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怎樣避免被患者感染?

心理醫生跟患者相處時間久了會不會被帶跑,他們會不會做點什麼使自己避免被感染,或者治療之後對自己消毒殺菌?怎樣自醫?好奇,勿噴無知


寫在前面

題主的用詞顯然沒有「職業病」,因為在大陸地區,沒有「心理醫生」這一官方稱呼,我們通常會將其稱為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別問我二者的區別,搞不清)。

第二我們通常也不稱之為「患者」,而是「來訪者」。因為在精神衛生法中,心理諮詢師不能做心理治療,因此一切帶有醫療色彩的詞語,都可能被誤以為是心理治療。(也別問我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有啥區別,搞不清。)

關於工作強度的邏輯性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不了解心理諮詢的人,經常會擔心的話題,「心理諮詢師天天和變態的人在一塊,自己會不會也變態呢?」

但是我們提前要知道:諮詢師究竟會跟來訪者在一起待多久?

通常,心理諮詢的時間會維持在50分鐘左右,部分諮詢師「給的多」,能到60分鐘。頻率大概是每周一次或兩次,少數諮詢會增加至三次。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來訪者又能夠給諮詢師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也許你會說,諮詢師不可能只接待一名來訪者啊~

是的,成熟的專職諮詢師平均每周會接待15人次左右的來訪者。我們要知道這15人次所帶來的問題,並不一致。換句話說,他們的「歪曲認知」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歪曲認知下,諮詢師如何能夠被影響呢?

索性,堅持自己的好了。

那麼諮詢師不會有負面情緒嗎?

可惜,會的。

很多人誤以為,心理諮詢是「來訪者提問,諮詢師回答」。這種模式在諮詢行業是常見的,諮詢師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工具,協助求助者解決問題。但心理諮詢比較另類,它的工具並非從業者的知識,而是從業者本人。

例如,諮詢師會在和來訪者溝通的時候,體驗自己當下是什麼感覺。有些諮詢師會表達「感覺胸口憋著一團氣」,有些諮詢師會說「覺得自己的臉木了」,有些諮詢師會說「總是想要指出來訪者錯誤的地方」。這些體驗會被諮詢師當做理解來訪者的素材,通過自己的主觀感受,來理解來訪者(或來訪者周圍人)在生活中、衝突中的體驗。這種主觀感受雖然缺乏可實證的機會,但卻經常在心理諮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對了,上述內容,通常被稱為反移情。

怎麼辦?

這就涉及到心理諮詢師個人保養的問題了。

通常心理諮詢師會使用「抽離」技術,來重新看待來訪者和自己的關係。例如在一則心理諮詢中(純屬虛構),諮詢師發現在剛才的5分鐘時間裡,自己不停的在告訴來訪者,考研的重要性,直接去工作是不明智的選擇。在關係中,諮詢師是一名「過來人」,是「引路者」,甚至是「真理」的化身,諮詢師享受這個角色而不自知,他意識里都是「考研正確,工作不正確」的相關信息。

但是諮詢師突然剎車,回顧剛才自己做了些什麼,他發現,自己無法眼看著來訪者做「錯誤」的選擇,而這件事情的對錯,帶有自己強烈的價值觀,他替來訪者做出了重要的決定,從而剝奪了來訪者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同時諮詢師意識到,來訪者周圍人正是用這種方式對待他,所有人都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導致來訪者不知道聽誰的好,進而導致來訪者選擇尋求諮詢師的幫助。諮詢師正在重複來訪者過去體驗到的關係。

這個過程就叫做抽離技術。這種技術,會幫助諮詢師用第三者的視角看待工作,避免自己持續的和來訪者卷在一起。進而諮詢師意識到,原來來訪者的人格中有這樣一種「特殊能力」:他有能力勾引所有人站出來表達他們自己的立場,替別人做主。

抽離技術幫助諮詢師在適當的時候,和來訪者拉開足夠的距離,避免陷入其中。

還怎麼辦?

如果抽離技術不好使怎麼辦?

