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廣東麻雀——作為古典麻雀的發展及競技麻雀的根基

(題圖說明:2015年12月13日,2015水木智娛杯智力麻將方庄聯賽第十二場第二局南風北局,筆者用一記和絕張湊番成功毀掉下家的大新聞~~~

淺談廣東麻雀——作為古典麻雀的發展及競技麻雀的根基

帆夜

【摘要】廣東麻雀,作為現代麻雀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從點數計算、授受制、番種等方面均對現代競技麻雀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以至於從現今流行的三大競技麻雀規則(國標麻雀、日本麻雀、中庸麻雀)中都可或多或少地窺見廣東麻雀的影子。但是,出於當今競技麻雀在國內發展的窘境,很多牌手並不了解這一規則,以至於在提出改進三大規則的同時卻不知道各個番種的理據、合理性。筆者從古典麻雀規則開始,大致描述了競技麻雀的發展,然後詳細講解了廣東麻雀發展史上的各種流派,希望能為當下競技麻雀規則的改進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競技麻雀 廣東麻雀 老章 清章 新章 香港麻雀 日本麻雀 國標麻雀 中庸麻雀 古典麻雀

  自1998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中國麻將競賽規則(試行)》(以下簡稱「國標麻雀」)以來,競技麻雀在中國已經走過了18年春秋。在這不到20年的時間裡,出於國情以及群眾對麻雀的不同認識,該規則在中國的發展一直處在一種尷尬境地。首先,過多的番種成為了新手學習規則的一大障礙;其次,番種設置、番種分值、授受制的不合理,也遭到了很多其他麻雀愛好者的非議;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由於長期以來「麻雀=賭博」的錯誤觀念,該規則和另兩大規則(日本麻雀、中庸麻雀)一樣,受眾主要集中於網路,真正成型的實體比賽少之又少。加之各大國標麻雀組織「各自為政」,缺乏一個統一的國際組織,該規則空有「國標」之名,卻無法真正的成為國際標準。雖然2015年5月,國際麻將聯盟(MIL)的成立為統一規則的國際麻雀組織正式邁出了第一步,但是前景如何仍是未知。

  以上僅為筆者對國標麻雀現狀的一個客觀陳述,真正的發展仍需各位麻雀愛好者的努力,下文不再贅述。

  要想真正了解國標麻雀的不合理性,還得先系統地了解近代麻雀章法的發展。其中最能夠體現根基作用的,莫過於廣東麻雀。而要想了解這一規則,還得先從古典麻雀開始。

(註:為了符合規範麻雀術語,本文中出現的與「胡牌」有關的「胡」字一律改為「和」)

一、古典麻雀規則簡介

1、想定寧波規則

  成文且系統的麻雀規則並不是非常的多,筆者在此參考的是《中庸麻雀史觀》(關兆豪著)中提到的日本學者榛原茂樹先生的「想定寧波規則」,時間大致為20世紀初葉(1910~20年代或以前)。

  古典麻雀規則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筆者註:對原文牌張圖有所修改):

[1]

  以計「副」(又稱「副」等),為主。按手牌里的刻、杠、對子加分數,順子沒有分。計法如下:

  另外是對番牌(即三元牌【又稱箭牌,即中、發、白】,以及自家的門風)的處理。如果有番牌的刻、杠,則除了加這(幺九)刻、杠的副數外,還可以令整手牌的總副數加倍;番牌的對子也可加2副。

  以上的副數,不單止是和了牌的一家計分,而是一家和牌時四家都開牌來算,稱為「數和尾」,副數多者就從副數少者按差額收取分數。但和牌者可以免疫,不用付其他三家手牌的分數,光是收取自己和牌的分數,「袋袋平安」。換句話說,和牌者是肯定可以獲得分數的,但如果和牌的分數不高,但另外有一家有很高分的(例如番牌開了暗杠,這就已經有64副),則有可得到的比和牌者還要多。

  另外和牌者可以加「副底」10副,並且如果副合下列和種的條件時,可以有加副或加番:

