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沒有一個統一的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萬惡之源還是民族之幸?

常有人說漢人是缺少信仰的民族,我們大多數人不信上帝,不信阿拉,不信佛祖,但是又喜歡臨時抱佛腳,見佛就拜,大家都說中國人就是啥也不信就信錢了。好多人把社會各種問題癥結歸咎到缺乏信仰上,可是真的我們要是有本民族宗教信仰有一個天天需要禮拜讚美的神就能解決問題嗎?這個世界因為信仰不合引發的衝突戰爭還少嗎?我們14億人的國家要是都信個什麼教,那不曉得要分成多少個教派,一碗豆腐腦咸還是甜都能引發南北討論,更何況要是信一個神了,難保中國不得跟中東一樣了,所以,題主想問,沒有統一的大範圍的宗教信仰,當然別跟我提什麼馬教抖機靈,究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幸運還是不幸?


原來寫過一些東西(http://www.fyjs.cn/forum.php?mod=viewthreadamp;tid=1054758amp;highlight=國學精華與中國人的信仰),可用於回答此問。

先有一問,大家以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什麼?對此問題,意見頗多。或謂人倫道德,或謂經史子集,或謂儒道法墨,或謂琴棋書畫,甚至也有說易經、風水、武術、律呂的,不一而足。我卻有個人想法。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便要與其它文化作一比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為基礎。默汗穆德創立伊斯蘭教,才有了阿拉伯文明。印度大陸原有婆羅門教,後又產生了佛

教,後來佛教衰微,印度教繼起。然而我國自周朝起,宗教就不再成為我國人精神上的依託。與殷商不同,周朝是一個世俗的國度,這也是我國文化早熟的表現。自

周朝開始,我國便早早地拋棄了宗教而開始了世俗生活,建立了偉大而光輝的文明。並且之後宗教從來不在國人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其原因為何?這是第二個問

題。我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寓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中。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須要從宗教的作用開始探討。對於宗教的作用,也是眾說紛紜。我試著簡潔明了地回答。我以為,宗教的根本作用還是向人解釋死亡。世間生

命,有生必有死。然而正是這個必然使所有人恐懼,連秦皇漢武也不例外。徐福向蓬萊無非是求取長生不老葯。非只秦皇漢武,古今中外諸國莫不如此。埃及瑪雅金

字塔、我國歷代君王陵墓,都不過是君王對於永生的不懈的追求的明證。死亡人人都要面對,能起山為陵的到底是極少數。因此為了使人人都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於是產生了宗教。你看,基督告訴人們:你們信我,死後便能上天堂,便能得到永生。佛教呢?佛說有輪迴,你死了實則是沒死的,你死了還有輪迴,還要投胎。因

此你其實也是不死的。道教呢?道教最重視的莫過於養生之術,教你休養生息以作長命百歲的打算。修道之人多追求羽化飛升之術以求封神成仙。基督的解釋多麼簡

單,佛的輪迴之說又是多麼的巧妙,道家的解釋不過是消極地推遲了死亡的到來而已。然而作為我國傳統士人與百姓精神支柱的儒家是怎樣解釋死亡的呢?

然而,看起來儒家卻迴避了對於死亡的解釋。「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又說:敬鬼神而遠之。那麼,儒家真的沒有解釋死亡嗎?

儒家以孝治天下。由我觀之,孝,實則是儒家對於死亡的真正解釋。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何?蓋我國人自周公開始,由殷人的敬事鬼神變為祭祀祖宗,

由向宗教鬼神尋求永生變為向血脈在人世間的傳承中尋求永生。只要有後代,你的血脈便能長存。你有兒子,子又有孫,孫又有子,子子孫孫無窮盡。於是在血脈的

無窮傳承中,你也得到了永生。因為你的子孫會永遠的祭祀你,在你死後仍然記著你,逢年過節,都會給你飯吃,給你衣穿,燒錢給你用。只要你的子孫有後,這一

切都將永久地傳承下去,因此你也就得到了永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因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祖先的血脈如果到你這一代斷絕了,這便是最大的不孝

了。所以民俗「多子多福」。所以古人如果無子,也要從同宗中過繼一個兒子過來,以免絕後。所以姬周代殷,憫殷人宗廟之不祀,還要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商丘。武

庚亂而亡,又封建微子啟於宋國以奉殷商宗祀。又封建夏人之後於杞國,以奉夏朝宗祀。此所謂「存亡國,繼絕祀」。所以齊桓公用管仲之議,「存亡繼絕」,為當

時所稱誦。所以孔子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司馬遷因燕國「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而稱誦召公甘棠之烈。所以諸葛亮常自比為「開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興漢

四百年之張子房」。所以時至今日,我們評價一個人最高的評語仍然是某某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某某永垂不朽云云。所以孝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要保社稷、保宗

廟、保祭祀。所以琵琶記中,張廣財給蔡父掃墓時感嘆道: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如今你已歸三尺土,只怕你難保百年墳。所以王羲之先墓兩遭荼毒而作喪亂

帖,字裡行間的悲痛慟徹人心。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墳瑩難保是常事。戰亂無常的時候,宗族也不一定能長存。侯景之亂,王謝貴族被屠戮一盡。「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即使墳

塋能保全,然而由於遷徙往來,子孫後代總不會永遠生活在祖冢周圍。西晉八王亂後,五胡亂華,中原板蕩,衣冠南渡之人又在何處弔唁他們的祖先呢?故兩晉南北

朝時期,譜碟之興盛冠於歷代。戰亂中祖冢難保,人其流離。這樣傷心慘目的情況下,編修家譜,使祖先的名字與事迹永遠地為子孫後代所知曉。在南方,這是南渡

衣冠紀念祖先的方式;在北方,是留守的宗族在面對外族入侵時堅守民族文化的心靈寫照。墳墓雖難得保全百年,家譜卻能時補時修。只要血脈不絕,家譜必能永世

留傳。譜碟雖盛於兩晉南北朝,實際卻早發端於周人。周代封建諸侯,天子遣史官紀錄各國歷史。當時家國一體,國史實際是家史,家史當然是國史。孔子因魯國史

料而編春秋,則我國史學實早在孔子前就有了。我國史學實發端於家譜中,而自司馬遷而蔚然而出,兩千餘年不絕。各國文明無有如我國如此重視史學的。由家譜而

國史,由孝入忠,我們民族對於永生的追求走向了一種更高級的形式。即在人世中建功立業,以留名於青史。「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死後名」。早在孔子之

前,叔孫豹就有三不朽的說法:「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孝經中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司馬遷作史記,不忒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更為遵行其父司馬談之遺願,繼承家業,將

過往的英雄人物之名,不論貴賤成敗都永久地傳於後世;並揚己名於後世,以償前辱,以顯父母。文天祥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有甚如桓溫

者,「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所以武則天死,碑不著文字。聲名既已顯於史策,要石碑何用?所以戚繼光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功

業已遂,封侯自不重要了。因此,自遷固之後,史學在我們民族的文化中佔據著顯著的地位,其意義正在於永傳我民族先賢之名於後世。我們說我國四千年歷史沒有

斷過,實際便是說我國史學從來沒有斷過。實在是因為史書是我們民族通往永恆的階梯。「必先滅其國者,先滅其史」。每一朝代都要修實錄,記錄當朝的事件人

物。每一朝代滅亡了,都要修這一朝代的國史,二十四史綿延不絕。歷朝人物,帝王將相,忠奸賢愚,都一一記錄下來了。歷朝歷代,國置國史,皇帝置起居注,州

府有州府志,縣有縣誌,各家各族有家譜族譜。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入國史,在州府縣上有名的入州府縣誌,所有人都能被平等地收入家譜中,由此

所有人都獲得了不朽的紀念。世界各國宗教文明,其規模宏遠有如此其大者乎?

