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網紅的邏輯是什麼?

最近很多網紅相關的項目獲得了投資,網紅儼然成為風投界的又一個風口,比如papi醬、小紅唇等,投資網紅的邏輯是什麼?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網紅與網紅經濟 &<&<,更多網紅經濟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認真看了許多知友和同行大牛的回答,受益匪淺。

從機構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銳的投資邏輯,歡迎交流指正。

先說觀點和理由(請大家關愛不愛看長文的知友)。

我們認為:純粹的財務投資者不應該投資單個網紅,但是可以投資網紅內容公司。

理由:大部分個人網紅的熱度並不具備可持續性,但網紅內容公司是具有投資價值的,因為它可以持續的、規模化的生產優質內容。

比如說,papi醬是不值得投資的,但是暴走漫畫是可以投資的,判斷的標準是,是網紅本身有趣還是內容有趣,前者就是個人網紅,後者就是網紅內容公司。很明顯,papi醬的個人完全蓋住了《papi醬》節目內容對大眾的吸引,而你很難說那個頭上長草的王尼瑪要比《暴走大事件》的節目內容更具吸引力。

進一步的分析:

1、明確網紅指代的範圍

本文講的網紅都是廣義上的網紅,特指基於社交媒體、視頻門戶、短視頻等具有巨大流量紅利的時候率先在網上紅起來的那部分人。可參考新榜在2016年8月22日發布的全平台網紅排行榜。更多榜單

本文所謂的網紅內容公司指的的網紅電商公司和網紅節目製作公司,典型的的代表案例是如涵電商和暴走漫畫、米未傳媒,只不過前者的主要商業模式是電商變現,後者是廣告變現。網紅和藝人都屬於傳媒行業,兩者可以類比,都是通過網紅或者藝人去生產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而個人網紅跟網紅內容公司的差別就像明星個人工作室跟華誼兄弟的差別一樣,在傳媒行業,除了產業鏈上的影視公司,你很少有看到風險投資基金去投知名的導演或者藝人。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上市的影視公司,網紅內容公司同影視製片公司一樣也有機會。

2、為什麼單個網紅不值得投資?

節目的可持續性差,後勁乏力

風險投資在投資一家公司的時候賭的那部分是什麼?

一定是公司實現規模化後的資本增值。但是網紅之所以為網紅就是因為在這個人紅起來之前誰也無法預測誰到底會紅,個人網紅是無法規模化的,papi醬、羅振宇、小倉這些人都不可複製。

因此單個網紅為了保持吸引力只能不斷的往深度和廣度上去擴,不斷的去想新的、優質的內容。但是持續的生產好的內容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哪怕讓你現在想好200期的內容標題你都很難做到。

如果周播的話,200期也就4年多的時間,對於一個節目能夠持續火四年是很難得的,你能夠想到四年前的節目是什麼?最起碼上面這個榜單里的網紅節目還沒有超過200期的。對於一家公司來講,四年肯定太短,就算做的非常好,可能連在國內上市的時間都不夠(上創業板最少要4年,成立2年加2年IPO排隊)。

網紅個人光環太重,不確定性大

很簡單,如果網紅撂挑子了或者出了意外公司怎麼辦?如果出現意外,那公司的業務就會遭受毀滅性的的打擊,你找誰都沒有用。

商業模式太單一,沒有想像空間

目前這些網紅的主要的收入構成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廣告,第二是節目版權,第三是電商。不談長尾的小網紅,我們只說頭部網紅,廣告收入再高也不會超過《中國新歌聲》和《奔跑吧兄弟》這樣的大型綜藝節目,實際最高可能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4000-5000萬左右。節目版權那就更少了,只有少數網紅會從平台那拿到一部分版權收入;電商的話如果不是自營,收入也是有限的,並且也很難做大,因為做電商和做節目完全是兩回事。可以說這種收入模式實際上是非常不性感的,天花板很明顯。

3、為什麼說可以投網紅內容公司?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價值

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輕鬆地得到大家的關注,而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網紅或者KOL未來會越來越多的佔據我們的視線,甚至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

網紅群體會越來越龐大,其掌握的巨大流量的價值也會越來越凸顯。顯而易見的是廣告價值,據艾瑞諮詢給出的數據,2015年中國的互聯網廣告達到2000億。電商價值可能更大,剛剛過去不久的雙11,網紅明星直播基本成為各家的標配了。

去個人化

網紅內容製作公司在去個人化的時候,有兩種路徑,一種是網紅本身就是虛擬形象,另外一種是節目設計的時候就削弱了單個人對節目觀賞性的影響,典型的案例是暴走漫畫和米未傳媒。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網紅在紅之前就巧妙的設定了一個虛擬形象,比如同道大叔、王尼瑪、無節操學院等等。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消除了個人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增加的節目的多樣性,比如說假設羅振宇去開一個娛樂八卦節目、papi醬去辦一個讀書節目觀眾可能就不會買賬了,但是王尼瑪除了做暴走大事件之外還可以做神吐槽和腦殘對話。(當然目前羅輯思維已經轉型為一個知識服務平台了,而且他已經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放到得到APP里去了,不能算是個人網紅了。)

虛擬形象對於一個想要持續運營的公司非常重要,目前無論是HelloKitty、阿狸、白雪公主等等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形象都是虛擬的,邁克傑遜或者張國榮再有名,終將會過時,何況網紅呢?