  十三不搭:配牌的十三張牌,完全不成任何對子或搭子

  四喜和﹕有齊四種風牌的和牌,而且自己的門風必須成刻/杠(若為雀頭便不算)

  金雞奪食:純粹聽一扉【絕張】的嵌張或邊張,搶杠和牌(兩面聽的搶杠仍成立,但無副可加)

  嵌張、單釣、邊張和必須是純粹聽一種牌,像「1222」或「4567」等的均不算

  「滿貫」即200副,凡算起來超過200副的手牌,均當200副計。

  古典麻雀的授受法,除了「清一色九張」等要包牌之外,一般的情形是不追究出銃責任的,不論是自摸或誰出銃,都是三家照和牌的分數付。但卻有「莊家幺二制」,即是莊家(東家)的全部收支都要加倍。如果莊家和了牌,便向三家各收取二倍的分數;如果是閑家和了牌,便向莊家收二倍、向其餘兩家各收一倍。

  其他規則

  最早時,砌牌牆不是像後來的砌兩層,而是取一手十三張的牌,再砌一層21張的牆,砌好後就擲骰,按骰點互相交換手牌。所以四家都是以13張配牌開始,上述的「十三不搭」也是13張配牌的特殊和牌。不用花牌,摸剩14張時便作荒牌(不分勝負),荒牌不連莊。

  還有「九種幺九倒牌」,就是如果13張的配牌里,有九種不同並且是單張不成對的幺九牌,便可以宣布此局作廢,洗牌重配。

  「清一色九張」包牌,就是如果有人已有同色牌的三組「落地」,而你還冒險打同色牌,出銃給他和了,而且他的牌真的是清一色的話,你就要包付其餘兩家的失分。「四喜和三刻」及「大三元二刻」的包牌也是同樣道理。

  計分牌例:

  以上即是古典麻雀規則的一個大體的說明。關於古典麻雀規則的評價,筆者總體同意關兆豪的意見,即「符合數學原理,番數僅為配角,授受制不副合當今需求無可厚非,提示了造牌麻雀的理念」。

  關於古典麻雀規則的後期發展,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幾條:

[2]

1、 副底增值至20副。

2、 平和的定義:初期的定義為「沒有得加番,手牌就只得副底的10副(可以聽諸如1234型的兩面單騎),是最低分的和牌」,之後副底增值到20副時,便分開了平和計10副與計一番的兩種演算法。再到後來便容許「平和與其他和種複合計算,只要無副,即使有番也可以算平和」、「自摸的牌去也有計平和的計法」等。

3、 「對對和」及「海底撈月」等4副和種提升為10副,「金雞奪食」的條件放寬,計「搶杠」。平和及那些本來是4副的和種,開始時被提升到10副,後來又再被升到1番。

4、 新的番種(例如「門前清自摸」、「圈風」、「小三元/小四喜」、「混幺九/清幺九」、「四暗刻/四杠子」、「三暗刻」、「河底撈魚」、「一筒撈月」、「起叫」等。另外,「十三幺九」成為了可以「造」的牌,不只限於配牌,一局的途中隨時都可以和「十三幺九」;這就成為了「特殊和牌形」的先端)。和種的番值一般都是一律一番,除了「清幺九」「四暗刻」等難度高的算滿貫之外。

5、 滿貫的副數提高(300、500、1000不等)。

6、 門前清的定義(即從門前清自摸放寬到也可以放銃和牌)。

7、 邊張嵌張單釣的定義:把分開列出的邊、嵌、單釣三種聽牌形,歸納為「聽單扉」,但是因為「雙碰」不是聽單扉,所以就取消了雙碰的2副,但由於歷史原因發生了以訛傳訛,卻容許了上文提到的「1222」或「4567」等複合型也計入了邊嵌單的2副(比如現代日本麻雀規則,如此一來平和型就禁止了如1234的兩面單騎型)。