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史書不但記錄著過往的人事,也評說著過往的人事。我國史書自司馬遷之後,以紀傳體為主,與西方大不同。西方著史,幾乎都是章節體。而

人物傳記歸入文學,不入史學,且數量亦不多。大抵西方史學的任務無非是稽往事真假,以考興衰成敗,探求歷史發展的因果規律。因此西方史學體裁以章回體為

主,內容則以紀事為主。而這項任務只是我國史學任務之一,即司馬遷所謂的通古今之變。而我國史學最大的任務還是紀錄一代人物風流、明主昏君、忠奸賢愚、智

計勇武、孝梯節烈,足可紀者都紀之以資後世。因此必須採用紀傳體的形式,以紀人紀言為主。而且西方史學全為私人所修,並無一個國家像我們一樣一朝又一代地

組織力量編寫國史。因此,西方古代史只知大概,諸多細節幽晦難明。因此西方考古學發達,實因其史學不昌,史籍不全,必須由考古學證之。而我國國史不斷,因

此過去我國考古學並不發達。只是由於近世以來,中西交融,我國考古學才發展起來,並且在我國商朝歷史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則也是因為商朝過於久遠,且

當時人們不像周人一般取祖宗信仰,而主要是敬事鬼神,因此留下的史書不足。此孔子所謂:「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

故也。」然而除去夏商上古史,我國目前國史研究,仍然是以史書為主,以物證為輔。今日修史,也仍然應該以紀傳體為主,以紀人紀言為主。

正是因為我國史書以紀傳體為主,紀人紀言,因此就評論著人事言行,發揮著道德評說的作用。宗教導人向善,在教義中教人善惡,告訴人們生前的善惡決定了死後

的所在。基督說你不行善便入不了天堂,所有人在末日到來之際都要受到上帝的審判。佛說你不行善來世便要做牛馬。道家說你要修行才可成仙封神。可是,天堂在

何方?地獄又何人見過?往世來世又誰曾經歷過?末日審判又何日到來?即使末日審判到來了,都到末日了,人類都滅亡了,這樣的審判又有什麼用呢?我國卻在四

書五經中教人善惡,在史書中紀錄著善惡,審判著善惡。王侯將相死,要議謚號,這就是蓋棺定論;斷代修史,便是末日審判,便是對一朝全體人物的大審判。所不

同的,我國的審判不需要等到世界末日就到來了。所有的忠義仁智在史書自有其褒,奸偽愚詐自有其貶。看到這一點,你再回頭看看各教教義,便會深覺各種宗教何

其膚淺蒙昧,而我國文明何其昌明也。

褒貶自史實出。國史斷絕則忠奸不傳,史實幽晦則褒貶難明,史書穢則褒貶亂,史家無良知則全國道德淪喪。所以我國良史如馬班,尤為人所稱傳,穢史如魏收,為

世人所鄙惡。在晉董狐筆,在齊太史簡。在他們的抗爭下,不但歷史真相得到保留,史家品格亦萬古長存。歷來政治介入歷史之事時有發生,可是歷代史家總體上都

是在儘力地保存歷史的客觀真實。唐太宗查看自己的起居注,於是就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他查看起居注的記錄。這不正說明了我國歷史的客觀偉大處嗎?至如桓玄當

了短短几天皇帝就給自己寫起居注,徒增歷史笑料而已。謚法,以下議上,秦始皇廢,後人殷鑒秦亡之速,終不可廢。以下議上,誰又能說我國歷史全都是專制兩

字?

正是由於我國給了死亡以如此解釋,給出了留傳青史的道路使英雄人物永遠為後世所銘記,因此國史的存在就激勵著我國一代又一代的先賢人物在為家為國的事業中

建功立業,一個腳印又一個腳印地推動著我國歷史的前行。在盛世中拼搏,在衰世中堅守。歷朝歷代,忠臣義士不計其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國歷史文化

之所以能長存於世,實在根本於此。范仲淹問卜,曰:不成良相,便成良醫。《鳴鳳記-寫本》中,楊繼盛要上書劾嚴嵩父子,其妻曰:妾欲相公為忠良,不欲相公

為忠魂也。宋亡而有胡三省;明亡而有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至如近世,國幾危矣,而救亡圖存保種之士不絕。因此,史學不絕,也反過來造就了我國曆

史的不絕。歷史的褒獎激勵著人們,歷史的貶損也震攝著人們。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所以電影鴉片戰爭中,琦善泣語林則徐:你我都經慘敗,你卻能

名留千古,我卻要永背罵名了;所以大躍進後,劉少奇對部下講:人相食,要上書的。西人常對上帝有敬畏感。我國人不信上帝,所懷有的自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

感。西方人說匈奴人是上帝之鞭,懲罰著羅馬帝國。史書便是我民族的上帝之鞭,鞭策著我們民族一步一步前行。

正是由於我國傳統文化以血脈相承、宗祀不絕來解釋了其它文明中需要宗教鬼神才能解釋的問題,並且以青史留名開闢了一條光輝的道路去解決這個問題,因

此我國人精神生活中就不需要宗教的存在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內心強大就自然不需要宗教信仰了」。此所謂「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所以你看基督的教

堂、穆斯林的清真寺,都建在鬧市中,以供教眾禮拜。獨我中國,佛道寺觀大多遠離鬧市,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是也。蓋我國世俗社會自不需要宗教,佛道兩家

在國人精神中只起補充作用,因此就被儒家給排擠到山林之中了。至如西方,中世紀黑暗如斯,一無足取,及至近代科學理性興起,才逐漸擺脫了宗教的蒙昧狀態。

然而時至今日,美國保守勢力嚴重的地方,還在爭論教科書中要不要寫種族進化論而不能拋棄上帝造人之說。阿拉伯各國更是還被宗教勢力所籠罩而不能進入文明國

家行列。

獨我中國,自周公起就擺脫了宗教的桎梏,建立起了成熟的世俗社會。詩經中說: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在殷人的教訓中,周人看到

了人心向背的力量:「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於是以德配天。從宮之奇讕假道中便可以看出周人的這樣一種重視人心的看法。因此自周人之後,我國國民

人生的絕大精力都投入到世俗生活中去。人人不斷地努力,父母為撫育子女而努力,子女為贍養父母而努力,忠臣良將為國家而努力。所有人的努力匯聚起來,從而

建立了延續不斷的偉大文明。相較於虛無飄渺的天堂、來世,我們的祖先在世俗中尋求永生的態度豈不是更巧妙、更偉大?

近世國世之衰,時也命也,不足以說明我國國學之不如人。以數千年的眼光來看,這一百年所受到的屈辱不過短短一瞬。千年之後的人寫史書,必然也只是說

這一個百年是僅有的中國GDP不佔世界優勢的時代而已。反而如此衰世亂世中千千萬萬人的救亡圖存之舉必能留傳後世,以激奮我國人之心。這更能說明我國歷史

與文明的偉大之處。況且,今日之中國早已邁開步伐奔著新的繁榮而去了。2011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便已超過美國,發電量與用電量也都已超過美國。要知道,

美國人在發電用電量的第一位置上已經穩坐了一百多年了。今天,我國GDP雖然仍然只是世界第二,僅美國一半左右。然而這其中四成多是工業產值,而美國工業

產值僅占其GDP兩成不到,其它的都是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而已。即我國工業產值其實已經躍居世界首位了。目前的差距僅在部分尖端技術產業中,這些差

距將在不久遠的將來必能追趕上的。這是一個轉折點,即是世界時代的轉折點,也是我中國的轉折點。為了這一天,全民族已經奮鬥了一百七十餘年了。能用短短几

十年的奮鬥達到如此成就,實在也與我國曆來的世俗社會息息相關。這樣的奮鬥,自周公以來,三千餘年一以貫之。因此,孰謂我國國學不如人?

