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害怕和人相處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我是一個情商很低、毫無優點、缺乏安全感、不懂如何和人相處的人。」這是陳女士落座後的第一句話。

我端詳著坐在我對面的陳女士,年齡約莫45歲上下,頭髮略顯凌亂地披散在臉頰兩側,一副方形的黑框眼鏡架於鼻樑之上,足有150斤的體重讓一米六的她顯得身形臃腫。她臉色暗沉、臉上有一種惶恐的表情,似乎時刻怕自己說錯話。這句自我介紹,可能是她在生活中總結出的「不二真理」吧。一個人對自己的介紹和概括往往能看出她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模式和狀態。所謂「一滴水能照出太陽的光輝」,陳女士心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呢?

(1)人際關係,人生的攔路虎

陳女士是一名行政工作人員,她最近按照單位規章制度處罰了相關部門的違規行為。在做這件事時,她內心十分猶豫恐慌,做吧,怕他人說她小題大做,不做吧,又怕他人說她瀆職。她在忐忑不安中正好看到公司群里的一則公告,要求員工們恪盡職守,做好下半年工作。原本一則普通的公告卻在她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她認定這則公告是對她的暗示,表明可能有同事對她不滿,向上級領導告了她的狀。這個念頭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揮之不去,她無法控制內心對人際關係的恐慌和對自己的懷疑與苛責,瀕臨崩潰下,她找到了我。

交流中我發現,人際關係一直是她人生路上的攔路虎,她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能夠驕傲地站在人群中,與他人自如地溝通、結交朋友。但是,她從小就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這種人。從學生時代起,她就很怕和人接觸,也很少有機會和同學一起玩。她不敢和任何人主動說話,一交談就心跳加速,但如果有朋友主動對她示好,她必然會毫無保留報以真心實意並銘記於心。

成年後,公司里的人際關係是她最頭疼的事,無論多麼困難辛苦的工作她都不會害怕,唯獨在和他人相處時心如擂鼓。每次和同事們溝通工作,她都要好一番心理建設,強自壓抑住內心升起的焦慮與恐慌,裝出笑臉與他人說話。每次談話回來,她都要在心裡反芻整個過程,並常常懷疑自己言行不當,甚至為此懊惱哭泣。工作中領導不點名的批評、同事複雜的神情,都如同大石頭般壓在她的心上。她不敢問、也不了解別人對她的看法,說話做事都非常小心。但另一方面,只要有同事對她表示親近和善意,她的內心就會開心得像昏了頭一般,把什麼掏心窩子的話都說出來,但過後又會開始後悔、恐懼,怕自己說錯什麼惹人討厭,或者被人利用。因此,她一邊渴望融入人群之中,一邊卻無可救藥地對周遭的一切感到恐懼。「我不知道什麼該說該做、什麼不該說不該做,我也無法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不懂得精明事故、也不懂得獨善其身。我不明白為什麼有時大家對我笑臉相迎,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人突然就對我不理不睬了。我只懂得實話實說,可我覺得這樣的我很蠢,情商很低,很沒用……」

(2)世界是個可怕的存在

我感覺,你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很可怕的地方。你必須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萬一犯了錯誤,那麼後果將會是毀滅性、災難性的,你完全無法承受。雖然你的理性並不太確定真會有什麼可怕的後果,但慌亂的內心卻明明白白地告訴你:你很怕,怕得要命。對嗎?」陳女士含著眼淚點點頭,哽咽地說:「是的,是的,就是這樣的。」我看著她的眼睛問她:「那麼,為什麼世界在你眼中會是這樣一個可怕的存在?」

在後續的諮詢中,我漸漸了解到,陳女士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小她五歲的弟弟是「三代單傳的掌上明珠」,如果他犯了什麼錯或受了什麼委屈,挨打受罰的卻都是陳女士,而理由永遠是「誰叫你不好好照顧弟弟」。雖然父母落在她身上的眼光很少,但她卻始終希望得到父母的歡心,為此,她努力學習、勤做家務,甚至通過扮小丑、做傻事來討好父母。但是,無論她怎麼努力,卻始終無法得到父母的肯定。有時父母心情不好,莫名其妙就會把她揪到面前一通劈頭蓋臉的責罵,甚至還會脫口而出「怎麼養了你這個衰女」、「還不如養條狗」這樣的言辭。有一次,他們的鄰居都看不下去,出聲誇她是個乖女兒,母親當下沒說什麼,回頭卻說鄰居是在暗暗諷刺她。「我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我也不知道別人是不是真心地在誇獎我。我找不到答案……我看到別人的媽媽都會用慈愛的目光望著自己的女兒,我好希望媽媽也能用這樣的目光看著我,可是從來沒有過,從來沒有過……」四十多歲的陳女士憶及往事,泣不成聲。

