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死亡人數幾十萬。距建國不到一年。那麼多屍體如何處理的?


殲滅敵人,是從政治軍事意義角度講的,而不是從生理角度講的。好比消滅地主階級,不等於把地主都拉去槍斃。如其他答友所言,殲滅的涵義包括肉體上消滅、肉體上致傷使其永久或較長時間內無法參與戰鬥、俘虜等。

三大戰役,殲滅敵人數量巨大,動輒幾十萬,正經在戰場上死傷的人數相對少得多。解放軍三大戰役全部傷亡是25萬左右,實際死亡人數大約10萬多。國民黨的傷亡人數和解放軍相差不大。印象中淮海的碾庄戰鬥,國共雙方的死傷人數差不多。戰鬥打得很艱苦。這說明在戰場焦灼和攻堅階段,雙方的戰場傷亡是很接近的。這也符合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所言,戰鬥相持階段,雙方的傷亡數相比不會太大。失敗一方的最大損失通常出現在崩盤敗退之後。在追擊和潰敗中,失敗一方的傷亡和兵員損失就會急劇上升,雙方的交換比會非常懸殊。就好像守城一方在城未破時,雙方傷亡接近,甚至進攻方損失更大,但是一旦城池被攻破,防守者失去後方依託,那損失就會驟然劇增,如同蛋殼被敲破一般。在二戰蘇德坦克戰中,獲勝的一方通常能夠佔領戰場,本方受傷的坦克車輛都可以拖回維修,而失敗的一方,很多被擊傷或者故障拋錨的坦克都只能放棄了,因此損失就會比勝利一方大得多。

相比較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損失就顯得比較慘重。僅僅陣亡人數就達到11萬以上,超過三大戰役總和。加上傷病、後方遭空襲,後勤運輸中的犧牲,死亡總人數可能達到15萬以上。按照通常1:3的傷亡比,總傷亡人數可能超過60萬,這個代價的確挺大的。

最後是屍體問題。敵方的屍體通常是就地集中掩埋,甚至根本不做處理,任其腐敗,自然消亡。現代戰場上的屍體很多並不完整,不少是以屍塊形式存在。這也是為什麼開戰前,解放軍士兵通常會在自己身體主要部位寫好編號,以便於犧牲後別人撿回自己的某部分對照安葬。我們現在烈士陵園裡有不少就是這樣的墳墓,裡面可能只有一條腿,半個身子之類的。電影裡面那種完整屍體遍野的景象其實是美化後的效果。真實的現代戰場應該是不同完整度的屍體零散遺棄在戰場上,很多人在鋼鐵的傾瀉下化為齏粉,找點殘肢已屬不易。在爭奪激烈的地方,雙方反覆炮擊,屍體要麼隨著掩體炸飛,或者被浮土掩埋。時間稍長一些,也就腐敗分解了。


殲滅不是指肉體消滅,是指消滅對方部隊的序列,也就是說投降的俘虜的都算殲滅,


殲滅幾十萬,實際傷亡國軍不到二十萬,其餘都是俘虜,起義之類的。國共雙方加起來也沒有死十萬人吧


消滅國民黨軍55萬,其中俘虜占絕大多數,而且是邊俘虜邊補充。真正死亡的哪裡有幾十萬這麼多。


同問。

初中歷史課上講解放戰爭,說三大戰役消滅了幾百萬蔣匪兵,我當時就想問:這幾百萬人的家人還好嗎?他們的感受有人關心嗎?


殲滅幾十萬不是殺掉幾十萬


當時解放軍俘虜一個國軍就換個帽子,當解放軍。


留一部分解放軍組織當地老百姓板車拉了 然後挖戰壕一樣的細長坑 在荒地里埋了

聽大人講的


聽老家村裡參戰的老人說過。當時都用大排車裝了,埋在戰場附近的莊稼地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東吳要殺關羽?
關羽是否氣量太小了?
毛澤東說中國君主軍事能力無出李世民右者,朱元璋次之,那麼劉秀呢?昆陽驚才絕艷,掃平群雄,能一爭高下么?
如果讓曹操搭配岳飛,天下能統一嗎?
讀史論英雄,總覺得五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尚武的時代,這時期英雄輩出,李存勖、柴榮,這兩位都是戰功赫赫的皇帝。是否可以比較一下這兩個皇帝的軍事素養與緊隨其後的宋朝趙家兄弟的高下?

TAG:歷史 | 淮海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