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剝削經濟能發展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首先,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說沒有剝削。也就是說當今社會,剝削是必然存在。大家可能認為我答非所問。

題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類別下,提這樣的問題,很顯然就是想反對馬克思主義。

這樣提問題的方式對嗎?沒錯,改革開放是允許了私有制存在,中國得到很大的發展,咋一看,好像剝削確實是有助於經濟發展似得哦。

可哪怕稍微有點了解歷史的,想想看廣大的亞拉非的發展中國家,看看非洲,被剝削歷史夠久了吧?發展起來了嗎?

也就說,中國存在剝削髮展起來了,就是是剝削的功勞?那那些剝削存著呢那麼久,沒有發展起來呢?怎麼沒有比中國發展的好?

說發展必然要剝削的,這邏輯明顯有問題。


神TM不能!沒有剝削,多做一份工,多吃一份肉,你不起早貪黑工作?你想想,兩個社會,一個地方努力工作就能掙大錢,就像戰國的秦國,努力那有盼頭;另一個你是奴隸,每天不管幹啥掙得的都是別人的,你還努個jb的力啊!美洲的工廠主早就發現奴隸不如自由僱工生產率高,自由僱工儘管要求工資多,但是多生產的部分早就抵消了這部分開支,這就是典型的剝削減少促進生產的案例!我國剛建國的時候,土地全分給每個人,每年gdp跟做了飛機一樣,你以為是剝削的效果?

——————————————分割線

大部分答主你們搞清楚啥叫剝削再答題行不行????

就算985211的各位學霸當年馬原毛概都是60飄過,至少百度一下該會吧?完全依靠自己有錢,強制剝奪他人財產,你們說那些研發科技掙大錢,那是剝削嗎?他是靠自己有錢嗎?是逼別人用著技術的嗎?


這本質上還是覺得沒有剝削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雖然不喜歡引經據典,但是《宣言》里說過一句很經典的反駁,「那資本主義社會早就應該因懶惰而滅亡了。因為在這個社會,勞者不獲,獲者不勞。」


剝削是馬克思說的

何來剝削?子女剝削父母,人類剝削天地。


我是跟著張義潮來的。說說自己的理解,肯定不對,大家討論

立足於當前的背景,幾乎所有人都不能從思想上消除私有生產資料的想法。而沒有生產資料就不能生產生存物資,沒有生存物資就不能生存。在人類發展進程的這個階段,我的結論是,沒有剝削就不能發展生產力,而經濟是發源於生產力的現象,會表現為,沒有剝削就不能發展經濟。

為什麼剝削是合理的?剝削從本質上是智力,暴力,和運氣的壓制。人是屈從於本性的生物。如果說智力是一種工具,那人擁有這種工具就一定會試著使用它獲得最大的利益。小規模的生產不需要太高的智力,同時產出也是低的。而大規模的生產一定比小生產要求更高的合作水平和智力投入,所以人們對更多產品的需求一定會剝奪那些落後的小產權,因為他們阻礙了資源的集聚和規模化生產(主要為了產出)。權力是要求其他人的認同的,除非有權者能依靠自己的小集體吊打反對者。

資本主義的合理性,在於它沒有一開始就宣稱打到私有制,在人類的進程中,總是連貫發展的,不可能一代人突然就能從有私心變得無私。只有先利用資本主義,並在這個制度下將生產力發展到極致,並全部深切地認識到私有制對生產力的阻礙,對每個人利益的損害,大家才能在思想上樹立「公有制對自己更有好處」的想法,並逐漸讓新生的公有制穩定運行下來。一個社會的事,總要靠一個社會大部分人的支持才能做好。

公有制的嘗試已經出現過,但不幸的是沒有成功。很正常。而工農業剪刀差,實際上就是將社會總的生產能力的大部分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工業生產上來,對農業小生產者來說,當然不公平是剝削。但難道我們為了不剝削就自願放棄發展生產力么,這不是尋死么。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卻不反哺農業,我同樣覺得這事很錯。

早期依靠外資,同樣是以未來的所得換取前期的發展,合不合算,這個變化太多,取決於智力高和意志強的領導人能不能穩定執政。這樣的交換,就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能不能發展經濟,當然可以,生產力有被發展的內在要求。但就像治病,治標只要下猛葯,後果難料,治本則慢,如果在險惡的環境,慢慢來可能就先死了。所以,很多時候沒有選擇

等到公有制運行穩定了,剝削的土壤就不存在了,經濟的定義就融入了生產力的定義里,這個時候,沒有剝削經濟能發展的更好,而且必然更好。


可以,我們只要論證一個合理的存在就可以了,那就是集體所有制。

集體所有制可以辦的很成功嗎?