8、 擲骰開門法:擲兩次骰(每次二枚):由莊家擲一次骰來決定「開門人」,再由開門人擲第二次骰,兩次骰點相加作為開門數,由開門人在自己的牌牆按開門數來開門。

  關先生在描述完了以上的變化之後,給出的參考文獻是A.D.Millington著的《The CompleteBook of Mah-Jongg》。但是在筆者閱讀完後發現,這篇規則除了以上一些要點外,其餘的一些細則已經將古典麻雀嚴重複雜化(尤其是花牌的引入),如果在此列出無異於加重理解負擔,故不再贅述(出於版權原因,此規則原本恕不提供)。

  但是仍有兩個較為簡單的後期規則——五番頭麻雀及二十二麻雀,它們見證了古典麻雀的變遷史。現簡要介紹:

[3]

五番頭麻雀

  五番頭麻雀源於江蘇省上海、江陰一帶,現江陰一帶還有人在使用計副法,當然已非五番頭麻雀。特色就是:輕順子、重刻子、尊杠子,是貨真價實的尊杠麻雀。此玩法約流行至20世紀初葉末期,因為1930年起上海新章(NewStyle)麻雀崛起,五番頭麻雀漸漸沒落。

一、五番頭

  所謂的五番頭就是平和、對對和、杠上開花、搶杠、海底撈月等5種10副番。因為具有其特色與代表性,所以被後人稱為「五番頭麻雀」。此章法無起和限制、沒有花牌。

二、計副計番

  大體與日本現代麻雀都相同,但沒有奇數副,沒有連風對子的計副,沒有門前清放銃和10副,平和的自摸和不計平和,算出來的副數不進位,計算出來的點數也不會進位。

三、授受法

  採取莊家幺二制。無論放銃和或自摸和,都是三家賠付之,與莊家有關之授受其點數皆倍計之,日麻的全銃就是由此所變化的,因為未放銃者也要賠付的弊端太大了,全銃制是為了維持這種授受法所所獲得的點數而變化的。

  包牌規則:清一色三副露、四喜和三刻副露、大三元兩刻副露之情形時放銃其最後相關的生張而被和清一色、四喜和、大三元的話,須包賠另外兩家的失點。這和其他古典麻雀章法相同。

四、使用番種

  10副:平和、對對和、杠上開花、搶杠(此番取代金雞奪食)、海底撈月。

  一番:門風刻、三元刻、混一色。

  三番:清一色。

  半滿貫:地和(限莊家捨出的第一張牌和之,不計番,直接計150點,若手牌大於150點時,就高不就低)

  滿貫:(不看手牌副數,以300點計之)大三元、四喜和(小四喜的情形時,門風必須為刻子,若門風只是雀頭,不算小四喜)、九蓮寶燈、天和、十三不搭(包含國士無雙,限起手完成)。

五、滿貫規定

  無論計算後手牌的點數多少,超過300點的部分一律計300點。(約1940~1950年左右才增至500點,日本麻雀的滿貫制度就是以500點的滿貫限制作為基礎的,以此來計之,約3~5番就會達到滿貫的標準。

六、計演算法

  此章法的計演算法為:(副底+牌面總副數+聽牌副數)×2^n(n為番數)

  副底有10副與20副兩種。(其實古典麻雀副底10副為主流)

二十二麻雀

  寧波麻雀(約1920年~1930年左右開始),俗稱「二十二麻雀」,整體打法和上文無太大區別,主要在平和一番上做了點文章,規定:和牌時「牌面無任何副數」稱「平和」

且規定不能「副露」。所以平和就是「全順子+雀頭」但需要純粹兩面聽(三面聽),且不得自摸。至於為何稱二十二麻雀,因為原來平和形式的牌面會因自摸多了2副,所以變成22副且又不計平和,又因為平和不能副露,只能門前清放銃和牌方得成立,所以平和只有副底20副+門前清放銃和10副,所以是30副。也因為這樣,22副是最低的副數就稱為「二十二麻雀」,總體和現代日本麻雀的處理方法類似(只是後者已廣泛認同門前清自摸平和2番20副)。