米未傳媒的《奇葩說》和《飯局的誘惑》由於是網路綜藝,每一期嘉賓有很多,而且每個嘉賓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看點,而不像《papi醬》或者《羅輯思維》這樣完全是個人秀。

可規模化

網紅節目製作公司是公司化的運作,可以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內容,典型的比如米未傳媒,除了《奇葩說》還有《飯局的誘惑》《拜拜了肉肉》等一系列網綜也非常成功。可規模化後的一個結果就是,米未傳媒在網路綜藝領域的地位就好比慈文傳媒在電視劇領域的地位,沒準也可以上市。網紅節目擁有個人光環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網紅可以做到規模化生產網路節目,這也是我們判斷一個網紅是個人網紅還是網紅節目製作公司的標準。

以上回答由青銳創投負責研究該行業的投資經理黃明偉 @莪發哥 提供,我們也在自己的同名公眾號『青銳創投』更新自己的行研和觀點,歡迎知友們關注與交流。


一切的投資和建立公司的目的都是為了搏增長,而搏增長最好的方式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更新和用戶習慣、場景的遷移

但是,當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更新


大規模用戶習慣和場景的遷移

這兩個機會都沒有的時候,會出現一個新的機會:

通過內容,進行流量再分配的機會

就是說流量增量沒有的時候,我們只能去投資存量流量的變化機會

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當渠道充分滲透的市場,會有營銷服務的投資機會,而且營銷服務吃掉整個市場現金流的份額會越來越高。

網紅,是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至今日,滲透率極高後,誕生於流量再分配時代的必然產物。

每個網紅都是利用現有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短視頻、微博、微信、知乎)的一個流量再分配節點

網紅行業值得投資。我覺得更好的表述是:傳媒行業值得投資

只要內容行業(傳媒業)還存在,網紅就會持續誕生成為內容價值沉澱的節點。

而且今天的網紅的名氣可以累計到下一次新媒體的誕生,因為粉絲是跟著人走的,而不是跟著內容走的

動漫行業里,形象的價值比故事要值錢多了。一個成功塑造的形象可以左右變換,融入各種世界觀和故事線,經久不衰。故事卻要時時更新,嘗試新的題材、新的結構、新的手法。

我沒有深入探究過原因,可能跟認知心理學有一定的關係,應該是受眾在消費內容的時候把感覺投射到了人的身上,產生了強關聯

傳媒業從來不曾變過,傳播的過程中,內容的價值就會留存在個人身上。

最早的「網紅」,其實是明星藝人和演員,通過音樂專輯、電視、電影的方式來塑造的

藝人的議價優勢如此之高

大家知道現在電視劇、電影、綜藝的成本中有多少是支付給藝人的酬勞嗎?

往往一檔製作1億的節目,6000萬以上支付給嘉賓,而且往往是現金不交稅的

投資網紅個人的風險比較大

人最不好控制,自然人可以成立無數個公司,你也無法限制他是否把知識產權和交易合同都放在這家公司里來。比如知名的導演和演員往往都有好多個公司做不一樣的事情,把自己的IP打散來經營

投資網紅公司最大的風險,其實就是人的風險,網紅做大了是肯定會成為獨立節點的,脫離原公司的,除非公司有足夠長的周期和空間來經營網紅。

網紅公司具體是否值得投資,這個要一事一議看商業模型模型

要把人的風險去除,商業模型才值得投資,我想到過以下幾個方法:


與其投資網紅公司,不如投資內容公司

一個人要出來會經歷幾個階段:挖掘、培養、傳播、變現

每個階段基本都離不開內容的策劃、製作和傳播

為了賺到最大的收入,經營成熟成名藝人也不是好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培養。

所以藝人經紀公司是不值得投資的,內容公司才是值得投資的。


將具體人的形象弱化,盡量符號化

蝙蝠俠中有一句重要的代詞:「you should become an idea and a symbol, thus
you will never die」

所以Bruce Wayne才選擇成為Gotham黑夜中的黑暗騎士,成為一個理念和一個符號

暴走漫畫就做得相當聰明,王尼瑪只是一個形象,每人知道具體是誰,這樣王尼瑪才能長久地留在公司里

相比來說,王大鎚就太具體了,子墨也太具體了,孔連順也太具體了,那萬合天益以後就不得不考慮如何留住這幾個藝人


而最強大的,就是以塑造品牌和理念為出發點,不落腳於具體的人和形象之上

比如建立一個黨派或者宗教,宣揚一個具體的理念,過程中會需要各種形象和故事來進行傳播。但拋棄掉具體的形象和故事理念仍然可以得以傳播,吸引更多的粉絲。


我覺得可能很多投資者都未必搞明白了,把網紅作為一種現象,就是所謂的風口去衡量投資價值,本身就是錯誤的。

體會下以下的差別:

問題1:為什麼投資互聯網產品。

問題2:為什麼投資XX互聯網產品。

簡單一點區分,網紅分有價值觀輸出和無價值觀輸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別OR產品。

什麼是有價值觀輸出呢,意思是說這個網紅賣的是自己的觀點甚至是作品,比如PAPI醬的吐槽視頻,有明確觀點和價值觀輸出,反對什麼,諷刺什麼,支持什麼;

什麼是無價值觀輸出呢,映客里長的漂亮身材賊棒的姑娘們,一般都是唱唱歌跳跳舞,不發表明確觀點支持什麼,反對什麼。所以能創造價值,但並沒有個體的價值觀輸出。

那麼投資這兩類網紅,考慮肯定是不一樣的。

1、投資無價值觀輸出的網紅,粗暴點是投資流量主,投資這部分用戶看中的是現有流量變現能力;所以投資這類用戶要麼做規模,比如直播平台,要麼賺快錢,去當個這類網紅也比投資這類網紅賺得多。

2、投資有價值觀輸出的網紅,看的是TA現有流量的擴展性,比如用戶認可這個網紅,會消費TA推薦的商品,也願意看TA製作的節目,總之TA賣什麼都可以,擴展性很強,運營的好的話,說不定還能發展成一個明星IP。而且我覺得這是一個電商的趨勢。

