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決定價格還是價值決定價格?

我先認為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在生產能力高的A國,其A產品在國內賣1單位。如果出口至生產能力非常非常弱,並且對該產品需求量很大的國家(如醫藥製品),價格可能是100單位吧。用供求決定價格易於解釋,怎樣用價值決定價格(政治經濟學)解釋?


這事實上是統一利潤率均衡,與供求均衡之爭!價格到底是非單一產品模型上統一利潤率均衡上的變數,還是單一產品模型邏輯上技術關係上的供求均衡上的變數?

先說一下價值規律,再說一下新古典的供求曲線中的價格問題。

價值規律是異質品模型上的邏輯,因代不是代入到供求均衡的邏輯中進行推導,而是代入到資本之間追求更高的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剝削)秩序均衡中進行推導。

對於資本來說低於平均利潤率的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因此資本之間存在著積累式競爭,這就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
完整的價值規律:商品經濟之初,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因供求關係在價值上下波動,以保持統一利潤率均衡;隨著商品社會中資本的不斷積累,使得各種商品生產中的資本有機構成不再相同,這時價格就不再圍繞價值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波動,但總價值=總生產價格,總利潤=總剩餘價值,即總價值量範圍內的一切成交價格都可能,但不可能說你一個月有5000元,又沒有存款,別人又沒給你錢,你能花出6000元來。
說一說價值規律代入的平均利潤率均衡關係的邏輯和舉例子:
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因供求關係在價值上下波動,是把價格當成一種交換比例,而不是什麼數量(供給數量)的比關係或者說供求曲線關係。價格是商品之間的一種交換比例,這種交換比例直接涉及的是資本的利潤率。
如果認為價格是與數量的反比或者供求曲線關係,這種邏輯非常荒唐。比如:某種個種拖拉機與個人電腦都是5000元,但一個的成交量確是十萬台,一個的成交量(供給量)確是一百萬台,價格顯然不是供給的數量反比或者供給與需求的曲線關係,而是代表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這個交換比例直接涉及資本的利潤率,這樣利潤率來可能反過來影響商品的成交數量,顯然成交數量是可以任易的,而價格(交換比例)不會變化,以維持資本足夠的利潤率。

即,資本家的商品如果低於價值尺度的價格進行交換,那麼資本的利潤率可能低於平均利潤率,這樣資本就會縮水,資本家就必須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其它行業的資本家,在下一生產周期資本家可能會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就會壓縮產能(或者不生產這種商品),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夠買利潤率較高的一部分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漲,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當然通緊時的積累時競爭,就是直接壓低工人的工資,而通漲時事實上也是在壓低工人工資提高剝削率,但被與利潤率相關的價格波動所掩蓋。
如:好吃的蘋果與不好吃的蘋果,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同(先忽視資本的有機成分,假設兩者一樣,不然要涉及生產價格的問題,假設兩者不變資本部分相同,也就描述一下價格在價值下波動的時候,生產價格問題初學者難懂)。好吃的達到均衡時賣5元,而不好吃的蘋果,如果起初生產過像好吃的蘋果一樣多,由於供求關係影響,生產不好吃蘋果的資本家會降處理,但這樣生產不好吃蘋果的資本家就會破產或者縮水,那麼在下一周期,蘋果商就不會生產或者不生產那麼多不好吃的蘋果,由於數量減少,最終兩者都是相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交換的,成交價一樣。

(補充說一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完全不同於古典經濟學的勞動決定價格的理論。價值在馬克思看來不是均衡價值,而是「價值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因而它代表的就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從而取代了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實物產品的一個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像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按馬克思的邏輯統統可以批為商品(貨幣)拜物教!)