  此規則流入日本後即成為所謂的「日本古典麻雀」,但很多細則有變,見下文。

  雖然五番頭麻雀因為副數的計算過於複雜以及番種單調的關係已經早早被時代淘汰掉,但是五番頭麻雀是種技術性非常高並充分表現出手牌價值的章法,雖然番種很簡單,但是配上了副數的計算,變成一種極具合理性的章法,沒有自摸濫賞、門前清濫賞等弊病,就是一種最原始的章法,也深具其研究的價值,其價值比目前番種浮濫的國標麻雀或懸賞牌泛濫的日本麻雀更具理據與合理性、也更具造牌性質。

2、日本古典麻雀

  日本麻雀,作為現今三大競技麻雀規則之一,因其得分授受制相對合理,防守氣息濃厚,使得其不僅在日本,乃至在全世界一直擁有著廣大的受眾。至於麻雀究竟何時傳入日本,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是1909年由一名叫作名川彥作的日本英語教師從中國帶入日本,因此在日本,起初的規則就和上文提到的古典規則類似,但是隨著後來「二十二麻雀」的誕生及傳入,日式規則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二十二麻雀」,具體有以下表現:

[4]

  副底由10副提到高為20副,滿貫為500副,其餘的計算規則都大致與中國古典麻雀後期差不多,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全銃制」,即是「局局包」,凡銃和均一律由放銃者包付三家的失分。和種如下:

註:平和可以非門清做成,自摸時無此番。番牌包括門風、圈風、三元。地和定義為「閑家摸第一張牌時,自摸和牌」。九蓮寶燈接受非九面聽型。

  而言,因採用了全銃制,此規則相對科學,但是因莊家幺二制的存在,仍有莊家有利的缺點。到了現代,主要的變動主要體現在「懸賞牌」(ドラ)、立直、一盃口等新番種的引入,其中的利弊就不在本文討論,讀者可在讀完《中庸麻雀史觀》後自我品味之。

3、古典上海麻雀及七對子的起源

[5][6]

  民國初期因政治原因,麻雀的主流來到了上海,而上海當時已經是個國際都市了,必然不會缺少有國外人士在內。而當初的上海麻雀打破了「平對杠搶海」一番的單調式老麻雀,加入了如花鳥風月、風花雪月等的番種,在當時也稱為「New style」。古典上海麻雀詳細規則已不可考,但總體來說不會和上文提及的各種規則相差過大。

  關於「七對子」這一特殊牌型的起源,比較可靠的說法為:七對子與綠一色(All Green)一樣是美國牌逆輸入的(約一次大戰後),英文名稱為「Seven Pairs」,而因為都是兩張相同牌的組合,所以日本人就稱為「nikoniko(ニコニコ)」,是漢字「二個二個」的日文發音。當初的上海有很多的歐美人士在住,撲克牌中的Pair(對)被應用到麻雀中,13張麻雀和牌可以湊成七對,所以就是「7 Pairs」了。又因為定義是「Pair」,4of a Kind就不可以當成2 Pairs,梭哈術語中並沒有加上表示複數用的「s」。

  從當初的想定寧波規則到五番頭麻雀來看,老麻雀並無七對子這番種。且現今香港麻雀仍沒有七對子(雖然坊間亦有時會加入),也可以證實當初的廣東麻雀並無七對子,是後來的老章追隨上海麻雀加入的,而日本現代麻雀的七對子,可以認為是從上海麻雀引進。

  七對子的副數問題。當時的古典章法是以「基本和牌形」為前提來計副點,所以七對子沒有辦法計分,於是便乾脆定為100副(200副滿貫的話,便是半滿貫)。傳入日本後,為了遷就日本現代麻雀的「一番起和」及「複式滿貫制」,便改稱為「50副一番」或「25副二番」,但實際價值不變。有些人會奇怪為什麼唯獨七對子會有25副的演算法,這就是其中由來。另一方面,因為七對子本來是固定計 100副,所以自然不會與「自摸和」等加副和種複合加計,一般亦不加計「清一色」、「門前清自摸」等加番和種。後來廢除了計副,雖然還有部份的地方規則仍然保留七對子不計複合和種的舊例,但是多數的新章規則都容許七對子能與部份的和種複合。

