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從經濟學角度入手分析:消費者在不知商品價格的情況下的消費行為對市場有哪些影響?
最常見的例子即是學生在食堂打飯(因為題主是高中生,所以只能站在自己中學的角度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可能其他學校或大學的食堂里對每份菜的價格有明確標註),因為沒有每份菜的價格的標示,學生在打飯時很難知道或是記住所打的飯的具體價格,而食堂的工作人員有時也會因為疏忽導致飯菜價格的計算錯誤。請問這種現象對於市場是否有不利的影響?
經濟學角度下,顧客可以不知道(但可預期)商品的正確價格。經濟學裡有個領域叫搜索理論(Search Theory, 我對各名詞的中文翻譯不太熟悉所以以下都會提供英文名詞以確保精準)。這裡來簡單說一說這領域的開山文戴蒙德悖論(Diamond Paradox):
我們先想像這市場上有一個買家和兩個店家。店家各有一個相同的物件(成本為零),而買家則只需要一個物件,並且對可從該物件獲得 的效用。店家之間只能通過同時定價 來競爭(Bertrand Competition)。接下來重點來了:假設買家無法知道賣方定了什麼價錢,而需要花費搜索成本 去到店家門前才能知道具體價格為多少 - 你可以想像同學們需要費功夫去飯堂,撈了菜,捧著一大盤東西,走到大嬸面前才知道價錢多少。
第一情況:假設買家搜索成本 ,那麼這個模型就和 一般的完全信息(Complete Information)價格競爭一模一樣(換句話說,一般課本中的情況)。買家可以無成本地知道價格然後選擇最便宜的店。所以價格競爭導致均衡價為零。在這情況同學們吃著便宜好吃的飯菜。
第二情況:假設買家搜索成本 ,那麼買家要如何決定要不要搜索呢?在這裡,買家會對價格進行預期。如果預期效用大於搜索成本的話 就會搜索其中一家店(假設為店家1)。到了店家1,如果價格令人不滿意,買家也可以再跑去第二家店 - 如果他預期這能為他帶來更好的交易: 。在這個簡單模型中,可以證明唯一的均衡是壟斷價 , 並且買家不會進行任何搜索與交易(他們會正確預期價格)。可以用反證法簡單說明一下:假設買家預期價格是少於 的,那麼他就會走到第一家店。到了店門口,搜索成本已經是 沉沒成本,所以只要 買家就會買東西,所以第一家店完全可以對買家漫天開價直到 。那麼你說買家可以走到第二家店呀!可惜他走到第二家店時,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 。預期這一切的發生,買家一開始就不會進行任何的搜索。因為他花費力氣搜索了最後只能用價格 來購買價值為 的東西。在這情況同學們吃不到飯菜... 這情形跟契約理論里常說的挾持問題(hold-up problem)是一樣的:當A方投入了沉沒成本(比如機械的投資)後,B方可以「挾持」A方,因為沉沒了的成本已經不會納入往後的考量。那麼預期這點後A方就會在一開始時不願意投入那麼多沉沒成本。具體可以參考去年諾獎得主Oliver Hart 和 Bengt Holmstr?m 的文章。
之所以這結果會被稱為悖論,是因為在第二情況的成立只需要搜索成本嚴格大於零,無論它有多小。那麼市場的結果從 到 是不連續的:均衡價從完全競爭價直接跳到了壟斷價。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去飯堂買飯的搜索成本大於零但同學們還是會去買飯的。那麼學界又如何處理這個悖論的呢?具體來說可以先把戴蒙德幹掉滅口... 然後搞幾個對模型的延伸:
1)廣告(Bagwell,1995):店家可以通過廣告對價格作出保証(price commitment)。在這保證下買家就不用擔心滿天開價的問題。例子如食堂里的價格牌子。
2)部分買家知道價格(Varian, 1980):可以假設一部分買家不需要搜索就可以知道價格。那麼店家漫天開價的動機就會減少。這個模型會得出混合均衡(mixed strategy equilibrium), 商家們會隨機定價,而均衡價格則會呈現分布(price dispersion)。這模型(以及相關搜索理論的衍生)能解釋為什麼現實中零售物品都是一模一樣的可是店與店的價格都會有些不同。這或許也解釋為什麼你去食堂撈同樣的菜,大嬸經常會算你不同的價格...