互聯網造出了O2O、互聯網金融等等概念,也不怕多網紅這麼個。

但是投資就是做生意,生意的本質是賺錢,賺錢要分長線和短線,這個都搞不明白的人,千萬別去學人當網紅,也別創業,更別投資。


看到前輩大咖答題了,我也來試答一下。關注這個領域也很久了。

寫在前面的話:對我個人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是內容,網紅是內容的一種形式,也可以說是創造內容的人。

價值:

網紅是創造內容的人,且可以利用不同內容平台的流量紅利期給自己導量。

文化內容具有天然的網路效應和規模屬性。

網紅可以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直播各種不同的內容形式來產生內容並觸達用戶,並且可藉助不同平台的紅利期給自己導量。最終的效果是相對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的流量。

比如2012年、2013年左右優酷原創平台時期起來的暴走漫畫王尼瑪、萬合天宜白客等人

2015年、2016年短視頻起來的陳翔六點半、papi醬。

還包括若干年前豆瓣、天涯、微博等紅人大v。

網紅掌握著相對精準的流量,有可變現空間。

內容+電商是非常天然的變現方式,且存在成功的可能。

比如情感大v ayawawa靠微博+微信+書籍,兜售情感理論,在女粉絲中賣化妝品和衣服,據說年銷售額可以有9位數。

再比如財經類內容,可以用抽交易傭金、會員制、自主開發金融商品等方式來獲取大量收入。

用戶的情感多投射到個人上。

一般情況下,在影視中,演員粉比劇粉雞血長情且購買力強。小說中,角色粉比書粉雞血長情且購買力強。動漫中,同樣是角色廚比漫迷雞血長情且購買力強。

風險:

1.持續性創造優質內容和規模化問題

內容基本是不可壟斷的,且存在偶然性。

持續性和規模化是內容行業的大問題。

2. 個人ip的天然風險

人不紅,公司抽成再多也沒多少錢。

人紅了,會離開公司或者跟公司重新談判,公司還是分不了多少錢。

3. 商業模式

懂內容的人很多做不好商業。

內容+電商存在理論可實施性。

但理論與現實往往存在巨大的鴻溝。

投資要素:

1. 內容產出機制要平台化,保證內容的高質量、持續性、規模化

本質是獲得持續性的精準、低價、且有消費暗示的流量

2. 如果是內容+電商,那就要充分評估電商的可行性。

團隊是否真正能提供有價值的、可規模化消費的、持續性付費的產品供用戶消費。

比如李靜老師的東方風行傳媒,變現大落腳點是在樂蜂網的化妝品電商,那就要充分考慮樂蜂網的情況。當然不同階段的投資人側重關注點也不一樣。

3. 順勢而為,莫逆勢。

無論做內容,還是變現,都要結合大勢來看。

內容形式、變現方式、售賣的產品都要順大勢。

這裡,比較贊同 @陳悅天師兄寫的

就是說流量增量沒有的時候,我們只能去投資存量流量的變化機會

我的判斷,投資機會在於:存量流量的變化機會+消費商品的升級換代。

網紅聚集的流量中,年輕人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而現在的我國人均GDP和10年前、20年前的我國人均GDP有質的飛躍。

新的需求、新的購買方式、新的品牌都有快速崛起的空間。

而對於相對早期的機構投資人,本質上尋找的是快速增長的潛力和可能性。

(未來)快速增長的可能性在哪裡,(早期)投資人就在哪裡。


人人都可以做網紅,跟人人都是自媒體一樣,是一句各大平台製造出來的誘(huang)惑(yan)。

大家都在說話,誰來當聽眾?

大家都在秀,誰來當觀眾?

電視台有幾百個,你常看的有幾個?常看的節目有幾個?

自媒體更多,你常看的有幾個?他們推薦了上千本「值得讀」的或「必讀」的書,你看了多少?恐怕連羅輯思維語音你都難以堅持聽下來。

網紅,之所以紅,潛台詞之一就是因為它「少」。多了,就不叫「紅」。或者說,多了,大家也就都顯得不那麼「紅」了。人人都是自媒體,背後的邏輯是注意力「分散」,價值觀千差萬別;而大佬們掙錢的邏輯,是注意力「集中」,最好只剩下我一個自媒體,其他的自媒體我絕不會去扶持,絕不做分散大眾注意力的事情,那是「自毀形象和利潤」。

所以你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如此多的人想依附羅胖、借著羅胖,甚至想得到羅胖支持和幫助,來發展自己的草根們,鮮有成功的。因為,羅胖不會扶持誰,但是會在你走紅後主動來找你,聯合你。生意人的天性,無可厚非。

這也就是為什麼羅胖要趕緊抓住papi醬的原因之一:抓住或聯手「少量」網紅,讓自己「紅」得更集中,不給別的網紅突出重圍、吸走注意力的機會。大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關注分散了,羅輯思維也就走向沒落了。所以,一年至少熱炒兩次「網路大事件」,是羅胖必然要做的事。請對照之前的賣月餅、霸王餐、跨年演講等等。吸引注意力是關鍵,而不是那個月餅有多好吃,演講多麼地有含金量。(很多人罵羅胖,都是從月餅開始的;本公眾號內和知乎上有很多對羅胖演講的深入剖析,其本身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實在不敢恭維)

那麼問題來了:他能「炒熱」一盤菜,是因為什麼?因為有廣大網民的送菜。

我只想安靜地聽你說說書,安靜地看看書,行不?可以。但是對於羅胖來說,你安靜,就是他的失敗。你跟著討論、起鬨、參與、衝動,他就嘚瑟了——又創造了一個商業奇蹟。

最近,這種「熱炒」變得更加直(di)接(ji)了:

捐出一塊錢(甚至是一分錢),讓我們共同見證社群的力量!讓我們草根一起創造奇蹟!誰當網紅,我們說了算!