可以。

能夠適應市場經濟嗎?

可以。

那麼回到題目,集體所有制可以發展經濟嗎?

可以。

集體所有制有剝削嗎?

沒有!!!


剝削是形而上學概念,在經濟中這樣認識是錯誤的。。

我來談一談辯證法的價值規律把,這個規律是辯證法的,但是站在馬克思的肩膀上,比馬克思高明。。

產業之間的價值規律:

第一環節:一個舊產業是既有的。沒有新產業。

第二環節:新產業誕生,同舊產業成為兩個不同(對立)的東西。新產業是從無到有,舊產業是從有到有。新產業越來越壯大,舊產業彷彿不變。

第二環節第一階段:舊產業起點是有,新產業起點是無。這個階段兩者的產業力量對比是新產業少,舊產業多。

我們假設一共為10,新產業力量為1,舊產業力量為9。

那麼新產業增殖速度為9,舊產增殖速度為1。

這表現為,新產業的產品的價格要高於舊產業的產品的價格,兩個產業為社會的生產創造的價值,力量為1的拿9成,力量為9的拿1成。

所以新產業形成了「剝削」舊產業的關係。新產業群體吃香喝辣,舊產業群體痛苦不堪。

第二環節第二階段:隨著新產業力量快速積累,逐漸達到和舊產業的均衡,兩者平等。

我們假設一共為10,新產業力量為5,舊產業力量為5。

那麼兩個產業不虧不賺正好平等。

這表現為,新產業的產品的價格同舊產業的產品的價格,兩個產業為社會的生產創造的價值,都拿5成。

第二環節第三個階段,兩個產業因為生產關係已經平衡(各拿5成),兩個產業的矛盾消逝了,也就是說兩個產業已經是一個產業了。

第三環節:再次產生一個新產業。

如此往複循環。

總結:

一個產品的價格是由社會市場中其他一切產品的價格來規定的。

而價格到底是多少,其背後是這一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相互的力量對比。

歷史上這些產業的發展先後其歷史上產業力量的對比變化,決定了當前環節產業之間的財富分配。

附註:以上的一切數字,代表相互力量對比,絕不是形式邏輯經濟學中的什麼產值之類的東西,這個數字可以說有點玄,因為自己方的數字是多少取決於對方的數字是多少。

產業內部的價值規律:

第一環節:一個產業未出現。勞動力是既有的,沒有資本。

第二環節:新產業誕生,產業內部資本和勞動力成為不同(對立)的東西。資本是從無到有,勞動力是從有到有。資本越來越壯大,勞動力彷彿不變。

第二環節第一階段:勞動力起點是有,資本起點是無。這個階段兩者的產業形勢是資本少,勞動力多。

我們假設一共為10,資本力量為1,勞動力力量為9。

那麼資本增殖速度為9,舊產增殖速度為1。

這表現為,資本在出售產品得所得中獲取的要高於勞動力,兩者創造的價值,力量為1的拿9成,力量為9的拿1成。

所以資本形成了「剝削」勞動力的關係。資本群體吃香喝辣,勞動力群體痛苦不堪。

這也就是「剩餘價值學說」,但是,只是這一階段才存在。

第二環節第二階段:隨著資本力量快速積累,逐漸達到和勞動力的均衡。兩者平等。

我們假設一共為10,資本力量為5,勞動力力量為5。

那麼資本和勞動力不虧不賺正好平等。

這表現為,資本家和勞動者格,都拿5成。

第二環節第三個階段,兩個產業因為生產關係已經平衡(各拿5成),所以彷彿就融合成為一個產業。也就是說,兩個產業的矛盾消逝了。表現為產業的飽和。

第四個環節:再次產生一個新產業。

總結:

資本的收入是由資本與勞動力的力量對比來規定的。

其背後是產業內部資本與勞動力的生產關係。

歷史上資本發展先後其歷史上資本與勞動力力量的對比變化,決定了當前環節資本與勞動力的財富分配。

我們要注意,產業之間是經濟之內,資本之內,勞動力之內,是無窮的宏觀和微觀。

我只討論了產業之間,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規律而已,他不是真理,因為再向宏觀和微觀還是有的。

產能過剩是怎麼回事??