近來讀錢穆的國史大綱。他說: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的這一番見解的出發點,蓋與伊同。然

而,我卻仍然不僅僅滿意他的溫情與敬意之說。溫情與敬意,亦不過是對於自己祖先的同情罷了,仍然難以讓人從理性上深覺國學之偉大。我喜歡國學歷史,原本出

自天然。今日我已明白此等道理,便更進一步地知道,國學之所以要我們去喜歡,去努力耕耘的原因,不僅僅只在情感上的需要,也有理性的指引。即實在是因為我

國文化中有十分優秀的所在,有非常值得努力的地方。


他們離家千里為了神佛,

我們千里歸家為了親人。

回答題主,我覺得是民族之幸!


不信上帝,不信阿拉,不信佛祖,但是又喜歡臨時抱佛腳

題主說不信上帝,不信阿拉,不信佛祖,似乎是想說不信這些不是信仰了。

好多人把社會各種問題癥結歸咎到缺乏信仰上

缺乏信仰,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嗎?甚至是信仰題主你選定的宗教嗎?無神論也是信仰,堅信善惡有報也是信仰,吾心安處是吾鄉,信仰是給人心找一個歸宿。你心安之處,他人不一定心安。

漢人真的缺少信仰嗎?

在漢民族虛無論者的眼中,漢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漢人是沒有民族的,漢人沒有信仰,漢人沒有共同的語言,漢人是想像中的民族,甚至漢民族的英雄也必須不是漢人,必須是外族人輸血。民族虛無論者說完這些話,多會闡述一番歷史虛無論諷刺幾個英烈,嘲笑一下他們的熱血。然後就像喝酒了一樣,臉上泛著紅,心裏面滿是得意。但等他看到日本的壞消息,臉上的紅就沒了,我大日本真可憐!

這些民族虛無論主義者雖然不認同本民族,但會認同其他的族群,以這個族群的悲歡喜樂為自己的悲歡喜樂,這是人之常情,是人類的本性。人啊!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討厭和自己不同的。比如說網上的地域攻擊,你東北人喜歡砍人,這河南人喜歡騙人,山東人吃大蔥嘴巴臭,湖北人九頭鳥等等。但你問一個東北漢人,再問一個海南漢人你是漢人嗎?雖天南海北都會說是。這說明漢民族居住的地域不同,氣候不同,很多方言之間不能直接對話,都認為自己是漢人,沒有一個共同的信仰怎麼可能!

那麼我們漢人信仰什麼了?

無神論的漢人,在下意識中也會對天發誓。那麼天是什麼了?天是天理,是天道,天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天,我們人人都是天的孩子,都是天子。(皇帝自稱天子,意思是天的嫡長子。宗法制度下,嫡長子為繼承人。)也就是明末之際儒家所說的悟則人慾即天理,迷則天理亦人慾也,凡是按本心所行,便是大丈夫!故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因漢民族一直在。

漢民族也差點沒了,我們漢人把漢文化的滅亡叫亡天下,但我們還是在這裡,我們還是繼續認炎黃為祖,我們的文明依然存在。雖然我們的衣服變了,雖然我們從農業社會變為信息社會了,但漢人還是頑固的認同一些道理,不管信仰,只要還認炎黃為祖的都會認同一些道理。

可這些道理又是什麼了?

題主說啥也不信就信錢了,這的確很有道理。但人要錢是為了幹什麼?一個人願意把錢花在什麼地方,最能表現一個人認同什麼道理!

一些藏族人願意把錢全部獻給寺廟,他相信這樣他會有一個好的來世。某些宗教徒喜歡把錢獻給同胞,或者是變成炸藥給不信教的。

但漢族人好像不一樣,爺爺奶奶那輩他們節儉習慣了,但還是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多少父母捨不得吃穿,只為孩子能吃好能讀書。漢族到了海外還是如此。

如加州參議會2014年1月30日通過的第5修憲案(SCA5提案),帶有限制亞裔學生入學比例的含義,這讓在美國一盤散沙,不參與政治的華裔跳出來集體反對。

我們漢人信仰知識,信仰科學,相信知識可以改變自己,可以改變天地。

還願意把錢花在父母身上,父母給我們的太多了,還願意把錢花在祭祀祖宗上,過年,清明、中元、下元、寒衣,我們會祭祖。這種紀念是一種傳承,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知識,留下為人處世的方法,紀念他們是為了效法他們的美德。

我們還願意把錢花在民族國家上,我們在明末就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我們信仰國泰民安、山河永固。

我們還願意把錢花給恩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會被我們鄙視。我們還願意把錢花給神靈,這些神靈是詮釋美德成神, 哪怕不信有神。我們的祖先,聖賢,英雄,家人,文化就是我們的信仰啊!

正是因為這些共同的信仰,我們才覺得我們是漢人!


補充一下,因為我自己比較關注一種宗教本身的教義邏輯,對宗教社會學方面研究甚少。所以我圖方便將中國直接劃入了無神論(儒家思想影響)的範疇中,沒有仔細談中國雜教(我一般不把具有功利心的行為認定為真正的對於神的信仰,誠然這是我的狹隘之處)。我所說的宗教信仰指的是其最原始最純粹的概念(即因為神正確、善、好而去信),所以回答也不太具有社會價值,應該不太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希望。

如果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是少數沒有受到宗教戰爭蹂躪的國家。

可以參考張公子的答案,概念的劃分比較準確。

—————————————————————————————————————————

有些答案真的有一點無語。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無解。宗教信仰人群和無神論人群都有各自的邪惡和良善,我們不能把惡的產生歸咎於任何一種「信」本身。按明道先生的說法,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非本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

至於幸運不幸運的問題,更是無解。堅定的信仰者有我們無法理解的確信和安穩,這種確定帶給他們的幸福我們一生都無法有所知覺。但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帶給了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真誠的確信,這種對於天地仁義的信心像春天一樣溫暖明麗,填補我們無法安頓的人生秩序。

我們有各自的確信,殊途同歸。

無論信神還是信現實,關鍵在於你信的方式是否符合人類基本的道義,以及你是否足夠堅定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毫不懷疑。如果二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就會是幸福的。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生長在是否有宗教信仰的環境,但是無論如何,「但當察之,不可自入於惡,流於一物。」


是不是民族之幸不知道,這個角度看……至少算宗教之災吧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孔子《論語·雍也》

-----------

宗教的興起

宗教的原始起源,更多的是出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在人類文明史的早期,面對那些對人類生活有著重要影響,但又缺乏合理解釋的自然現象,人類除了出於畏懼之心而加以崇拜外,還需要建立一套救贖體系,通過某種方式反饋並影響「神」的決定。這類崇拜自然力量的原始宗教是幾乎所有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東方農耕文明也不例外(以雷公電母龍王等為代表的氣象諸神)。

然而宗教一旦被設計出來,就不可避免會對社會結構產生影響。巫婆、祭司等壟斷人神溝通,並由於擁有對神的意志的最終解釋權而獲得社會權力。這種現象在中國也屢見不鮮(被西門豹扔進漳河的巫婆,通過扶乩影響嘉靖對嚴嵩信任的藍道行等)。

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部分人類文明發展出多神教。這些神不再是自然力量,而是按照信仰者的形象人格化、偶像化(比如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各種神)。宗教也開始成為文明擴張的一種手段。從本質上來講,宗教是一種意識形態,它和我們熟知的流行於20世紀的各種主義在作用上沒有實質的區別,甚至用人權民主自由包裝起來的「普世價值」也是一樣,都是對內安撫民眾,對外擴張影響力的工具。

