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一生未曾弄險?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憑藉諸葛亮與荊州蔡家萠家的關係,安安問問過一生應該沒什麼問題,就算出仕,也不至於選最弱的劉皇叔。
蜀國憑藉地形優勢,如果不窮兵黷武,守個幾十年應該沒什麼問題,他卻一直不停的去打一個比他強大的國家。打仗的話,從一開始火燒新野,到攻下長沙桂陽武陽凌林,到七縱孟獲到六出祁山。感覺他一輩子都在弄險啊。為什麼說他一生不曾弄險
誰說武侯一生未弄險?其實怹是在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一個最大的危險中,這就是——匡扶漢室。之所以一生唯謹慎,是因為使命太艱巨,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尋常人不會把點一根煙當做危險,但是油庫管理員卻絕對不敢,是因為在大危機面前,容不得一點小僥倖。
匡扶漢室就是一個油庫,想守好這份希望,就必須杜絕一星一點的火星,上一個管理員劉備,就是一時不冷靜,毀掉了這個油庫的一半儲量,如果自己再不小心,那就真的一點油都沒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陝西這方舞台,歷經十三朝興衰,最動人的戲碼,永遠是「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
諸葛對北伐的執念,實出不得已,隆中對的戰略,是要「待天下有變」,但等待是需要本錢的,「跨有荊益」「三分天下」就等得起,但夷陵之戰,劉先主敗光了蜀漢幾乎全部的家底,荊州丟了,名將埋骨,困守蜀地,地寡人稀,一味等下去,只會曹魏日強,蜀漢日弱。荊州不可爭,隆中對成夢,若出祁山,渡渭水,佔得陝西,遷都長安,則可為蜀漢開一新局面,有了三秦之地,長安又是西漢舊都,就又為蜀漢爭取到了「待天下有變」的資本。諸葛北伐,從來沒指望一統天下,他爭的是天時,爭的是一個等待的機會。
諸葛用兵,不曾弄險,不是不會,也是不得已,手上十萬兵,是蜀漢的全部家當,可以不勝,但決不可大敗,也正因謹慎,才能六出祁山,雖病逝五丈原,大軍卻毫髮無損,六次北伐興兵,在敵國境內,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諸葛用兵,真有鬼神不測之機。
在接班人的選擇上,他寧用新人姜維,不用老將魏延,倒不是擔心魏延謀反,而是魏延子午谷之計,兵行險招,若僥倖不成,必致大敗,敗光蜀國的十萬大軍。借口魏延腦後有反骨而殺之,好比某女因某男穿特步鞋而拒絕交往一般;姜維少年持重,就算北伐無功,也不會大敗。
呵,「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論識人用人,諸葛不如漢昭烈,論戰略謀劃,治平天下,開誠心,布公道,上下兩千年,諸葛為第一人。那要看你怎麼定義了。要是像韓信那樣大開大合地打那確實沒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沒有。不敢,也沒本錢輸。劉備才涼多久,血淋淋的教訓就在那擺著。要是從他的一生來看,那弄險就多了去了。比如投奔劉備這支潛力股,比如赤壁之戰前岀使江東,比如主動進攻魏國。
富人與窮人的區別,在於富人的抗風險能力。
曹操實力雄厚,所以敢於追擊董卓,敢於徵討徐州,敢於對抗袁紹,敢於平定關中,敢於收降張綉,敢於兵壓赤壁,敢於固守合肥……
而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擊敗,在下邳被呂布擊敗,在小沛又被呂布擊敗,在沛城第三次被呂布擊敗,在下邳又被曹操擊敗,在樊城又被曹操擊敗,在江陵又被曹操擊敗……直到47歲才經歷了人生第一場全面的大勝。
劉備這樣的家底,是經不起再一次失敗的,因為已經無路可逃了。
諸葛亮並非不弄險的人,否則就不會平定南蠻和佔領街亭了。
真正的原因,是劉備經過錯失荊州和夷陵之敗後,已經使諸葛亮完全失去弄險的實力了。走鋼絲的人看起來小心謹慎,但是他踏上鋼絲的那一刻就選擇了最危險的一條路他自比管仲樂毅,心高氣傲和理想主義不是說說而已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臨事而懼」就是謹慎。人家自己都說自己不夠謹慎了。