[8]

  至於現代的各種中國大陸地方規則中普遍承認的「四歸一七對子(由四張相同牌構成兩對)」的做法,也只不過是一種演變而已,不能以訛傳訛地認為七對子的初始定義就可以允許所謂「四歸一」。

二、國內各地方規則無法成為競技規則的原因

  放眼當下,日本麻雀、國標麻雀、中庸麻雀這三大規則,因體系相對完整、規則相對統一、運氣成分相對較低、最大程度上尊重古典規則,而被冠以「競技麻雀」這一頭銜。相比之下,國內各地(不含台灣)的地方規則卻或多或少具備了一些「與技術性相悖,與麻雀傳統毫不相關,多數都是嚴重損害競技性的」細則而與「競技」一詞背道而馳。現簡要列舉:[9][10]

(1)牌數非標準的136張或144張(8張標準花牌):通常表現為去掉字牌以加快做牌速度、增加過多的花牌(在8張標準花牌基礎上另增加)來增加收入(此項為賭博麻雀的基本特徵之一)。更有甚者甚至少於108張,已嚴重背離麻雀牌的完整性;

(2)百搭/混/鳥牌/財神牌:通常表現為「代替某種牌而使該牌的總數不止4張」、「和出時若有此牌則加番」等;

(3)不能吃牌:全國多見,目的和去字牌剛好相反(減慢做牌速度);

(4)必須缺一門花色/必須三門花色齊全/禁止清一色混一色/必須有258將(雀頭必須是數牌258):除「必須缺一門花色」的四川麻雀系列外,其餘要求已嚴重損害競技性;

(5)字牌當花:此項多見於江蘇地區,除加快做牌速度外還用來增加收入(此項為賭博麻雀的基本特徵之一);

(6)宣布聽牌後和了可加番/必須宣布聽牌才能和牌;

(7)只能自摸和牌或放銃和牌/必須門清或非門清(即必須吃碰):此項更是背離了和牌的傳統定義;

(8)開杠後立即收錢:毋庸置疑,已經完全淪為賭博了;

(9)四川麻雀的「血流成河」:和完牌還能再和,但是同時還會放銃給別家。可謂是全國各規則中最為荒謬、最符合純運氣的一項。

  至於番種體系的完整性、得分授受制等「進階問題」,屬於《中庸麻雀史觀》一書的另一主體內容,讀者可自行研讀。下文正式介紹對競技麻雀乃至整個近代麻雀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廣東麻雀。

三、競技麻雀的根基:廣東麻雀

  到了二次大戰時,上海的麻雀發展停滯了(現今的上海麻雀番種規模不及當時的1/8,且和現代香港麻雀一樣,單調到只能「盤盤做混清一色及對對和」),後來到文革前,由於政府嚴禁任何的麻雀活動,而當時受到英國統治的香港與葡萄牙統治的澳門就成為了中國唯二能發展麻雀的地方。此時,就是廣東老章麻雀規則的起始(20世紀中葉)。

1、廣東老章麻雀

  廣東老章麻雀保留了古典麻雀的「算副」及「數和尾」,在原有的「清平斷缺將」(即門清、平和、斷幺、缺門、將)的基礎上採用了非常多的上海麻雀的番種(總計不下上百種)。現簡略闡述該規則如下:

[11]

①「算副」及「數和尾」:基本上與古典麻雀後期一致(副底增為20副,無雙碰加副等,見上文)。特殊和牌型的副數(七對子、大七星、十三不搭、十三幺等)存在爭議,有固定25副/放銃和20副+10副、自摸和20副+2副等處理方法;

②滿貫副數:以下文中「番種的使用及部分番種定義」為例,1000副;

③番數=倍數,與古典麻雀的每番為乘以2的次方不同;計算公式為:副數×番數。通常會有起和番數設定(以避免雞和無收入的情況發生);

④舍牌不需排列,暗杠需揭示一張。和傳統一樣,海底(王牌)固定留14張;

