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上個人的勇武對戰局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看古代戰爭,特別是演義類小說的時候,項羽、呂布等「勇冠三軍」的猛將總是戰爭中的MVP,特別是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時代,上陣殺敵的「武將」與運籌帷幄的「軍師」之間的區別顯得涇渭分明,張遼和郭嘉都服務於戰爭,但是類型截然不同。然而熱兵器戰爭的統帥由於基本上不需要揣著槍親自到前線殺敵,使得「武將」這一概念逐漸淡化,像二戰中的將星似乎基本沒有武將與軍師的區別,只是「將軍」而已,雖然有參謀,但是以參謀身份聞名的似乎沒有(個人感覺,不知是否正確)。

那麼問題來了,如楚霸王一般的個人勇武真的能在古代戰場上對戰鬥局勢起到明顯的推動或逆轉作用嗎?(像玩koei的無雙一樣)畢竟在真實的戰場上,一個人的力量在潮水般的普通士兵中終究有限,演義里的萬軍之中取敵將或者七進七出首級顯然太唯心了,但區別于軍師的鬥智,所謂的猛將的勇武對戰場局勢的影響到底能到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問:個人勇武真的能在古代戰場上對戰鬥局勢起到明顯的推動或逆轉作用嗎?

答:能,而且戰例非常多。

試舉一些例子。

張文遠威震逍遙津:

張遼威震逍遙津是三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鬥,使很多人興奮的「八百滅十萬」的戰績使得張遼被封為「遼神」,對應的,孫權則被諷刺為「孫十萬」。我們細說一下。

215 年,曹操用兵漢中,孫權趁機親自帶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當時合肥只有七千人,守將是樂進、李典、張遼。一般來說,這種局勢應該是很危機的。那麼三個魏將是怎麼化解的呢。

一是當時曹操去漢中的時候有留下一個錦囊,說,「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對此張遼的解釋為:要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

所以當夜張遼親自募選死士,選出了八百人。吃好喝足,預備次日的大戰。

(下面直接用百度百科的)

第二天凌晨,張遼披甲持戟,帶著這八百人殺進孫權初到尚未整陣的部隊,張遼帶隊衝進了東吳軍鎮營裏,親自殺了數十人,斬了兩將,並且高喊著:「張遼在此!」敢死隊直衝進孫權主陣,孫權大驚,不知該如何,退到小土丘上,以長戟指向四周防衛蜂擁而上的曹軍。張遼在土丘下吼著,要孫權有種下來決一死戰。孫權不敢有所舉動,後來等局勢稍穩一看,張遼軍也不過數百人而已,就下令其它在外的軍隊從後面把張遼這些敢死隊圍起來,圍了數圈不讓他們有機會逃跑。

張遼看局勢不對,連忙率左右將士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張遼與左右數十人殺出重圍後,回頭一看,其餘陷在重圍的戰士們高喊著:「張將軍難道要丟下我們不管了嗎?」於是張遼又再領著這數十人,殺進包圍幾層的東吳軍,把其它人帶了出來。東吳軍人人都被張遼軍震撼到,沒有人敢抵擋他們。從凌晨戰到中午,吳軍將士原本高昂的鬥志都萎靡下去了,張遼遂領軍回城,整備守城事宜。而曹軍初戰告捷,軍心大振,將領們對張遼也心悅誠服。

孫權大軍到齊後(除賀齊領著三千解煩軍留在逍遙津南岸未到),就展開了攻城作戰。誰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楊州刺史劉馥的積極建設下,城牆高又堅固,木柱石頭等防禦器材一樣不少。諸將連續強攻了十幾日都打不下來,呂蒙、甘寧等人一時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計,此時東吳軍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孫權只好下令班師。

看到了吧,依靠張遼的勇武,孫權的大軍最後只能退師,改變了局勢

這一次突襲的成功主要是在於:

1.張遼個人的勇武。

2.八百人精銳。

3.凌晨突襲,出其不意。

4.孫權軍隊尚未整陣,孫權指揮能力差。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

項羽烏江突圍

甘寧百騎劫曹營(東吳終於扳回一局)