我只想說——我靠,這是在考驗廣大網民的智商下限嗎?如果這樣也能成功,看來真的是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了!

有廣大網民給人家送菜,是互聯網的生財之道之一。


謝以太邀。

把草稿調出來的時候不小心覆蓋了,重新來了一遍……

老實說,網紅不網紅都只是個概念,如果有興趣把五年前的科技媒體文章翻出來讀一下,各種吹風的概念簡直辣眼睛。

首先,網紅有很多定義,這裡只說直播網紅以避免歧義(內容網紅其實屬於內容生產和IP形成的話題,之前已經談過太多次了)。傳統電視與網路直播的差異在於互動性,電視直播受限於硬體與傳播方式只能是單向的,是一對多的,網路平台直播卻可以通過留言、彈幕、連麥,做到即時雙向互動。因為即時,所以參與,因為即時,所以關注。

所有的功能都是讓觀眾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增加互動,而技術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是內容,就像電視節目一樣,提供五花八門的節目內容,給不同需求的人去觀賞。那用戶需求無非是分享的需求、打發時間的需求、學習的需求、追星的需求、好奇的需求、荷爾蒙的需求等等。如果沒有看到用戶痛點去加以解決,是沒有人會買單的。

過去,我們熟知的模式是經紀公司,他們將藝人簽下、培訓、出唱片或接洽演出及代言,得到利潤再分成;如今,則是網紅自己捧紅自己的時代。而隨著社交媒體、移動支付、電商等趨勢的成熟,網紅便升級成有投資價值的「產業」。對網紅而言,找到定位與特色,累積粉絲,再導流到廣告主的產品,就可以做到導購、推廣跟品牌形象等作用。

網紅的投資價值本質上和自媒體的投資價值同屬一套邏輯,即流量的變現挖掘空間。單純從商業價值上說,如果一個粉絲帶來的消費力已經可以計算出來,就失去了想像空間。只要目前的商業探索被認為還有空間,就還會有資本進入。究竟最後結果如何,是否辣眼睛,沒關係,該賺錢的已經把錢賺走了。

很多人看不上網紅,覺得網紅容易過氣,但流量當下的價值也是價值。很多人看不上微商,但很多微商家裡就是一排排的手機,全部在自動搜索附近的人,然後挨個加人。有的微商公司員工,每天就做一件事,加群,換群,然後天天手動去加人,每天必須加100個人,達不到指標就不能下班。就這麼簡單,但是每個月就能達到幾個億的銷售額。想得再多,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過,還是領悟不到真諦。

當受眾選擇了新媒體形式(比如直播)的同時,需求和使用習慣其實早已改變;必須重新去理解和想像,才能精準滿足需求。這樣的鐵律,看來也將會一直發生在未來的每一波社會變化和科技進化中,不斷的創造新典範,也造就典範轉移。


我認為投資網紅的邏輯和投內容是一樣的,本質上都是在爭奪消費者的娛樂時間,只要能吸引流量,就有變現(帶來可預期的持續現金流)的可能,那就是可以投的。曾經看過一輪網紅項目,分享下相當簡略的心得,具體項目和數據統統不放...

首先,市場規模(是不是看起來還可以)

(1)範圍:社群電商、視頻直播、電子競技、網生內容、偶像團體、知識共享

(2)規模:2015年251億人民幣,2016可達到528億人民幣,2015-2018複合增長率59.4%(數據來源:易觀)

(3)變現:電商、直播----2016年可佔網紅總收入80%+

其次,現有玩家

下圖縱向為表現形式,橫向為主營業務,色塊為我關注過的公司。

接著,具體色塊。

(1)直播類網紅的經紀公司——秀場篇

特徵

? 集中度低

? 同質化

? 業務延生至內容----低成本、低質量

關注項目

? 發掘主播能力強、主播有特色

(2)直播類網紅的經紀公司——遊戲篇

特徵

? 門檻相對高

? 主播強勢----公司股份換主播收入

? 估值高,上市公司介入多

關注項目

? 併購可能性

(3)直播類網紅的內容公司(網紅孵化+直播綜藝)

(4)對接網紅和廣告商的中介平台

特徵

? 客戶以小廣告商為主

? 與平台的發展緊密相關

? 規模效應強

關注項目

? 交易標準化

(5)現場演出(女團)

特徵

? 頭部悅天老師的portfolio一家獨大

? 市場不成熟----人員流動性大、專業性低,同質化

? 盈利模式探索中

關注項目

? 暫無

彙報結束,感覺自己真心懶得寫字,成為小V也無望了...(sad臉+1s


其實網紅經濟只是目前經濟大背景下的一個必然結果罷了。隨著房價高企導致人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實體經濟萎靡不振已成定局,而傳統的投資熱門項目——房地產也已經不復當年,因為房價泡沫過高,風險逐漸增大,同時從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政策可能會抑制二手房的流通性,故而除了極高價值的學區房、核心區域住房外,投資房產很可能成為紙面富貴,也不是一個好的選項。這就導致了大量的熱錢急於尋找去處。

境外投資、炒匯對於大筆的熱錢是不可行的,因為外匯儲備作為戰略儲備,很難兌換自由。所以在去年A股的行情中,熱錢集體湧入帶來了一波瘋牛,但是隨後的瘋熊行情打醒了所有的投資者,A股還是一如既往的不靠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地產報復性反彈就是源於部分絕望的熱錢無處可去只好轉回地產領域,同時如今四處可見的放貸廣告也從側面證明了熱錢的焦慮。