在文明成長的意義上,一神教的出現代表了一種更先進的意識形態(玩過文明系列的同學都會知道,要研究一神教必須先發展多神教)。最早的一神教是猶太人創立的猶太教。猶太教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將眾神簡化為一神(上帝),二是保持神的人格化特性,但禁止偶像化。保持人格化是為了方便神與人的交流,而禁止偶像化可以降低神權受到質疑的風險。

然而猶太教並不具備擴張能力,因為猶太教的創立者將猶太教的適用範圍限定在了猶太民族內(上帝的選民)。從猶太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基督教則解除了這個限制,在全盤接受猶太教歷史和教義的基礎上(《舊約》),通過與上帝的《新約》使得所有民族都可以有機會聆聽上帝的福音,得到上帝的救贖。而伊斯蘭教的創立更是讓阿拉伯民族有機會將自己的歷史嫁接到猶太人的歷史上。

相比多神教和那些信奉自然力量(沒有人格化的神)的原始宗教,一神教在對內統一意識形態,對外擴張融合上更具有擴張性。當你征服一個民族後,讓其接受一個沒有具體形象的萬能的造物主,遠比讓他們接受那些和自己民族長相迥異的神明們,並記住他們各自的功能要簡單的多。

---------------

華夏文明的意識形態:血緣擴張和祖先崇拜

然而東方農耕文明卻沒有發展出自己的一神教「意識形態」,反而採用了一種更為「原始」的方式,血緣擴張,即以血緣關係為基礎進行地緣融合。東亞的華夏文明基於精神需求,雖然不可避免地獨立產生或者引進過多種宗教,卻沒有真正產生過神權大於政權的政教合一體系(這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歷史上都出現過,甚至在伊斯蘭世界裡現在還存在,比如伊朗)。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東亞民族和其它民族在地緣結構上的差異。

一個文明對外擴張並試圖同化其它文明或者族群時,必須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基礎。這個基礎可以是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也可以是單純的意識形態。鑒於地中海區域的複雜的地緣結構,各族群之間的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甚至膚色、種群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從意識形態出發,讓對方去信奉和自己相同的神明,成了地緣融合的首選方式。後來的歐洲(基督教)和中東、阿拉伯半島、北非、中亞(伊斯蘭教)的文明也正是伴隨一神教擴張而形成的(阿拉伯人的宗教將波斯人和突厥人同化為穆斯林,但後者甚至和阿拉伯人都不是同一個種群)。

而在東方,東亞大陸擁有的廣闊的沖積平原使得文明擴張的阻力小很多,這也是華夏文明可以以血緣擴張的形式進行文明融合的地緣基礎。從黃土高原上走出的華夏民族,無論是以血緣滲透的方式融合被征服民族,還是讓邊緣民族主動在血緣和文化上對接華夏民族,都要容易很多。 雖然血緣擴張不具有侵略性(甚至排斥邊緣民族的融合),效率也很低下(伊斯蘭教幾百年就覆蓋了中東中亞),但優勢在於穩定。相比於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分裂,華夏文明擁有的向心力使得任何一個政權都要以國家統一作為執政合法性的來源(之一)。

不同於一神教崇拜上帝或者真主,華夏民族崇拜是自己的祖先。這種祖先崇拜看起來似乎沒有「神靈崇拜」那麼『先進』,但卻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我們都為自己的文明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歷史記載而自豪。而華夏族最初開始記錄歷史是出於實際需要。東亞大陸是屬於連成片的穩定的農業區,而農業生產是要靠經驗積累來尋找規律的。比如節氣、水文、氣候變化等等,都需要很多代人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觀察、記錄。由此也穩定了中國這種帶有強烈祖先崇拜色彩的宗法社會結構。對華夏民族來說,祖先為自己留下的這些記錄遠遠比高高在上的「神」有用。而這種社會體系的傳承,使得本來只為農業生產而做的記錄,慢慢轉變為全方位記錄社會變遷,並帶有主觀評判色彩的史書了。

---------------

東方意識形態的優勢和缺陷

說了這麼多,是為了方便我們比較東方無神論文明和一神教文明之間的優勢和缺陷(現在也還有原始宗教和多神教,但都不是主流)。需要說明的一點,無神論並非指中國人排斥神,相反地,中國人對於滿天神佛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因此我們會看到很多廟裡各路神像都其樂融融地擠在一起。只要他們在享受香火的同時,能夠保佑大家的現實利益就好了(也許基督教在完成本土化後,人們也會把上帝的神像供進寺廟的。當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一神教的神是不能偶像化的。不過入鄉隨俗,也不妨有點「中國特色」)。

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華夏文明的意識形態缺點在於不具有侵略性。然而東亞大陸適合農耕文明發展的自然條件使得華夏文明在古典時期基本上就佔據了所有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而東亞的封閉性使得華夏文明的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不受外界的干擾。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天山、阿爾泰山的存在使得『西方』文明無法大規模入侵;而海洋則在古典時期隔絕了任何與大洋彼岸的聯繫。唯一的威脅來自於北方游牧民族和東北漁獵民族(見為什麼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要將陪都定在重慶?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在古典末期,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個外向型的王朝,使得華夏族可以控制大部分邊緣區域(西域,西藏,蒙古高原、東北等),而紅色政權則進一步實現了直接控制(古典時期都是羈縻統治)。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採用不具擴張性的血緣融合,華夏民族依然成功地佔據了世界上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板塊之一(另外兩個是歐洲平原和北美大陸)。缺乏宗教這一「先進」意識形態,並未在地緣擴張上給我們留下太多遺憾。

以血緣為紐帶進行的地緣融合所具有的穩定性是其它意識形態擴張所無法企及的。東亞大陸廣闊的縱深和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燦爛的華夏文明,使得我們的民族無論主動或被動,都能擴張自己的影響力(主動征服邊緣民族,或者被動同化入侵者),並且擁有巨大的向心力。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唯一)擁有幾千年傳承史的文明,也使得華夏族永遠地成為了東亞這塊地緣條件最好的區域的主人。華夏文明能傳承數千年當然也有其它原因,比如表意(象形)文字的使用等。但以血緣為紐帶,以祖先崇拜為形式的「意識形態」是最根本的原因(家天下的思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別,有派別的地方就有爭鬥。即使是信奉同一個神的文明也不例外。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穆斯林分裂為什葉派和遜尼派就是典型的例子。這還只是大的方面的分類,各類教派下的次級教派更是不計其數。相比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史,以及現在中東穆斯林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我們有理由為我們的宗教觀感到幸運。(西方文明的優勢並不是因為基督教,而是海洋文明的崛起、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而當真主和上帝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東方文明這種超脫的宗教觀反而有更多機會去選擇自己的道路。

祖先崇拜似乎沒有一神教「先進」,但也不是像很多西方人理解的那樣沒有「信仰」。只不過我們所信仰的「神」是為延續民族血脈所作出貢獻的每一個人。今天我們祭祀、崇拜我們的祖先,他日我們自己也同樣會在後世子孫中享有同樣的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華夏民族並不是沒有「神」,而是人人皆可成「神」(比如我們會祈求祖宗保佑)。即使是最卑微的一份子,如果能把香火延續下去,他也能夠成為自己家族所供奉的,庇護這個家族的「神」。

------------------


謝邀。

連「漢人」和「宗教信仰」兩個概念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就跑來討論「漢人沒有一個統一的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萬惡之源還是民族之幸?」這跟你對「力」的基本概念都說不清楚,就去討論「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是不是過時了」有什麼區別?

