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與建築觀法

建築空間設計到底在設計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但在我看來,除去設計中的技術性工作,做一個建築空間其實是實現某種建築觀法。為何?

看安藤的這個建築。第一感覺,很美。

好,那我們來分析,為什麼美?

我的理解:因為安藤找到了對自然不一樣的觀法。一般人們看個樹林,都是站在樹下,視線放平,環視浩蕩叢林。而安藤這個深入地下的圓,完全抑制了我們的水平視角,迫使我們俯仰,自然透過圓洞垂直滲入了這個空間。這便是一種新的觀法。環繞這個水池一圈,你會不斷被建築引導仰頭感慨,低頭沉思,這時建築師的目的便達到了:設計一種看待自然的方式以撩撥出觀者對自然的敬畏與不可及的渴望。

再舉一個例子。

還是安藤的建築,水御堂。(安藤玩弄觀法確實頂級)

這個建築設計所做的動作是引導人們由一級一級階梯走入水下——本質上是創造了一種對水的觀法。為什麼呢?

人們與水正常的空間關係是站在岸邊微微俯瞰,或是平望遠方,水作為觀的客體,從未出現過比人視點高的情況。而在這個建築中,有水面平行人視點,水面高於人視點,水面低於人視點等等情況。然後通過一個序列將其串聯起來——先平,再高,再平,再低。這一個序列通過觀法創造出了朝聖般的情感序列,甚至最後沒入水中只余想像人們還會想念那片水,那純潔的蓮葉。

說到水可以發散一下,對水的觀法遠不止這幾種。比如我之前做的一篇研究:

如圖:BElOW,NEARBY,COVER,AROUND,BETWEEN,UNDER,PLAYWITH,ALONG,EYESABOVE都行。水御堂就是EYESABOVE.

甚至還可以這樣。

你看,好的空間基本都有這個元素:提煉觀法,加以串聯。

觀法,即看待客體的方式——先是視角,再是聯想,代入情感,然後意境。

人們觀察同一個客體,同一片自然,不同的視角有著不同的情感。

所謂觀法設計,必須先確立一個可觀的對象,水, 自然,天空,甚至人的活動;然後通過想要確立的意境,來反推得出這個觀法(視角等),這才是觀法設計的精髓。

董豫贛在紅磚美術館說,希望只見展台上各異姿態的腿,不見人情與表情,於是在紅磚美術館做了這個——

裡面的人在小展廳里徜徉,外面的人看著他們徜徉的動態和裙擺(可惜沒有適合表現的照片角度);

王澍希望人們能一棟建築里看到群山轉折,於是在水岸山居有了這個——

一列天梯折行屋面,彷彿登山的幾個片段視角現於此建築了。

這兩個建築整體做的都不算完美,但是片段技巧足夠,值得學習。

當然,只知道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視角之間的序列與聯接。

觀法是創造不同視角,也不僅僅是創造不同視角。它還包括不同視角之間的空間敘事和意境聯接。這就是為什麼建築觀法相對於西方繪畫,更像東方繪畫。中國園林的空間就像中國的山水畫的畫面,也是提煉出了對自然的一組觀法序列。

這裡不得不提中國山水畫的特點:透視混亂,散點,多場景,意境性強。中國畫實際上是場景拼貼而成,而展示的則是一個完整的敘事。中國美院王欣所言:建築需要如畫觀法,即是指此,也是有點科林羅拼貼城市理論的意味。如果讓笛卡爾來鑒賞透視變形的《驚走王三官》,他一定會大搖其頭:透視都不統一,廳堂比例這不是畫錯了嘛!

驚走王三官 引自《如畫觀法》作者:王欣

變形的廳堂比例與折成銳角的台基居然可以出現在同一組畫面上?這每每令西方人大吃一驚,而在中國人看來卻是理所當然。中國畫一般一幅講一個故事,說一種情懷,西洋則表現一幅場景,記錄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比之電影,一個試圖凝練整部電影的情懷,一個試圖精鍊一個分鏡頭的最大奧義。這幅驚走王三官畫的如此扭曲的目的不是為了扭曲建築形體,而是為了串聯場景。正常視角根本不可能同時看到如此之多的人物動態,更別說正常比例廳堂連裡面的人都透視不出來。而通過變形達到合理的場景串聯,使得人們的情感被一張畫面的各種觀法串在一起,才是這張畫的終極目的。

而中國傳統園林視角的串聯,是元素重組式的。

中國園林是最能體現觀法設計的建築。董豫贛在《山居九式》中所言,一切園林觀山式只有九種:山石池式(水淌山澗)、山石盆式(山峰如簇)、石藤架式(樹蔭道旁)、壁山式(倚院靠牆)、山石鋪式(曲徑望山)、山梯式(盤山腸道)、山踏式(崖壁陡峭)、山台式(山巔遠望)、山洞房式(別有洞天)。一切園林造山均在這九種元素基礎上變化。

由此我們明白了古代造園師們的思考過程。想要在城市中造出與自然體驗融合的園子,就必須符合人對自然的系列觀法,這本質即是一個對自然景觀——人之相對關係的壓縮提煉過程。

具體操作:

取人觀自然山的路徑情感為觀法線索,從不同登山方式,不同登山時段,提煉出幾組看山方式,然後將這些方式落成現實空間(山式)中;有趣的是,中國園林常常有多重流線,但是這流線不是隨意設置的,任何流線都考慮過不同山式的組合序列,最終可以使得空間中處處是畫,處處是觀法。

總結安藤這兩個建築蘊含的自然觀法以及以及中國園林的的觀法,其表達出來的設計思路是一致的——即都通過設立客體,再提煉觀法來設計空間——從而創造有意思的空間。所謂觀法,人為觀主,定義任一自然為客體,則建築扮演著取景器的角色;取景的方式就定義著觀主與客體的關係。我曾經一瞬悟到,更優秀的建築觀法模式,客體就是建築本身——這便是後話了。

總之,設計一個空間,從觀法出發,總是不錯的。有意思的空間大都有過觀法設計之痕迹,究其本質,蓋因人五官之中,對空間模式最為敏銳的永遠是雙眼耳。

2016 .07.12

歡迎關注專欄:北構而西折zhuanlan.zhihu.com/c_50

推薦閱讀:

[VRay 3.4技巧] 你這樣操作,難怪找不到出圖路徑
為什麼在建築設計或者結構設計方面很多專業人士選擇蘋果電腦?
可持續建築設計是不是一種風格?

TAG:建筑 | 建筑设计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