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去上班,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hi 朋友們~

今天才禮拜三,距離周末還有兩天。

可是,根本就 不 想 上 班 了怎麼辦!

欸,每個月都有三十幾天是不想上班的……

不想上班,錢還是要賺的!

那在家上班行不行?

本著求真求實、不懂就問的精神,我們在好好住APP里聯繫了一些不用每天坐班的用戶,他們中有當紅作家、會看星盤的編劇、畫家、裝幀設計師……我們跟他們聊了聊,他們為了在家工作做了哪些思考,在家裡哪些地方做了改變,職住一體的生活,究竟有沒有想像中美好?

張春(點擊進入屋主好好住頁面 )

作家,犀牛故事APP主編,人類的好朋友。

房子位置 廈門思明區,海邊。

房型 130平,三室兩廳

入住時長 租住,7000/月。

常住人員 土狗一隻,加菲貓一隻,我一隻。

張春身上有太多的頭銜,以至於介紹她的時候不知從哪一個講起。她寫書畫插畫,超會講故事,還是一個講故事的APP的主編,同時還在廈門開了一家叫「晴天見」的冰淇淋店。

我們聯繫她採訪的時候,她說:「我要上班的啊!不是不上班!」但她能把工作台擺在窗前,吧台上,夕陽里,海岸邊。如果想的話,她似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始工作。

在晴天見的吧台里,正準備開始調酒。

在「奶牛」上幫客人擠牛奶。

以前家裡畫畫的桌子。

畫幅桃花。

在海邊,畫盆里剛發芽的種子。

在犀牛故事的辦公室,外面是海。

屋主說 自由職業需要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做過兩年,現在還是覺得一部分有規律的時間用來和別人一起工作,對我來說很有必要。

這是家裡的寫字檯~

屋主說 杯子里是威士忌,為了戒煙在喝酒。左邊的鏡框里寫著:「一次寫這麼多就可以了」。鍵盤前的本子隨時打開,備忘,記著亂七八糟的素材。

桌上是下本書的初稿,正在一頁一頁改。

我們問她,真實的職住一體生活有想像中美好嗎?她說:「誰的想像呢?現在是符合了我的想像的。我對於家最大的理想就是要有幾張桌子,一個放電腦,一個寫字,一個畫畫,現在都實現了。有狗有貓有海,有木地板和桌子。」

Q:待在家裡有過特別簡單快樂的時刻嗎?

A:太多啦。

作為一個下樓丟垃圾都會想家的深度宅,我所有的快樂都可以在家裡實現。

比如大發神威把所有的地方吸塵擦洗一遍,然後光著腳胡亂地跳個舞什麼的。

比如買了鴨脖子和冰雪碧,和朋友們一起躺著看電影,做面膜。

或者在沙發上看書,貓和狗都跑來跟我擠在一起,都很快樂。

消失賓妮(點擊進入屋主好好住頁面 )

編劇、作家

房子位置 北京朝陽區東南三環

房型 65左右,卧室是loft

入住時長 兩年半,租金5000/月

常住人員 自己和男友,還有一隻喵

消失賓妮,你們認識的哇?

我第一次見她的時候,跟她說:「你好哇,我從高中時期就開始讀你的書了哦……」

最近不怎麼能看到她的新書,因為她在忙著寫劇本。這次採訪我一下就想起她來,因為職業緣故賓妮一直都是在家工作,恐怕有十幾年……

她說自己在很多年前讀書的時候,基本不挑寫作環境,而這些年覺得,工作是生活中最需要犒賞的部分,除開睡覺,就是相處最多的地方,所以把這個地方安排好真是再有性價比不過了。

消失賓妮和男友的工作台

屋主說 我本身以寫作為職業,我男友則是畫畫。所以工作間是我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開要放兩個人的電腦,還能在我們需要資料的時候擺下所有零碎(他的很多參考資料、書稿,我也是擺書,甚至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對比修改文稿)。我找了兩張桌子,分別是160cmx70cm和120cmx70cm,拼在一起,來完成這個超長工作台。這樣我們在兩端使用電腦,互不影響。

屋主說 除此以外,就是牆壁的顏色了。因為以前看色彩心理學,說顏色對情緒的影響很重,而藍色最能讓人平靜,所以我就要求一定要把工作間全部弄成灰藍色

不得不說,這個藍色真的俘虜了好多人……

屋主說 工作間和休息間一定要分開,休息的時候看不到工作最好,能換換腦子。

屋主說另外,別裝太多工作間的固定擺設,隔一段時間換一換擺放有助心理改善。差不多每半年我就想換一種屋子擺放的感覺,讓自己的工作感覺變一變。

職住一體的生活,從住的方面說,缺陷就是太容易宅在家了。即使把家裡收拾得再漂亮,還是出門走走提神。而優點就是,累了就能躺,膩了就能逗貓,餓了還有一大冰箱拯救自己。

Q:待在家裡有過特別簡單快樂的時刻嗎?

