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知乎那麼多人反對「XXX是怎樣一種體驗」式問題?

本人覺得「XXX是怎樣一種體驗」這類問題沒有違反任何規則,而是很正經(legitimate)的問題框架,可以產生很不錯有價值的答案。當然這種問題沒有對不對的答案,而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這又怎麼了?世界上很多問題是沒有對不對的答案,為什麼知乎非要偏向那麼狹窄的問題形式?當然,這種問題每個人的體驗都不一樣,但我不覺得不同人有不同的體驗是件不好的事情,而是覺得這樣的問題引來多樣化的答案是很好的,可以讓我們了解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體驗,不同的角度。


問得好,我開始注意到「XX是怎樣一種體驗」時,對這種描述感到很彆扭。

籃球打的好是怎樣一種體驗?

參加2013鹽club是怎樣一種體驗?

女生長得高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當是心裡就在想,WTF?中國人都不會好好說話了嗎,怎麼什麼都是體驗?

然後我就開始關注「體驗」這個詞,什麼人會滿口的「體驗」?

猛然警醒,日,產品經理

我就想起了知乎創立之初,全特么是程序員啊! @Matt Hartzell你知道程序員和產品經理的關係嗎?就好像火鍋店服務員和店長,每個服務員都想當店長,而店長都會關注用戶體驗。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體驗」類問題的種類,多數是主觀性很強的,更多的是知乎上不太提倡的「調查類問題」。這類問題里,夾帶私貨是現象級的,鮮有乾貨。

但從知乎的宣傳語上來看,似乎這類問題是不受限制的。

知乎-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我個人來講,上知乎之初是希望在這裡學到更多的「知識」,後來我發現,學知識,去看書或者看期刊什麼,都比知乎強太多。這裡真正能學到的,也就是「經驗和見解」了。那麼,「體驗類」問題,似乎就不應該被壓制。

綜上,人們反對「xx是怎樣一種體驗」式的問題,是因為兩點,1,煩程序員和產品經理,2,對在知乎上學姿勢,學乾貨抱有幻想。


因為大多數的體驗不可能通過一個回答就可以簡單傳遞了。

當兵是什麼體驗?不親自去當過,說再多也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

很多人對於知乎的定位是一個學習的地方。

您見過老師通過講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就將學生教好了?

這樣下去只會使知乎變成一個講故事的社區。

跟其餘的網路社區又有什麼區別?

知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而且,這種問題實在是太多了,看著煩。


我猜測:

開頭一群程序員在尋找某個能代表優雅,簡潔,有效和逼格滿滿的問題格式。

於是抓耳撓腮,殫精竭慮,探索出「XXX什麼體驗,如何優雅的XXX」等句式,自以為豪。

知乎新人一看,這提問好奇怪,好優雅,好知乎,自己用一用,哎呀,太好用了。

從規範提問的角度來看,這是合理的,只是有些硬,有些IT,不夠深刻,不夠百花齊放。利弊皆有。

不過吧,這種見招拆招的問答邏輯,中二又逗比的風格,我還蠻喜歡的。

洪七公微微冷笑,木棍點地,大喝道:破掉我打狗棒法是什麼體驗?

歐陽鋒「咕」的一聲趴地上,咕嚕咕嚕的說:「謝邀!」

想想就燃啊。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屏幕前,問一個這樣的問題。妄想從別人的生活體驗的介紹中,尋求一絲半點自己沒有去做或者沒有能力沒有條件去獲得的經歷的了解,享受一種畫餅充饑似自慰式體驗——看著別人如何把自己曾經吃過什麼樣的餅的經歷說出來了,產生一種「啊,原來這餅是這種味道,我也能體會得到呢」的幻覺,還私以為自己體驗過了別人的生活,麻木自己以迴避自己現實的無能無知和無奈。

還有一種是八卦的可能,來自於自身無盡的想窺視別人生活的慾望。因為自己的生活無趣,自己又閑出屁來,好像個去菜市場的某七大姑八大婆,「菜買好了,任務完成了,也不用急著回家做飯,接下來也沒事做,回家路上逮著見到個熟或不熟的人,都要停下來,彷彿煞費苦心地笑著問人家,「啊,你要去哪裡啊,聽說你抱孫子啊,抱孫子是種怎樣的體驗啊?你有沒有被屎尿糊一身呀?聽說你兒子年薪百萬啊?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呀?怎麼掙的呀?我也要告訴我兒子讓他也掙個一百萬呀」——諸如此類,枚不勝舉地問——而且正好,知乎提供了這樣得一個平台,而且由於提問者的「溫和方式,笑臉迎人」,大部分的答案提供者的「既然你誠心誠意地發問了,那麼我就大發慈悲地告訴你好了」的奉獻式自我安慰的滿足感,這種提問也越來越盛行啦。當然也不缺好答案。