⑤使用加庄制,莊家連莊時半倍半倍加(隨著後期發展,此制度逐漸被廢除,由單純的不加倍的連莊製取代);

⑥授受製為「莊家幺二制」與「放銃幺二制」結合:

A.莊家和牌

Ⅰ.若為自摸和,閑家加倍賠付;

Ⅱ.若為放銃和,僅放銃者需要加倍賠付,其餘兩家不加倍賠付;

B.閑家和牌

Ⅰ.若為自摸和,莊家加倍賠付,其餘兩家不加倍賠付;

Ⅱ.若為放銃和,放銃者為莊家時,莊家須加倍賠付,其餘兩閑家減半賠付;

Ⅲ.若為放銃和,放銃者為閑家時,放銃者與莊家以原來計算後的數來賠付,另一閑家減半賠付。具體計算方法如下(數字為倍數):

  番種的使用及部分番種定義:

註:老章規則並未真正地統一成文(年代不可考等原因),以上規則也只是一個集大成,並且根據《中庸麻雀史觀》大量引用的文獻《開台》(簡而清著)顯示,「七對子」這一番種真正傳開是在後期的新章無奇不有規則中,老章中的七對子使用度並不高。

  經常打國標麻雀規則的讀者不難看出,廣東老章規則中存在著大量國標規則番種(除去全雙刻、組合龍、不靠系列),整體來說提示了競技麻雀的造牌思想,但是礙於副數計算仍未廢除、一家和牌三家還得再算自己手牌副數的做法,此規則終究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是很快,隨著新章無奇不有的興起,廣東麻雀這一科學合理的規則再度得以重生。

2、香港麻雀

  時間來到20世紀八十年代。文革結束後,隨著政府對麻雀的逐步解禁,中國大陸各地的地方規則大規模發展。在廣東和香港,古典的算副制度逐漸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廣東清章麻雀(曾流行於珠三角地區,現已被推倒和式賭博規則取代)和香港麻雀(即關兆豪所著《中庸麻雀史觀》中的「香港舊章」,在《麻雀法庭》(簡而清著)中被稱為新派清章。由廣東清章麻雀演變而來,現仍是香港地區主流規則)。為方便起見,本文僅介紹香港麻雀。

(1)歷史

  在過去的年代,多以「雞四」為主流,亦即是雞和(零番)作為起和,四番封頂。而制度上亦多以「不打花」及「二二制」為主。「二二制」是指混一色、對對和以兩番計算,而清一色則以四或五番計算。現在常用的「三三制」是指混一色、對對和以三番計算,而清一色則以七番計算。

  隨著花牌的引入與及「三三制」的增值,使到舊時代的四番封頂制度嚴重失衡。花牌的引入使「一番」幾乎唾手可得,正花也計一番,無花也計一番。當正花(或無花)與難度較低的平和(一番),再加上幸運的自摸(一番),三者複合起來,在四番封頂的制度里,威力強大。但同時又為了避免雞和牌泛濫,而加入「起和制度」,初時為一番起和,即是說食和時手牌起碼要有一番,不能雞和。後來又發覺一番起和「未夠喉」,那些一番的牌型(如:平和、番牌、花牌、自摸等)就算「造」到,亦沒太大滿足感,所以逐漸演變成兩番、甚至三番起和的玩法。

(2)基本規則設定

①起和番數:現行常見為零番起和或三番起和;

②封頂番數:八番/十番/十三番不等;以及是否使用類似日本麻雀的「複合役滿」;

③舍牌不需排列,明暗杠不分(皆視為明杠)。不留王牌或固定留14張(使用花牌則為16張);

④莊家和牌連莊,流局是否過庄需商定;

⑤有無截和需商定。

(3)授受制

  古典的「莊家幺二制」現已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皆一制」。普遍來說,一家和牌後,其餘各家分數支付的方法有兩種:半銃制、全銃制。