A:>_<定期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的時候,所有的收納都整齊擺放的時候,所有的細節都被利用上的時候,房間變得錚亮錚亮卻暗藏各種收納小機關的時候,愉悅度就會唰唰唰往上飆。(是,處女座。)

郝小好(點擊進入屋主好好住頁面 )

設計師、插畫師

房子位置 北京市朝陽區團結湖

房型 47平米房型:一室一廳

入住時長 快3年啦!是買的房子。

常住人員 好力志組合(小好,大力,學志)

以下是她的自我介紹——

「哈嘍,大家好,我是郝小好。白天是名設計師,晚上是名插畫師:)

以畫畫為興趣源,靠設計領工資!很高興認識你,笑。」

小好兒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登上過居住榜樣(點擊這裡查看),她們家的雙人工作區讓人非常羨慕。因為工作內容的關係,習慣性需要大桌子,所以在規劃空間的時候,很自然就規划出了工作的區域。

整個桌面的面貌

桌面上超多收納

對面的書架

工作時候,繪圖板和電腦需要並排放,所以寬桌面是必備的。

屋主說 在家工作,椅子一定要舒服,桌子要大!如果可以聽音樂的話,工作空間內可以買個音效好的音響:)工作的時候會心情很好~

Q:待在家裡有過特別簡單快樂的時刻嗎?

A:在家裡的每個時刻都是簡單快樂的時刻!

屋主說照片中的這個牆面是家裡的斜牆面,當時覺得這塊特別難規劃,因為這個角度,家裡的冰箱只能脫離廚房放在客廳里了,覺得好煩。

但後來我們覺得,可能這是個「幸運角落」吧,老天爺在暗示,說不定這個地方會帶來幸運呢!於是就放下心裡的苦悶去做規划了。

事實證明,其實最後呈現出來的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糕,很多朋友來家裡都覺得這個牆面規劃得很棒!並且通過這個事兒可能可以折射出很多事情的處理方法吧,先嘗試認同,再做計劃,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孫初/吳靜(點擊進入屋主好好住頁面 )

水墨藝術家、設計師/品牌管理、策展人

房子位置 北京市通州區宋庄小堡藝術東區

房型 200平,一室一廳,3.9米空高自建部分隔層

入住時長 3年,買的房子

設計方案 親自完成

裝修花費時長 4個月

裝修花費總金額 25萬

他們倆一個49歲,一個40歲。真的完全看不出來……兩個人在一起以前各自的狀態比較多的是在家工作,在一起以後也維持了這種狀態。

男主人的工作,一是雜誌設計總監,每周去雜誌社2次,更多工作是在家裡完成的;二是水墨藝術家,大多數時間在家創作。女主人的工作通常是小體量團隊獨立項目,項目完成後的時間自由,也多在家辦公。

所以手繪了一個,劃分出滿足不同工作內容和兩個人各自的工作區域。

屋主說3.9米空高,搭建成「Z」字形,分隔出4個空間。下面是餐廳也是會客區,空高約2.5米,完全不覺壓。上面平時是冥想區休息區,帘子完全拉上後就變卧室了,巨寬敞。開敞的空間里劃分了好多功能區,樓梯下的小閱讀區比較嚴肅。

屋主說 「Z」形區隔空間的這邊,上面變為2.5米,是先生的設計工作區,下面1.4米,做了一圈書架,書架外圍有一個小小閱讀區,裡面圍了一個不小的儲藏間。儲藏間太實用太必要了,家裡能收拾利落的利器。

坐自己工作區的沙發上看書,抬頭看到先生認真工作的樣子。

餐廳上方隔斷空間變成卧室的樣子。

另一個工作區

屋主說 我的工作區躲在「Z」型鋼架後面,還有個小的會客區域,很實用。書桌背後的大畫框里是捷克攝影大師tono stano 的攝影作品,非原作,但是是他自己動手親自製作的原作版畫,有版號有簽名,中捷美術館可購買。

畫畫的地方

馬克筆畫的。

屋主說 孫先生大作《流淚的猴子》,原作,最喜歡的一張,不捨得賣。

Q:待在家裡有過特別簡單快樂的時刻嗎?

A:對於我們兩個而言,美好多過不美好。

有生長有收穫有溫暖有愛有自由,每天都很日常很簡單很快樂。

圃生(點擊進入屋主好好住頁面 )

書籍裝幀設計師、藝術工作者

房子位置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

房型 兩室一廳一廚一衛,90平左右

入住時長 2個月,租,5000/月

常住人員 自己一個人

圃生三年前從雜誌社辭職以後,就一直在家工作。三年間他都住在離城較遠的鄉下,種瓜畫畫,只是交通稍有些許不便利。前些日子他換了房子,請工人師傅補了牆面,刷了白漆。然後自己重新安了燈、裝了擱架等。因為喜歡收集舊貨和雜物,新家基本是用這些年從各個地方收集來的破舊傢具和雜物拼湊而來。

對於理想中的家,他說:「在我能力範圍內打理出來的家的樣子,就是理想的家的樣子。

屋主說 換了一張比較大的書桌方便寫字。

寫字

日常穿的衣服就掛在書櫃邊上

畫畫的時候,貓來了。

畫一隻貓。

友人來聚

Q:待在家裡有過特別簡單快樂的時刻嗎?

A:每天都可以睡半個小時的午覺吧

----

看完之後,是不是覺得在家工作超級好!

當然,這也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比如一定的才華,

比如經濟基礎,

比如超人的意志力,

比如平衡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Whatever,

不管你是否能逃出辦公室,

看完這些職住一體的家,

也希望能對你規劃家庭辦公區有借鑒意義。

最後,我還是,祝大家 早 日 退 休 吧!

想問問他們的家庭工作區是怎麼布置的?

或者進一步交流職住一體的感受?

快去好好住找他們吧!

(* ̄▽ ̄*)ブ點擊這裡下載好好住APP


推薦閱讀:

靈感get | 跟我一起,給自己的書櫃更多可能!
灰色地板如何裝修搭配?
地墊寶(又名鋪墊寶)如何?
裝修中白色牆面配什麼樣的沙發和傢具比較搭?
6平米的超小卧室該怎麼設計?

TAG:室内装修 | 工作体验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