諮詢師有時候會陷入到無法抽離的情境中。例如(純屬虛構)來訪者跟諮詢師說,我要多耽誤你15分鐘,諮詢師說不行,來訪者說不行也得行,諮詢師說就不行……越說諮詢師感覺自己越憤怒,越說時間剩的越少。哎呀~這諮詢師在這著急難受。最後拖了20分鐘才結束,諮詢師和來訪者感覺都很不好。此時諮詢師發現自己沉浸在憤怒、挫敗、委屈的情緒中出不來,甚至影響了自己下午的心情。

這時候,諮詢師個人出不來,還能看書。閱讀相關專業書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面對自己在工作中的問題。

看書不好使,還能參加同輩督導小組。在一群諮詢師中,表達自己工作中的困難,獲得同行的協助、建議、支持。

還不好使,就可以去約一名更資深的督導,協助自己更好的看待來訪者,解決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

還不好使,諮詢師也許被激發了自己早年的某些負面經歷,這時候可以去找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再不好使,諮詢師還能休假,用半年的假期,調節自己的狀態……

總結

首先,心理諮詢工作本身自帶「防沉迷」技術,讓一名合格的諮詢師,沒那麼容易被影響;

第二,諮詢師並非孤軍奮戰,他背後有一整個團隊支持他更好的走下去;

最後,諮詢師並不把來訪者糟糕的人生經歷看作是垃圾桶,而是理解為聚寶盆。中立的看待生命中的愛恨情仇,也許是諮詢師和來訪者都需要修習的一項技術。

重點!

關注微信公眾號tianjinpsy,閱讀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知識

適合新手諮詢師和心理學愛好者訂閱!

還能預約心理諮詢服務


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病並不是由病原體引發的,所以並不具備生物意義上的傳染性,但由於人都有心理代入的能力,心理疾病帶來的情緒又確實有感染性,這就像我們看悲劇會跟著主角一起哭一樣。所以心理醫生(含諮詢師)確實會有一些操作規範,以防止被來訪者的情緒所感染。以下有四個主要方面:

一、專業訓練,適當共情。

在倫理學習時遇到過一位女諮詢師,在接待一位家庭不幸的中年婦女時深深的被對方所經歷的苦難所感染,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共鳴。但是在情緒極度難受的情況下,她仍然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下一步應該乾的事情是什麼,比如她會在腦子裡形成對自己的一些對話:「我應該告訴她我現在的感受,讓她知道有人能夠理解她」、「我應該儘快用肢體語言安撫對方的情緒」、「我應該給對方足夠的發泄,先讓陪她哭幾分鐘吧」。即使在心裡最難受的時候,她依然會密切注意來訪者的動作、表情,在出現一些可以溝通的機會後立即抓住這些機會將來訪者從情緒裡帶出來。

那種明明眼裡飽含淚水,卻依然溫柔理性地告訴來訪者現在有哪些辦法可以幫助對方的姿態真是讓我深深折服。這種臨場反應是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出現的條件反射,有點像拳擊手會刻意訓練自己的眼睛,在對手拳頭打過來時專心盯住對手的拳頭而不是閉眼睛。

二、篩選來訪者。

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時有契合性的,並不是所有的來訪者都可以接受。曾經在案例里見過婚姻破裂的女諮詢師在接待丈夫出軌的來訪者時,哭得比來訪者還厲害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來訪者的問題本身也是困擾諮詢師的問題,那諮詢師最好就不要提供服務,應立即將來訪者轉介給別的諮詢師。

三、時間隔離,避免雙重關係。

心理諮詢有需要嚴格的時間限制,所有諮詢服務盡量只在約定好的時間內進行。最忌諱的是諮詢師愛心泛濫,給了來訪者私人電話和微信,然後又不告訴對方諮詢原則,結果隨時隨地都要面對來訪者的傾述。這種毫無保護的交流會讓諮詢師隨時面對極大的精神壓力,同時還會面臨信息過載的問題,最後與來訪者一起精疲力盡,被拖進來訪者的負面情緒中。在案例學習中見過因不斷被來訪者傾述,最終情緒爆炸的情況,諮詢師對來訪者大吼:「全世界不是只有你這麼痛苦!這麼點事情反覆說,你煩不煩啊!」如果來訪者正好是一個情緒崩潰的人,當覺得被唯一可以理解的人拋棄時,甚至可能導致其自殺,一旦發生這種事情,諮詢師的職業生涯也就完蛋了。

而在諮詢進行期間以及結束後很長時間內,諮詢師都不可以和來訪者建立諮詢關係以外的任何關係。因為一旦突破了諮詢關係,那在時空上就沒有辦法做到完全阻隔,來訪者有可能會對諮詢師產生依賴情緒,造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而人對朋友、愛人的關注度又天然很高,這樣當來訪者發生情緒問題後,諮詢師也會更容易被拉進去出不來,這對雙方都不是好事。