諸葛亮有自己的志向,這很早就在三國志里表明了,自比管仲樂毅,簡單粗暴,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怎麼可能安安穩穩靠著荊州蔡家過日子呢,並且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自然一眼就看出荊州之主劉表早就不思進取,蔡家無非只是一州豪族,都如亂世浮萍並不可託付終身,出仕選擇劉備,除了心向漢室這一點外,更多的還有當時曹操在中原地區大肆屠戮,或者說曹操隱約透漏出的僭越苗頭,引起了諸葛亮的警覺,當然自然還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英雄惜英雄嘛,出師表裡諸葛亮已經很直白的說選擇劉備的原因了,就是報知遇之恩,至於北伐這個問題,古今中外褒貶不一,我在這裡是支持諸葛北伐派,很簡單的道理,我們玩策略類遊戲,在自己只有一個分礦而對方有三個礦的情況下,不想辦法高調他的分礦那最後還玩什麼呢,諸葛的北伐策略一直也是蠶食隴西,進而進軍中原,異曲同工,如果一開始就想著失敗,那何必防守幾十年再投降,不如在劉備死後直接降了,打仗的話,火燒新野是劉備乾的,劉皇叔在史書上脾氣大的很,一言不合就開戰,這也是為啥後期誰都勸不動他伐吳,殺我兄弟躲我江山,勞資砍了你,這才是劉皇叔啊,攻荊南四郡諸葛的分工是足食足兵沒帶兵,平定南中用的馬謖的攻心計,最妥善的計謀怎麼能說諸葛亮弄險,直接讓你把我奉若神明還提供兵士為我所用,看看東吳打山越,曹魏打西羌,諸葛亮這個打法比起來太高明了,六出祁山其實是四出祁山,這個話題沒啥好說的,就是不弄險,也沒什麼好弄的,第一次被馬謖嚇得不輕直接全軍退回,第二次李嚴弄權怕斷糧退軍,這隻能反映諸葛亮謹慎行事的作風絲毫看不出弄險,真弄險的話第一次不撤軍就在隴西和你打游擊誰怕誰,第二次不撤軍,該怎麼打怎麼打,在斷糧前打下隴西完事,後面兩次都是魏軍堅守不出,諸葛亮連弄險的機會都沒有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不停的北伐,這個就要先分析一下當時益州的格局了。
西蜀集團內部其實也很複雜,關張為首的中原舊部,然後有劉備最早在徐州加入的糜竺糜芳財伐,算是最早的天使投資人,再者劉備在荊州,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襄士族,還有在益州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本地派,也有諸葛亮征蠻的孟獲的異族派,所以說當時的益州內部其實是派系林立。總結起來大致可分為兩派,就是與益州本地派與非本地派。
李嚴這些本地門閥,你想,他們最希望就是保證他們在益州的既得利益不被失去,他們才不管什麼收復中原,還與舊都,北伐需要消耗國力,同時也是削弱益州門閥勢力,這是本地派最不願看到的,所以李嚴才會一直阻撓北伐。
而除了益州派以外的其他派系,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的勢利都不在益州,水土不服,一直被本地勢利壓制,他們希望收復荊州和中原,那是他們的利益所在,根基所在。
諸葛亮深知其中的利益衝突,那麼他作為黨政軍最高負責人,就有必要全局調動起來所有的政治資源,讓整個國家凝成一股繩,避免內亂,那麼最好的理由就是北伐,因為戰爭期間,一國之政治經濟都要臨時為軍事提高保障,三軍總司令就可以上升為黨政軍總負責人,諸葛亮才有機會調動益州本地的資源,比如糧草,這時候你想,你李嚴就得聽我三軍總司令的調度,如果不打仗,諸葛亮就沒有理由領導李嚴,李嚴也是先帝託孤命臣,和諸葛亮是平級。
諸葛亮深知,益州內部矛盾重重,必須有個更大的矛盾才能暫時讓內部齊心協力,我們知道當國家名族利益上升為最高矛盾的時候,其他內部矛盾也就暫時擱置。參考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很明顯,諸葛亮就是要讓北伐成為最高矛盾,來團結蜀漢內部矛盾。
PS 評論區的同學們,對不住哈,之前把李嚴寫成了法正,是在是大謬,法正在劉備入川第二年就死了。首先,需要明確一件事,武侯一生都在弄險。
託孤歷來就是風險最高的勾當。
單說漢朝,前有霍光,後有王莽,沒有一個善終,且全是滿門抄斬。
這個職業很難做,風口浪尖,流言蜚語,很難獨善其身。
諸葛孔明,一生鞠躬盡瘁,留得清白之身,但他的家族,卻難以逃脫厄運。雖未死於後主之手,但在蜀國滅亡後,整個家族旋即覆滅。
小心翼翼的玩極限運動難道就不算弄險了嗎?