①半銃制:放銃者要付雙份,其他兩家則付單份,自摸時三家也付雙份。

②全銃制:和牌者所得分數和半銃制相同(放銃和牌由放銃者包付)。

無論是全銃還是半銃,自摸和牌所得總分數均為同等番數的放銃和牌所得總分數的1.5倍。

而四番以上的和牌分數,有「辣辣上」或「半辣上」兩種計法:

①半辣上:5番=4番x1.5,6番=4番x2,7番=6番x1.5,8番=6番x2,如此類推。

②辣辣上:5番=4番x2,6番=5番x2,7番=6番x2,如此類推。

  以上得分明細見下圖:

(4)常見包則(使用與否需商定)

A.半銃制時

九張落地包出銃:如果其中一家已有三副同門明搭子,稍後另外一家放炮給前者,且牌型為混一色、清一色或字一色的牌型,後者須全付,而其餘兩家則不須付任何金額。

五子包生(留王牌時此條才適用):當牌牆剩下的底牌只有五張或以下可以摸的時候開始,若因為打出一張生張牌而導致放炮給其中一家,那麼放銃者須負責賠付之全部。

B.全銃制時

九張落地包自摸:如果其中一家已有兩副同門明搭子,稍後另一家打出一張牌而使到前者又得到第三副同門明搭子,後來前者自摸胡牌,且牌型為混一色、清一色或字一色的牌型,則後者須全付,而其餘兩家則不須付任何金額。

十二張落地包自摸:與九張落地包自摸差不多。當其中一家已有三副同門明搭子,稍後另一家打出一張牌而使到前者又得到第四副同門明搭子,後來前者自摸胡牌,且牌型為混一色、清一色或字一色的牌型,則後者須全付,而其餘兩家則不須付任何金額。

大三元:中發白落地包自摸,或根據不同自訂規例,亦需要包出銃者一半分數。

大四喜:東南西北落地包自摸,或根據不同自訂規例,亦需要包出銃者一半分數。

十八羅漢:四杠落地包自摸,或根據不同自訂規例,亦需要包出銃者一半分數。

明杠包杠上摸:當某家打出一張讓另一家碰明杠,後者因為補杠而湊成胡牌型態,那麼前者須包自摸。

(5)同巡和牌、碰牌禁例

  與日本麻雀的同巡振聽類似,但有不同。舉例說明:

Ⅰ.下家或者對家打了牌,自己選擇不碰,若同巡內上家或對家再打了同樣的牌,則不能叫碰,必須輪到本巡自己摸過牌後,才可以叫碰;

Ⅱ.自己聽兩種牌A和B,下家或者對家打了A,自己選擇放過,若同巡內上家或對家再打了A,則不能叫和牌,必須輪到本巡自己摸過牌後,才可以叫和牌(若此時上家打B,則可以和牌。若本巡摸到A則可以自摸和牌。

(6)搶杠的處理

  現行香港麻雀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搶杠和牌當自摸(計搶杠1番,不計自摸1番)。故開局前需要商議:

A.視為一般放銃和;

B.視為自摸和,三家支付;

C.視為自摸和,被搶杠者包付。

(7)詐和處理

  打開了所有牌(未必是14張,可能有大小相公)之後不能和出、在違反同巡和牌禁例的情況下打開了牌都計作詐和。詐和者須對每家賠出番數上限的分數。

  番種的使用及部分番種定義:

  從以上各條可以看出,香港麻雀的番種僅20個左右,且通常又限制為三番起和,變成「家家都在做混清一色對對和」的情形,違反了麻雀「變幻自在」的基本精神。再加上半銃制度,即「一人放銃、兩家伴(半)輸」的玩法及類似國標麻雀自摸番三的「假全銃制」,使得這一規則的競技性大打折扣。但是因為不具備上文中提到的「國內各地方規則無法成為競技規則的原因」中提及的九個特點,此規則的競技性仍在現行各種地方規則中佔有一定優勢。

2、廣東新章無奇不有麻雀規則

  20世紀末期(1980s~1990s),此規則在兩廣地區開始流行,名噪一時。人們在清章麻雀上加添不同的和牌方式,先是「六獨」,再是「十八番」和「無奇不有」(其實這些番種在老章麻雀中也曾經出現過,只是後來在麻雀簡化的過程中被遺忘了)。將上述三者加起來,連同清章的打法,就形成了新章麻雀。