這樣當平均利潤率趨勢形成後,價格就不圍繞價值波動,而圍繞生產價格波動,只要總價值=總生產價格,總利潤=總剩餘價值,就沒有任何邏輯問題。因為價值不是均衡價格,而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是一個取代了實物代表的財富的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即價值是某種勞動,代表了權力,這樣就不存在《資本論》第三卷否定第一卷,事實上資《資本論》第三卷完成的時間早於第一卷。

————

再說一下新古典供求定義,價格是供給與消費者需要成曲線關係,單一產品模型的邏輯上沒有錯。但是現實中的價格是貨幣格,在轉化成貨幣價格,就存在問題了。一旦涉及一種以上的產品模型立即就出錯。因為新古典的微觀基礎的邏輯中,一個核心命題是(尤其是新古典的教課書上)要素(勞動和資本)收入等於他們的邊際產品。因此,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利潤率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品。資本量的貨幣測量意味著加總完全不同的實物,比如激光如何與蘋果加總在一起,加總在一起代表什麼意思,這致命的悖論先還不說,在加總成統一的貨幣資本過程中(因為現實資本主義是貨幣經濟,一切脫離貨幣,都是脫離資本主義實際的),得到到一個貨幣尺度來統一測量的資本,異質的資本品的數量必須乘以它們的貨幣量,然後再把這些乘積相加得到一個總量。但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量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根據新古典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利息率(或利潤率)由資本的邊際產品決定;為獲得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需要預知資本數量,而實物資本的貨幣量在新古典理論中則被認為等同於預期收益現值的總和。由此,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價值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在這就出現了循環推論,這對新古典是致命的。並且以瓦爾拉斯均衡體系的技術分析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統一利潤率的趨勢,而統一利潤率化的趨勢確是現實觀測。

以致在異質品加總的邏輯悖論上,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以對新劍橋學派的無條件投降告以段落。
而新古典供求理論中供求曲線關係上表述的價格必須乘以資本品的利率才是實際的貨幣價格,也就是說新古典的價格理論一涉及總量或者貨幣時,就立即出錯,因此新古典根基的價格理論只能在單一產品模型中才成立,一旦推及多個產品模型時,對新古典的根基是致命的,換句話說新古典的理論只有在完全非商品化的計劃經濟中才能成立,因為計劃經濟利潤就不重要,不涉及商品交換,但這裡價格還是價格。貨幣還是貨幣么?(註:馬克思到是與資本主義的魔鬼辯護士米塞斯相似,都認為價格、利潤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產物,而新古典學派的社會主義經濟學蘭格確認為價格代表的是技術關係上可供選擇的條件。)

事實上新古典的價格理論也可文宣快餐化的進行反駁,如:假設一個人持有的貨幣量一定時,他在夠買一種商品時,如果這種商品的價格成供求曲線關係,但在夠買另一種商品時,就不能必然推出這種供求曲線關係。也就是說一涉及貨幣或總量關係時,新古典的價格理論立即出錯。

但完全非商品化的計劃經濟中不涉及總量關係,每個人的勞動時間是不確定的,假設他們可以完全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新古典的基礎理論才能成立。


謝邀。為啥總邀請我答經濟問題,我是哲學家啊(僅限自己認為)。

這個問題要看原材料和成本等因素吧,你說的國內1單位國外100單位,我可以理解為如果我需要這個藥品並且我在國外,我可以坐船去一單位的國家治療嗎,因為差價太大了,超過了往返甚至食宿。另外,100單位的國家如果不屬於壟斷,那不可能賣這個價吧,市場會自然調節的,你進的貨賣一百賺99,我就少賺點賣50,肯定有人買我的啊,其他人只要不賣成本價一下,各種價格都有可能吧。

瞎說的不嚴謹,歡迎探討哲學問題


價值跟價格,看似有關係,其實沒有關係,只是大多數時候,二者「碰巧」差不多而已。

決定價格的關係,其實是供給和需求的價格彈性。說得通俗一點,是供給和需求雙方,誰更「急」。

是賣方急著賣?還是買方急著買?

如果賣方急著賣,而買方不急著買,那麼價格就會下降得特別快,遠遠低於商品本身的價值。比如某地桃子今年豐產,但是天氣不好物流不暢拉不出去,眼看著再不賣就要爛掉,所以農民急著賣,價格就極其便宜。

從邊際上看,價格每降低一個單位,賣方賣的迫切程度就低一些,買方買的迫切程度就高一些,所以如果價格越來越低,到最後賣方乾脆就不賣了,買方價格越低就越願意買,因此價格下降得趨勢越來越慢了。