蟹妖~
你要理解 諸葛亮的 」弄險「 是什麼含義。
在旁人和後人看來,火燒新野,到攻下長沙桂陽武陽凌林,到七縱孟獲到六出祁山 ,這些都已經是弄險了,但是在諸葛亮看來,這些都是在自己掌握之中的幾乎必成的事。
對他來說所謂 」弄險「的事情,應該類似於 魏延提出的 奇襲子午谷 這類的。因為他沒有把握能成功,但凡帶有賭注性質的仗,他不打~
就是這個意思~~
大目標在弄險,仔細一看,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
初出茅廬便選擇了家底寡薄的劉皇叔,已經是一步天大的險棋了。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使東吳聯手抗曹,又何嘗不是一次豪賭?皇叔歿後,以蜀之弱,當魏之強。尚能出祁山翻秦嶺,提數萬步卒以犯魏境,風險豈是泛泛?什麼叫一生未曾弄險,若以諸葛亮的視角來看,這些可都是步步驚心的險棋啊。因為冒險,所以謹慎。諸葛一生唯謹慎,恰恰是因為丞相很多時候選擇的是一條奇險無比道路。打個比方,你投資a股,本金只有十萬。即便你技術犀利,一年翻一倍也只有十萬。若想短時間獲得逆天收益,只能加槓桿,盈虧都翻十倍。這時候即便你是Jesse Livermore轉世,是不是也要慎之又慎?更何況,丞相是在一片熊市中加了十倍槓桿做多啊!不謹慎你來試試?!
蟹妖!話語圈不同,討論的對象也不同。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三個形象,一是:真實形象;二是:歷史記錄形象;三是:民間傳說形象。真實形象,能活到今天的人都不知道,因為都沒見過,也沒交往過。歷史記錄形象,就是史書記錄形象。民間傳說形象,就是小說,戲曲,傳說等形象。說諸葛一生惟謹慎,或者一生未用險,是針對諸葛亮歷史記錄形象來說的。可信度相對較高的史書上,就沒有諸葛亮用險的記錄,所以有此一說。
三個形象,雖都叫一個名字,其實是三個人,人都不同,當然結論不同。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結果。所謂的真相,其實也只是一個記錄的真相。只是有些人願意相信史書的記錄,有些人願意相信小說等的記錄。本無高低之分,各討論各的,不要強拉朋友圈就行了。
~~~~~~~~~~~~~~~~~不過就小說而言,我也不覺得樓主舉的例子是用險。關鍵是「險」字怎麼理解,我認為這個險字,是有高風險的意思的。諸葛亮在做最優選擇,選劉備是諸葛亮的最優選擇,七擒孟獲也是諸葛亮的最優選擇,六出祁山同樣是。如果題主分不清最優選擇和高風險選擇的區別。不妨看看收益,高收益必然面臨高風險。對諸葛亮來說選劉備並不是對他收益最高的選擇,所以並算用險,從他自身背景,條件來說,選劉表或其它人,現實收益都會比當時的劉備高,選劉表可能是收益最高的,所以選劉表才叫用險。七擒孟獲與六出祁山是同理的。諸葛亮和我們是不同的,我們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麼,而諸葛亮並不知道,他只能通過他的實際情況,和對未來的預判做出選擇,而他這幾次都選擇了最優選,而並沒有選擇最高收益的選擇,就這幾次的選擇而言,說諸葛亮不曾用險,一點問題都沒有。就小說而言,諸葛亮用險是另外三件事。一是:劉表死後,諸葛亮勸劉備取而代之,劉備拒絕了。二是:空城計。三是:重用馬謖。還是那句話,就小說而言,這才是諸葛亮用險的事例。未曾弄險的話就在荊州降了曹操,一生也可過的平安幸福。哪會落個鞠躬盡瘁,還要被後人評說。
從他跟著還在新野哭大腿肉的皇叔那一刻,他就弄了人生之大險了。萬丈高樓上走鋼絲的選手,步伐再輕盈,也總會更小心些。
你說的這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確實是沒怎麼弄險,就連當陽之敗諸葛亮也是提前跑路了,穩的跟山一樣。
後來領軍作戰時,諸葛亮智略遠遠凌駕於對面之上,形成單方面碾壓。別說是司馬懿,就連曹操也極為畏懼諸葛亮(注意是畏懼,而不僅僅是忌憚)。
這個位面里的諸葛亮秒天秒地,除了老天能收他,完全就是無敵的。
至於說現實位面。諸葛亮也就是個凡人。
剛出山沒幾個月,就被虎豹騎追的滿山跑,差點交代在長坂坡。
之後出使東吳,周瑜全程對他無感,怕是正眼都沒瞧過這吊絲。
再後來曹操定漢中,劉曄勸曹操繼續南下,稱諸葛亮善治國,否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曹操只當是個屁。
劉備死後,蜀漢瀕臨滅亡,曹魏大臣紛紛寫信給諸葛亮勸他投了算了。
本位面的諸葛亮就在這個情況下,鞠躬盡瘁,如履薄冰,猛烈燃燒完了自己的一生。
推薦閱讀:
※略談尚書、錄尚書事及諸葛亮等
※張飛不是賣豬肉的嗎,為啥叫張飛牛肉呢?
※為什麼沒人玩三國殺 online 里的神話再臨場?
※三國殺最新模式統率三軍 3v3 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