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巴菲特年事已高,仍然追求精益求精,支撐他們的深層次動力是什麼?

如果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擁有他們這樣的財富,即使能做到淡定從容,卻很難達到他們精益求精的精神。

即使年事已高,仍然全力以赴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他們是為了什麼?或許正是這種無法理解使得他們區別於常人。

很多道理都知道,但如何從知道到懂得。


這個問題,我想好好回答一下。因為自己一直號稱,懂成功,卻在知乎上還沒有具體說如何成功的事。

很多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特點,記得是非常成功的人,而不是靠著僥倖成功的人。

這個特點是,今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強。

這個習慣一旦真正形成,你會變得非常非常成功。

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他不會和任何人比,他只和昨天的自己比。這看上去,只是一個小的東西,實際上對人的影響非常的重要。

因為這個意識,他不會特別的在意別人的評價,當別人說他不好的時候,他不會停下腳步,當別人說他好的時候,他也不會停下腳步。

而且也不會在心理上對自己造成影響。不要小看這個影響,這個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非常之大,很多人都是被這個影響失去了自己。

他們太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進而失去了自我。

這一點從心理學上分析如下。

人有獨立性和社會性兩種屬性,獨立性是說我們做為自己,你是誰。社會性說的是,你在社會上的各種關係以及各種定位。

大多數人很難平衡這兩者間的關係,哪怕是天才也難,只不過天才是只顧了自己的獨立性,不去顧自己的社會性,然後他們會在某一方面非常成功,卻顯得比較偏執。

而普通人,卻是因為太注意自己的社會性,而影響到了自己的獨立性。進而影響了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而非常非常成功的人,他能平衡好這兩種屬性,雖然不一定完美,但是他會平衡的比較協調,讓自己的獨立性和社會性進入一個互相促進的循環。

真是想不成功都難。

包括題主所說的,如果自己在他們這個年紀,擁有他們這樣的財富,即使能做到淡定從容,卻很難達到他們精益求精的精神。

原因即是如此。因為你已經被你的社會性影響到了你的獨立性。

財富,地位,種種,蒙住了你的眼睛,讓你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成就。

可是那些真正非常非常成功的人,他們不這樣想,那些東西確實是自己價值的一個體現,但是如果今天的自己不比昨天的自己進步,那麼對他們來說,今天就是虛度的一天,這在他們看來,是無法忍受的,人活著,怎麼可以倒退著活?

這一點,在中國的古文化里,也有很多。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他們這些人都深深的理解了這一點,並且做到了這一點。

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即是如此,他明白自己是在做什麼,他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他知道他在和誰比。

-------------------------------------------------------------

題主舉了兩個人的例子,我想再舉兩個人的例子出來,當然這種例子太多,隨便一個非常非常成功的人都是這樣的。

比如科比的成功,他確實天份很高,確實在性格上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這都不是他最終能成功的原因,其實在科比04年左右的時候包括今天,他的獨立性依然在影響著他的社會性。但是這不妨礙他成功。因為他在17歲那一年,即懂得了這個道理,並且一直在踐行著這一條。

比如我最崇拜的偶像達芬奇。。此人在我看來,如高山仰止。。

天份那麼高,還那麼努力,讓不讓人活了。

可能在他眼裡,他根本沒想和任何人比,他只和他自己在戰鬥。

他在不斷的戰勝著昨天的自己。

哦,對了,還有喬老爺,我說的是喬布斯。。這個人想要進步,居然把自己逼到,明天我即將死去。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所有人都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方法即是,不斷打敗昨天的自己,是真正的打敗,不是自己想當然的打敗。

==========================

再補充一段東西。。這個方法會讓你變得很快樂。雖然剛開始你會覺得不舒服。

原因我在下面貼一下。

快樂由兩個方面決定。

你的期待值,與你的被滿足程度。

如果你的期待值小於被滿足程度,那麼你什麼時候都是快樂的。

如果你的期待值大了你的被滿足程度,那麼你什麼時候都是不快樂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最開始戀愛的男女,會要求對方做到一百分,如果做不到,就會如何如何。

當時最開始可能會做到。只是人的天性是懶,過一段時間肯定會做不到。那麼就開始失望,爭吵,種種。

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愛,很是神奇。

然後因為期望值大於了被滿足程度,所以不快樂,最終走向分手。

當然如果在此過程中,男女雙方都能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那麼他們也會過得很快樂。