同樣,如果買方急著買,而賣方不急著賣,那麼價格就會上升特別快,遠遠高於商品本身的價值。比如某一年日本海嘯福島核電站泄漏,中國居然有謠言稱吃碘鹽能防輻射,全國一片搶鹽熱潮。買方挺急,以為搶不到就沒有了,賣方不急,鹽這東西又放不壞,才不要急著賣。所以當時一袋1塊錢的鹽最高時漲到10塊也是有的。

同樣從邊際上看,價格每提高一個單位,買方買的迫切程度就低一些,賣方賣的迫切程度就高一些,所以如果價格高到一定程度,買方乾脆不買了,賣方價格越高就越願意賣,因此價格上升的趨勢就越來越慢了。

當然,在價格穩定之前,都有一個預期的因素在起著作用。如果預期價格還要漲,買方就比賣方更急,比如房價很高了,但還是在漲。如果預期價格還要跌,賣方就比買方更急,比如崩盤的股市。但這種勢頭最後都會服從於邊際的規律,漲跌都會有盡頭的。

至於說大多數時候價格「碰巧」跟價值相等或差不多,是因為價格如果高於價值,賣方急於賣,買方不急於買,價格就又被拉回了價值上。如果價格低於價值,買方急於買,賣方不急於賣,價格也就又被拉回了價值上。


請自行參考:勞動價值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到底該如何理解? - 經濟學,價值是由效用決定還是由勞動決定? - 經濟學,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嗎? - 哲學


第一,生產決定需求。如果一國對某產品生產能力相當弱,那該國不可能對該產品有很大的需求;

第二,貨幣價值與生產力正相關。如果該國的生產能力相當弱,那該國100單位的貨幣比另一國1單位的貨幣還不值錢;

第三,買賣雙方,一方是商品供給者另一方是貨幣供給者,一方是貨幣需求者另一方是貨幣供給者。——供給需求總是兩對關係,且是不可分離的。

規律不表示事物本身。供求決定價格,但「某物由其他物所決定」並沒有揭示該物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供求決定價格」並沒有回答「什麼是價格」;

科學的理論是什麼?一個「好」解釋論不一定是「科學」的解釋,更不是最終解釋。


供求決定價格是世界主流經濟學的共識,而價值決定價格是馬克思的經濟學,這種認為物品有一種和價格相分離的價值的觀念是古代一種神學觀點的延續


供求關係決定價格 而價值等因素對價格有影響作用,這是西方經濟學的觀點。

價值決定價格 而供求關係等因素對價格有影響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

這是兩種不同體系對價格的闡述,現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式微了所以主流經濟學家都認同供求決定價格。


靜等下面兩派撕逼,yeah!


一句話就能說明白: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


勞動價值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社會科學理論,直到現在仍然能解釋現代經濟社會的諸多現象,仍然能揭示經濟生活中的諸多秘密。這是因為這個理論的根本基礎是提出了價值是由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的一個論斷,不管當時還是後來出現了什麼樣的新理論,這個基礎觀點是不可動否定的,否定了這個基礎,一切的理論均是空談,扯蛋。但是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都有歷史的局限性,我們後人的任務就是不斷去充實和完善這個理論。

馬老人家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在不同了,現在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自由貿易時代,各個國家的商品除了在自己國家交換,也可以和其他國家交換,各個國家的自然稟賦不同,科技水平不同,生活方式和需求不同,因此分析和研究價值理論更加複雜,再不斷地去對古典、重商、重農什麼經濟理論重複說道,沒什麼意義。

我認為勞動價值論中提到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應該被全球平均勞動時間代替,這樣仍然可以解釋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背景下價值現象。

另外,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是由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決定,全球平均勞動時間由全球勞動生產率決定。不同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是不同的,不同商品的勞動時間不同,價值也不同。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增加財富的根本途徑。也就是說用最少的時間生產出更多的有用的商品,讓人類更加自由生活,不再成為商品的奴隸。


供需決定價值,價格是衡量價值的手段之一。


供求決定價格,需求決定價值。

價值本身就是主觀的,把主觀的東西設立為一種標準,本身就是可笑的。


聽經濟學老師說過 感覺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存在普遍爭論。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認為,價格和價值存在不一致,價格可能會偏離價值,但從長期看是趨向一致的。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價格主要取決於市場對 於商品供給、需求的自動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市場的調節機制外,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機制也會對於價格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但是現在西方經濟學較普遍的觀點是,價格作為邊際產品價值的概念,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反映產品的價值。這些對於價格和價值關係的不同觀點,反映出了不同經濟學說理論根源的區別,因此都有一定的道理。