  以下為該規則的詳細流程:

(1)舍牌不需排列,暗杠開一張。

(2)王牌固定留14張(亦有不留的版本);

(3)授受方式:不再採用清章和香港麻雀的番數「累乘制」,而是和現代競技麻雀規則中的國標一樣採用番數「累加制」,並用底分加上番數分。不必然有之番種可以複合計算,必然有之番種不得複合計算。

A.自摸和:算好分數之後,將其總分除以3,三家平均分攤,若有小數點時,以「無條件進入法」取整數計算(亦有約定庄閑之分時,閑家自摸按2:1:1分)。

B.放銃和:由放銃者支付全部總分給放銃和牌者。

  不難看出,此規則是現代國標及中庸規則出現之前,有文獻記載的唯一一個真正全銃制(自摸和與放銃和得分一致)的規則。

  番種的使用及部分番種定義:

  新章在七對子可能複合番種的定義上處理得並不完美,典型的就是在混老頭(混幺九)字一色方面出現了差異。混老頭的定義中已經指明「刻子和雀頭」並不計對對和,可以推知不承認七對子型,而在字一色的定義中卻出現了「刻子和雀頭」,但卻在「不計對對和」的同時「允許七對子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瑕疵。

  可惜的是,該規則由於番種眾多、學習困難等原因並未能一直流行下去,最終多數番種只在「著名」的單機遊戲《明星三缺一2003》中曇花一現,除此之外,並無更多的機會讓雀迷能夠感受到這一規則的存在。

  寫到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古典麻雀雖然是搶和麻雀,但卻符合數理與難度。在廢除計副後,造牌才是麻雀遊戲的主軸,因為只要有適中的番種數量,足夠的造牌主線,會讓遊戲不至成為單調的搶和章法,並廢除自摸濫賞,才是一套好的章法。而在這一點上,國標麻雀和日本麻雀都有所欠缺(前者番種過多且自摸番三,後者過分的門清重視及懸賞牌濫賞),就連標榜「科學」的中庸麻雀,也存在著「起和過低,無禁例」等有爭議的問題。在這裡,筆者並不想去批評任何一項規則,畢竟有句話說得好:打不好不能完全賴規則。但是,只有不斷的探索,虛心的學習,不遺餘力的推廣,一項規則才能有他生存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關兆豪,中庸麻雀史觀,第二章 ~ 歷史的起點:中國古典麻雀(早期)

[2]關兆豪,中庸麻雀史觀,第六章 ~ 增值的開始:中國古典麻雀(後期)

[3]易志豐,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五番頭麻將

[4]關兆豪,中庸麻雀史觀,第十章 ~ 日本古典麻雀

[5]易志豐,話說麻將規則演變

[6]易志豐,七對子的由來

[7]關兆豪,中庸麻雀史觀,第九章 ~ 「新章」麻雀

[8]關兆豪,中庸麻雀史觀,第二十八章 ~ 特殊和牌論

[9]競技麻將有哪些?分別有哪些優劣點? - K神傳說的回答 - 知乎

競技麻將有哪些?分別有哪些優劣點? - K神傳說的回答

[10]中國的麻將規則中,哪個地區的最好玩,普及率最高? - 夜空孤帆的回答 - 知乎

中國的麻將規則中,哪個地區的最好玩,普及率最高? - 夜空孤帆的回答

[11]簡而清,開台(第七版),p10

[12]簡而清,麻雀法庭(第二版),p84


推薦閱讀:

「混全帶幺」 與 「純全帶幺」 的概率差多少?
如何評價福本伸行欽定說赤木茂的本性「有點小孩子氣」?
卡五星有哪些技巧?
經常遇到「新上手的一張牌是生張,打出去馬上點炮那種,留著自己沒用,打其他牌又破壞牌型,說不定也是點炮。」這種情況怎麼破?

TAG:麻将规则 | 麻将历史 | 麻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