需求刺激本質是雙方力量的對比,他是屬於經濟與政治之間的價值規律,是高出產業之間的一個層次環節。

他宏觀上把已經運行到資本5勞動力5的形勢的環節,變為資本4勞動力6。

他宏觀上把已經運行到的新產業5舊產業5的形勢的環節,變為新產業4舊產業6。

而實現了弱勢方的進一步增殖。

以上都是無聊思考所得,裡面有一些玄的辯證法的東西,但是就是這玄的東西才能解釋變化。西方的形式邏輯經濟學彷彿是千頭萬緒,找不到根本。


我認為剝削乃是人類發展中一個階段的必要之惡,有其出現的必然性,但最終它也會消失。

一、人類最初原始社會,生產資料社會財富極少,如果一個人佔有過多,另外一部分就無法生存,這時候最優解決途徑便是大家共享資源共度難關,顯然不能存在剝削,雖然單個人本性是自私的

二、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財富多了,讓每個人不餓死以外有富餘,而財富的增長每個人的能力、機遇又不同,財富總是向少數人集中,而人類各種生產活動是高度社會化的,對整個社會來說,把資源交給少數人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最優的,人的動物性說明人是自私的,佔有生產資料的人會剝削為他工作的人,從勞動收入中抽頭作為自己分享資源的報酬,在私有制下也是符合社會倫理的

三、剝削隨著人類文明和科技的發展,也有勞動者不斷抗爭的因素,越來越降低嚴酷度和增加隱蔽性,國家也以稅收形式平衡和弱化了資本剝削程度,如在北歐一些國家,接近於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由此趨勢可以看出,隨著物質的豐富,勞動由生存需要提升到自覺行為,自我社會價值實現的高度,剝削遲早會消失,成為歷史

四、所謂資本原始積累是原來整個社會一貧如洗,自給自足,到出現能出打造出一個資產階級所需的社會財富,在漫長而停滯的中世紀確實不容易,最簡單的就是依靠戰爭掠奪,但它也有各種手段實現,引進外資是一種方式,但不靠譜,更多的利潤被外資賺走了,最後形成依賴外資的買辦資產階級,後發國家多是依靠舊封建貴族的主動蛻變,將公權力、土地權、信息優勢、人脈關係等轉租,獲得大量資本,完成原始積累,我認為土地和信息乃是當前發展經濟最重要的兩條主線


不能。不想解釋什麼,說能的基本都是反人類

勿噴


看到了@張義潮 在這裡的回答,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有些觀點笑死在下了!

但是,實際GDP這個指標很不好用。例如,在實際GDP的統計中,美國1820年時人均GDP是1600美圓,中國2000年時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圓,更要命的是中國宋朝時的GDP相當於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2000年時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國1820年或中國宋代的時候還要差呢?這顯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國或者中國宋代當時有的那些產品的人均產量和現在中國的人均產量作個對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消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當時美國或宋代沒有的。如人們經常說的,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包括汽車和民用飛機的擁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國出口大量的消費品,怎麼可能比美國1820年的生活水平還要低呢?

首先,第一點,這個GDP不是只看字面數字就可以了啊!還要去了解那個年份的美元的實際價值。1820年的1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0美元,所以說美國在1820年時候人均GDP應該是1600美元=3200美元。而2000年時候,1美元等於現在的1.36美元,所以中國在2000年時候的人均GDP應該是1300美元=1768美元。

然後,年份的問題。不是說他的年份寫錯了,是說他根本沒意識到年份這個東西的重要性。1820年難道可以和2000年相提並論嗎?生活水平當然是逐年提高的,2000年就算是GDP只有幾百美元的小國在生活水平上也可以至少和1820年的美國相提並論(當然前提是那是個和平的國度,戰亂的話「生活水平是什麼?可以吃嗎?」)。隨著時間的發展,科技逐漸進步,人們享受到了科學的福利,於是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這不是廢話嗎?!