A股瘋熊讓投資者對該領域心灰意冷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互聯網+和網紅經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被熱錢選中的兩朵「黑鬱金香」。雖然不可否認,無論是互聯網+創業還是網紅經濟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屬於資本開拓出的藍海市場,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目前這兩個領域都存在巨大泡沫,本質上來說,還是屬於熱錢資本的搏殺場。所謂的「流量是金」的概念,也多少含有一些水分,雖然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確實有著明顯的商業價值,但是是否其中含有不小的溢價猶未可知。因此,網紅經濟雖然紅紅火火,但是渡過資本紅利期後,究竟鹿死誰手還難以預料,只能說成王敗寇,資本搏殺的落敗者,恐怕只能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溢價遊戲,仿若擊鼓傳花,利潤讓人垂涎,風險卻尤為致命。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主要的原因是

——跟風

因為在沒有好的投資標的的時候

熱點就是好的投資

至少有人願意一起玩嘛


就是網紅就是當年的APP咯,低成本獲取用戶、高粘合穩定流量、人格化影響力帶來高轉化率。總之都是便宜時進貴時出。


投資網紅的邏輯,我理解為網紅商業價值的系統分析方法

1. 網紅本身的價值

網紅作為一種媒體商品,對其進行投資首先應當合理的分析其商業價值。網紅投資屬於風險極高的商業行為,沒有高回報的話,是不值得投資的。網紅是否具有值得投資的商業價值,可參考以下項目做出量化評分。(考慮到具體的評分公式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就不在這裡公開了)

1.1 現有固定粉絲的數量和質量

網紅作為一種具有明顯網路效應的商品,最直觀的價值評斷,就是粉絲的數量越多,價值越高。通常來說,在回報階段,廣告商並不區別粉絲的質量。

但是在拓荒階段,殭屍粉對網紅的發展並沒有很好的提高所用,相反的,如果有明星粉絲分享內容的話,則可以使網紅的拓荒事半功倍。

僅僅以粉絲為標尺決定網紅的價值,也是不合理的,內容優秀的新生網紅,雖然粉絲較少,但是卻可能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相對價值在計算時可相對提高。而同時,因為其粉絲數較少,在投資階段也可以粉絲不多為談判籌碼,擴大投資收益。

1.2 原創內容的創新能力

原創內容的創新能力,是成為新生代網紅的重要技能。可以說,只有原創的,才是有價值的。部分網紅通過搜羅整理網路段子雜糅為內容,是很難支撐一個網紅號長期運行的,因為你抄的東西,別人也可以抄,而且不排除別人可以比你抄的更快更好。隨著知識產權意識的逐漸進步,抄襲內容不但不能再提高網紅的影響力,更可以被競爭者做為未來黑點,嚴重打擊網紅的聲譽。

除了通常的搞笑娛樂類網紅,藝術,烹飪,醫學等專業類網紅,還需要考察網紅的專業能力,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培訓投資。

1.3 具體內容的製作能力和水平

照片,視頻,音頻,文字,不管網紅以什麼內容類型發布內容,都應該具有高度的媒體製作能力。粗糙製作的內容,可以被模仿者輕易的模仿,也可以被競爭者輕易的翻值為更精緻的作品,這樣的話,再好的創意,其價值都會大打折扣。

案例:舌尖上的中國,用拍文藝電影的畫面感拍記錄片,大大提高了一個美食節目的受眾數量。

在這個階段應著重考察網紅團隊的受教育水平,鑒賞水平和影音製作專業能力。對於製作能力較差,鑒賞水平較差的團隊,應考慮追加有關製作團隊的投資,並以此為談判籌碼,擴大投資收益。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團隊,不建議投資。

1.4 內容投放渠道的完善程度

在直播頻道裡面唱唱歌聊聊天的」網紅「,根本算不上」網紅「,也不具備任何投資價值。

受到內容投放渠道管理方認可,成為主力內容創作者的網紅團隊,才具有投資的價值。此外,內容投放渠道越廣,則網紅價值越高,因為具有多種投放渠道,則可以相輔相成的拓寬影響力。(例如:在視頻里放weibo鏈接,在weibo里宣傳視頻內容

1.5 是否具備製造IP價值或附加值(周邊)產品的能力

多數真人類網紅,並沒有產生IP或周邊產品的能力,但是作為創新投資也必須注意,並不是只有真人,才能成為網紅,一些虛擬角色,甚至一些IP本身,就具有成為網紅的能力。

1.6 網紅團隊對於事業的熱情,努力程度和團體的紀律性

我們明確的發現很多很多網紅尋找投資就是為了錢,而非對於媒體事業有執著的熱情,這一類團隊很容易拿到錢就流產,建議仔細考察甄別。團體的努力程度可以通過產量來做出較容易的評價,通常團體努力程度越高,成為高價值網紅的潛力越高。網路可以一夜之間打造一個網紅,也可以因為說錯一句話一夜之間拋棄一個網紅,所以紀律性是投資方必須反覆強調和仔細考察的,畢竟這與投資是否能獲得長期收入息息相關。

1.7 行業競爭風險

已經有多少同類型競爭者,新競爭者進入競爭的門檻,是否存在替代類型競爭,以及觀眾群穩定程度。

2. 資方自身的因素

除了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因素以外,還有以下一些資方自身的因素決定了資方是否適合投資一些不確定性高,風險也較高的網紅項目:

2.1 資方是否具備擴大新興網紅影響力的炒作能力。

如1.1所說,高影響力網紅互推,是快速提高一個網紅影響力的手段,旗下已經有高影響力網紅的資方,可以不必通過炒作服務團隊,而是通過自己的網紅互相推薦,提高影響力,快速提高投資的價值。

2.2 資方如果本身沒有,那麼是否能找到助力炒作的服務團隊,以及助力炒作需要的經費。

2.3 資方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以及對回報周期的期望。


瀉藥,說白了還是流量為王的邏輯。

當初Yahoo橫空出世的時候,就在互聯網確立了這樣的邏輯,想想Yahoo現在都在賣自己了,這個邏輯還如此經久不衰,也是世事無常矣。

流量這玩意,既然值錢,必然分個貴賤,#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是平等的#。衡量一個網紅值不值得投資通常可以從流量的數量和質量兩個角度考慮。

