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荀子的思想?

百家爭鳴


謝邀。

荀子我沒怎麼看,所以對荀子本身提供不了有什麼價值的觀點:( 主要想談下關於儒法和善惡的問題。

在下面的幾個回答中,我主要站在儒學的角度批的荀子和性惡說:

徐曉軼:如何解釋孟子性善論?

徐曉軼:為什麼孔子對人性問題沒有深入論述,到了孟子和荀子才開始討論人性?孟子和荀子又為什麼區別人性善性惡?

徐曉軼:先秦儒法之爭的內涵和本質是什麼?

但不可否則,荀子雖是法家的祖師(提出了理論的基礎:性惡論),但他本身卻是儒者,所以荀子其實本身是想對儒學加以修正,但這一步邁出去,結果就走到了法家。

我曾有個關於命的回答:

徐曉軼:中國古人對命的觀點是什麼?

而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所以,我認為荀子從精神本原上來說,還是宗夫子、尊仁道的。所以荀子受到入秦所感知到的蓬勃朝氣對比齊魯溫和而頹廢的兩種觀感對比,基於這個對比的認識,荀子形成了第一次對於儒學的批判,也正由於這是第一次批判,所以荀子並沒有把握住儒學的本原在哪裡,所以否掉了性善論,由於儒學立足於性善論,所以荀子提出性惡論之後,夫子的禮樂+教化就全部不成立了,也否掉了傳統中國高密度、低流動性社會的道德倫理治理的基礎,所以荀子的學生不可避免的走向法家、光大了法家。

從荀子本意來說,我相信他的出發點,是看到了夫子提出的儒學之用的不足:

1、儒學是君子垂範在前、民眾亦步亦趨跟隨於後,以此導民向善,來營造一個整體上善的社會

2、儒學的基本手段對上層是仁義約於內、禮樂束於外,對下層民眾是教化

3、儒學的進階是庶之、富之、教之,也就是教化有效的前提是富庶,是君子在帶領民眾富庶的過程中取得話語權、取得威信

4、對儒門君子是好之、樂之,也就是說,對儒門君子有兩次升華,一次是好之,認識到自己的家國責任而好之;一次是樂之,心安則樂,經過徹底反省後的欣然與堅持

所以儒學在誕生到營造一個善的社會的過程中其有效是有前提的:富庶、競爭壓力不大。而在荀子那個時代,由於大一統這個對儒學最有利的外部環境還沒有形成,所以在那個時代,儒學的前途是渺茫的。

夫子曰:知其不可而為之。相信荀子作為一個大儒,自然不會因前途渺茫而不為,所以荀子入秦大受觸動之下,所思所想的就是用秦的手段來改造儒學、通過強化儒學的手段來營造一個儒學化的社會以達至大同的理想。這個手段其實就是兩個字:賞罰

但儒學說的是什麼: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義之所在蹈死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

也就是說,儒學的行為準則是因仁生義、見義勇為,而這個義是內在的,不以外部的賞罰而動搖的才是儒者!那儒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堅定性呢?!因為我們要擇善固執!而這個善是來自內心遵從仁義而做出的判斷。所以荀子認為個體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出善惡的判斷所以導致個體行為的不協調、不協同才是導致儒學手段不足、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所以荀子要改個體的內在判斷為依據外部的善惡標準,然後行賞善罰惡

但是,由於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儒學進行系統的批判,所以荀子的這個改造顯然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法家的手段是夠用了、是高效了,但這個標準怎麼定呢?!荀子想的顯然類似柏拉圖的哲學王,以大儒來定善惡標準!但很遺憾,現實往往是獨裁的王用求進的政客(想想商鞅三次見孝公就知道了)來定的這個標準。所以法家的東東說起來很美妙,執行起來完全就是個工具而已,更可怕的是這個工具的效率太高、太利於皇權獨裁,所以法家從來都是皇權獨裁的幫凶而已!希圖以大儒的良知來控制這個工具、用之以進大同完全就是在做夢

如果說夫子創立儒學是第一個階段,那麼以荀子為標誌點,這就開始了儒學的第二個階段:營造一個儒學化社會的努力,經由叔孫通而進入政權(馬上取天下安可馬上治天下也?!)、再經由董仲舒根據大一統條件下對儒學的修正、最後到唐頒布永輝律,儒學徹底清算了法家的思想、但同時也徹底消化吸收了法家,完成了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營造一個儒學化的社會的努力。


謝邀。

鄉愿,德之賊也。譚嗣同《仁學》的批判儘管激進有餘,但的確切中了荀學要旨。性惡論之於儒學,堪稱綿延不絕的惡毒,"傳聞於天下,以為王公誅心之鉞也。"

先秦時代,儒者需嚴格恪守禮法,是主管祭祀的准祭司階層。隨著官僚制度逐漸完備,官學一體化之後,禮法倫理落實進士大夫人格,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代表著新興士大夫階層的理想主義維度。相比之下,荀子在立身立德方面,公開倡導欲同流合污以媚於世,持寵處位終身不厭,造成了似德非德的結論。在孔子言論中,趨勢權變只是邊緣性的棲身之道,而到了荀學中,則下行成了曲全媚上的鑽營之法,這類儒學的功利主義維度,成了締結法家思想的胚胎。中國千年的專制政治黑暗,荀子和他的法家弟子絕對脫離不了干係。

然而,「仁」——「義」——「禮」的邏輯演進,的確是由荀子開創,從而體系化和制度化。沒有這個環節,儒學就很難稱之為大宗派,並在黃老官方化、讖緯神學化、佛學大眾化之後,重新佔據意識形態主流。一方面,荀子對天人宇宙觀的探討,帶給中國思想史難得的本體論理念,並在認識論層面,引進了樸素的邏輯規則,荀學顯然是先秦儒家中最具哲學意味的,實際上並不比老莊遜色。另一方面,荀子重禮,「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禮法作為人道之極,正身正家正國一以貫之,從理想到實踐,荀子無疑是有秉持有擔當的大儒。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荀子》中此句我極為喜歡。先秦諸子的思想面譜往往是複雜的,後世晚輩當先懷謙卑之心,再加以批判揚棄。


我們只能辯證地看待,荀子有三大思想,即法後王,人性本惡與人定勝天

法後王這個觀點,實際上和法家的思想很相似了,荀子的徒弟,一個是李斯,一個是韓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強調以嚴酷法律維持國家政治,這一思想我們已經重複無數遍了,無需再次講解

人性本惡理論,我可以說至今還沒有大一統,我記得上世紀美國一群教授以實驗證明了利他主義者,然而受到很多人反駁至今沒有證明進展,荀子認為,後天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養,這個觀點只看個人主觀意見了

而人定勝天,其否定了宿命論的存在,是中國思想的一大進步,可以說,荀子的思想領先西方几百年,對於這一觀點,我們可以接受


及之而後知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賈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問知乎眾人以為知荀子,不如自己去看原文。


勸學篇文采斐然,寫得非常好。其他篇章沒什麼看頭。

當然,以上不是正確的看待,只是個人看法


推薦閱讀:

鄧不利多是一名合格的「陰謀家」么?
楚漢傳奇裡面項梁為什麼要殺殷通,項梁到底是殺殷通好還是不殺好,殷通最明智的做法又應該是什麼?
19世紀以前,歐美人的在陸地上打仗是不是不太注重兵法之類的策略,就隊列整齊、步伐一致沖著槍口上啊?
對一個總是挑釁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該武力解決還是智力解決?
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三士有辦法避免死於二桃之計嗎?

TAG:政治 | 教育 | 謀略 | 思想 | 諸子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