四、定期督導。

心理諮詢在很多時候是一種擴充視野的作用。督導師也就是心理諮詢師的諮詢師,負責幫助諮詢師擴展視野、查找問題,讓諮詢師不要感覺很無助。比如一旦諮詢師開始出現「完了,這個來訪者我幫不了」的想法,就很容易因過於焦慮來訪者的困境而被拖進來訪者的絕望情緒中,這時督導師就可以進行干預,告訴諮詢師還可以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同時也幫助諮詢師自省,看看是否是諮詢師自身的一些心理創傷導致了諮詢受阻。就比如之前說的那個婚姻危機中的女諮詢師,當她自己都在面對婚姻困境時,是沒有辦法很好地為陷入同樣問題的來訪者提供諮詢的,她首先應該找別的督導師或者諮詢師先解決掉自己的問題。


」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工作會不會被「感染」(我們更多稱之為「捲入」),肯定會的。

比如來訪者是一個壓抑的人,但是壓抑的東西是有許多能量的,諸如憤怒呀委屈呀,這些東西諮詢師會「接收」到,於是「敏感的」諮詢師會做來訪者的夢,會為來訪者流淚,會生氣等等。

怎麼才能不影響工作?

1.諮詢師每天可以接待的來訪者是有限的。一次50分鐘左右,五六個真的可以了。不然精力跟不上,用腦也會比較多。

2.諮詢師自己的生命經歷,影響對來訪者的感知。於是諮詢師要自我分析和體驗。也就是把用在來訪者身上的那些方式,自己都要先去經歷一遍。(至少一兩年,多則三五七八年)

3.諮詢中的工作。大家可以看到的是來訪者和諮詢師兩個人。說的簡單點,這裡我們把實體諮詢師稱為A。諮詢師大腦里有個後台「總控制台」,後台運作,根據諮詢師眼睛看到的,身體感受到的,耳朵聽到的等信息,做出多個判斷和多個假設,將假設給A,讓A打前鋒去探測來訪者屬於哪個,再根據收集的信息,後台調整假設(不同的假設將決定工作進展的方向,假設會有很多,且多變,因為人是變化的,最終整合成有效的)。後台放出一隻「懸浮眼(我們戲稱第三隻眼)」,觀察著A和來訪者的互動,「懸浮眼」收集到的信息給後台,後台整合判斷A是不是「不行了」(就是被影響了/參與了/合謀了/偏離了方向等等),A不行了,後台把A撤回,換B上……(其實就是後台發出信號,諮詢師調整自己)

後台的信息來自諮詢師的專業訓練,身體感受(僵硬,麻木,暈等),情緒感受(恐懼,悲傷,煩躁等),邏輯分析,諮詢經驗……

(就像上課時看小說,一邊全神貫注看,一邊小心翼翼提防老師。有時候注意不到,有同學提醒。也有失手的時候。)

4.諮詢結束了。諮詢師要寫報告。那50分鐘要再次回放一遍,那些諮詢師印象深刻的感受什麼的,可以拿出來再看,復盤。有時候沒那麼快被想明白的,諮詢師身體/夢/感受/眼淚會協助。

諮詢師做了夢一般都會分析自己的夢,分析的程度深淺不同。

5.找督導師。一個人再有能力也不是全能的,諮詢師一樣。身在其中,必有盲點。這時候,需要藉助另一個「大腦」來幫助我們,既能指點迷津,又能倒一倒自己身上的東西。

諮詢室內,諮詢師唯一的工具是「自己」,諮詢師的大腦,身體,感受。而這些,要經過反覆的學習,訓練,體驗。


謝邀,非心理醫生,越俎代庖強答。

首先最重要的原則是,諮詢師和來訪者要建立良好咨訪關係。建立良好咨訪關係這話說起來簡單,很多人只看到了良好,以為和來訪者拉近距離即可,卻看不到咨訪兩字。

諮詢師和來訪者不是朋友,關係僅僅為提供專業服務和接受專業服務的關係。朋友之間會分享喜悅,也會分享苦惱。來訪者常常,也應當和諮詢師傾訴負性事件,但諮詢師不應當把這個傾訴過程理解成朋友間分享各自生活。