知乎不缺圍觀者,所以這些問題很多人爭著踮起腳尖去點贊——我承認我自己也經常湊熱鬧。大家都排著隊想走進別人的生活,窺視細節,然後想著如何讓自己也有這種「體驗」。

而高票的答案就好像遊人如織的公園裡為數不多的公廁的大門一般,來者不拒,隨便進。有的人進去撒尿上大號,有的人進去洗把臉清醒一下,有的人是陪小夥伴一起上廁所,有的人上了廁所不洗手還罵廁所臟人還多,有的人進廁所張貼小廣告留電話號碼……


因為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嘗試一下就可以了,有些人偏偏要來知乎提問,矯情


還有優雅、偉大等辭彙。


因為知道了也沒有什麼卵用

他們只是想聽故事罷了


「我」反對大多數人「贊同」的~

「我」討厭大多數人「喜歡」的~

「我會」大多數人不會的,大多數人會的「我」不屑會~

要不怎麼顯示「我」比別人優越?

~~~~~~~~~~~~~~~~~~~~~~~~~~~~~~~~~~~~~~~~~~~~~~~~~~~~~~~~~~~~~~~~~~~~~~

再來個政治不正確的回答,因為知乎用戶群大多數是理工程序員出身,無論是提問還是回答都偏重於唯一性、可證偽性以及對自身擁有一定的優越性,看到「XXX是怎樣一種體驗」式問題,很多人都會下意識覺得提問者水平太低,對比產生優越,於是就自然而然的開噴反對了。

用個惡俗方式來補充,那就是「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這個確實噁心)」,我不明白,什麼叫越來越細,不著邊際?擁有發散性思維,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保持好奇,同時讓知乎的內容更加豐富,難道不好么?非得把知乎搞成「站長之家」那樣的可以么?提問方式是定式,但內容是多種多樣,這怎麼可能會禁錮提問者的習慣?要知道,現在是2015年,距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可能的原因是:

這樣的問題已經成為了一種定式,正在禁錮著提問者的習慣。

一個問題的提出,並不是完全能夠用」X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這種問題的提出,過於寬泛,容易導致問題越來越細,越來越不著邊際


審美疲勞吧。

這種句式看多了就噁心了。

而且有些人只是為了用這個句式而使用這個句式,並不關心是否合適。所以讓人反感。


大概是覺得仿照了Quora(雙關)


我想因為這樣的提問大部分得到的都是主觀的回答,這些題的答主曬的答案很容易會被認為是「秀XX」或抖機靈,除了博君一笑外似乎大部分價值不太高

也許「XXX是怎樣一種體驗」是一種有趣的提問藍本,但知乎大部分這樣的問題和答案除了「有趣」之外,參考價值並不高


呵呵呵!

小學到高中命題作文留下的後遺症。

第一次騎自行車。。。。

第一次做飯。。。。。。

第一次游泳。。。。。。

反正我覺得起這種題目的人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大腦嗎)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蠢才。 ——巴爾扎克

有一個人寫就很好玩,都這麼搞就沒意思了。

這和書店裡XX寶典、XX必備有什麼區別?


就是感覺噁心難受,體驗個掉毛啊,不會好好說話了


因為你無法在回答這個問題形式時寫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答案。

何為「體驗」?就像題主自己回答過關於哈佛的體驗問題,就算你寫的再好,這都只是你「個人體驗」,不一定符合「客觀事實」。

我認為知乎傳統上對答案的「客觀性」、「普適性」非常重視,這可能是前期知乎用戶形成的氛圍,也有知乎的機制原因:可以給答案評價。當你需要給一件人事物評價時,就必須有一個較統一的標準,以及分出好壞。然而「體驗類」問題,你如何給予回答者評價呢?

若我說:「哈佛是世界最差的學院氛圍,裡面的人都只是一堆自以為高智商的富二代混一個文憑而已。」你能說我答錯嗎?不能,因為問的就是我的「體驗」,而不是問「哈佛是一所怎樣的學院?」

簡而言之是這種問題形式允許了回答者大量的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脫離客觀事實也可以。

而,因為既然脫離客觀事實也可以,那我又如何判斷這一答案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呢?若果這一回答者的文筆再好一點,甚至做一點資料搜查,這和寫小說已經沒有本質分別。

結果是一大堆個人主觀感受,不懼普適性的答案充斥著知乎,那為何還需要評價機制呢?


本來是不反對的 這種提問方式甚至是一種「知乎式」的提問 一些知乎新用戶也按照這種方式提問 以為這是知乎提問的規則 由於這樣的問題多了而且變的沒有營養了 就變得厭惡了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我以前是不排斥雞湯的 但是當你的朋友圈被漫天飛舞的雞湯刷屏時 就變的厭惡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