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人們主要的論題
中國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形成時期當時商周,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商周時期人們主要討論的論題來把握中國文化及其民族心理結構的來源。當一個話題反反覆復第被人們討論、關注、解釋時,這個話題就會形成帕累托所說的「沉澱物」 (Residues)。當遇到外界環境變化時,「沉澱物」就會作用於該民族,使之做出相應的應答。商周時期留下的文獻很少,在考察商周時期的主要話題時,我所根據的文獻主要是《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等。
從這麼文獻上看,商周人主要關注的話題是政治,他們總是急於解釋統治權的來源及統治的合法性。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商人對世界的認識。商人信仰上帝,在他們看來上帝是一個人格神,上帝控制著世界的次序,掌控著自然界的寒暑往還,規定著人間的吉凶禍福。商人已經進入了農耕文明,農業天然的依賴於雨水及季節的變化。商人觀察到隨著季節的推移,風的方向往往發生變化,不同的季節有不同方向的風,東風伴隨著春天,南風伴隨著夏天,西方伴隨著秋天,北風伴隨著冬天;下雨的前兆往往是風。於是商人將對季節及雨水的祈求轉變成了對風的祈求。向誰祈求風呢?向上帝。祈求的方法是占卜與祭祀,占卜即通過卜問上帝來了解風的方向及有無。祭祀即通過賄賂上帝來滿足人們對風的需求。(以上信息都得益於甲骨文的研究,讀者可產考《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及人的觀念的發展》第一章。)
1、商周人對人觀念的變化即政治觀念的變化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上帝規定著人間的吉凶禍福,直接指定人間的統治者。於是商代統治者宣稱自己得到上帝的指派來統治四方。 《詩經、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在商人那裡「天」指人格神的天,也就是上帝。天命也就是指上帝的命令。商代統治者的祖先是上帝身邊的玄鳥,被上帝指派來統治四方。整個商王世系都是玄鳥的後代,後代商王統治的基礎在於其祖先與上帝的關係,於是商人在大談君權神授之外還要進行祖先崇拜。這些大概就是商人普遍的信仰,這種信仰支撐著商人對自然的認識,同時也維持著商湯家族的統治。但這種統治只維持到了公元前1111年,在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西面的周人推翻了商人的統治。對這一政治事件周人必須做出新的解釋,否則無法說明該政治權利的合法性,因為按照商人的信仰,天帝授權的政權才有正統性,即使周人用武力奪取政權,該政權也不正統,不合法。為此周人在奪得政權後宣傳人的德性可以影響上帝的決定(天命、帝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看出。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謂文王:訽爾仇方,同爾弟兄。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詩經 大雅 皇矣》
周人宣傳上帝洞察人間,發現殷商政令不符民望。憎惡殷商統治狀況。於是開始眷顧岐山周王。不但如此上帝還明確告訴文王之所以眷顧他的原因,是因為文王很有道德(予懷明德)。因為文王有道德,所以上帝保佑周人戰無不勝。這樣周人將人溝通上帝的方法徹底扭轉,在商人那裡,人只能通過占卜來卜問上帝,通過祭祀來賄賂上帝。周人則是通過道德來影響上帝,於是占卜與祭祀在周人那裡漸漸喪失了其絕對的重要性,慢慢被修身所取代。周人還明確告訴商人:「不要在念念不忘你們的祖先了,他們保佑不了你們,因為決定你們命運的是你們的德行」。「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詩經 大雅 文王》 )。重德性的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漸漸加深,甚至出現拋開上帝(上天----人格神之天,非自然之天),只講道德的傾向。到了《尚書》時代,人們甚至認為上帝(上天)不可信,只有道德才可信賴,「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於文王受命」( 《尚書、君奭》 )。發展到春秋時代,人們有撇開祭祀的想法,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虞公說:「我的祭祀很豐盛,神一定保佑我」,宮之奇明確告訴他神不隨便親近哪個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並引用《周書》上的觀點來說明上天對人不分親疏,只幫助有德行的人;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是芳香四溢。
