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關於 Moto Z, 這有可能被你忽略掉的細節
總所周知在 Tech World 上發布了很多東西,包括世界首款 Tango 手機 Phab 2 Pro, 採用 Intel 晶元的智能跑鞋,還有 moto 最新一代旗艦產品:moto z.
其實還有一個柔性屏幕的智能手錶也蠻好玩的,雖然這個還屬於工程階段吧。
其他暫且不管,咱們主要說 moto z.
在 Tech world 之前也稍微跟旭東聊了一會,那時候就已經看到 moto z 真身了,第一眼的給我的感覺是薄,然後就是邊框有點 S7 的意思。當問起 moto x 是否會從此消失的時候,旭東並沒有給出肯定的回答,只是說再等等就知道了,所以 moto x 還是有希望的。
入場證件,我拿到的是 Level 2, 可以提前進場,但不能拍照,所以只能拍到被人摸過帶指紋的機器了。
側面:moto z 分為兩個型號,均採用高通驍龍 820, 4GB LPDDR4 內存,2K 解析度 5.5 吋 Amoled 屏幕,配備正面指紋識別,Android 6.0.1具體參數信息我就不一一列出了,詳見 Moto Z Droid Edition 和 Moto Z Force Droid Edition
Moto Z Force 因為防碎屏技術所以更厚,兩者邊框形狀也稍有不同(如下圖)
除此之外,電池和背部攝像頭也有很大區別:
- Moto Z 厚 5.19 mm, 重 136g, 電池容量為 2600 mAh
- Moto Z Force 厚 6.99 mm, 重 163g, 電池容量為 3500 mAh
有人肯定會說,最討厭盲目做薄而減少電池容量的設計了,我完全同意這句話。
但 Moto Z 並不屬於這種情況,首先,看中續航你可以選擇 Moto Z Force, 不但電池容量高還附帶防碎屏,在同尺寸與重量下 Moto Z Force 對比其他旗艦也依舊有優勢。
為了與 Moto Z 對比我們列出 iPhone 6s Plus 的參數:厚 7.3 mm, 重 192g, 電池容量為 2750 mAh. 同為 5.5 吋,Moto Z 比 6s Plus 輕了 30%, 也薄了 30%, 但是電池容量只比 6s Plus 少了 5.45%.
其次,你還可以選擇電池模塊。額外增加 2200 mAh 電池容量的同時,還支持無線充電。
模塊完全是開放的,個人或者其他品牌都可以定製設計自己的模塊,除了基本黑白兩色和上圖的 TUMI 之外還有 Kate spade 設計的條紋款。
如果你將電池模塊連接到手機,在系統設置的電池中就能分別查看兩塊電池的剩餘電量和續航時間:
電池模塊厚 6.2 mm, 重 79g 或 85g(無線充電版)所以配合電池模塊之後 Moto Z 厚 11.39 mm, 重 215g, 電池容量為 4800 mAh, 由於電池模塊背後的弧度設計,所以如果不在側面也看不出來有多厚(如上圖),手感並沒有預想的厚。
相對於更重電池容量更小的 Smart Battery 我認為 Moto Z 的模塊可能是更優雅的解決方案。
其他:你厚
moto z: 我有 4800 mAh 大電池
其他:你重
moto z: 我有 4800 mAh 大電池
其他:能不能不要說大電池,我加上移動電源也行
moto z: 我不用數據線,還能拆
其他:你大爺!
背面,我覺得挺好看的,可能是直接把模塊暴露出來的原因?如果我給你看下邊這個 24k 金的版本呢?全球唯一一個喲,其實看久了也挺順眼的。
當然審美各有不同不多評論,真正繞不過的話題是突出的攝像頭。
首先,加了各種模塊之後它就是平的,從我得到的消息來看買 moto z 是會送背殼的,所以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問題。
目前一共六種背殼,採用磁力連接,吸力恰到好處,不會擔心日常使用會脫落,但當你要分開它們的時候也不會費太多力氣。問了問現場的妹子基本都喜歡紅鑲金的配色,其實黑機身配紅後蓋也很好看。其次,突出的攝像頭也是為了保證和提高成像素質。Z Force 採用了 ?/1.8 大光圈,光學防抖,2100 萬像素,單個像素尺寸為 1.12 微米,1/2.4 吋支持「Deep trench isolation」即「深槽隔離」技術,支持相位對焦與激光對焦的設計。還有免費兩年的全尺寸 Google Photo 備份(然而國內根本用不到)
具體拍攝信息如上圖,16MP 是因為忘開 4:3 了,要不然就是 21MP 的。
最後一個被吐槽的就是兩層下巴,其實如果不注意看的話,一般真的感受不出來,至少我拿到手裡十分鐘內都沒有關注過原來有兩層。
第二,儘管有兩層,但是並沒有拉長整個機身。iPhone 6s Plus 長度是 158.2 mm, S7 Edge 長度是 150.9 mm, 而 moto z 系列是 153.3 mm, 這個數值完全是處在 5.5 吋這個級別主流的,並沒有像 HTC 一樣比同尺寸機身都要長。
當你把 moto z 拿在手裡的時候,除非刻意並不會注意到下方的指紋識別+logo有兩層。但是我們必須要說,moto z 在不得不採用雙層下巴設計的時候依然選擇虛擬按鈕是個很糟糕的決定,虛擬按鍵是為了得到更大屏幕和更窄的下巴,但 moto z 顯然沒有窄下巴,所以更不應該使用虛擬按鍵,毫無疑問使用類似 ZUK 的按鍵解決方案是更合適的。但傲嬌的 moto 是不允許自己被聯想指手畫腳的,所以這件事只能想想就好。
至於原生規範,我認為不應「為了原生而原生」,我們喜歡原生的理由是統一規範的交互邏輯,簡潔流暢的UI設計,這才是原生真正的「里」,如果其他的設計能繼續保持甚至發揚原生的優點,那麼即使它與原生不同又有何妨呢?
除了大眾所熟知的電池模塊投影模塊還有 JBL 之外,其實下面這個模塊是我更感興趣的。
如果你還記的 Moto ATRIX, 那麼可以說現在後繼有人了。
通過無線連接,這個擴展模塊可以支持 HDMI 輸出,並附帶三個 USB 介面
不過我知道肯定還有人就是想要一個攝像頭不突出,不帶模塊下巴更窄的 moto. 這也沒問題,畢竟還有 moto x 呢。
儘管售價還沒公布,不過 Moto Z 我是買定了。
它是今年除了 S7 Edge 之外唯一一款能打動我的 Android 機。
題圖原圖:
推薦閱讀:
※在安卓上部署伺服器
※你的App敵得過我單身二十年的手速嗎:Android App中的並發Bug淺析
※如何評價「AOSP 應用套件功能嚴重滯後,Google 以開源之名在 Android 行封閉之實」的說法?
※OPPO 的 ColorOS,最神奇的產品邏輯
※獨立開發者如何進行危機公關?
TAG:摩托罗拉Motorola | Android | 工业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