3)對物件的不確定估值(Wolinsky, 1986):以上的戴蒙德模型假設物品估值是確定的 。這文章則假設買家要去到各家店裡體驗一下才能知道自己多喜歡店裡的物品。這個情況下如果搜索成本大於零,均衡價會高於完全競爭價,但低於壟斷價,並且均衡價會隨著搜索成本連續性地上升。這就迴避了戴蒙德悖論。
4)多商品(Rhodes,2015):店家可以販賣兩樣商品,比如產品1和產品2。買家對物品的估值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信息。那麼有些買家是因為被產品1吸引才搜索到店裡來,而有些則是因為產品2。在這情形店家對個別產品漫天開價的動機就會減少。而且可以證明如果產品種類足夠多,則戴蒙德悖論不會成立。
5)找中介(Armstrong and Zhou, 2011):在這裡買家無法自己搜索,而需要通過中介的介紹。商家付給中介介紹費,並通過介紹費來『競爭』。
還有許多相關延伸,這裡就不一一概括了。之所以會說幹掉滅口是因為最近看了篇文章,關於發現無理數的希臘人被學界幹掉了...
簡單終結一下對題主的問題:在這裡介紹的框架下, 」消費者不知商品價格的「翻譯過來就是搜索成本大於零。所以比起標準的完全信息結果,(i)價格會上升(Wolinsky);(ii)商家獲得Market Power,降低消費者福利,並且在某些情況可能導致社會整體福利下降(完全競爭變成壟斷);(iii)造成價格分布,或者說Law of One Price 不成立(Varian);(iv)在戴蒙德的模型里市場會沒有交易(不過這結果是相對極端的,不需要太在意)。
聽說過拍賣嗎?
我也有和題主類似的經歷,因為我最喜歡的一個食堂也沒有表明具體菜價。
但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我覺得題主的設問有很大問題。首先,題主提到了「消費者在不知價格下的消費」,但其實消費者都是理性人(這是研究經濟學的第一條假設,整個經濟學研究都要在此前提下進行),所以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前一定會弄清楚商品的價格(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不都會問一下這東西多少錢嗎),所以在不知價格的情況下消費者一般是不會消費的。其次,食堂的情況比較特殊,不能推廣到一般的市場中,因為一頓飯一般都是打一葷兩素(具體打什麼當然是根據自己的偏好啦),十元左右吧,雖然不知具體價格,但大致的價格區間還是清楚的,因此並不屬於「不知價格的消費」,而且我在那個食堂吃久了之後都能算出來每樣菜多少錢(當然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問一下阿姨),但知道價錢之後我每頓飯花的錢還是和以前一樣,畢竟飯量(也就是經濟學中的需求)沒變嘛。還有食堂阿姨算錯價錢的問題,我想只要經常吃食堂的同學都會有同感,不過這最多影響一下吃飯時的心情,上升不到對市場不利影響的層面。PS:鑒於題主還在讀高中,作如下知識補充:
廠商的供給隨價格上升而增加,消費者的需求隨價格下降而減少(再次說明價格是必不可少的已知條件),消費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即為均衡點,在這一點上的價格為均衡價格,商品的價格會漲漲落落,但變化的趨勢都是回到均衡價格上。因此,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即所有的供給者和需求者),所以單個供給者和需求者只能被動接受價格,無法改變價格。
PPS:題主才上高中就顯示出對經濟學如此濃厚的興趣,叫我這個整天不好好學習的大二狗情何以堪長期來看,價格肯定會由於供需關係達到平衡。
商品。就是用錢或物品所交換的同等物品即是商品。在商品不知價格方面的。消費者會對商品採取不理會的方式對待。消費是理性的購買。而不會盲目的去採取。
別把市場想的那麼弱雞,就算你一個學校價格不明,但是市場上其他學校總會有參考吧。
除非你們哪裡學校食堂之間達成了協議。
而第一個定價格的人只要在供求之間找到效用最大就可以定價了。經濟學不懂,營銷略懂一點點,個么就食堂和學生這種現存關係來說,學生沒得選,除非食堂定價遠超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否則會一直存在,食堂在某種意義上是壟斷性的,享受壟斷價格,正常。
賣方知道自己要付出的商品,買方不知道自己要付出的價格,信息不對等啊,你說利弊如何呢?
經濟學不是假設價格來源於效用嗎,那消費者怎麼可能不知道商品價格呢?
具體到你的例子上,飯菜的價格不是學生自願付出的價格嗎?牌子上的價格不過是反應了這一點而已,所以學生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所謂」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前一定會弄清楚商品的價格「實乃不得要領。因為理性人假設實際上假定了定價方才需要弄清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不用。
所以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在經濟學角度,定價方不知道商品價格的情況對市場有什麼影響。
因為經濟學角度下,顧客不可能不知道商品價格。
推薦閱讀:
※如果比爾蓋茨把自己的錢全部燒掉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教會權力為何能凌駕國王之上?此時間段歐洲諸國在宗教、文化、經濟、政治都相近,卻不能統一歐洲?
※如何看待比特幣現在(2013 年 11 月 29 日)的價錢已經逼近黃金的價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今天的暴漲?
※如何看待諾基亞衰落導致芬蘭經濟復甦?
※房產,到底完全是一個投資品,還是兼有一部分消費品的屬性?如果是兼有二者的屬性,那麼比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