總之,從周代開始中國人漸漸擺脫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控制,關注人自身,重視人的力量,自蒙昧的迷信狀態走向人文主義。但周人藉以抗拒上帝的是人的道德,人之可貴是因為道德。一句話,人之為人是因為道德,道德給予人力量,因此人是天地間最可貴者,這就是中國的人文主義,道德式的人文主義。從此這一道德式的人文主義一直統治中國人的思想,在政治方面,論證政治權利合法性的標準就是道德。後來發展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說。
在西方政治學大講民主、民選時,我們中國人骨子裡面的其實還是宣傳道德,這是我們的傳統。
2、商周時代自然觀念的變化。
前面我們介紹到,商代是農業社會,商人對自然界中的風雨比較關注,在他們眼裡自然界即是風雨和土地。對風雨的觀察發現季節的變化,季節的變化影響著農耕的勞作。在觀察中商人發現不同方向的風往往伴隨著不同的季節,風的有無也時常影響著雨水的有無,於是對季節及雨水的預測與祈求轉換成了對風祈求,風成了商人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實物。因為商人篤信上帝,他們相信上帝控制著自然界,自然界的風又控制著季節推行等等自然現象,於是商人相信上帝通過控制風來控制自然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發現大量向上帝祈求風的記錄。
以上就是商人的自然觀,上帝控制著自然世界。當周人推翻商人的統治權後,周人通過道德來否定上帝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主要顯示為對政治的影響)。上帝被否定後,不但人類擺脫了上帝的控制,自然界也從而擺脫了上帝的控制。通過周人對上帝權威的否定,使得風擺脫了上帝的控制,成為自然界的唯一可能的王者。但風有其天然的缺點,太具體,無法解釋自然界的所有事物,比如對農耕文明來說與雨水同樣重要的土地。為此周人必須對風進行抽象處理,才能形成統一的自然觀。從風的屬性中周人抽象出「氣」的概念來,用「氣」來代替「風」解釋整個自然世界。
氣概念的提出徹底將上帝驅逐出中國人的觀念系統,同時將與上帝同一個意義的「天」(人格化神之天)改造成自然之天(天空)。之後中國人使用「天」的概念時,已經沒有了上帝(神)的含義,而單有天空的意義。氣是如何構成自然界的呢?「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說文解字、十三篇下》。性質清陽的氣構成天,性質濁陰的氣構成地,天地就指整個自然界。天、地分別代表自然界的兩種不同屬性,由於天屬陽性,代表能動性的力量,所以天常常用來單獨代表自然界,特別是當天、人聯用時,天就代表自然界,人代表人(人類社會)。如果用西方哲學的概念來比附,則天代表客體,人代表主體。
3、商周時代天人關係的轉變
在商人那裡,自然與人(人類社會)由同一個上帝所主宰,也可說自然與人在上帝那裡得到了統一。但周人取消了上帝的主宰地位,鼓吹道德主宰人(人類社會);「氣」是自然界的基礎及來源(也可以說氣是自然界的主宰)。這樣在商人時代統一的天人關係,到了周代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周人必須對此做出解釋,在解釋的過程中,中國的思想也相應分出兩大學派。那些將主要關注對象限定於人(人類社會)的思想家關注道德,於是漸漸形成了儒家學派,最終東周的孔子集該學派的大成而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礎。儒家學派的激進者(左派),宣揚更極端的道德(兼愛),則演化為墨家;儒家學派的右派對道德沒有太大信心,於是從荀子的性惡論開始,到其學生韓非、李斯則發展出法家學派。相反那些將主要關注對象限定於「天」(自然界)的思想家則形成道家學派,東周時代的老子、莊子總其成,道家學派的極端者分裂為陰陽家,比如鄒衍之流。總的來說整個周代的天、人觀念是相分的,天與人還沒有得到最終的統一。天、人的統一有待漢代董仲舒的努力,直至宋代朱熹才得以實現。
周人雖然沒有最終實現天人的統一,但他們為此也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嘗試,並對以後中國思想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尚書 洪範》中記載: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箕子認為鯀在治水時擾亂了自然界的五行,於是人類社會的倫常也就敗壞了,當時的人們似乎認為人對自然界的改變會影響到人自己的德性。
在商周時代逐漸形成的以道德為基礎的人文主義,以「氣」為基礎的自然主義及對天人合一的追求奠定了中國後來思想的基石,塑造了中國人的民族心理結構。在之後的兩千多年左右著中國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造就了中國人重感覺,輕理性傳統。直到近代西方學術的傳入,用西方學術這面鏡子我才發現自家學術的醜陋。在以後面的章節中,我將逐漸梳理諸子思想發展的脈絡,並引述西方思想以為鏡,希望能照出中國傳統思想的本來面目。
推薦閱讀: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鬼神在商朝時熱心人間事務,為什麼到周朝卻變得相對冷漠了?
※《資治通鑒》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周平王究竟是不是周幽王的嫡長子?為何褒姒之子名為伯服?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可以隨意交換,贈送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