要討論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要先明確這兩個名稱的內涵。

首先對於價值有很多不同的定義

《新華詞典》價值的定義有兩條:「一、(某事某物的)效用或意義。二、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等等。」仇德輝在《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一文中提出,價值就是實在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化能量的總和(即廣義有序化能量),這樣,從物理學角度所定義的價值概念與從社會學角度所定義的價值概念完全一致,從而為價值理論以及整個社會科學通向自然科學架起了橋樑。

後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將價值定義為:「商品中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

馬政治經濟學下將價格定義為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西方經濟學派認為價格就是市場交易中大家認同的產品或服務的貨幣量,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雙方通過達成交易共同決定商品的價格。通過價格的確定過程保證交易的完成,因此價格是有限產品與服務的配給手段。

目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討論價格和價值之間的關係,目前採用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分配有限產品和服務的手段這一概念,更具有實際意義。

以上 可以看出價值是一個存量或者總量的概念,由於價值是商品中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因此價值具有穩定性。某種產品只要通過人類勞動生產出來,其價值也就相應的確定了。

價格則是一個邊際概念,由市場供求關係確定的商品價格,只能是商品的邊際價值而不是總價值。

因此價值高的商品,可能由於供給量大,價格不高(例如糧食作物的生產過程屬於生產密集型,凝結較多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較高,但是由於供給量大,並且具有明顯的農業生產周期特點,在收穫季節的短時間內供應量迅速增加,其價格一般較低)

相反商品價值低的商品,可能由於供給量小,需求量大,價格可能較高(例如有人通過偶然的機會獲得某種天然寶石,可能並沒有付出多少勞動量,價值較低,但是由於其供給量很小並且有消費者偏好此類寶石,價格可能很高)。

還有那些價格高的商品,可能由於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不多而價值較低;價格低的商品,可能由於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多而價值較高。

最後 其實極端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有價格的商品可能由於沒有凝結必要的人類勞動而沒有價值;有價值的物品可能由於沒有市場需求而沒有價格。

ps 一些轉載了網上的研究生畢業論文 另外後天就要考研了大家加油好好考試


價值決定價格,供求關係也會影響價格!


商品的自然價格由地租,勞動者的工資和廠商的利潤三者之和所決定。地租指的是土地所有者轉讓使用權帶來的生產成本;工資容易理解,即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或者維持勞動狀態付出的成本;利潤是廠商利用其資本(墊付工資與提供生產材料並承擔了風險)應獲得的利潤。利潤與僱傭勞動者的勞動量、難度、所需技術等基本沒有關係,它是投入資本的價值的比例。舉個例子,某時期某地製造業的資本年平均利潤率為10%,A工廠僱傭10名員工,每人1單位工資,B廠僱傭1000名員工,每人1單位工資,單從資本用來支付工資來說,A廠利潤為1單位,B廠為100,實際上他們的勞動都是相似的。另外,人們常將成本中的利潤忽略,那麼這樣看來廠商在以低於或抹去利潤這部分的價格出售後,明顯會帶來損失,因為它可用其他方法運用他的資本獲得利潤。因此利潤是資本家的正當收入,缺少利潤的價格是不恰當的。

需要看到的是上面三個部分的價值是由中間每個部分所可以購買或者支配的勞動量來衡量。

當商品以自然價格賣出時,我們可以認為價值就是該價格。

在不同的行業中以及政策條件下,土地、勞動以及資本的不同用途,使地租、工資和利潤有不同利率。自然狀態下反映為不同行業的自然利率,其通過利潤來影響自然價格。

------------------

供求關係對價格影響

商品賣出的市場價格(名義價格),圍繞自然價格波動,其受到有效需求和供給的影響。當供給小於有效需求時,買方間競爭,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的多少受到稀缺程度和競爭者的富有程度等影響。當有效需求小於供給時,多餘的商品要賣給一些出低價的人,拉低了平均價格。市場價格低於自然價格的程度受到商品剩餘程度以及是否急於脫手等的影響。

