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樂視的智能電視產品,對傳統電視廠商有了哪些影響?
小米樂視推出的電視在價格上具備很大的優勢,特別是模式不一樣。那麼小米和樂視的產品上市之後,對傳統電視廠商產生了哪些影響嗎?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影響銷量了嗎?
樂視超級電視的推出,對傳統家電企業的影響,引用馬雲的一句話來評價或許也算貼切:「看不見,看不懂,看不清,來不及」。
傳統電視企業,安心於自己的江湖地位:3S守著高端市場,一點點地增加新功能,一茬茬地賺取土豪消費者的錢;國內品牌,安守於自己的微利/薄利的市場佔有者地位。對互聯網企業推電視,沒有在意,也無心關注。實際上用戶已有怨言,為渠道做的產品強推給用戶,閉門造車的功能卻強收用戶錢,為營銷和渠道付費/為品牌溢價付費,買1080p電視卻要為標清的同質化內容買單。當樂視推出超級電視,以2499+490,4999+980等價格提供頂級配置的硬體,每周升級LetvUI系統軟體,不管增加內容和應用的時候,他們會說外行,不長遠,自殺等等。看不懂互聯網對家電的影響,看不到對大屏互聯網入口的布局,看不懂生態模式下,無需硬體贏利的深層次邏輯,還在頑固堅持於工業化分工。
當超級電視在分分鐘售罄數萬台現貨,就算等上10周用戶依然瘋狂追捧的時候,他們又看不清趨勢和內涵。用戶之所以喜愛,是因為這是自己的品牌,是自己的選擇,是真心與他們溝通,了解並實現他們需求的品牌。傳統企業又不得不權衡現在是包袱的線下品牌和產品,還要追趕互聯網企業的線上品牌和商店。左右為難,看不清前途都不敢舍。
相信不遠就講是他們來不及的時候,樂視為超級電視購買娛樂、體育、4K內容,搶先布局,而傳統企業緩過神,看清趨勢的時候再想追趕已經來不及。畢竟生態的打造,不是依靠錢就可簡單打造成的,是需要時間、技術的積累,人才的匯聚和努力的。而以用戶為中心打造的運營服務,讓遷移成本也會很高,失去了用戶也就失去了一切。
這不是危言聳聽,看看傳統家電廠家在擁抱互聯網,在和內容廠家合作,在模仿和學習樂視生態,降低產品的平均售價30%,傳統的淡旺季銷售不再那麼明顯,縮短用戶更換電視的周期,讓電視的開始綠達到90%以上,讓家庭重回客廳,這都是樂視推出超級電視吼對傳統企業的影響。只要是讓用戶收益的,就值得堅持。智能電視上市之初,重新定義了市場和消費者對電視產品功能的理解,電視不再只是為了觀看節目,更具備了遊戲、娛樂等豐富的互聯網軟體功能。2013年後,新一輪互聯網品牌智能電視的推出,更影響了一直以來電視生產廠家的盈利模式,已經由單一產品「生產銷售」的硬體盈利模式轉而向「售賣內容和服務」的軟體盈利模式過渡,在2014年這一轉變將更加明顯、快速。
樂視第一波電視是高通+Sharp屏+富士康模式,其APP依託於高通強大的晶元平台,可以從手機端移植到電視端,後台則是其龐大的內容。
不過計算成本肯定是虧本的,這種模式不可能繼續下去,銷售幾萬台或是幾十萬台都不可能對傳統的電視廠商和布局產生大的衝擊。下一波是什麼?還是高通嗎?當然不是,是Mstar,Mstar是什麼?國內幾大電視廠商的通用晶元供應商,那麼問題來了:樂視如何和傳統電視廠商做出差異化?硬體上的高性能/高成本和低售價不會一直維持下去,但基於相同的晶元,樂視能做的,其它電視廠商一樣也能做。
如果在APP上下功夫,我不知道樂視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這個不了解。
至於商業模式,幾個電視廠商都在努力和互聯網企業尤其是視頻網站合作,他們也在進步也在更新,不是踏步不前。
我覺得樂視的問題在於:它的內容是否能夠優於電視台提供的內容,或是其它互聯網視頻網站提供的內用。
而不是複雜的種類眾多的app,看電視的人寧願低頭玩弄自己的手機,也不願意在電視上玩app。樂視和小米從互聯網跨界到電視領域,意圖顛覆傳統電視的格局。從開始的忽視、到好奇、到打壓、到應戰、到模仿、到改革,傳統電視廠商做了很多事情。小米和樂視本身所代表的商業模式,像一把鋼刀懸在傳統廠商頭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掉下來,也不知道會不會造成多大傷害,有時候恐懼比傷害本身更可怕。不管怎麼說,推動傳統巨頭改變觀念,銳意革新,對市場、用戶、自身、國家都是很好的~
影響可能會有一點,喜歡看電視的人比較多,肯定也希望電視上能搜到的電視再多一點,然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買智能電視,放棄傳統電視,其實,除了智能電視,還有一種比較好的電視盒子,功能和智能電視差不多,可能比它還要好一點。特別是 泰捷WBEOX機頂盒,而且它還不會拋棄傳統電視。
推薦閱讀:
※樂視電視機換屏價格和新機一樣,大家怎麼看?
※樂視的手機賣的這麼便宜還有利潤嗎,利潤都從哪裡來,把手機的價格壓的這麼低不怕友商群起攻之嗎?
※如何評價樂視 20 億美金收購美國智能電視巨頭 Vizio?
※如何看待樂視在美國矽谷的大規模燒錢擴張?
※如何評價賈躍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