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知乎那麼多人反對「XXX是怎樣一種體驗」式問題?

這個還好,最煩的就是如何評價xx,每次出個新聞就是如何評價這個新聞,煩不煩煩不煩煩不煩煩不煩,改名大眾點評算了。


就是閑著沒事兒干找茬吧


抖機靈的太多


我不知道,反正看這種問題就很煩,感覺撞鬼了,撞煞筆了


我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不過我真的只是想問問秒射是怎樣一種體驗,實在太難以想像 |( ̄3 ̄)|


知乎日報,如何吐槽,如何……如何……


很多人反對這樣的問題形式,但是有誰創造了新的提問形式?

總是抱怨簡單,提出解決方案很難。

因為沒有新的提問形式,所以日積月累,就會覺得有很多人反對。我不知道這種反對的意義在哪裡。


體驗都是自己的,別人的體驗一定和你的不一樣,問這麼多,能開眼界,但有時候可能會讓人滿足於只是體驗別人的體驗吧。


反對的畢竟還是少數,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這樣的問題了。


大概就如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件事同一個物品每個人的體驗和感受都會不同。

與其迷戀其他人所描述的體驗,不如自己正兒八經的去嘗試。


我覺得純粹逆反心理在裝逼。

反正我挺喜歡這種問題。


小馬哥你好。看到你提這個問題,實在有趣的很。因為如果不是在我的時間線上看到你的名字,我會誤以為這個問題是一個中國網友提出來的而忽略掉。因為這樣的提問跟問題中的體驗句式在知乎中太多了,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

但是作為一個深諳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不得不說,從提問的格式到問題的關注點,實在專業,讓我忍不住想說上幾句。

下面開始切題。

為什麼我們反對這樣的句式構成的問題?因為它出現得太頻繁,讓人生厭。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出現得太頻繁的東西?因為我們不會像你,或者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老外一樣看問題。

我們中國人,或者說,我能理解的中國人,更喜歡首先通過直覺去判斷事情,而不是理性。你看,你的問題描述里,站在正反兩方面比較後,覺得這個句式並無不妥,而產生疑惑。而我們很多人就不行。

我記得以前考雅思的時候,老師一再強調,老外習慣站在兩面看問題,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固有思維,不能在寫作里一味強調對論點的支持,也要適當表現出對於論點反面的思考。

我已在外多年,深刻體會到這些話的意義。你看,你在這方面就是個代表。

這幾年對我產生最大影響的書是高華的紅陽怎生。看完這本書後,我又在優吐蕃上看了一些高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我時常在想,我們是如何成為現在這樣的。這個問題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讚美或批判,僅僅是陳述。我們經歷過什麼,導致我們成為了怎樣。

毛時代過後,我們的生活經歷過相當長的去政治化過程。然而當我們回顧這些過程,卻發現,這些過程本身已經是一種政治活動。

在這種活動里,我們樹立了很多自以為是的正確觀念,比如創新是好的,質疑權威是好的,因循守舊是壞的,中規中矩是沒有意義的等等等等。在這樣大的思想框架內,我們就有了太多先入為主的價值判斷。我們很難去質疑這些判斷的合理性,因為這些判斷與官方意識形態,在某種層面上融合的很好,以至於成為了所謂的主流價值觀。

因為這樣的習慣,在討論很多問題上,我們的基本態度是,靠直覺進行價值判斷,然後再用邏輯與知識去讓人信服。

對,是讓他人信服。這是紅陽怎生給我帶來的最大的自省。為什麼我們在一般社交或者網路社交上這麼喜歡讓他人信服你的觀點?為此,我們幾乎要用盡自己的智慧和手段,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一個沒有結論的結論?必須要分個對錯高低。

當然,知乎上,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是政治不正確的觀點。所以,我想避免哲學上的討論,我們自省的看看,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給一件東西定性,為什麼我們急需認同感?

你知道,由於這些習慣,我們很難做到同時站在正反兩面看問題。也就不如你看得這麼客觀。

跑題太遠,往回拉一下。

簡言之,那些反對體驗句式提問的人可能有更深刻的理由。但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一個社交網路上去反對一種無害的行為呢?或許你可以說它並非無害,然後進行一通解釋。但是解釋之前,煩請考慮一下,你的大前提真的是普世客觀的嗎?還是僅僅為了讓人信服。


推薦閱讀:

你經歷過哪些溫暖人心的小事?
為什麼男性比較花心比較容易出軌?
一個沒有學習「恐怖」是怎麼一回事的人第一次看到能普遍讓人恐懼的東西時會表現出害怕嗎?
為什麼我們說話或寫文章習慣用「我們」而不是「我」,雖然事實上「我」只能代表「我」而已?
不敢一個人睡覺,膽子小,怎麼克服!!?

TAG:知乎 | 心理學 | 調查類問題 | 提問技巧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