數量上由以下兩個因素決定

  1. 流量是否足夠大:這個不多說,被投資的網紅的關注度粉絲基本都是千萬級別,比較粉絲數量/作品閱讀觀看數量等,是最直觀的比較流量價值的方式。

2. 流量的持續性(黏性)如何:臉萌之所以失敗,在於其流量的持續性很低,這種小玩具類型的產品,大家新鮮感過了,很快就被拋棄了。而拿PAPI醬舉例,其內容很多都是吐槽時下一些非常流行的現象以及時事熱點,時事熱點這東西,經久不息,只要打造一個足夠專業的團隊,保證視頻質量,就可以持續的吸引關注度。補充說一句:現在知乎很大一部分流量都來源於時事熱點類的「如何看待」類問題。

質量上:單位流量是否值錢,由以下兩個因素決定:

  1. 流量是否容易變現?即我們常說的轉化率是否容易變現,取決於這個流量離最終消費的遠近

拿BAT三家舉例,顯然阿里的流量轉化率是最高的,因為逛天貓淘寶的人就是直奔購物去的啊渾蛋; 再看百度,基於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對廣告主來說,也可以相對較為精準的導向目標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百度的流量雖然比不上阿里,但也不賴;流量變現最難的當屬騰訊,大家使用微信更多的是出於社交的需求,而且是熟人社交,過多的廣告也好/電子商務也好,會破壞社交的用戶體驗,因此社交的流量相對離消費較遠,所以騰訊的流量變現起來相對較難。(此觀點借鑒了36kr上讀過的一篇文章,記不清名字了,侵刪)順著此邏輯,我們來看看網紅。我且拿一些知乎大V來舉例,假設葛巾大大跟某財經領域的大V擁有相近的粉絲數,關注度等,顯然葛巾大大的流量會更值錢一些,因為一方面她的內容離最終消費更近,另一方面她具備很強的引導消費的能力。至於PAPI醬,目前看來其高估值有一定的非理性在,其流量的變現能力還有待提高,個人認為可以從其內容上下功夫,想辦法離最終消費更近一步。

2. 單位變現流量的消費潛力有多大

這個取決於網紅吸引的粉絲和關注者的消費能力。以PAPI醬為代表的關注者大多是80/90後這批千禧一代的消費群體,消費潛力還是相對不錯的。

以上,刨除一些非理性因素,某些網紅贏得投資者的青睞,更多的在於其流量的可持續性和價值潛力都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


蹭人氣。

蹭流量。

控制市場話語權。

投資她們不是為了從她們身上賺錢,而是讓她們為自己賺錢。


真心服了上面這些水答案,想評論你去答案底下評論不成?都回答的些什麼答案?

---

所以我給答案超過三行的都點了贊


小熊這周看了《網紅經濟》這本書,剛好可以用這本書的理論來解釋網紅背後的商業邏輯。所以放上一篇本書的圖解,希望能有幫助。

————————————————————————————————

下面的內容都是根據原書總結出來的。

一、什麼才是「專業」網紅?

(小熊這裡僅說「專業」網紅,如「犀利哥」那種火一時的不做討論)

仔細想想,你微博或者微信上關注的大號,是不是都有一個精確的定位?你去看公眾號的功能介紹,那就是他的定位。定位是第一步,但就像商品一樣,今天網紅的定位也越來越細分。比如小熊,我就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好書圖解領域的「網紅」。

有了定位以後,就要輸出內容。時尚達人們通過自拍、曬新衣服等輸出內容,美食達人通過製作食譜、曬美食圖片輸出內容。還有一些人善於抓住時下的熱點,結合熱點做成自己的內容。短時間吸引大量粉絲。但總的來說還是,你的內容越有價值,就能吸引越多的粉絲。

網紅的另一面是自媒體。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忠實粉絲,可以從他與你的互動看出。為什麼要互動?互動其實都是刻意營造的,為的是降低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感,陌生感。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之後能將粉絲「變現」,也就是從粉絲身上能賺到錢~

隨著你關注時間不斷增長。你發現你關注的網紅和你的價值觀會非常像,而且他們還更專業,他們的「專業意見」會成為你的意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網紅其實是在輸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然後用這種價值觀聚攏一批有同樣價值觀的人。而在這批人中,網紅是當仁不讓的「意見領袖」。

所以一句話總結——

專業網紅就是憑藉精確定位來吸引大量粉絲,同時長期與粉絲互動,以期成為粉絲意見領袖的一類人。

二、網紅怎麼賺錢?

小熊根據我的理解。把目前來說比較主要的幾種變現方式按難易程度介紹下:

最簡單的就是單純的粉絲打賞、送禮物。粉絲覺得你創作的內容好,就可以打賞。

中等難度的是積累一定粉絲後,找到自己的贊助商,以投放廣告的形式賺錢。

但這些相對來說賺的錢不會很多,比較初級。所以現在來說最高級的是——

網紅+電商模式。

三、網紅+電商的商業邏輯

你看,這個商業邏輯是不是完全顛倒了?三年前創業,你一定要先有產品,然後佔領消費者心智,最後形成品牌。而今天網紅告訴你,你可以先形成品牌,然後佔領消費者心智,最後提供產品。網紅其實就是種「人格化」的品牌。

為什麼說是網紅+電商模式?就是說的先有網紅,然後再加上電商。積累粉絲就是積累你的潛在客戶,和粉絲互動就是把潛在顧客變成忠實顧客。在這個模式中,網紅是關鍵。而電商的部分則是分開可以專門交給一個團隊做。所以類似的網紅孵化器產生了,他們找到潛力網紅,然後提供產品,網紅幫忙賣出去,利潤再分成。

四、網紅創業小TIP

如果你想試著網紅創業,小熊分享幾個小tip。

簡單得說,就是要你越高調越好!用盡一切渠道去展示你!告訴別人我很厲害!關注我是你的榮幸!我能幫助到你!我的價值觀值得你去學習!你要當每個人的「中央空調」!