當然,在下翻了翻評論,還發現他類似的一個觀點:

2、美國1820年人均GDP就是1400美元,而中國2000年時,人均GDP還不到1300美元,難道說中國2000年時,生活水平,人均生產率,低於美國1820年,這不它媽的胡扯么?別說2000年前,就是60年代能生產的電燈、電話,有火車、汽車、公交車、飛機,美國1820年能生產么?更別說人均實物產出能力?GDP(錢)代表總生產函數,總財富的含義正確么??

電燈、電話,火車、汽車、公交車、飛機???????????

電燈:

1809年,英國皇家研究院教授漢弗萊·戴維爵士(法拉第的老師)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但這種燈產生的光線太強,只能安裝在街道或廣場上,普通家庭無法使用。
燈泡是亨利·戈培爾在1854年時發明的,亨利·戈培爾是移民到美洲的一名德國鐘錶匠,他也是悲劇發明家名單中的一員,因為這些人都不懂得將他們的發明公諸於世。愛迪生同志就完全不同啦,在亨利·戈培爾之後大約20年,他才發明了一顆類似的燈泡,而在1860年就做了一顆燈泡、一直改良到1878年至善至美的斯旺,至少稍後還成為愛迪生的事業搭檔,反之,亨利·戈培爾直到過世前夕,他與愛迪生的對壘才獲得法律上的承認,後者旋即從戈貝爾貧困的遺孀手上買下亨利·戈培爾的專利權。
1879年10月21日,美國發明家愛迪生通過長期的反覆試驗,終於點燃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見證。從此,這位發明家的名字,就象他改造的電燈一樣,走入了千家萬戶。他,就是被後人讚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為人類帶來了持久的光明。

電話:

電話機是美國人A. G. 貝爾於1876年發明的。他用兩根導線連接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發送呼叫信號。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乾電池。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衝,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用戶,自動完成交換功能。從而把電話通信推向一個新階段。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出現了按鍵式全電子電話機。除脈衝發號方式外,又出現了雙音多頻(DTMF)發號方式。隨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發展,雙音頻按鍵電話機已逐步普及。電子電話機電路正在向集成化邁進,話機專用集成電路已廣泛用於話機電路各組成部分。各種多功能電話機和特種用途電話機也應運而生。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將撥號、通話、振鈴三種功能集於一塊集成電路上的電話機。隨著話音識別技術的發展,直接用話音「撥號」的新型電話機也正在出現。

火車:

在1781年,喬治.斯蒂芬孫出生在一個英國礦工家庭,直到18歲,他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他不顧別人的嘲笑,和七八歲的孩子一起坐在課堂里學習。1810年,他開始製造蒸汽機車。
1817年,當斯蒂芬孫決定他主持修建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上完全用蒸汽機車承擔運輸一條完全靠蒸汽機運輸的鐵路線,從此火車開始奔騰在人類的歷史舞台。
1804年,一個名叫德里維斯克的英國礦山技師,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這是一台單一汽缸蒸汽機,能牽引5節車廂,它的時速為5至6公里,而真正的蒸汽機車即火車是由史蒂芬孫(又譯喬治·斯蒂芬森)發明的。這種車因為當時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們都叫它 「火車」 ,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動力的燃煤蒸汽機車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必須在鐵路沿線設置加煤、水的設施,還要在運營中耗費大量時間為機車添加煤和水。這些都很不經濟。在19世紀末,許多科學家轉向研究電力和燃油機車。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軌上行駛的蒸汽火車是由康瓦耳的工程師查理礠里維西克所設計的。 它的火車有四個動力輪,1840年2月22日試車,空車時,時速20公里,載重時,每小時8公里(相當於人快步行走的速度。
1879年,德國西門子電氣公司研製了第一台電力機車,重約954公斤,只在一次柏林貿易展覽會上做了一次表演。1903年10月27日,西門子與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第一台實用電力機車投入使用。

汽車:

1680年,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設想了噴氣式汽車的方案,利用噴管噴射蒸汽來推動汽車,但未能製成實物。
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用煤氣燃燒產生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但是這種車的時速僅4公里,而且每15分鐘就要停車向鍋爐加煤,非常麻煩。後來車在一次行進中撞到磚牆上,碰得支離破碎。
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Karl Benz),首次試驗成功一台二衝程試驗性發動機。1883年10月,他創立了「本茨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機廠」,1885年,他在曼海姆製成了第一輛本茨專利機動車,該車為三輪汽車,採用一台二衝程單缸0.9馬力的汽油機,此車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制動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為其機動車申請了專利。同年11月,卡爾·本茨的三輪機動車獲得了德意志專利權(專利號:37435a)。這就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由於上述原因,人們一般都把1886年作為汽車元年,也有些學者把卡爾·本茨製成第一輛三輪汽車之年(1885年),視為汽車誕生年。
1829年,英國的詹姆斯發明了時速25公里的蒸汽車,該車可以作為大轎車使用。這種汽車裝有笨重的鍋爐和很多煤,冒著黑煙,污染街道,並發出隆隆的雜訊,而且事故頻繁地出現。1860年,法國工人魯諾阿爾發明了內燃機,用大約1馬力的煤氣發動機來帶動汽車,但效果不好。不過,汽車就是在這種內燃機的影響下產生的。從此,有很多人想改進內燃機,要把內燃機用在汽車上。1882年,德國工程師威廉海姆.戴姆勒開始進行內燃機的研究。他發明了用電火花為發動機點火的自動點火裝置,然後,在這一發明的基礎上製造出優秀的汽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每分鐘900轉,結構簡單緊湊,而且能產生很大的功率。1883年,戴姆勒完成了這種汽油發動機,第二年開始裝配在二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上,製成了汽油發動機汽車。特別是1886年製造的汽油發動機四輪載貨汽車,裝有l.5馬力的發動機,時速達18公里。

公交車:

公共交通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826年。當時一位退休軍官在法國西北部的南特(Nantes)市郊開辦磨麵坊,將蒸汽機排出的熱水供人洗澡而興建公眾浴場,並提供接駁市中心的四輪馬車服務。
當他發現沿途的人們都可以使用他的公共馬車時,便開辦穿梭旅館之間的客車路線,讓乘客和郵件於沿途自由使用。
巴黎是公車的先行城市,倫敦繼之。1829年7月4日,英國人George Shillibeer的公車(Omnibus)出現於倫敦街頭,沿新建的「新路」(New Road)往返柏丁頓Paddington與銀行地帶,經停約克郡Yorkshire Stingo,每日每個方向4班。不到十年,這一服務法國、英國及美國東岸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倫敦、紐約)得到普及。
公車對社會影響巨大,對城市發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動作用的。公車使市民體驗到彼此間前所未有的接近,也縮短城市和鄰近村鎮間的距離、往來頻繁。
19世紀的公車以馬匹拉行。當時的路面使公車的舒適度受到限制。1881年,德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發明有軌電車,使公車遇上了面世以來的第一個勁敵,因為公車行走於凹凸不平的石路上,電車卻在平滑的鐵軌上運行。至20世紀初,機動交通的試驗取得成功,公車亦開始改以引擎驅動。如今絕大部分公車仍以柴油引擎為動力。近些年有些國家開始研製使用石油氣、天然氣甚至電力驅動的公車。1827年,法蘭西共和國巴黎一家浴室的老闆用公共汽車接送顧客,最初的公共汽車像長長的箱子,是用馬拉的。1831年,英國人沃爾特·漢考克為他的國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裝有發動機的公共汽車。這輛公共汽車以蒸汽機為動力裝置,可載客10人,當年被命名為 「嬰兒號」 並在倫敦到特拉福之間試運營。不久,以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公共汽車代替了蒸汽機公共汽車。最早製造出汽油發動機公共汽車的是德國的賓士汽車公司,長途公共汽車則源於美國。1910年~1925年間,美國開闢了許多長途公共汽車路線,連接沒有鐵路的地區。早期的公共汽車一般可載客20餘人比較舒適。

飛機:

20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史上取得的巨大進步。
1927年至1932年中,座艙儀錶和領航設備的研製取得進展,陀螺技術應用到飛行儀錶上。這個裝在萬向支架上的旋轉飛輪能夠在空間保持定向,於是成為引導駕駛員能在黑暗中、雨雪天中飛行的各種導航儀錶的基礎。這時飛機中就出現了人工地平儀,它能向飛行員指示飛機所處的飛行高度;陀螺磁羅盤指示器,在羅盤上刻有度數;地磁感應羅盤,它不受飛機上常常帶有的大量鐵質東西的影響,也不受振動和地球磁場的影響。這些儀錶以靈敏度高、能測出離地30多米的高度表和顯示飛機轉彎角速度的轉彎側滑儀,此外還有指示空中航線的無線電波束,都是用來引導駕駛員通過模糊不清的大氣層時的手段。

——以上皆來自百度百科

他一直把「需求」這東西給死死地按在他的「市場經濟」理論里,認為「市場」一定是壞的,「需求」一定是不變的。其實怎麼可能!人們總是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好」(奧林匹克標語)不要小看任意一個人的奇思妙想,它會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奇思妙想光是有了就好了嘛?不,當然不是。它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改進。就跟手機一樣,第一代諾基亞和現在最新一款的蘋果手機,他們可是天差地別。但,諾基亞的出現,就是一個點子實現的第一步。不過,諾基亞為什麼可以進化成為蘋果?這就是市場的妙用了!因為它剛好觸碰到了人們的G點,大家發現這手機居然那麼好,於是瘋狂購買。但是,光是一代不好啊,大家盼望著手機越做越好。隨著天才的出現,手機一代又一代的改進,各種幻想、妄想接踵而至。於是,蘋果出現了。

如果說市場就是剝削的話,那麼就這麼剝削下去吧!畢竟,現在看來,市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它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生活一代比一代高端。


靠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


如果不剝削自然資源,根本就不會有人類存在,因此剝削才是一切文明的根本(滑稽


一直看到後面,我還以為會有人提出剝削人工智慧的可能性。

從奴隸到封建到資本主義……人類剝削的事物在漸漸轉換,也是由於技術的突破性進步。所以我想,或許技術本身可以讓「剝削」這個辭彙的力量大幅度壓低。


草原上的羊群如果沒有了狼 會怎麼樣?會繁衍興旺?

剝削是客觀存在的 多吃多佔是人類的本性 他能改那他就不是人 或是謀求更大的便宜 別說高僧大德啥的 他們一樣 就問一句 成佛成聖為了啥 孔老二周遊列國為了啥 一部論語 萬世公侯 牛逼不?道家那個張家 和孔老二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了剝削壓迫 就沒了前進的動力 就和草原上的羊一樣


剝削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很扯淡。

所謂剝削,就是利用手中的能力和資源在博弈中取得優勢,分配到更多成果。

大家是為了利益合作的,對外要爭取利益,把餅做大,對內要爭取分額,多得多佔。拿什麼爭?靠能力,靠資源。能力強的,資源多的在談判中肯定佔優勢,多分多佔。能力少,資源少的就只能愛乾乾,不愛干滾。


不能,錢就是剝削工具

經濟作為交易的總稱,錢作為最特殊的交易品

經濟-錢-剝削是密不可分的。


無利會起早嗎?


能,只要你統治的是機器人國度。


奴隸主鞭子揮----奴隸們幹活----生產出棉花----交易棉花-----主子富有 奴隸們有口飯吃

聰明的學者們發現,要發展經濟不能不揮鞭子。哐當,兩枚金幣掉進口袋。大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能,資本家是逐利的,逐利的手段是擴大再生產,沒有擴大再生產資本家甚至無法繼續經營資本。沒有逐利的支持,生產力是得不到解放和發現的。

其次利潤是無法平衡分配的,勞工與勞工之間的知識,技能,效率,等都是有千差萬別的。

成本核算問題,從生產到利潤的周期不足以計算出實際利潤。

自己的理解,暫時就這麼多。


社會主義不是沒有剝削,而是剝削所得歸集體(而不是老闆或者股東)所有。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還是按現在這樣經營,只是把老闆放進自己腰包的錢拿出來分給大家。

這樣想是不是覺得很開心(滑稽)。


推薦閱讀:

勞動價值論怎麼解釋地租的來源?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是怎樣相對衰落的?
為什麼在某些市場,玉石的原件出售時不切開來,讓買家來猜測玉石的玉質是怎樣的?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貧窮是否可以被消滅?
這是不是一個可行的的社會財富問題解決方案?

TAG:社會學 | 經濟學 | 政治學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