任何時候,當商品的供給超過了有效需求,它的自然價格的組成部分中某些低於自然利率。假設是地租,土地使用者不久會減少土地使用;假設是工資,那麼減少僱傭;假如是資本,減少一些投入。進入市場的商品不久後就會滿足有效需求。自然價格中的某些部門也會升回自然利率。 反過來,有效需求超過了供給,廠商會增加某些部分的投入,最後均衡時回到自然利率。這些都是長期的表現。

每當某行業有效需求大量增長時,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發現規律的資本家會對他們的賺錢之道保密。某項技術的發現,某地理要素的利用,自然原因以及壟斷政策,都可能導致以上出現。然而,市場價格可能長時期處於自然價格之上,但很少處於其之下。無論價格的哪個組成部分的所得比自然利率低,利益受到影響的人馬上感受到了損失,立即撤出相應的部分,從而影響供給,最終回到自然利率。

----------------------

關於供求曲線是否決定價格的問題。需求曲線來自於價格-消費曲線,其是收入預算線和不同商品組合的無差異曲線的交點的連線。在勾畫出需求曲線的過程中,我們默認了價格變動要先行與供需數量變動。(懶得畫了... 粘了個課本上的)

同樣供給曲線由價格-生產曲線勾畫,後者是預算線和等成本線的交點的連線,價格先行與產量。因此我不認為供求曲線能直接決定價格,即一些人所說的供給xx數量,需求xx數量,什麼彈性,那麼價格一定是xx。


商品的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但是商品的定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交換和市場一個物品就不能稱為商品。這個前提很重要。


衡量價值的標準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但是現在生產一台電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遠低於蘋果,但是價格卻遠遠高於蘋果。


定義「價值」


價值決定價格,供求也決定價格。前者是本質,價格一定是圍繞著價值波動。而供求只是價值在市場經濟中的一種表象而已,雖說需求一定,供給越多,價格就越低,可是哪個廠商是笨蛋呢,價格越低還越生產?所以廠商明面上是根據供求調整,而實際上使廠商之所以有這種行為的是價值!供求是價值反應到市場里的表象,是經濟規律,兩者都決定價格。


資本。


題主所說的商品處於不同的環境其實就是供求關係的不同。在國際貿易如此發達的今天,相同商品在不同國家價格差異過大一般是不可能的。

商品價格的決定,供求關係和商品價值論都能解釋,但是屬於不同的理論學派。供求關係是西方經濟學派所倡導的,也是世界經濟研究的主流,進一步的研究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商品價值論一般只存在於馬克思的理論中,說的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而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就拿水和鑽石來舉個例子吧。對人類來說,水比鑽石要重要得多,但是在商品價格上,它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上。這種價格的懸殊用供求關係很好解釋。鑽石的需求雖然相對於水來說是很小的,但是鑽石的供給則更小,供不應求,導致了鑽石的高價格。

當用價值來解釋時,一定要理解好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水的程序很簡單,所以水的價值低,價格低。生產鑽石的程序很繁瑣,需要勘探,挖掘,提煉,雕琢,而且還受開採技術的影響,這無疑導致了生產鑽石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很大,所以價值高,價格高。


價格反映價值,但價格是浮動的。

首先,一件商品,它的生產是有付出的。這付出叫成本。若果生產者要賺錢,價格就不能低於成本,否則會虧本。

但是當需要的人多的時候,則商品的需求量就會變大,由於商品存量已經是確定的,就會出現競價,這商品價格就會上升;反之,就會降價。

當需求快被滿足的時候,邊際效益就會下降,這時候,商品價格上升速度就會減慢,直到沒有新的需求時價格不變,再到沒有需求的時候,就會價格下降。

當生產者不只一人時,為了盈利,就會增加生產,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就會相對穩定,進入「需求變大,價格提高,增加生產,需求滿足,價格下降,減少生產,需求變大」的循環。


供求決定價格,需求決定價值。


推薦閱讀:

學經濟學我們應該學些什麼?讀什麼書籍?
你是如何規劃自己的經濟學發展路徑從而達到今天的水平的?
鐵路總公司將預售時間從20天改到60天能得到什麼好處?或者能為消費者帶來什麼利益?
為什麼有的東西沒有價值卻有價格?
在經濟學智庫工作是怎樣的感受?

TAG: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現代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