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包含喜劇和惡搞的元素的戰爭電影?
戰爭喜劇?那是這個民族在那場戰爭中受傷很輕。
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 喜劇是把醜陋的東西剝光了給你看。倒不至於戰爭喜劇就不能看了,我覺得一部經典的喜劇,一定有個悲劇的內核。大話西遊是喜劇吧,哭不哭。戰爭喜劇也有不少啊,大獨裁者,三毛從軍記,都是喜劇吧,最近的我不是王毛也還不錯。
搞笑要看創作者怎麼把握了,惡搞看惡到什麼程度了………如果太神劇或者太惡搞,你要問怎麼看待的話。
我選擇不看。這讓我想起了舉起手來1.2。真的笑的很尷尬,有時候,尊重你的敵人,也是尊重自己。
戰爭喜劇影片比較多的國家是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及解體後的前南諸國以及天朝。不能單單從受戰爭傷害輕重的程度來考慮,這四個國家受的傷害深淺不一。首先天朝歷史文化悠久和廣袤的國土使漢人養成了包容與倡導實用的國民性,因此能娛樂普通老百姓生活和製作成本不高的戰爭喜劇片自然也就有了市場。法國人生性樂觀浪漫,加之二戰中受傷較少,因此二戰題材的法國喜劇片也就層出不窮,但讓法國人損失整整一代人的一戰卻沒有什麼喜劇片。北部義大利人性格接近嚴謹的日耳曼人,南方則和自由、浪漫法國人類似,所以義大利的二戰喜劇片也非常多。
至於南斯拉夫,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在文藝復興和近代時期就是西歐與奧斯曼帝國拉鋸的戰場,在二戰和九十年代的內戰中都遭受了慘重傷亡,但沒有磨平人民生活的意志,特別是在南共政權垮台後,喜劇題材的影片更是成了前南地區各國家的主流,這個現象我一時編不出合理的解釋。
——————————分割線——————————————————寫完後下意識看了下樓主的問題,發現樓主問的是喜劇和惡搞,那麼這裡還得分兩個層次看。首先喜劇電影也是分很多類型的,有輕喜劇、有黑色喜劇、有惡搞喜劇,《美麗人生》應該算是悲喜劇,和《鬼子來了》一樣,結局有悲傷的成分,有的純粹是為搞笑而搞笑,顯得很低級,有的則是帶有自然的幽默,在讓人心情輕鬆的同時又能體會到別的東西。至於惡搞,就是我上段所說的強行為搞笑而搞笑的片子了,裡面會有很多不符合正常邏輯,把敵人當傻子耍的橋段了,私以為馮導的《舉起手來》第一第二部基本符合惡搞的特徵了,此外還有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莉莉·維迪奇》,這類影片既可以拍得像《尖聲驚笑》那樣很小成本和無聊,也可以拍得有一定內涵,全看導演的能力,奉勸那些連基本的搞笑片都拍不好的導演就別嘗試惡搞了,這隻會顯得你的執導水平很拙劣。
一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像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美麗人生》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麼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麼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遊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來源:百度百科)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看完石化一整天,戰爭太殘酷了
嬉笑怒罵皆是文章,前提是主創水平足夠
推薦閱讀:
※如何對比評價電影《湄公河行動》與《危機13小時》?
※如何評價俄羅斯根據車臣戰爭而拍攝的電影《煉獄》?
※電影《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當年票房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戰爭片(如《拆彈部隊》《孤獨的生還者》等) 是否真的反思了戰爭?
※如何評價電影《大進軍》系列?-----《解放大西北》,《席捲大西南》,《南線大追殲》,《大戰寧滬杭》
TAG:戰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