(3)扭曲的防禦機制

陳女士的問題,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人際關係問題。如果是單純的人際關係問題,那麼我們可以看到溝通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誤區和盲點,通過調節和修正溝通方式就可以得到改善和解決。但在陳女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扭曲的應對外界的模式。她不停地在防禦,但防禦的卻大多是並非真實存在的威脅,而是她內心認定的「威脅」。這些猜測和想像對她來說是如此真實,以致於在內心引發了強烈的恐慌和焦慮,而且她發自內心地相信這一切,用理性很難說服自己改變想法。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她對於世界的整個概念都已經被某種程度地扭曲。而這是如何形成的呢?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她對於世界的概念和感受大部分來自於成長環境的影響。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一個孩子甚至在五歲時就已經形成了對世界大致的感受。陳女士的原生家庭經歷無疑是她現在痛苦的根源。許多父母忙於養家糊口,因此無暇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但其中更有甚者,本身就有心理問題,於是他們的孩子就成了犧牲品。他們欺軟怕硬,靠凌駕於他人之上來使自己感覺良好,甚至忽視、戲弄、嘲笑、責備弱小的孩子以獲得掌控感和發泄的快感,卻無視被凌駕之人的痛苦。陳女士的父母就是將女兒作為出氣筒,生活中的諸般不順積聚成的負面情緒,都通過對女兒找碴、斥責發泄出來。他們的感覺良好了,可女兒的心卻傷痕纍纍,滴血不止。也許,在陳女士父母的意識中,很少有「孩子也有感覺,也會痛苦」的念頭。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影響下,陳女士便漸漸形成了對於世界的看法:「這個世界是不善的,他人會隨時隨地看我不爽並針對於我,如果有什麼錯的事,他人肯定會歸咎於我。沒有人會喜歡我,沒有人會在意我,如果他人表現出關心或喜歡,那可能居心叵測。」在這樣的世界中生活,人豈能不小心翼翼、處處提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怎麼可能在無愛無情的世界中存活下去?長久沒有獲得溫情滋潤的心田極端渴望關愛,所以她才會給點陽光就燦爛,他人稍微和善一些就恨不得粉身以報。但是,對於世界的負性觀念是無孔不入的,它扭曲每一個傳遞進內心的知覺與感受,所以,她渴望愛卻永遠懷疑愛,想要做對卻永遠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做對,就這樣陷於不停的懷疑中徒勞掙扎,上天無路,下地無門。

世界觀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況,理性和感性是兩套不同的運作機制,理性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接受理論與概念,但感性只相信現實。理性無法直接左右感性,它只能將理論與生活中的事實相結合,一次又一次地呈現在感性面前,才能慢慢將其內化。所以,像陳女士這樣飽受困擾的來訪者們需要藉助心理諮詢,或依靠真摯的朋友或愛人的幫助,在充分交流的互動中慢慢脫掉早年戴上的有色眼鏡。這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工程,甚至可能伴隨人的一生,且其中必然有著巨大的痛苦和險阻。有時候,人的一生苦苦掙扎只是為脫離早年的陰影。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悲觀,但其實並不是一項徹底消極無望的工程。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皆是如此。而在克服性格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通過理解、認識自己,深入了解這個世界的現實和運行規律,是有可能體悟到生活的真諦,找到適合自己的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條條大道通羅馬,這世上並沒有絕對良善的生活方式,即便打上了早年生活的烙印,但只要適合當下的我們,就值得我們去為之奮鬥、努力。

因此,當陳女士問我,她還有沒有機會。我給她的答案是——有!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原標題為《困住你的不過是童年的陰影》。

來源: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xinlishudaozixun),聯合國際心理協會,打造「線上心理疏導,線下心理諮詢」服務平台。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五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和知乎: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推薦閱讀:

在銀行從業考出哪些證書比較有用?對自己的發展有用?
天天被人欺負,到哪裡都被人欺負,我實在受不了了,請問我該怎麼辦。?
如何禮貌地應對無聊的談話和無聊的人?
跟室友關係處不好怎麼辦?
如何改變自己的這種心理?

TAG:人际交往 | 人际处理 | 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