在網紅創業上,謙虛才是最大的罪惡!

讀完本書後小熊有個感悟——從前幾年的輕資產創業,到後面的眾包眾籌,再到今天的網紅創業。

創業將越來越趨向低成本創業。但同時變化也是越來越快。誰能把握最前面的浪潮,誰就能最先成功。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Master熊。每周看本書,看完做圖解。

想在讀書上和我微博互動的話請搜索:2016Master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微博用戶眾多,網紅段子手營銷號每年的收入頗豐,關鍵是還能"控制"微博上大多數人的想法。

比如前幾天的如家事件,這些一眾營銷號打了雞血似的傳播。

這兩年在微博上,似乎是公關營銷號決定了我們每天看什麼,這個現象比如家事件可怕多了。這些營銷號雖說不能完全左右你怎麼想,但是能左右你去想什麼。

稍微用點心思,百萬千萬級的粉絲數中,謀點利又有什麼難呢?


以前你會通過哪些渠道消磨時間?看電視,看報紙,瀏覽網頁。

現在的近2億90後,大部分時間都投在移動端。這部分人正在或即將成為中國消費主力。你們要買房,買車,旅遊,看電影,買電子產品。

你們的主要信息來源是移動端。

移動端你會通過微博關注人,公眾號關注人,知乎關注人獲取信息。你的信息來源大部分取決於你的關注人。

他們影響你的信息攝入,影響你的消費決策。


以太投資總監卞愷靈從融資的角度,看網紅電商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受投資人青睞。

一、網紅電商類項目的資本關切點

隨著「網紅經濟」,電商領域湧現出許多前端通過網紅吸引流量,後端對接供應鏈的網紅電商,形成一種互補共生的關係:網紅帶來流量,解決電商流量成本問題,孵化平台提供孵化、運營、供應鏈,解決網紅貨品交付能力弱的問題。一些原本做C2B定製、二次元、電商代運營的團隊也紛紛向網紅靠攏,尋找新的storyline。

但在創投市場上,項目融資成功除了概念,更看內功。了解投資人的顧慮,弄清自身發展的努力方向對早期項目尤為重要。

對於投資人來說,投網紅電商類項目存在的顧慮主要在以下幾點:市場體量、想像空間、孵化成本和綜合能力。

1. 天花板相對較低

出現這個判斷的原因在於兩點:

1)網紅的流失風險:

初期網紅依賴公司,但網紅有名氣後可能會自建團隊或更換電商公司。網紅電商公司的風險在於,對接流量端的是「網紅」,粉絲跟著網紅走。沒有供應鏈運作能力的網紅成長起來後,出於利潤分成、運營效果等多層次的原因,有很大可能性換掉原有電商公司。

一些網紅電商公司用股權方式綁定網紅,但深度綁定的問題在於如果公司做大,不可能與所有的網紅都進行股權綁定。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幕後英雄」的網紅電商公司要承擔網紅流失帶來的流量流失風險,營收會受到影響。

2)沒有較大的對標案例:

網紅電商公司經常被類比成電商代運營公司,目前在電商領域存在很多體量龐大的上市公司,但在代運營領域,沒有出現過同樣體量的巨人。沒有已經成功的對標者,對於資本來說,這個領域的市場空間還存在疑問,相關公司的估值也不太可能提升到同樣排名的電商公司的水平。

2. 想像空間有限

若網紅電商僅僅通過商品利潤變相,能支撐起的市場估值有限,很難實現指數級增長。

3. 流量成本增加。

互聯網整體流量變貴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微博、美拍等平台孵化、推廣一個網紅的成本和難度也在增加,網紅的流量、轉化率參差不齊。對於網紅電商公司來說,要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低成本孵化網紅,並持續擁有低成本流量。

4. 團隊能力受質疑。

網紅電商公司兼具經紀公司和電商代運營兩大功能。前者要求掌握孵化網紅、把握內容調性(甚至要處理網紅鬧脾氣)等多項運營能力;後者要求對電商供應鏈有掌控,這對團隊的綜合能力的要求高。而目前有一些網紅項目,憑藉之前C2B或電商代運營的基礎,鬆散地簽約網紅;或者曾經小作坊式地捧紅了淘系紅人,想順勢形成網紅家族……美好的故事需要強大的團隊來支撐。

資本市場對這一領域存在以上擔憂並不代表這一領域沒有機會,事實上正是因為熱度高,所以才需要篩選和判斷的標準,大浪淘沙,找到質地好的網紅電商項目。

二、網紅電商如何練就紮實的基本功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一家基本功紮實的網紅電商公司要在以下這幾個層面有較好表現:

1. 慧眼識網紅:不挑最紅,只選最合適。

頭部的網紅總是最貴的,最火的網紅與網紅電商公司的分成方式可能是8:2,對於網紅電商公司來說利潤空間就相對較小。但網紅經濟能運轉本身倚重的是網紅能自帶流量,所以簽約對象還得有流量基礎。因此,對於網紅電商公司來說,要挖掘和尋找的最合適的對象是有潛力的候選者——現階段簽約價相對不貴,有一定的粉絲基礎,自身在現階段運營及供應鏈能力偏弱,但同時未來又有較大上升空間。

篩選網紅也涉及到兩個層面:

1)吸引新生力量:

如果成功培養出了具有頭部效應的網紅,這些成功經驗會吸引新生代網紅。公司可以設定一個篩選標準(年GMV、粉絲數、轉化率、供應鏈成熟度),引入測試機制來判斷對方是否具有變現的潛質和能力。有些微博達人粉絲數雖然很高,但可能因為內容調性、路線風格、相關性原因,ta們可能並不適合走電商變現的道路。

2)合作:

對於那些旗下已經有大V的網紅電商而言,可以與定位、路線、年齡層有差別的網紅進行合作,形成矩陣,拓寬銷售渠道,帶來新的流量,挖掘更大利潤空間。

2. 運營效率:較小的團隊,支撐更多的網紅

一般會有一個小團隊,負責整體把控網紅的個人品牌,對內容風格和與之匹配的商品類型、路線進行設計。除了網紅的路線調性,電商的客服團隊對外呈現出的樣子也在整體品牌規劃中。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從人到內容到商品到網店的風格調性要統一。除了專屬的小團隊成員負責設計、客服、供應鏈,作為平台整體,通過供應鏈管理,對接工廠,匹配訂單峰谷,加快生產進度,減少庫存,提高交付能力;或通過聚合流量,對接品牌或代理商,獲得穩定的貨源。

平台+專屬團隊的模式,可以在獲得規模效應的同時,對不同網紅和不同需求進行分層運營。

3. 提高網紅價值。

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深度挖掘網紅的可能性,分攤風險的同時創造更多價值:

1)人群拓寬:

比如從年輕人群切入(如95後),搶佔年輕用戶的入口。不同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是不一樣的切入有著獨特消費理念的年輕人群對網紅電商來說,是在相關人群消費能力得到更充分釋放前進行卡位。拓寬人群對象還可以從網紅自身的變化著手,比如網紅自身懷孕生子,可以自然地將群體定位拓寬到年輕辣媽等人群。另一方面,平台還可以基於原有網紅的交際關係,開拓出基於CP和閨蜜的IP。

2)品類拓寬:

當特定品類的商品銷售進入穩定期後,網紅電商可以探索一些符合特定網紅調性兼顧產品供應鏈的品類,比如從服裝拓展到飾品、化妝品,甚至到個人品牌IP衍生和線下服務(餐飲、旅行)。

3)風格拓寬:

網紅電商可以探索更加垂直聚焦、轉化率更強、復購率更高的細分人群,比如洛麗塔風格。

4. 發揮平台效應:將核心產品和內容沉澱在平台上,不隨網紅個人發生遷移

「二八效應」發生在幾乎所有的人類組織中,對於網紅電商公司來說,頭部網紅的管理永遠是最值得花時間思考的。這個群體除了有最大量的粉絲關注,TA們還能帶動大量中小網紅的流動,因此核心網紅對網紅電商公司來說是把雙刃劍,高風險高價值。

如何降低核心網紅可能帶來的風險?對於網紅電商公司來說,答案是推產品、推風格、推品牌,而非僅僅推廣網紅本人。對核心網紅以品牌共建的方式進行深度合作;對有特殊才華的網紅用個性化的方式合作,突出品牌,而不是網紅個人。當相關網紅出現流失時,通過成熟的同一風格網紅來替代留下的真空地帶,從而減少損失,降低風險。

網紅經濟大時代的到來帶動了資本對網紅變現和網紅電商的關注,但資本青睞的永遠不是概念,而是項目本身。好的網紅電商項目必須具備優秀的流量、供應鏈和運營能力。


喜茶、鮑師傅、烏雲冰淇淋、桃園眷村……這些被稱作「網紅」的店,產品好不好吃不知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會讓消費者排到懷疑人生的長隊,真的是不排隊吃/喝不到的產品啊。

上海第一家喜茶是開在核心的來福士廣場,鄰居是Prada,在選址上的成本很高,不過無形之中也塑造了品牌力。

說到一個產品,首先提及的就是它的名字。喜茶原先叫「royaltea皇茶」,2016年才改名為喜茶。喜茶確實比皇茶聽起來更有個性更有趣,更利於用戶記憶和傳播。說到命名,上個月Airbnb宣布的全新中文品牌名稱「愛彼迎」就紛紛被網友吐槽,拗口、難聽、看不懂……

一杯茶飲,能有多大的差異化,包裝就成了產品的一個賣點。給產品穿個唯美的外衣,拍照的時候加個濾鏡,就成了人人樂意在社交媒體分享的美照了。消費者曬照的自發性行為也為品牌降低了獲客成本。

這些網紅的相同路徑——用互聯網營銷造勢,單品打爆,讓品牌在這個品類中搶佔認知。微信公眾號、大眾點評等時下流行的網站,都成了品牌的營銷陣地。

近年來新茶飲特別火,很多人就是看重它的毛利率特別高,競爭壁壘也低。茶飲有標準化的配方,很容易就被複制,一個好的店面裝修也不難,接下來就是花錢造勢了。

在過去的幾年裡,餐飲是被顛覆得比較徹底的一個行業,有大眾點評、美團、餓了么等網站改變消費者關係;餐飲行業儼然成了年輕人創業的熱土,大學生、白領、明星、名人等紛紛跨界進入到餐飲,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打造了一家家「網紅」。

在未來的十年,餐飲就像一片待開發的蠻荒之地,充滿機會。消費主體趨於年輕化,他們對老字號品牌沒有太深的感情,很願意去擁抱新事物。好玩好看這些附加值能打動消費者,但餐飲消費的本質是口腹之慾,好吃好喝才是品牌紮根的土壤。更多內容,請關注熊小能公眾號:hello-advertiser


從來不缺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客戶就是上帝」這句話?
日本金融業與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相比如何?
為何商業能成為迦太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古代中國卻抑制經商?
為什麼你不應該聽live?
你會用什麼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到 100 萬?

TAG:互聯網 | 投資 | 商業 | 網紅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