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擰不開,太緊了」和「太緊了,我也擰不開」,你們的第一感覺一樣嗎,更喜歡哪個,為什麼?


如果是問第一感覺得話確實沒什麼不一樣的,只不過是句答覆,搖搖頭 笑一下都可以回答,如果是我的話定不會想太多。

不過這兩句意思是不一樣的 第一句更像是在解釋為什麼擰不開,我想應該是不太熟的人向你遞的瓶子;而第二句則應該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對象什麼的讓你幫忙,像是在闡述瓶子太緊是個事實 。

個人而言,沒什麼喜歡不喜歡 視情況而定

謝邀


不一樣。

語言學中,中文是邏輯性語言,強調的是詞語之間的邏輯聯繫,語法的嚴謹性要比其他語言(如英語)要弱。從連接方式上來說,舉幾例子:

「崩塌」,先有「崩」後有「塌」,故而不能說成「塌崩」,講究的是語義的連貫性——意合。

而英語則是在語法和辭彙上的嚴謹性上下功夫——形合。

也就是說中文是受「順序」、「邏輯」影響很大的一種語言。

以先來後到的傳統中國思想來看,中國人是極度看重順序的,因此,來看一個句子,重要的一般放在前面。

中國人說"我喜歡你"——強調的是「我」喜歡而不是別人。「我」是最重要的部分。「喜歡」反而由於傳統中國人善於隱藏心意的緣故引申為「愛」,"愛"太直接了。

英美人則不說「I like you」,而是「I love you」——我不是「like」你而是「love」你,直接了當。

I

「我也擰不開,太緊了」

「擰不開」在前,「太緊了」在後。由上面來說,也就是說「擰不開」才是重要的。「太緊了」只是原因,不重要。

邏輯對話預測:

甲:「幫我擰一下,我擰不開。」

乙:「我也擰不開。(太緊了則是為了解釋說明)」

意思是什麼?也就是說之前有人擰過了,當然也不一定是甲了,」有人擰不開,我也擰不開「造成同樣的」擰不開的結果「才是乙想說的。當然其他可能會有人擰開,但」我是擰不開了「,乙是想說這個,對於乙來說」太緊了「。

II

「太緊了,我也擰不開」

與之相反,「太緊了」才是重點。

邏輯對話預測:

甲:「幫我擰一下,我擰不開。」

乙:「太緊了。(我也擰不開只是」太緊了「造成的結果)」

也就是說這個」很緊「,並不是說是乙不能擰開,乙是想說,根據他的判斷不是擰不開,而是」太緊了「,並非是他擰不開,可能大多數都擰不開,所以說是這個瓶子或是其他什麼東西」太緊了「;當然也有可能是乙自己力氣不大,對於他來說」太緊了「。但他只是想說」太緊了「,」擰不開「是」太緊了「的結果。

以上只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的。喜好的話,看是什麼情況吧。

若是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又不一樣。

例子:

-表現欲(變數只為表現欲的情況 )

表現欲強的人當然是喜歡用II了,因為並非是因為我的能力」擰不開「而是」太緊了「。

相反則是I了。

-索求方(變數只為外在(表現出來的)力量)

外在力量大的,如向家人要點零花錢或是想要買什麼東西:」給我點錢,爸「——說明外在表現出來的力量差距很小。而平常家教很嚴的,一般會直接要錢嗎?相信小時候大家都有過這種索取或索求的心理鬥爭,想要錢的想法總是在最後說出吧即是。這時候雖然目的固然重要,但你想讓家人認為自己前面說的話的重要性,繼而降低後面內容的重要性而做的事卻與自我所認同的東西有所差異了。這個差異又因家人和你自己的價值觀的不同所體現了。

硬要說的話,比起什麼樣的過程、什麼樣的結果,我更喜歡起因。

雖然很多人都喜歡說」不是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原因了「」這種事情不需要理由的「「什麼事都非得要個理由嗎」什麼的,但事出有因,空穴來風,這就是真理,而真理是絕對不會被毀滅了。

你不知道不代表別人不知道,知道的還是知道的,我知道有人知道就夠了,畢竟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於有些人來說壓力確實很大。語言這個東西啊,在近代社會也是一種暴力哦。

我是這麼認為的——

沒有起因,一切都開始不起來。


第二句強調的是太緊了。第一句強調的是擰不開


推薦閱讀:

NLP的內容都繼承自何家何派?
為啥我越來越喜歡獨處了?
失戀後,你自我封閉時間最長是多少?這是怎麼的一種體驗?
在大學一個人如何避免孤獨?
如何在十分鐘左右放鬆自己,釋放壓力?

TAG:心理學 | 語言 | 神經語言程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