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到底有多少真實性?
因為明史是清朝編修的,從清朝大興文字獄和編修四庫全書毀掉數萬書籍的做法來看,我對其真實性有待商榷,有小夥伴能解惑解惑嗎?比如站在民族立場上,可能會掩蓋一些什麼?
任何一部史書,即使是官修的《實錄》,裡面都有傾向性,對某些事情因為某種導向而進行取捨。比如對明朝歷代皇帝的態度,顧誠如是談道:
——以上出自《論欽定&<明史&>》作「奸臣傳」之微意——兼為嚴嵩等人重新定位》,載於《明朝沒有沈萬三》
因為清朝是從李自成手中取的天下,而且入關之初又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名義,這就決定了要通過美化明帝,來展現出明朝「已失天道」的景像,這也有利於讓故明遺民把仇恨轉移到「闖逆」身上。
在這個背景下,按黃雲眉先生的《明史考證》上的各類疏證,《明史》中的材料都是典出有據,只是有些地方進行過取捨罷了。
《明史》上面隱瞞的重點主要是建州女真與明朝的關係。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爭取士人,第一件事就是開文武科舉,特別是武科考試,旗人不得參加,防止旗人占漢人的晉身之路。這就表明清朝接受了程朱禮學為國家的意識形態。而在程朱禮學,甚至整個儒學之中,對於以上犯上一直相當諱忌。如果承認了以臣代君的合理性,這便等於支持士人階層造反。所以清朝必須將自己塑造成外來侵略者,這便是在民族國家形成以前的特有現象。
如果想看晚明的遼東部分,最好看《明實錄類纂》中的相關卷,《明史》上寫的太過潦草了。
在志方面,我只認真看過《食貨志》與《選舉志》,基本上就是《大明會典》的簡寫本,許多地方《大明會典》上都沒寫清楚,這些倒是有專史可讀,但《食貨》、《選舉》兩志則可以做為入門的資料。
再說修四庫毀書,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不是在編書時藉機毀書的,別提《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編完之後只放在宮裡面,《四庫》編完之後,其中南三閣是供人閱讀的,相當於一個圖書館,這也是為什麼南三閣被毀之後,江南士紳會協力再將杭州的文瀾閣恢復起來,因為這本身就是江南的公共設施。而四庫禁書,重災區也就兩類,像東夷考略這樣記錄女真與明關係的著作,還有記錄清初入關各類屠殺的筆記,而且這類東西越是明著禁,越是有人收藏,四庫禁毀叢書里,這些東西好像真沒哪本失傳了。
顧誠《我與&<明史&>》
我第一次讀史記的時候,感覺太史公就像躲在人家床底下偷聽似的
負責纂修明史的官員遵照康熙帝為尊者諱的旨意,盡量少記載明朝皇帝的陰暗面。為了掩蓋明代皇帝的一些暴虐或昏庸行為,相關官員便把皇帝所犯的錯誤及責任推到大臣及太監身上,並列名於《明史·奸臣傳》,當中的「代罪羊」有胡惟庸、陳瑛、嚴嵩、周延儒、溫體仁、馬士英等[26]【 顧誠《論欽定《明史》作「奸臣傳」之微意——兼為嚴嵩等人重新定位》】。
《明史》部分內容有「偏頗」之處,例如抗倭名將張經之冤死,《明史》歸罪於內閣首輔嚴嵩,稱「(嚴)嵩皆有力焉。」[27]【《明史》卷308《嚴嵩傳》】,「時人多為其稱冤」。但據時人王世貞指出,張經之死與事實上與徐階的挑撥有很大關係。[28]【王世貞指出,徐階家在松江華亭,「而是時倭事起,上以所蹂躪多(徐)階鄉,而(徐)階又曉暢軍事,以故數以詢問(徐階)……江南督臣張經素貴而汰,然老將能持重,守便宜,不輕與賊斗。而惡之者謂(張)經家在閩,故近賊,不欲擊以市恩。而(徐)階信之,數齕於上。其後(張)經破賊,卒不免於死。前後督臣楊宜、周珫斥,撫臣彭黯、屠大山、李天寵逮,(徐)階有力焉。」。(《獻征錄》卷16《大學士徐公階傳》)】《明史》成於眾人之手,編修時間過長,被魏源批評其列傳繁冗,認為「可刪去十分之三」,而且指出「食貨、兵政諸志隨文鈔錄,全不貫串」,並否定此書出自萬斯同之手[29]【魏源,《書明史稿一》,《古微堂外集》】。清人趙翼(1727—1814)認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後幾部史書中體例嚴謹的一部,在《論諸朝正史之優劣》曾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又稱明史特點有三:「修於康熙時,去前朝未遠,見聞尚接,故事迹原委多得其真」「經數十年參考訂正,或增或刪,或離或合,故事益詳而文益簡」「是非久而後定,執筆者無所徇隱於其間,益可徵信」。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研究室主任劉庭華指出修撰時間與史著質量成正比,時間越長,質量往往越高。反之,倉促草率成書,舛誤陋劣必多,並稱時間是史著質量的重要保證之一,亦指出《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同時亦拿《明史》跟《元史》和《晉書》作對比,指出《元史》在政治壓力下草成,因此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複、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而《晉書》同樣錯誤百出,內容中鬼神妖異因果報應之說甚多,亦指出書中多有史事失實、疏漏,前後矛盾之處[30]【 劉庭華《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北京日報》,2007-04-02】。《劍橋中國史》評價道:「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為編纂得最 仔細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書之一。正史編纂者可以得到的許多資料如今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顯,正史對明朝歷史所作的解釋,是根據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學正統觀念。在這方面某種偏見是可以預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時期明帝國與滿洲和蒙古的關係的題目,其論述必然是偏頗的。不過,作為一種資料,這部官修史書最嚴重的不利在於,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資料儘管有所遺失,許多仍然存在。就此而論,值得在這裡指出,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保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保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31]【[英]崔瑞德&[美]牟復禮《1368-1644年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與東北女真相關的內容和諧了很多,晚明-南明政治鬥爭的立場有問題(注意是有問題,不是錯誤)
但一部史書裡面,這個國家境內的邊陲地區在王朝末期崛起的一個少數民族能佔多大篇幅,清朝前期又能找到幾個不受東林-復社系統影響的高水平史學家來寫那段歷史呢?
