基礎設施,融入於人或環境。

設備就是兩個世界的那座橋,是數據世界在物理世界的代表。

信息結構化的過程與意義

促進設備介面前進的最強大動力就是資本主義下的經濟體系。如果說目前最普世的一種對於「社會進步」的定義,應該就是資本主義價值觀下的經濟進步。(在不破壞人類道德與法律準則的前提下)經濟體系追逐利益,追求效率,追求最小的成本損耗。

所以以效率提升作為社會進步重要準則之一,就要減少信息在各個系統之間流轉的磨損成本,那麼就有必要將一切數字與實體:1)充分的信息化。2)結構化。然後充分流通與吞吐。

從人類文字開始,彙編語言,文字,照片,聲音,影像等等一切都逐步被結構化。例如照片就是人類的圖像記憶在數據世界的結構化與存儲標準。

關於物理世界與人類本身的一切,按照信息標準化與結構化的難易程度逐步被數字標準所吞噬,這個過程也伴隨著各個產業逐步數字化成熟的過程:

1)語言與交流方式,圖形影像與存儲方式,貨幣與金融行業,通訊標準與電信行業,等都是天然的數字化,也最早成為數據世界最原始的數據氨基酸。

2)當不滿足於自創的數據與標準,我們同時也在信息化與結構化物理世界本身:地理,氣象,天文,能源…

3)人類在物理世界的創造行為與創作實體的信息化與結構化:音樂,影視,歷史,文化,餐飲,出行方式…

4)最後更多的是與我們自身相關的海量信息,約接近人類自身越是難以被數據世界所理解與結構化:藝術,政治,教育,醫療,宗教,哲學,思維,死亡...

引用 Ray Kurzweil《如何創造思維》(《How to Create mind》)中也提到:「我們已經將個人,社會,歷史以及文化記憶的大部分都外包給了雲端,最終我們的分層思考也會這麼做。」

人類產生的信息被結構化,反之因為數據世界和它在物理世界的代表:設備,所帶來的標準,也指導(要求)了人類行為,雖然最初設備是盡量按照符合人類的行為方式設計的:鍵盤錄入,滑鼠移動,觸屏滑動,拍照,舉起巨大屏幕的設備後進行語音留言,屏幕內容被注視的熱區圖,每次Google,每次Twitte,每次Alexa...無不是被圍繞在我們身邊的設備所結構化的行為,我們按照設備所需要的方式進行信息吞吐,並因為設備的普及與淘汰產生或拋棄新的或舊有的行為方式,這一切進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結構化信息的過程並不是從數據世界建立才開始的,而是人類第一次掌握口語這種工具的時候就開始了。口語應該是人類創造的第一個思想輸出的信息化工具,通過將思想標準化與結構化,使用口語工具輸出,來進行個體間的信息流轉。Brian Arthur的《技術的本質》中也提到:「思維在一開始都不會產生於語言之中。我們從無意識層面拔升出我們的理念-思想,然後用詞語的組合去表達它們。思維存在了,它的語言表達才會隨後到達。」 語言和文字是最有力量的影響工具,它們最接近人的思想,而且手到擒來。

Quinn Dombrowski@Flickr Some rights reserved

隨著語言工具的不斷優化與完善,口語,書寫(正快速被鍵盤輸入趕超),啞語,盲文,音樂等眾多形式的拓展,人類思想信息輸出的質量和效率有著極大的飛躍,但即使是這樣,我們在很多時候仍然無法精準的描述(傳遞)自己的情緒與思考,但從效率角度考量,語言工具已經從徹底的改變人類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甚至定義著人類本身,使更大規模和有效的協作成為可能,協作可以使物理世界的能量流轉效率顯著提升。

這也似乎暗示了一個事實,人們會為了追求信息流轉的效率,而妥協信息質量,因為信息流轉效率所帶來的效益,從整體上明顯的高過有限的信息質量提升,,所以並不是通信質量最好的通訊設備統治了世界,也不是成像素質最高的相機最具規模影響力,更通俗易懂的辭彙獲得最廣泛的傳播使用(emoji),而不是最細膩抒情的語言,同樣也不會是音質最好的耳機能殺出重圍。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關於人類自身越來越難以被現存的數據世界及其工具所消化,我們也正在生產一些工具,使數據世界可以真正意義上用人類的方式來理解人類自身,試圖將最難以結構化的信息或存在與數據世界對接,更遠來說,這種思路甚至會影響未來數據世界的組織方式與運行規則。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環境感知,深度學習,AI等顯然都是為這個過程所服務的。

(1/2)結束。

(2/2)從比 AirPods 更有野心的無線耳機說起,談設備與我們的未來:zhuanlan.zhihu.com/p/22

推薦閱讀:

airpods配合安卓機使用的表現如何?
airpods的輻射有安全隱患嗎?
剛剛買了一個 iphone 6s有沒有必要買airpods?
歷史上蘋果公司出現過幾次 Airpods 這樣一再延後發貨的情況?
iPhone是怎麼知道我打開AirPods盒子的?

TAG:AirPods | 无线耳机 | 智能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