無論哪種治療取向,都要求諮詢師識別負性情緒的來源,並發現其中不合理的成分,進而幫助來訪者用某種方式學會避開這種不合理的思維/處事方式。

若諮詢師在過程中過分地沉浸在所謂共情中,不能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來訪者的經歷和情緒,此時諮詢師就被捲入到來訪者的生活當中,咨訪關係就會變得複雜化,這在任何治療取向中都是大忌。

其次,諮詢師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三觀,需要能夠解釋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成為諮詢師以前,自己應當能積極地體驗到自己的情緒,並能夠識別當前情緒的來源。

在工作過程中,若來訪者有足夠感染力,諮詢師很容易體驗到相同情緒,但同時諮詢師需及時識別到,所體驗的來訪者分享的喜悅並非是因為諮詢師自己有了什麼意外的收穫,所體驗的來訪者分享的悲傷也並非是因為諮詢師自己遇到了什麼挫折。

當然,諮詢師很自然地會有因咨訪關係本身所導致的情緒,比如來訪者獲得了明顯的進步,諮詢師自然會為自己和來訪者而高興、自豪,而若來訪者對諮詢過程非常不滿,咨訪關係最終破裂,諮詢師失落之餘自然要反省自己的業務能力。當然,還有更多的時候,是對咨訪關係單純的無可奈何。這些並不是來自來訪者的感染,而是諮詢師的生活本身。

最後,給出一個例子及個人的見解。

來訪者一人承擔一家三口的經濟壓力,工作辛苦,為了能早日晉陞而常常出差,常常連著一兩個禮拜不在家中,即便回到家裡也沒有精力給兒子輔導功課,妻子罵他要錢錢沒有,要人人沒有,來訪者認為,他既不是個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並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精力缺乏的狀態。

撇開對來訪者的干預,單論諮詢師,在這個例子當中,隨便一個人看到這個例子,都能非常容易地就體會到來訪者的絕望,來訪者的絕望中,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常現實的:來訪者確確實實遇到了換做是誰都很難高興得起來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來訪者的生活環境有一個明顯的改變,比如從一線城市遷到不需要還房貸的三線城市,比如妻子找到一份適當的工作,甚至比如離婚,否則來訪者的處境很難得到改善,無論接受了諮詢師多麼成功的干預。於是便有另一個來自於諮詢本身的絕望:單靠諮詢並不能讓他走出困境。

諮詢師需要識別出來自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所產生的絕望(這是諮詢師唯一的落腳點),由於來訪者自身的現實原因導致的絕望,以及來自於諮詢預期的絕望。前兩者是來訪者自身的情緒,來訪者是真實地因為自己而痛苦的,諮詢師應當明白,諮詢師與來訪者單純的咨訪關係,使得諮詢師沒有理由因此而痛苦。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他自己沒那麼高收入,幹嘛要養三口人?他養不起家人,家庭關係有問題,和你諮詢師有什麼關係呢?

但第三點,是因為諮詢本身的局限性所導致的痛苦,是來自於咨訪關係本身的,對諮詢師而言也是真實的痛苦,諮詢師因此而絕望是完全合理而自然的。即便是醫生往往也因為手術台上拉不回一個大出血病人而懷疑自己,因為無知家屬三番五次拒絕治療而在眼睜睜看著原位癌發展到全身轉移後懷疑這個社會,因為急診手術拉回來一個瀕死病人,但家屬不理解而大罵醫生勢利貪財做無謂手術。能怎麼辦呢?人生就是這樣的啊。

若諮詢師反倒對自己能力有限無動於衷,覺得「沒救了就這樣吧」而心安理得,這樣的諮詢師才是真正有問題。


和患者建立的關係只停留在諮詢時間及只為諮詢關係,「適當」共情。

(絕對不能是電視劇里演的什麼諮詢師愛上來訪者等)

找督導。

(這也是我學了心理諮詢之後才知道原來還有這種存在,我把它簡單理解為諮詢師的諮詢師。)


有人說做心理諮詢師必須要會「遺忘」,不然把別人的事情堆在自己心裡肯定會出問題的


心理疾病怎麼會傳染呢??兄dei


保持設置 控制反移情


推薦閱讀:

我想讓自己變成神經病,我這是已經神經了嗎?
如何看待「楊永信的戒網學校仍然存在」一事?
單身二十幾年,恐懼戀愛是不是一種病?
如何判斷自己的抑鬱程度?
為什麼我生活得這麼好,還是得了心理疾病?

TAG:心理治療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