這就是兩個循環。

一個是良性的,一個是惡性的。

惡性的循環在於,期待值很高,而被滿足程度非常難以到達,然後開始失望,失望之後開始爭吵,爭吵之後或是還是滿足不了或是已經不想再去努力,進而惡性循環形成。

良性循環在於,期待值很低,而被滿足程度非常容易到達,到達之後開始快樂,快樂之後更想努力或者不努力,但是依然快樂。進而進入良性循環,越來越快樂。

當然這種良性循環也會變成惡性循環,惡性循環也會變成良性循環。

只是在良性循環的過程中,人變得提升了期望值。或者是惡性循環的時候,人變得降低了期望值。

婚姻如是,愛情如是,育兒如是,人生如是。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不從人格層面談這個問題,都屬於【唯心主義】。

「性是人的核心動力」——這是被現代心理學普世觀點廣泛否定的弗洛伊德的核心骨架。它的被否定,是宏觀哲學與微觀量化科學之間暫時的「未達」使然。

普世認知觀,就是認為「葛朗台是因為貪慾」而迷戀黃金,精英是因為宏大的理想才能不斷向更不勝寒的高處駛進——所謂普世認知觀,就是,把人,特異化,不當人是動物來理解,而當人是自然界特異化的獨立存在。

但,人,就是動物,只是行為模式更複雜,生物化學模型所需激發條件更靈活和多層的動物。

螞蟻,行為模式有限,所以進化把模式寫入其DNA;人,行為模式太複雜和靈活,所以進化只建立基本的【激勵機制】來確保這種複雜性和靈活性。

理性的李嘉誠也好,感性的陳潔儀也好,其行為動力,都是其自身有感知或無感知的【成癮】機制,作為行為的持續和深層動力。

這裡的「成癮」是廣義的,房祖名那種是外因成癮,雷鋒那種是內因成癮(雖然雷鋒現在被「擺拍化」,但其行為模式與童年經歷存在理論上的合理性)。

外因成癮很容易理解,內因成癮再舉些例子:網癮、拖延症、女人愛逛街、愛情、舐犢之情。

所以,內因成癮,在建立的複雜度、偏離度上,又分先天成型和後天成型兩種。網癮、拖延症、女人愛逛街,是簡單生物激勵模型在後天環境(生存環境和成長環境)作用下的複雜表現,即後天成型;而愛情、舐犢之情,相對來說激發模式簡單和本能,即先天成型。

促生後天成型的,有哪些根基性的本能成癮機制呢?

愛——持續、溫暖的善意、安全感,或以為會帶來持續、溫暖的安全感,可以激發,如愛情、如偶像的粉絲;

嫉妒——群體間利益關係非良性且較近個體間產生的排斥,是確保群體整體平均水平的進化保障;

同情——群體間實時利益關係為正值的個體間的利益流動,也是確保群體整體平均水平的進化保障;

(嫉妒和同情類似「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是群體動態保持獲利動能平均值的一個組合,也可以用力場來理解:過近則斥、過遠則引)

憤怒、群體認同等等所謂情緒,無不如此。

其中,【群體認同】,是人作為意識獨立的群體動物,所獨有的、完美的一種進化結果。

可惜時間有限,只能先寫到這裡。只能先簡單的說——【自我認同】,是群體認同的一個同根表現。

如上述,李嘉誠前額飽滿,商業如同遊戲,「與市場斗其樂無窮」,步步為營、以進為退、所向披靡,如何不上癮;牛根生,孤兒出生,財務自由如何不給其安全感,如此等等。

所以,「偏執狂才能成功」這話,偏執的動力,就是各種模型中的成癮結果,至於「成功」,只是你我在群體認同需求,或者說主流價值觀下的本能認同。

再所以說,小富即安,多被斥為不思進取,但其實,也何嘗不是一種健全人格。


我開間小鋪,手下兩個打工的,也常常告訴自己不可倦怠,因為他倆的所有收入都取決於我工作的夠不夠努力。

倘若我是李嘉誠、巴菲特,一想到下面幾萬人的經濟來源,生活幸福與否都取決與我,一定更加不敢有絲毫怠慢。

其他的恐怕就是年復一年這樣做的習慣了,再其他的都是雞湯。


因為,他們在事業中得到了極大樂趣。

他們愛著這項事業,而不是因為被動的責任、聲譽、成長或者其他。

是因為愛著,所以努力,所以有了好的結果諸如財富、名望等。

在他擁有的的足夠多的時候,這些東西對他的邊際效用已經很低了,他們僅僅是因為這樣做本身的快樂才選擇堅持不懈。

愛。僅此而已。


這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不錯吧,自我實現的需要吧。可詳細參考《動機與人格》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講「三歲看到老!」 是有很深刻的道理的,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14歲的李嘉誠有多牛掰。

最近在讀《李嘉誠傳記 》 感觸頗深。 可以說,我們現在的創業者的條件,大部分都比李嘉誠好得太多,,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成功?又是什麼根本性的原因造成我們很多人不能成功呢? 成功的人都一樣,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對李嘉誠有了解的人就應該知道, 李嘉誠的舅舅庄靜庵是個大鐘表商人,可是李嘉誠沒有依靠過他舅舅。

