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聽聞嘉靖帝駕崩後的反應?
01-23
海瑞自幼是母親帶大的,受到極為嚴格的教育,即儒家教育,四書五經,綱常倫理,同時思想比較極端.他把所學的知識貫穿於他的行動之中,無時無刻不遵守聖人之言,這是為什麼他奉母至孝,奉君至忠,為官極為廉潔.他上治安疏敢死諫嘉靖,言天下之不敢言,也就會為嘉靖皇帝去世悲痛至極,此皆為書經所謂的人臣之道.
《明朝那些事兒》里,當年明月曾經給過自己的評價。
「封建社會嘛,又沒有民主推薦、差額選舉,除非你自立門戶,不然除了忠君還能忠誰,難不成去信上帝?
在封建時代,就做封建時代的事,說封建時代的話,別指望人家有多高的覺悟,這就叫歷史唯物主義。
海瑞沒有看過盧梭、孟德斯鳩的書,嘉靖活著的時候,海瑞罵他,是盡本分,嘉靖死了,海瑞哭他,也是盡本分。
本分,本分而已。」
對了,對於那些總是上綱上線,批判海瑞這種封建忠君思想的言論,當年明月也表示:相當無恥。
一百個好答案也不如一個好問題!
是的,如果你對海瑞這個超能人設表示過懷疑,那麼,聞聽嘉靖駕崩,海瑞吐血這個橋段,補上了《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中最後一個人性的拼圖。
我簡短一點敘述,《大明王朝》這部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人」,他們有慾望、有恐懼、有私心,即使有過人的謀略和能力,仍不失為一個「人」。但是海瑞,他的做法有時候完全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以至於很多觀眾認為這個人物過於理想化,但是我認為,海瑞是全劇里把人性和私心表現的最完美的人物。 我們來看一下海瑞,他自幼喪父,學的又一直是儒家,儒家總講夫死從子什麼的。海母專橫,海瑞不能反抗,但是潛意識裡一直都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父親。這種希望根植於意識深處,卻沒有具體的實體對應,鄰居王叔叔不行,私塾的先生不行,隨著海瑞漸漸長大,最後這個父親形象逐漸與皇帝重合,而且越來越根深蒂固。海瑞把齊家治國完全結合起來,而自己都不知道,他真的把與父親年紀相仿的嘉靖當成了父親。如果你見過一個孩子為了博取父親的注意都能幹出什麼事情,你就不會詫異海瑞平時的所作所為。再回想一下,劇集最後,海瑞和嘉靖最終的對決,在朝堂上,海瑞的神態和眼神。他不激昂不憤怒,靜靜的回復,倔強的堅持到最後,希望能多一些與嘉靖相處的時間。如果他能從那個卧榻上走下來,拍拍我的肩膀說「你很好」,那該有多麼幸福。
最後,當噩耗傳來,海瑞一下子明白過來,什麼黎民百姓,什麼江山社稷,通通都是借口,他依然是哪個沒有爸爸的孩子。而爸爸,再也沒有了。
今天是父親節,寫下以上這些,紀念海瑞,也紀念他從未有過的父愛。
海瑞上書的目的是勸諫嘉靖改過自新,結果嘉靖雖然有所悔悟,卻還沒有來得及改過就駕崩了。海瑞的上書非但沒有起到勸諫的作用,反而成了攻擊皇上的口實,他也就真的成了無君無父之人~
要說對嘉靖忠心耿耿,海瑞絕對是第一位的,嚴嵩呂芳裕王還有清流都不如他。對嚴嵩來說,嘉靖實在是太難揣測,換一位腦子不那麼聰明的他早就成了實際的皇帝。呂芳等太監雖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從他對待馮保的態度上看,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陳洪不用說,他只想取代呂芳。馮保心思全在小萬曆身上,恐怕巴不得嘉靖早死。裕王長年見不到皇帝,天天活的膽戰心驚。基本沒什麼感情。幾位清流更是,自古以來士紳階層都是把皇上當作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的工具。張居正在嘉靖沒死時候就已經籌劃死之後的事情了。唯有海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皇上。不想要皇上背上昏君的罵名,希望嘉靖能成為一代明君。一個罵他最狠的人卻是最忠於他的人,實在是莫大的諷刺。嘉靖做人做皇上都失敗的很
海瑞是最愛嘉靖的
●他那看聖旨的眼睛【永遠熱淚盈眶】,我都感動。
有點像屈原,為了自己心中那個完美的皇帝而發誓要做最好的忠臣孝子從主創角度看,這主要是一種政治表態,但並不生硬。不考慮歷史上海瑞對皇帝的真實態度,嘉靖死後,他要是不被表現得那麼痛苦,就真叫「無君無父」了。假如嘉靖死了,海瑞毫無反應,他的上疏再有道理,政治上也是站錯了隊。另外,對於他對嘉靖的感情,45集安排了嘉靖微服審海瑞一場,於理於情做足了戲,讓二人有了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所以在劇情上,後面聽到皇帝駕崩的消息,痛苦得嘔出食物這段就並不突兀。此處難得在點到即止,沒讓海瑞真吐出食物來。
個人理解是,兩個人精神層面都極為孤獨,但也只有這兩個人才能懂對方一點,所以皇帝死,海瑞大慟
海瑞對嘉靖還是有愛的。畢竟他之前也多次說過,吾皇聖明之類的話。
諫言也無非是想讓真實的主上變得更像心胸的主上。此情天地可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嘉靖駕崩,能欣賞海瑞的人也隨風而去,從小培養起來的忠君敬父思想一下子沒有了宣洩的地方……
推薦閱讀:
※《傲慢與偏見》的時代背景下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這個人物?
※如何評價《全職高手》中的王傑希?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