張遼白狼山斬蹋頓

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

文鴦夜襲司馬師

劉秀崑山之戰逆天

織田信長桶狹間夜襲今川義元

以上例子的共同點有幾個:1.主將勇武。2.精兵出擊。3.出其不意。

題主說「一個人的力量在潮水般的普通士兵中終究有限」,這是對的,但是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幾個)英勇的將領指揮一群視死如歸的兵士進行突襲。雖然敵方人數眾多,但是突襲的時候很容易實現局部的兵力優勢,而且突襲的時候,敵方會一時之間不知所措,再加上夜晚敵方不知對手到底有多少,只聽得風聲鶴唳,很容易產生恐懼心理,進而潰敗。對於一些軍紀不夠嚴明,指揮官指揮不得當的場合,前方的潰敗很容易導致全軍的潰敗(淝水之戰中前秦軍的潰敗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沒有潰敗,這麼一搞,被偷襲方的士氣會受到嚴重打擊,對於之後的戰鬥來說影響會很大,所以最後孫權被迫退軍。

最後,張遼在孫權軍撤退的時候又果斷出擊,嚴重打擊了東吳軍隊。這當然是另一場勇武的體現了。不過,因為這第二次的勇武,張遼直接逆轉了局勢

另外偷襲的時候很容易得到一個彩蛋,那就是直接殺害對方的統軍將領,所謂「擒賊先擒王」,滅了對方的統領,一般來說就意外著對方軍隊的潰敗,也就是自己的勝利。如張遼白狼山斬蹋頓、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劉秀崑山之戰殺王尋、織田信長桶狹間夜襲殺今川義元等都是這樣。

另外,在攻城時需要英武的將領,也就是先登,如樂進、呂蒙這樣的。而在守城時也需要英武的將領,如曹仁等。英武的將領能夠在己方劣勢的時候激勵全軍士氣,從而改變戰局。

所以,個人勇武真的能在古代戰場上對戰鬥局勢起到明顯的推動或逆轉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不過,雖然好處有,但是也會有壞處。最常見的就是,將領的身亡,畢竟刀劍無眼。比如孫堅破黃祖,追擊時,被射殺。孫家被迫退軍,原先的好局勢就這麼沒了。

所以當劉備與曹軍在漢中決戰,想要逞一時之勇時,法正是這麼乾的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法正傳》

很簡單,箭矢無眼,如果劉備稍有差池,益州必亡。

所以,個人的武勇是需要看條件的,合適的場合才可有奇效。如逍遙津時,如果孫權這邊早已整好隊形,或者做好偵查工作,或者當時是甘寧之類善於指揮的將領,或者吳軍軍紀好的話,想必張遼也是不敢輕易出擊的,否則很容易戰死,這樣的話,反而會導致合肥守軍士氣低下。

個人不是很了解近現代的戰爭,所以題主你的「然而熱兵器戰爭的統帥由於基本上不需要揣著槍親自到前線殺敵,使得「武將」這一概念逐漸淡化,像二戰中的將星似乎基本沒有武將與軍師的區別」這樣的言論我也不清楚是否正確。

不過,一般沖前線的頂多只是將軍,最高統帥臨陣殺敵的很少。像是曹操雖然會去前線,但是不至於親自殺敵的,因為沒必要。

另外現代戰爭,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了解地形、進行指揮等以前需要將領親臨前線的工作現在在後方就可以很好地實現了。而現在的武器,如機槍,迫擊炮,轟炸機等的攻擊範圍實在是太大了,指揮官親臨前線死亡的概率太高。綜合來說,實在沒必要親自上前線。


應該是存在提升士氣的作用。假設說兩群流氓打架,有一邊有一個大哥是少林寺練過的,特別能打,那這邊即便是人數劣勢也有打贏的可能,因為大家都會覺得有一個大哥罩自己。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規模自然是沒法直接用混混打架類比的,但是武將個人的武勇很大程度上能起到提振軍心的作用吧


德國條頓騎士團,一個城寨被數千山賊包圍,只有2個全副武裝騎士去,而且本來只要5人這樣,


推薦閱讀:

冷兵器時代,力量大就代表武力高嗎?
比特幣取代法幣後,國家是否無權或者說無法發動戰爭了?
假如戰爭燃及美國本土,以美國民間槍支的保有量,美國人會不會「全民皆兵」?
運動步槍和軍用步槍的瞄具問題?
遊戲中衝鋒槍火力都設定得比較弱,現實情況中真的這麼弱嗎?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三國 | 古代武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