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同齡人,心理年齡怎麼會相差這麼多?

畢業兩年了,現實中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發現:雖然許多人年齡相差不大,但是心理年齡,具體來說,就是對待自己、對待現實問題、對待未來的看法的深度廣度,完全不一樣。

舉個例子,同是大學畢業生,有人早就確定了目標,大二大三就實習考證、出國交流,畢業進名企。雖然看起來很現實,但是的確在順著自己希望的那樣前進。有些大學畢業生滿腔熱血,或者滿腦子幻想,只看賊吃肉沒看賊挨打,問的問題幼稚得讓人沒法回答。當然這是兩種極端,更多的人是在社會中逐漸成熟,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適合什麼樣的生活。

所以我想問,為什麼同齡人的心理年齡竟然會相差這麼多。是家庭原因導致,還是讀的書經歷的事導致?哪種影響更大呢?


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尼采


不同意上面的同志說的成熟度取決於經歷。

我覺得是想的多少。孔老夫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很有道理的。我是從小晚上睡不著覺,會在床上亂想的人。想的內容有很多,比如那個小朋友罵我了,我明天應該怎麼罵回去;慢慢長大我會想一些更具體的事情,比如我想要這個,我該怎麼得到;高三的時候特別忙,所以我考慮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去處理學習之外的雜事;大學的時候,身邊有各種不同的人,有的人儘管我喜歡不認可,但我也看得到她身上某些值得學習的的地方。

我覺得樓主說的心理年齡小,或者處事不夠成熟的人,大多是光「學」了,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思」。所以,很多時候靜下心來,花一些時間去「想一想」,是很有益處的。

所以樓主說的,讀的書,家庭經歷都是很重要的外因,真正的內因還是通過外部教育、經歷,通過「思」的過程,把這些高明(「處世練達皆學問」)變成自己的東西。


因為他們沒上知乎。上了知乎的,就像我一樣,小小年紀一堆大道理。


有時候會像孩子,有時候故作深沉,每個人都是多面體,


心理年齡並不是隨年齡正比例穩定增長的,年齡只是用時間的刻度去衡量,但影響心理年齡的因素就有很多,比如生活中的經歷體會,閱讀量

肯主動思考,多實踐,從能總結自己的經歷到能從他人的經歷中獲益,我覺得這很重要


經歷不同,思維方式不同。


推薦閱讀:

心理學的七宗罪6:象牙塔里的學術
陳諾:像貓一樣逃竄的生活
破恐怖片史紀錄的它,取材自一個連環殺手的真實故事。
什麼樣的犯罪可以稱之為無動機犯罪?
你看書,是出自什麼樣的動機?這些書告訴了你什麼?

TAG:心理學 | 人生 | 家庭教育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