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是否有以全國為基礎進行建設?

昨天看新聞說中國移動進行全國5G基礎設置建設,突然想到古代中國(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是否進行過類此全國設施建設?像統一文字,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是屬於文學方面的不計算在內。

印象中除了秦皇的車同軌,驛站,京杭大運河等歷史課本上印象深刻外,其他的並沒有想到太多。

請各位不吝賜教,昨晚想的都失眠了~~~~


有個別緻的例子,雖然壓根不算基礎建設,但好歹是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而且也建設了。

那就是明朝全國大力推進城隍廟的建設……………………

為了消除喇嘛教、白蓮教、明教以及各種披著道教佛教皮的稀奇古怪的精靈崇拜及民間信仰的影響,給普通百姓灌輸一些有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東西,我大萌在洪武年間宣布各地營建城隍廟,並提倡忠義為國的城隍崇拜,還給城隍定了爵位和品級。

於是全國各地基本都有了城隍廟,按照大萌朝廷的授意,將近一半以上都是實名的南宋抗元殉國的烈士,譬如北京的城隍就是死在了北京的文天祥。如果很不幸當地沒有著名的南宋抗元烈士(抱歉金朝和西夏的抗元烈士我大萌不承認),那就按照便宜行事原則,對當地老百姓信仰已久的古代忠義人士的「淫祠」予以改造。譬如西安很不幸在南宋抗元時期屬於金朝,所以他們的城隍就只能挑了為朱元璋的偶像劉邦替死的忠義人士紀信。

對城隍廟的建設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清朝我韃子清都繼續學著搞,基本上解決了困擾政府長達幾千年的淫祠影響,給政府在民間信仰方面爭取了發言權。


南朝四百八十寺~


秦直道吧!這算最早的全國性基礎建設了,兩千年前的高速公路,至今仍有大部分路面存留,還能通行,最寬處60米,窄處也有20米。

還有明朝所有城市都修建了城牆,大大小小几千個縣城,府城,還有都城。北京、南京、西安、荊州、平遙、長沙、鳳凰……南京的城牆周長33公里,上面可並列跑6輛汽車。

絕大部分在建國以後拆了,剩下的都是名勝古迹了。


黃河大堤,一條大堤,埋葬了多少人,多少個王朝。


正音書館

不算全國範圍,只在廣東福建兩地。

清雍正設立的,主要是因為閩粵兩地的學子說的方言和蹩腳官話讓雍正帝很受不了,於是設立正音書館推廣官話,還規定不會說官話的讀書人,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一個滿族皇帝居然推廣起漢語普通話,是不是很有趣,這應該是最早的「推普」運動吧。

不過效果有限,畢竟讀書人有限,廣大勞動者本來說什麼話還是接著說。


各地的會館


第一個反應就是始皇帝修馳道


車同軌,書同文


在全國各地建立驛站,建立完整的郵政和官方信息通訊網路,雖然時效性很難保證。


大運河算吧,雖然流域沒有覆蓋全國,但考慮的事兒應該大半個中國了


純粹無厘頭。。想到了魏公公的生祠。。


漢代興建學校算嗎?在中央興辦太學,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驛站……


古代有政府投資建設的驛站、官道


魏忠賢的生祠算不算?

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國子監生陸萬齡上書,稱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因為「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誅東林」。

天啟七年四月,袁崇煥與兵部尚書閻鳴泰上奏,稱頌魏忠賢的功德,並要求在寧遠、前屯兩地為魏忠賢修建生祠。

其後,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且「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黃運泰造生祠迎塑像時,「五拜三稽首」,「率文武將吏列班階下,拜稽首如初」。

不過沒多久魏忠賢倒台,崇禎下令 「即刻拆毀,不準存留別改」。

我們市的老城區有一個由鼓樓改建的魏忠賢生祠,因為地處邊關又很早捲入戰亂,所以還留有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賢銅造像。

縣郊也有一座魏忠賢生祠,供的是魏忠賢石造像。

補一張圖:


治水


洪武大帝修的城牆


大舜,大禹治水開始就算啊


推薦閱讀:

歷史中有哪些沒有把握好「度」(玩脫了)而遭遇慘敗的人或事?
最早中國人的姓氏以封地命名,那麼後來的朝代為什麼不以自己的姓氏作為國名?如李唐王朝以「李」為國名?
明朝內閣制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為什麼標誌著專制主義的腐朽?
契丹人的後代現在生活在哪裡?
匈奴(突厥、契丹,金等)人是否有自己的鐵礦?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