總之,與第一段那兩點不相關的部分絕大多數是真實可信的,女真歷史部分被刪改的面目全非,需要研究的不能用這本書,晚明那些鬥爭史,明史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最後,就史書編纂水平來說,明史在二十四史里算得上出類拔萃的,特別是在此前一系列草草編完的官修正史作為對比的情況下。
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嚴格的說,凡是史料記載的,都必然帶有筆者的主觀色彩,都不是史實。史書只能儘可能的還原史實而非真正的史實。歷朝歷代修前朝史書的都會對其有利於統治的部分進行修飾和讚美,不利於統治的部門進行掩蓋過批判的。現在手邊沒有明史明實錄這樣的史料,不好做對比。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樣的史書其史料價值是非常高的,儘管和事實有一些出入,但是瑕不掩瑜,它內涵性的文字記載和一些精神思想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如果題主不是一定要研究明史或者做考據訓詁,單純的想了解歷史讀懂歷史,是沒有必要去鑽研明史的真實性噠。明史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沒有必要因為是滿人修的就心存芥蒂,沒有關係噠。如果真的想探尋真相,就要學會看到文字底下蘊藏的利益制衡、政治動向和人文精神啦
我說不好,不要說明史了,我認為歷朝歷代要說歷史是真實的,這話對,但是要說歷史是虛假的,這話也不假。因為現在所能獲得的歷史資料,我們知道的歷史故事,我們接受的歷史教育,都是過去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經歷過,都沒有在場,所以就無法給一個肯定的回答,因為眼見都未必是真,何況我們是跨越千年之後的「聽說」。每個朝代的歷史其實有很多因素來左右,比如當朝政黨思想,整個朝代的文化氛圍,以及負責記錄下歷史的文官的性格與價值取向,等等,所以當某一段歷史正在記錄在冊之時,其實它就已經具備了很多不真實性,就更別說在歷經了千百萬年之後的今天了。
個人言論,但希望有幫助
要明確明史的真實性,首先要了解明史編寫過程中的利益關係。
明史的把關者是清朝皇帝,執筆者多是投降清朝的東林黨人。
東林黨要把明朝覆亡的鍋甩出去,最大最明顯的背鍋者當然是明朝的皇帝了,於是東林黨人在明史中對明朝皇帝進行了多處系統性的醜化,通過與《明實錄》的對比很容易發現這些痕迹,包括通過抹黑萬貴妃來醜化朱見深,把武宗朱厚照塑造成小屁孩形象,讓天啟變成不識字的木匠等等。
但問題是東林黨人做的太過火了,連清朝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以清朝皇帝的立場,並不想對明朝皇帝過多醜化,清帝的宣傳口徑是得國於李自成,是替明復仇,過度醜化明朝皇帝,反而會危及整個皇帝制度的合法性。於是康熙才會下詔制止,乾隆皇帝也曾對此進行批駁。
還是那句老話,中華歷史上,最無恥,最具危害力的不是異族,而是漢奸。為了表示對新主子的忠心,這些小人什麼下作事都做得出來,滅宋的張弘范,滅明的吳三桂,「剃髮易服」是漢奸提出來的,抗日戰爭時漢奸數量超過了消滅的日軍數量。時至今日,網上精日精美的帶路黨仍蠢蠢欲動。
這或許是中國人最大的弱點之一吧。
老套路,說之前先講故事。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教我們毛概的老師是一位國內排的上名的老教授,不知道他現在是否還健在,年齡現在大概也有90多歲了。他告訴我們他曾經參與過一個和國內知名學者一起研究的項目,內容是近代兩黨史。項目耗費了七、八年,最後結果被中央某高層全盤否定,並把一些對某黨不利的歷史都刪去,和他一起參與研究的一個老教授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整天鬱鬱寡歡,後來得腦瘤死掉了。我上學時學最好的科目就是歷史,但是現在看來,歷史的真相你是很難知道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只有勝利者才是正義。
因為一些客觀原因,許多細節的歷史我們更是無從考究,只能通過一些所謂的史料去了解。而這些史料的書寫的也未必是真的歷史。舉個例子來說吧,三國志算是正統的史書吧,裡面對諸葛亮是否斬了馬謖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諸葛亮傳說斬了,向朗傳則說馬謖跑了。同樣一個作者都前後不一,你怎麼保證歷史的真實性?
明史我並未做更深入的研究,想來也差不了太多。所謂歷史真與假,就看吃瓜群眾信與不信了!推薦閱讀:
※古代有哪些慘絕人寰的事件?
※為什麼「和親」在古代中外會被作為求和的外交手段?
※古代中國是否有以全國為基礎進行建設?
※歷史中有哪些沒有把握好「度」(玩脫了)而遭遇慘敗的人或事?
※最早中國人的姓氏以封地命名,那麼後來的朝代為什麼不以自己的姓氏作為國名?如李唐王朝以「李」為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