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狗不理包子沒傳說中的好吃?
01-23
吃了一次,大失所望。據了解,很多人也是相同的感受。那麼歷史上的狗不理是不是特別好吃?如果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現在這麼糟糕的味道?
所謂天津小吃三絕有一個共同特點------「油大」所以才「解饞」,在老時年間這些街頭食品就不登大雅之堂。作為現代人的口味,即使做的再正宗,吃一個半個嘗嘗新鮮也就罷了,多吃誰吃的下去啊。
兩點:
第一,現在人的慾望閾值升高,很多以前覺得好的現在感覺一般了
第二、工業化流水線生產,不會產生真正好的東西了簡單說,期望值太高了。
傳統的狗不理包子,半發麵筋斗,湯足,特鮮。
80年代,有次家裡請客,吃了一次至今難忘。
現在嘛,據說是被國營毀了從心理上看:巴黎綜合症的典型表現,真實的狗不理和食客的想像差異巨大。
從技藝上看:是否能繼承傳統技藝是個問題,用新工藝生產的口感也是個問題。從內容上看:現代人吃過的麵粉和肉餡做成的東西太多,你的食譜上狗不理能排在Top 3?
我們天津人都明白一個道理,菜市場的包子比狗不理的好吃的多。
狗不理牌子大了就不在乎了,張記還有素包都比他好吃多了;狗不理津灣廣場店點菜不錯,環境和菜都不錯,不過包子太一般了…╮( ̄▽ ̄")╭
鼎泰豐的高價包子也沒有無錫街頭的湯包好吃。
我去年去天津 和計程車司機閑聊 司機說其實本地人很少有吃狗不理的,一般樓下的小包子店都會比較好吃。我覺得,只是外地人去天津不吃狗不理覺得虧,所以一定要嘗嘗,狗不理的名聲才會越來越大。其實現在狗不理火,也就是外地人造就的。
人如其名 狗都不理呀
是因為你在吃它之前,對它的期望值太高。
我們現在所能聽聞的地方美食,建立口碑度和美譽度的時間差不多都開始於改革開放初期,在那樣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更多的使用「油、鹽、糖」才是豐裕、美味的標準,才能和現實生活強烈的比較和反差,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是這種標準到了今天和大眾的口味標準就形成差異了。而且,狗不理近十年間是私營為主的經營模式,目標客戶群多是來自其他地區的欽差大賈,盈利模式也與傳統小吃的模式不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掛「狗不理」賣包子
以前光吃頓餃子就很難得
當時你一定沒有特別特別餓當時你身邊一定沒有同樣特別特別餓的朋友
美味是一種源自舌尖的味覺、而不是道聽途說的聽覺。
傳統的手工工藝包出的包子是融入了製作者的心血和感情在裡面的,現代的加工工藝更加強調程序的規範化,一切可以量化的東西往往就淡化了人的因素,自然少了滋味。
推薦閱讀:
※旅遊在網上買當地特產奇葩嗎?
※去加拿大有什麼特產可以帶回給同學老師?
※茶湯作為濟南特產,為什麼在濟南少見有賣茶湯的?
※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特產(食品)?
※什麼產地大紅袍花椒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