底下的答案看得也是過癮,一個在學界爭執了一百年都沒討論出個結果的問題,怎麼在知乎就有這麼多人能鐵口直斷,輕易就給出定論?如果所有的歷史和哲學問題都能通過這樣二元論的分析來得到共識的話,那全世界的人文學科都解散得了。

問題描述亂糟糟,沒有一句話是經得起推敲的:

常有人說漢人是缺少信仰的民族,我們大多數人不信上帝,不信阿拉,不信佛祖,但是又喜歡臨時抱佛腳,見佛就拜,大家都說中國人就是啥也不信就信錢了。好多人把社會各種問題癥結歸咎到缺乏信仰上,可是真的我們要是有本民族宗教信仰有一個天天需要禮拜讚美的神就能解決問題嗎?這個世界因為信仰不合引發的衝突戰爭還少嗎?我們14億人的國家要是都信個什麼教,那不曉得要分成多少個教派,一碗豆腐腦咸還是甜都能引發南北討論,更何況要是信一個神了,難保中國不得跟中東一樣了,所以,題主想問,沒有統一的大範圍的宗教信仰,當然別跟我提什麼馬教抖機靈,究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幸運還是不幸?

  • 常有人說漢人是缺少信仰的民族?

這個問題在宗教史上有過許多討論。如果按照通常的漢人定義,即將」漢人「等同於「炎黃子孫」,那麼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從傳說中的堯舜禹到史有所據的夏商周,雖然出自不同的血緣祖先,但他們都自稱炎黃後代。所謂「百姓」本是數以百計的氏族部落,但也都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整個國家結成血緣相連的宗法性社會,並按宗法等級制組織起來。宗法性倫理社會的傳統,產生了宗法性的傳統宗教,並在夏商周三代,隨著國家的形成而發展為國家—民族宗教。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有牟鍾鑒教授提出來的「宗法性傳統宗教」,並對其性質、內容和源流做過系統的說明。他指出,我國宗法性宗教是以天神崇拜、祖先崇拜和社稷崇拜為主體,以日月山川等百神崇拜為翼羽,以其他多種鬼神崇拜為補充,形成相對穩固的效社制度、宗廟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它的基本信仰是「敬天法祖」。它沒有獨立的教團,其宗教組織就是國家政權系統和宗族組織系統,天子主祭天,族長家長主祭祖,祭政合一,祭族合一,兼具國家宗教性質和全民性質,故也可以稱為傳統的國家民族宗教。它的崇拜對象大致有天神、地神、人鬼、物靈四大類。它的經常性宗教活動是郊祭天地、宗廟祭祖、壇祭社稷以及連帶祭祀日月星辰和各種神靈。

這個國家民族宗教起源於原始宗教,形成於夏商周三代,完善於漢至隋唐,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帝制垮台為止,其間從未中斷。歷代禮典中的祭典與喪典,吉禮與喪禮,都是這種宗教的史實記載。

  • 我們大多數人不信上帝,不信阿拉,不信佛祖?

題主說完漢人,立馬就穿越回現代了。那我們就說說當今中國的宗教信仰現狀。中國基督教信徒的人數一直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精確的統計,但根據國家官方發布的數據和各大權威調查機構的數據來看,這個數字的範圍可以定位在1500萬~1億。因為家庭教會等非官方教會的存在,這個數字存在波動再正常不過。

中國穆斯林人口的官方數據是2000多萬,2014年的統計數據,全國範圍內經過相關登記的清真寺等伊斯蘭教活動場所有39135座。

佛道教信仰群體的人數比較模糊難以統計,但根據2015年12月份由國家宗教事務局公開的信息來看,在31個省市已公布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中,有佛教33652處,包括漢傳佛教28083處,南傳佛教1716處,藏傳佛教3853處;道教8269處。

注意,以上所有的數據僅限於官方登記場所,不包括鄉野廟觀和家族宗教場所。

  • 大家都說中國人就是啥也不信就信錢了。好多人把社會各種問題癥結歸咎到缺乏信仰上……?

我們國家到底有沒有一個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想?我不知道現在還算不算有,但以前確實是有過的,而且仍然對現在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那就是在漢代被立為「國家哲學」的儒學。

學界對儒學是否是宗教的討論目前為止,還是站在非宗教一面的比較多。新儒家的幾個派別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非常多。但孔子和儒學關於天命以及對表現宗法等級制度的儀禮(禮學)的大力提倡,無疑來源於夏商周的宗法性傳統宗教,但它同時也具有「敬鬼神而遠之」的非宗教性一面。儒學的基本內容是一種人文性的學術理論,是宗法性傳統宗教的人文化。儒家與宗法性都是宗法等級社會的上層建築,但傳統宗教是以宗教觀念和宗教崇拜體制使宗法倫理關係神聖化,而儒學則是以社會倫理學說使之理性化和合理化。在漢代確立「獨尊儒術」之後,國家宗教就始終處在儒學的地位之下,依賴於儒家「神道設教」的理論,而得以繼續存活,在後來的朝代中以儒學為根基而得到制度和理論上的完善發展。雖然經過某些特殊時期的打斷,但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依然內化進我國當前的倫理體系中。

把社會各種問題歸咎到缺乏信仰上的,可以參考一下日本。民主和法治進程的陽痿,和信仰當然有關係,但關係最大的當然是利益嚕。

後面那些無意義的話就不一一拆解了。要對「宗教和中國「這個母題下的諸多小題有所了解,需要同時對西方的各大宗教學理論、國內佔主流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各大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史、當今中國宗教現狀、儒家和新儒家理論、以及基礎的宗教社會學理論都有所涉獵,才能對問題導向有一個模糊的輪廓把握。

當然了,有些人會說,你把發言的門檻搭那麼高,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們在知乎上的公共討論是否還有價值?

當然有。

但我們不能一上來就討論那麼宏大的偽前提假設啊!一個不好的問題怎麼能得到好的回答?

那針對這個糟糕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提問,才更容易得到比較好的回答呢?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把以上問題分成一個個小問題來討論,比如:

中國古代是否有宗教?如果有,這種宗教對當今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相比於有基督教作為傳統倫理核心的一些西方國家,中國社會是否有相應的替代品?

在古代中國的某些時段,是否存在佔據主導地位的宗教信仰?

儒家思想對當今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方面?

伊斯蘭教中國化/基督教中國化/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對倫理建構發生了哪些影響?

……

而討論的起碼前提,絕對不可以是想當然,而應該是入門級的閱讀和合邏輯的思考。這與能力的關係微乎其微,主要還是態度問題。只有這樣,在討論的過程中,參與討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從彼此的知識和見解中有所裨益,而後來者通過閱讀我們留下的討論筆記,或許也能有所啟發。如此才不枉費心思和付出的時間。

希望我們都能保有對知識的敬畏,讓知乎因為這份敬畏而變得更美好一些:)


大大的幸運。

傳統的中國人,在儒釋道之間切換毫無障礙,即使是外來的景教和摩尼,也融入其中。無論是龍王土地還是三清佛祖,都是人們信仰的一部分。門神灶王,山河社稷,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具體到各行各業,還有自己的祖師爺要祭拜。

這樣,信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信仰就是生活。

這是信仰的最高層次,它擺脫了宗教的桎梏,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佛家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驅散了宗教迷霧的信仰,才是真正有益的信仰。

而對於那些雖然信仰同一個神,但是因為祈禱方式、經文解讀、飲食規範、衣著服飾有區別就互相砍殺的宗教信徒,傳統的中國人可以有足夠的底氣對這些宗教的信徒說:

你有你的宗教,我有我的信仰。

———————————————————————————————————————————

幾天沒來看有了這麼多關注,貌似最後一句讓不少人感覺不爽,那就改了吧,中二台詞的殺傷力杠杠的。還有很多人表示,信仰生活化的結果是整體上處於比較低端的泛靈論,「和跳大神的薩滿一個等級」。雖然也可以這麼說,但是不論哲學家把神學上升到什麼樣的哲學高度,普通信眾還是按照那些他們能懂的來理解。另外把宗教上升到哲學的早期神學大家,直白的說「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學院與教會何干?異教徒與XX徒何干?」這樣的結果,是只許神學家談哲學,而不許哲學家談神學。到了普通信眾那裡,就成了「既然神在對我們說話,思考就沒有意義了。」


謝邀。

恕我直言:

題目說漢人無宗教,這不大對吧。

我認為廣義而言,漢人是有宗教的。

確切說,漢人有擴散宗教(個人宗教),缺乏的是制度宗教。

而我認為,有擴散(個人)宗教,而無制度宗教,對漢人,是大幸事。

我們這裡一直有個誤區。彷彿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門教,才算是教。

然而,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經驗種種》里提出:

宗教,分制度宗教個人宗教

制度宗教,就是成型的宗教,有起源,有教義,有神職人員,有各類儀式,有世界觀,等等。我們都熟悉了。現在基督教教堂禮拜之類都如是。

個人宗教,是每個市井老百姓自己心裡的一點小琢磨。

比如,以前殺頭,犯人會說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他是信輪迴轉世的,他算佛教徒或印度教徒嗎?不算。但他是有一點念想的。

老阿婆在家裡拜觀世音菩薩,拜財神,拜灶王爺,拜如來佛祖。他算佛教徒嗎?算神道教徒嗎?不算。但她也有一點念想。

漢人在世俗時候,心裡的那一點念想,無論是拜如來佛也好,拜玉皇大帝也好,念叨好人有好報也好,有一點泛神論的思想。不能算制度宗教,沒那麼嚴謹,但心裡是信一點什麼的。

我姑且這麼定義下:

制度性宗教:宗教具有完整神學理念、人事組織和儀式。

塗爾干認為這才是宗教。我私人認為這是狹義宗教

個人宗教:神學理念、人事組織和儀式擴散到世俗里,與社會制度有密切關係,並且與血緣、地域等團體關係上具有關聯。大多有點泛神論。

我私人認為這是廣義宗教。漢人地區這方面很熱鬧。

制度性宗教,有利於更好地約束教民,有更完整的世界觀。壞處呢?嗯,十字軍東征啦、宗教戰爭啦、異端裁判所啦,大家都懂。

漢人在這方面比較缺乏,所以歷史上,也沒有宗教戰爭和大批祭祀神職人員——放焰口的和尚不算。

因為漢人普遍信個人宗教,比較泛化,沒那麼嚴格,只是隱約有個神仙菩薩、因果報應的樸素思想。所以宗教顯得比較鬆散,但也有其獨特樣式。

比如我外婆生前,我跟她談論《金剛經》,她不肯聽,只是拜觀世音,教導我要說好話,做好事,不要殺生,不然觀世音菩薩要怪罪的。這個聽起來當然不能算宗教,但她心裡有個寄託,平時也與人為善。大家都說她好。

從歷史上看來,信仰制度性宗教,並將之與政治掛鉤的,比較容易出現狂信者和宗教戰爭。

信仰個人宗教,比如我外婆這類,比較容易被一些賣符咒的人騙,有點迷信,但心裡是比較有寄託的。

我覺得,信仰個人宗教,比較容易挨騙,說不定還有點愚昧,但可以心靈安靜。比起制度性宗教歷史上某些戰爭啦、火刑啦什麼的,是要好多了。

至少我沒聽說在中國,有人因為你信土地公公我信觀音菩薩就打起來的。我外婆以前很討厭菜市場一個拜韋陀的老太太,最多也就是背後罵幾句,沒有去把她燒死,或者扔石頭砸死她。

大家都說漢人無信仰,或者信得很迷信。但從結果上來看,某些近乎迷信的個人宗教,確實拯救了許多漢人的心靈,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負面效應,最多便宜了跳大神的、拜白狐仙的。整體而言,算是大幸吧。


關於這個問題,謝靈運做過很好的解釋。他說:「華民易於見理,難於受教;夷人易於受教,難於見理。」

這個理是什麼呢,就是天,地,人之理。生存和生生不息奮發圖強之理。中國人對於那些莫須有虛妄荒誕的宗教彼岸世界,是充滿鄙夷不屑的。

為什麼呢,因為既然是教,那就是崇信某個宗教頭子的一些胡說八道的歪理邪說。中國人,向來只服天只服地只服父母。發明歪理邪說這個口子一開,按照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每個人都可以發明一套歪理邪說,振臂一呼搞出來一套宗教。

中國人為什麼信皇帝呢,因為皇帝就是天道的人間代言人。是人間秩序的象徵,是現實世界的王。王是什麼呢,通天地人者,即為王。

而夷狄民族的那些彼岸世界的宗教神呢,則是出離和超脫現實世界的,它們並不是通達天地人的王,更不是能讓人過上太平日子的皇帝。而是一些胡扯八道的跑到天地人之外的鬼東西。

信這些鬼東西,對現實生活完全沒有好處。所以中國人,向來是歧視這些糊弄人的歪理邪說的。這就是中國人的難以受教。因為這些歪理邪說都不講理。僅靠地獄魔鬼恫嚇和恐怖威脅那一套,對中國人沒有用。還反倒會使中國人笑話。

而夷狄之人則不然。他們的祖先並沒有發明一套基於現實世界的世界觀留給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祖先比較笨,完全理解不了現實世界。那就只能靠天啟宗教這個大大的智力輔助線,來輔助他們完成對現實世界的理解。用一個假設出來的實際上不存在的彼岸世界來詮釋現實世界。

這樣一來,問題就很嚴重了。彼岸世界的那一套,完全沒有道理可講,全是拍腦門胡八扯的思想。一個人只要接受了這些亂七八糟不講理的彼岸世界天啟神學的思想,受了這個教,就絕難再接受現實世界的道理。這就是夷狄的易於受教,難以見理。

作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當然是幸運的。這個幸運有兩點,一方面我們的祖先比蠻夷們的祖先聰明。第二,免於終生的心智蒙蔽,免於一輩子活在愚蠢的天啟幻覺中。

很多人可能又要抬杠了,為什麼中國人的祖先那麼聰明,近現代卻落後於蠻夷了。一方面,是後代變慫了。另一方面,是所謂的文化融合,污染了中國人的文化,拉低了中國人的心智水平。近代的落後挨打,並不是祖先的責任。

器物層面的技術交流不等於文化融合,完全是兩碼事,因為科技和文化根本就不處於同一層。就好比,我們把造紙術傳到西方,並沒有要求他們的人必須同時都接受孔孟之道。很多人總是混為一談,既不理解文化,也不理解科技。它們認為,用了西方發明的電腦,就必須得接受西方的耶穌。這是很遺憾的事,笨。


利益相關:中關村宗教學在讀博士僧,不信教。

我覺得,答案難道不是「不知道」么?幸與不幸,這種模糊的價值判斷,本身就無法回答,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好問題。面對這樣一個從一開始問法就不恰當的問題,各位在這裡言之鑿鑿的,忙活半天為了啥呢?