李嘉誠父親去世的時候,李嘉誠14歲, 他的父親沒給他留下一分錢,就留下了一句話「做人一定要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

留下這句話的同時,還給李嘉誠留下了 一個需要贍養的母親,一個需要上學的弟弟和一個妹妹。

李嘉誠這時候還在讀書,擺在他面前的只有退學一條路,因為他需要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

李嘉誠的舅舅表示要資助李嘉誠,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大商人庄靜庵。但只說,並沒讓李嘉誠去他的公司上班。

小李嘉誠看透了世態炎涼。明白了一個道理:「別人就算幫助自己也只是暫時的,求人不如求己,必須自己出去找到工作,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下!」

每次讀到這裡,我就在想我自己, 衣食無憂,偶爾還挑社會的毛病,就有些臉紅了,我決定以後向14歲的李嘉誠看齊。

大家可以拿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李嘉誠比一比,好的就吸收過來,就知道應該以什麼心態在社會上生存了。我們很多困難跟李嘉誠的困難比起來,都不算個事。

接下來,14歲的李嘉誠開始了在大街上找工作的歷程。 當年正是1943年,香港被日本佔領。百業蕭條,街道上很多商鋪都關門了。 李嘉誠早上很早就開始一家一家的問,問到晚上很晚,雖然很勤奮,但依然沒人願意收留他。

有一天晚上,李嘉誠找工作回家,, 母親高興的說「你舅舅今天白天來過,叫你明天去他公司上班,進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鐘錶打交道,這是一門好技術,日後定能發達。阿誠,你要好好乾,聽舅舅的話!」

令李嘉誠母親沒想到的是,李嘉誠平靜的說:"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母親以為自己聽錯了,結果李嘉誠又果斷的重複了一遍:「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我在想,這讓現在很多找不到工作在家裡啃老的大學生情何以堪啊? 讓那些托關係,想進機關當公務員的人情何以堪啊?

我想大凡牛人,都具有自強自立的精神, 比如史玉柱辭去待遇好的公務員下海,中國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如復星集團郭廣昌,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新東方的俞敏洪,都是屬於鐵飯碗不端了,要自力更生的人。

我們創業的人,其實就是需要一種志氣,任何一個事情,開始的時候都很難,但是就是堅定志向,一定要出人頭地,不打工。不依靠別人。要靠自己闖出一片天。打工的人和創業的人,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人。

當然拒絕了舅舅的好意,李嘉誠又開始投入到辛苦的找工作中,終於有一個茶樓願意收留14歲的李嘉誠。 讓李嘉誠開始做堂倌,就是給客人倒茶。

這就是我們亞洲首富的起點。

故事很精彩, 聽過之後,安靜下來,想想自己,大家能從這個案例中吸收到一點有用的,我就很開心。


能長成參天大樹,只是執著於生長。只是生長,至死方休,生命力也!


其實就是習慣而已,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是習慣,用支撐這個詞不妥。什麼意志力都是雞湯,關鍵點在於短時間的克服人性,支撐堅持,反覆行動轉化成本能習慣,就能長時間一如既往了。

你覺得修地球難受,農民不修地球就難受。你早起困難,人家不起來躺床上難受。


對於他們來說精益求精是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


他們年事已高,經歷了那麼多,達到了那個高度,讓一個已經習慣了站在那個高度去做事的人,突然降下對自己要求,那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啊。就像習慣了辛勤勞作的爺爺奶奶,擔心他們年紀大了,讓他們不要做那麼多的事,可,他們自己什麼都不做,停下所有的活的時候,他們反而會覺得非常的不自在。更何況,對於名人來說,社會還有那麼多雙眼睛在不時看著呢。


習慣


人各有志。

你說自己將來不會像他們那樣精益求精,只能說明你志不在此,又何必強求。世上,史上能人多得是,其種類(這個詞也許有些不敬,先致歉)必是多種多樣。

找到自己心中的志,或宏達或渺小,為之奮鬥一生即可。


年青小李:窮怕了……好在能溝到表妹,努力一下有機會翻身。 老李:做有錢人就是爽,爽慣了停不了呀。 年青小巴:累死了,掃一個上午雪得5美分,人沒錢狗都不如,我x(他爺整天叫他幫忙做廉價勞工)我30歲要有100萬(6歲) 老巴:我天天都看財報資料掙錢為樂,我不幹有啥樂子。 ~~~總結,童年陰影,老年慣性。


「皇帝種田肯定用的是金鋤頭!」


當所有人的目標都聚焦於你,你總不能當眾摳鼻屎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