首先,我反對那個兩千贊的匿名用戶答案。

雖然也可以這麼說,但是不論哲學家把神學上升到什麼樣的哲學高度,普通信眾還是按照那些他們能懂的來理解。另外把宗教上升到哲學的早期神學大家,直白的說「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學院與教會何干?異教徒與XX徒何干?」這樣的結果,是只許神學家談哲學,而不許哲學家談神學。到了普通信眾那裡,就成了「既然神在對我們說話,思考就沒有意義了。」

這個早期神學大家不就是想說Tertullian么?但是他想說的恐怕並不是你想的那樣。他強調的不是以啟示代替理性,而是用理性辯駁理性,並且最終認為理性是有局限性的——理性和啟示是兩個來源,這才是雅典和耶路撒冷何相關的意思。對這句話的誤解就跟濫用「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來表明中世紀不怎麼強調理性一樣,都是不了解context的說法。我並不覺得以今度古就能認為,在那個時期,「平信徒和神學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在彼時,神學家也可以說是民意的代表,譬如,漂洗工彼得的「三聖頌」問題,聶斯托力的「上帝之母」問題。

暫且不說別的,單就「哲學」這個詞,就有個歷史意義上的轉變,古希臘語境的「哲學」和基督教語境下的「哲學」就不一樣。「神學」這個詞是從基督教開始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限定意義。它有了具體的材料,也就是「聖經」(「神的話語」和「有關神的話語」)。然而,基督教也一直認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所談的內容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神學」——「哲學」一詞在彼時更多的意味著一種內在的求知狀態,而不是如今這個學術性的科目——譬如,阿奎那在《神學大全》里就經常引用「哲學家」(專指「亞里士多德」)的話,這是一個極大的尊稱,而不是蔑稱。

(基督教談信仰和理性【fides et ratio】之間的關係,也是大致分兩個時期:教父時期,確立了理性不可或缺的地位;中世紀則是具體探討二者之間的「比例」關係。然而無論在哪個時期,基督教對於理性的重視可見一斑。)

其次,類似於「你有你的宗教,我有我的信仰」這種話。我覺得,可能在這個答主的頭腦中是把宗教和宗教信仰分開了。這種定義似乎頗有把僵化的制度等同於宗教的嫌疑。我不知道理解的對與否。然而這句話在我看來,毛病很大。

個人宗教信仰當然是個人選擇的事情(請注意宗教一詞的意思有「再度選擇」的意思,「信仰的選擇」本身就應當是一個理性的過程),然而有著共同宗教信仰的人們生活在一起,實際上是要處理很多複雜的公共群體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各種信仰共識和規章和條例。它們不僅是外在的、約束的,同時也是內在的、自發的。(如今很多國人把制度性和公共性的東西一定視為是某種固化和僵硬的結果,我覺得這是他們對當下中國現狀【缺乏那種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約束】的應激思考,而不是對過往的歷史的審慎思考。)就算你覺得人民代表大會對你沒有什麼神聖和永恆的意義,但你不要理所應當地就認為基督教大公會議對於基督徒就沒有神聖和永恆的意義,也不要理所應當的認為佛教戒律對於僧人沒有神聖和永恆的意義。這種對「啟示」(revelation)的神聖感和永恆感,對某些答主來說,是全然陌生的。

在我看來,某些答案在使用「信仰和宗教」這兩個詞的時候,意義上更接近塗爾乾的「宗教」和「教會」——塗爾干認為後者當然絕不比前者更重要,可反之亦然。中國人當然不缺乏「制度的宗教」,因為中國人就不缺乏宗教,同時一個宗教的誕生也必然伴隨著一個外在的公共制度的誕生——這些便是中國人的佛教、道教乃至於 @羋十四『答案中提到的「中國傳統的和儒家思想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宗教」。同時必須說明的是,雖然中國人允許擁有多重身份(牟中鑒老師謂之「多元共和」),但並不一定意味著可以存在「某種不顧及某個統一共識的自由」——道教、佛教在世俗倫理上是逐步肯定儒家的思想。故而,儒家知識分子在朝為官,在野則為僧道隱逸,這「外儒內佛/道」說的就是這種統一的狀態。

同樣在一些答案里,我認為「基督教會」的思想統一作用被誇大了。如今的教會當然是一個獨立於其他團體的團體,因此它與其他團體之間是有比較清晰的界限,同時它有著一套十分明確的學說來區別自身和其他團體。很多沒有深入了解過歷史的人會容易把這種「現代宗教之間的界限」帶到對過往歷史的想像當中,由此理所應當地認為,在中世紀或者更早的時候,宗教就是一個固化的、甚至是腐朽的信條體系。然而,在曾經的「基督教王國」中,基督教並不是一種嚴格信仰信條的審查制度——它是一種生活狀態、一套生活方式、一個生活理念。在這種意義上,在我看來,它差不多是中國人一直持守的那種「儒釋道並行但卻有統一意識」的狀態,而不僅僅等同於儒釋道中的任何一家學說。基督教的修院可以等同於寺廟庵觀,那裡其實是制度性和宗教性很強的修行地方(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是「出家」的地方),而民間生活則相對散漫得多,也世俗得多。至於宗教裁判所的相關歷史常識,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不會停留在那種「蓋世太保+集中營」的幻想——把案件交給還算理智的神父,總要比交給狂熱的民眾好的多。在此上,我不覺得 @張佳瑋 說得對。

關於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CATHOLIC ENCYCLOPEDIA: Inquisition

It is to be noted that torture was most cruelly used, where the inquisitors were most exposed to the pressure of civil authority. Frederick II, though always boasting of his zeal for the purity of the Faith, abused both rack and Inquisition to put out of the way his personal enemies. The tragical ruin of the Templars is ascribed to the abuse of torture by Philip the Fair and his henchmen. At Paris, for instance, thirty-six, and at Sens twenty-five, Templars died as the result of torture. Blessed Joan of Arc could not have been sent to the stake as aheretic and a recalcitrant, if her judges had not been tools of English policy. And the excesses of the Spanish Inquisition are largely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its administration civil purposes overshadowed the ecclesiastical. Every reader of the "Cautio criminalis" of the Jesuit FatherFriedrich Spee knows to whose account chiefly must be set down the horrors of the witchcrafttrials.

Most of the punishments that were properly speaking inquisitional were not inhuman, either by their nature or by the manner of their infliction. Most frequently certain good works were ordered, e.g. the building of a church, the visitation of a church, a pilgrimage more or less distant, the offering of a candle or a chalice, participation in a crusade, and the like. Other works partook more of the character of real and to some extent degrading punishments, e.g. fines, whose proceeds were devoted to such public purposes as church-building, road-making, and the like; whipping with rods during religious service; the pillory; the wearing of coloured crosses, and so on.

廢了這麼多話,我只是想指出大家在思維上某些固定模式,這些模式不一定正確,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不過,如果你要問我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大無從下口。至於答案么?我覺得就是「不知道」。


讓我想起來知乎上看到的那個神船教。

二戰時,太平洋一小島土著,看到美軍列隊在平地上走來走去,拿著小片片一盯整天,對著個小盒子滴滴答答。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神船降臨帶來各種好吃的。於是有樣學樣,也拿根竹竿列隊走來走去,扎個耳機發電報,認為這樣能召來神船。

這就是原始部落信仰的邏輯,我跳了個舞,結果沒兩天春天來了,所以春天到來是因為我在跳舞。

於是有些人就覺得西方發達,西方信上帝,所以西方發達一定是因為他們信上帝。西方很先進,所以一神教一定是先進的理論,


沒有宗教信仰不是什麼不幸

沒有信仰才是


更新說明:樓主修改過題目,所以現在看起來有點答不對題。大家湊合看。

終於來到了這種拉黑友盡之話題,認真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做兩點說明:第一,本人普通漢族家庭,不信教,從小所受教育就是自然科學加辯證唯物主義,所以難免帶有立場很難做到100%的客觀。第二,生長於新疆對宗教只了解一點穆斯林一點,對於宗教的觀點都是個人感觀,難免理解有誤,回答中有什麼錯誤,各位包涵。

以下是正文,分三個部分定義講講我對三個概念的理解,從而說明這個問題,也就是神,信仰和世界觀。

第一,先說神。什麼是神?不管信與不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就說我自己,我生長於新疆,有不少穆斯林朋友,讀書時候和穆斯林朋友請教過這個問題。朋友給了我古蘭經里安拉的定義:安拉無形無相,無始無終,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不是原文,大概是這個意思)。說完以後他特別囑咐,安拉不能擬人,伊斯蘭對安拉的定義與其他宗教的神有本質的不同,不是擬人化,也不是三頭六臂,安拉是超自然的存在,人類根本不能理解安拉。他後來想了想說,有點像漢族人說的老天爺。聽他說完,我醍醐灌頂,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神。

在我理解里,神就是這個宇宙里一切真理的集合。他不是超人,不是聖人,應該說不是人,也不是生物,神就是真理,是一切我們已知的未知的,可知的不可知的全部真理的集合。如果有人能理解,並認可這個論點,那麼後面的問題就好回答了。你如何看待神?答:子不語怪力亂神。也就是說,神這種東西是超自然的存在,我不懂,我也沒有可能懂。那麼我就不討論這件事。我認為,中國(漢族)絕大多數人對神的看法就是這樣,也許他沒有清晰的概念,但做法就是這樣:我不懂,我就不提,但我也不強烈抵制,介於信和不信之間,遇廟也拜,但不真信。

第二,說信仰。題主有個論點是不對的,你說中國沒宗教可以,你說中國沒信仰,我萬萬不能同意。信仰一定是宗教嗎?我恰恰覺得,宗教只是一種的信仰。

我們先來定義信仰。什麼是信仰?說白了,信仰就是解決人生從何來,死往何處的終極哲學問題的理論。具體點,信仰回答人一個問題:你什麼活著。基督也好,伊斯蘭也好,他的回答很簡單,人類是神創造的,我們現世的人生只是輪迴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只是神用於考驗的我們時間。你為什麼活著呢?答:贖罪(基督)。答:受苦(佛陀)。答:不用問為什麼只要遵從安拉的指引就好了,安拉自會安排一切(伊斯蘭)。

這就是我眼中的宗教解釋。中國人不信這些,但是中國人信什麼呢?中國人信傳承,信生生不滅,信祖先和後代。對中國人來說,你為什麼活著?因為我要延續我的家族,把我從先輩們哪裡繼承下來的一切都傳遞下去(基因,理想,聲名,家風,財產等等)。可能有人會笑,覺得好low,活著就是為了繁衍後代。但是我要反問,難道這不是一種生物最好的價值觀嗎?難道天國的美夢極樂世界,要比一代代生生不滅地傳承進步發展更高尚嗎?大家從這個角度,在重新去看很多中國人的故事和行為,你會覺得這種信仰比宗教偉大多了。愚公移山,就是信仰傳承的力量能勝過造物主。祖先崇拜和對後代的教養,就是明白生命的傳承和延續(你的生命不只屬於你個人,你還承載著先輩們的聲名思想和目標,同樣一個生命會消亡但是只要他的思想被繼承,他的精神就可以存續)。中國人,從來就不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超自然力量,中國信仰生命本身的力量,相比於神,人類很渺小但並不卑微,我們不必匍匐在神的腳下。所以你問我們為什麼活著?因為我們要把這種力量傳承下去!

我覺得,這比想著死後上天堂要偉大不知道多少倍。當然,有些人能傳承思想,有些人只能繁衍後代,這是人的差別,不是信仰的錯誤。而且,我認為,繁衍後代也沒什麼low的,一樣是傳承,也許你是一個平庸的人,但是你的後代就一定平庸嗎?只要生命生生不息,未來就有希望。我現在還沒見過比這更積極的信仰。當然,我說了,這種觀點有我從小辯證唯物主義先入為主的思維,也有身為漢人對自己文明的自信,可能是有失偏頗,不同信仰的同學輕噴。

最後,我們說說世界觀。有了信仰,人就會由此衍生出一大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比如,中國人重家族,把後代視作自己生命的延續,由此也衍生出很多,現在不合時宜的做法:厚葬,安土重遷,對後代管束太過,迷信前輩的經驗等等。這些我認為是不太好的,因為這些做法沒有領悟到我們信仰的本質:尊重規律,相信生命的力量,但不崇拜生命個體的力量。這是把我們的信仰往另一個極端發展的結果。

但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同於信仰,是可以改造的。所以,中國人這種信仰,衍生出來的世界觀是多種多樣,同時包容性極強的。中國歷史上就很少真的因為信仰爆發戰爭和大規模的衝突(政客拿信仰說事的有,但本質是權利鬥爭,與精神信仰無關)。而中國的這種品質,最容易衍生出務實包容有活力的價值觀,我覺得今天中國的種種成就,與此是相關的。

闡述完這些總結一下。

第一,不同意中國人沒信仰的說法,中國有而且信的很深。

第二,作為理工科人,我從來不信,有什麼東西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德國人嚴謹,但是也死板啊,法國人浪漫,但是不靠譜啊,俄國人頑強,但是粗糙啊,中國人靈活,但是也沒原則啊。這就跟打遊戲一樣,有些天賦是相互排斥的,你是T肯定沒有dps,你是dps那肯定就沒治療。所以,討論信仰的好壞,沒有意義,適應時代適應環境的就是好的。我說中國的信仰好,並不是說沒壞處,缺點一大堆,三天三夜講不完,但是就一點好的對我來說最重要:適應性強,不較真,不認死理,務實講道理。

最後,不管這是中國的幸運還是不幸,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對我的文化很自信,這就夠了,幸運我也沒什麼可高興的,不幸我也不會改投別的信仰。剩下的就讓時間來回答吧。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都想噴,提問之前能不能先去翻翻書,提高一下自己的姿勢水平啊,或者說你們難道提問之前都不善用搜索的嗎?

誰跟你說漢族沒有宗教信仰?還是你覺得只有三大教算宗教信仰?

華夏民族從夏商時期起,就形成各種各樣的宗教崇拜形式,經兩周而至今,這些中華傳統的宗教信仰並沒有消失,而是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漢族是多宗教、多神論信仰,跟狹隘排外的一神教有很大不同,比如西王母、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來佛祖、觀音菩薩、關二爺、媽祖娘娘以及「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這些神明都來自不同的宗教體系、民間信仰體系甚至歷史真人,但都能夠和諧相處,這反映出漢文化的寬容、智慧、溫和開放,比那些只曉得捧一個神仙臭腳的蠻夷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你今天隨便去個村子,都能看到祠堂、寺廟、道觀、教堂香火鼎盛,老百姓供奉的有時候是觀音、有時候是關帝、有時候是灶王爺、有時候是太上老君、有時候是上帝、有時候是媽祖,我記得我們以前開宗教學術研討會,有一個專題叫中國民間信仰專題,有學者提出中國民間有上千種信仰,很多都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所以說誰告訴你我們漢族人沒有信仰?

我們漢族人民只不過在信仰神靈的時候,也懂得用自己的腦子思考,懂得「自助者天助」而已。勤于思考的結果是,漢族人民早就脫離了傻逼兮兮地為了虛無縹緲的神仙自相殘殺的階段(歐洲的蠻夷們直到1648年才搞清楚的事情,我們周朝就懂了)並且明白,頭頂三尺有神明,所以要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武力決定一切,如果掌握武力的人恰好信仰宗教觀念淡薄,衝破一切束縛,對後世影響就是培養出沒什麼宗教概念的一代人。如果掌握武力的是個什麼都信的瘋子,可能所到之處見了瘋子都要頂禮膜拜,人類是一種欺軟怕硬的生物,就那麼回事兒。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