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九龍柱傳說到底是真是假?

我反正是不信,網上也沒有正經點兒的說法,求知情人士說說。

上海延安路高架龍柱


首先,延安高架龍柱一根柱子支撐四層高架,這是極其少見的設計,可以留心看看其他高架在立交位置一根柱子支撐四層高架的現象有沒有?真的不多見,這個屬於被場地限制的無奈,荷載極大,必須做粗,這是為什麼那麼粗。

其次,為什麼難打?

那塊場地原來是杜月笙公館,原來的地下有很多杜月笙公館的木樁,相當於已經做過一次地基處理,所以地質情況比起其他地段更加複雜,承載力更高,要突破這一段含樁土層花費了相當的力氣。同時過大的荷載導致必須密布樁,更增加了難度。最後打下去靠的是挖掉一部分樁位上土,等同於今天打樁在場地周圍開鑽的應力釋放孔,同時用了一部分鋼管樁(擠土效應弱,容易進去),最後終於打下去了。

最後為什麼要裝飾?這麼大一根柱子杵在路中間,不裝點標誌物撞了怎麼辦!這麼大一根柱子放在這裡在那個時候來看真的是醜死了,不裝飾一下不行啊~

為什麼要裝飾龍?我不知道咯~設計者的說法是——高架就是龍嘛~


都市傳說罷了,不知道闢謠多少次,想知道詳細看這裡。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OTQ0MDIwMQ%3D%3Dappmsgid=10020100itemidx=1sign=5df59c1a0da083aa5ed2dd2db425a908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延安路高架龍之柱真有玄機? 民間說法:相信"驅龍"[圖]

2015-4-20 08:30:3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毛錦偉 選稿:實習生劉輝

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交會處的龍之柱。

問:申城的高架立柱中,有一條「九龍柱」赫赫有名,說的就是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交叉處的那根立柱。和其他柱子不同的是,這根立柱特別粗壯,柱子通身包裹不鏽鋼和銅製的龍紋雕塑,金燦燦,特別耀眼。每次駕車經過此處時,總有人向我提起它的「神秘傳說」。大意是,當年建高架時,這裡的樁打不下去,說下面是「龍脈」;後來只能請高僧前來「驅龍」,才得以成功。柱子包上龍飾,正是為了「壓陣」。末了,還加上一句「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說得繪聲繪色、神乎其神,但我心中始終覺得這個說法不可信。這個疑問在我心中已存在多時,請問這根高架柱子為何妝以龍飾?(市民肖女士)

民間說法

市民石先生:

相信「驅龍」之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上海高架道路建設緊鑼密鼓。繼內環線建成並通車後,貫穿市區的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先後上馬,形成貫穿上海市東西南北中的「申」字格局。沒料到,當工程進行到關鍵的東西南北高架路交會點時,作為支撐主柱的基礎地樁怎麼也打不下去。

工程暫時停頓。不知怎的,一種說法在私下裡悄悄傳開:會不會是風水龍脈方面的問題?要不要請風水先生來看看呢?這種說法出現,立即受到工程技術專家的反對。於是,項目指揮部廣邀參與工程的市政設計院、上海城建設計院、上海市政和隧道等工程公司各路技術精英,彙集到這裡啃硬骨頭。可技術精英們各顯神通之後,打不進的地樁依然打不進。就是勉強打進一部分,也遠遠不符合設計的標準和工程的要求。

於是,先前的求神拜佛的說法又悄悄地在工地傳播。時間不等人,有招好過無招,何況試一試,即使不成也沒有什麼大的傷害。後來就請了上海的一位法師。

法師做完法事,樁就打進了,據說因為道破天機,法師回到寺廟,不多日無疾而圓寂。柱子上隨後圍上了白鋼並裝上了龍形紋飾,作為對佑助打樁成功的神明的祈敬。

這個說法,我聽很多人講起過,上海人也對此津津樂道。我想,多少總是有那麼回事的。

權威解答

全國勞模、造橋專家張耿耿:

樁是我帶隊打下去的

這根高架立柱的故事在上海人中很是流行。但作為當事人之一,我想告訴大家,「做法事」一說純屬無稽之談。

1993年下半年,成都路高架項目開始動工建設。成都路高架與延安路高架交會處這一標段,由隧道建築公司承建,而我所在的上海市政一公司,則負責承建北面的跨蘇州河標段。

交會處的這根立柱,由於上方要支撐起兩條高架,共四層路面,又是申城高架「申」字中心的主立柱,可以說是頂樑柱,技術上要求非常高。按照設計,這根主立柱直徑5米,在地下需要打36根鋼管柱。每根鋼管柱直徑90厘米,長為64米。按照施工要求,這批樁基要打到地下60多米深處。

但是,當時承建方找來的打樁施工隊伍,只擅長建築物打樁,對於如此密集的立柱打樁沒有經驗。在施工方案、施工技術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於是,這支打樁施工隊第一批打6根樁時,就遇到了地質的堅硬層面,無論怎麼打,就是打不下去的情況。有的樁只能打到10多米,最深的也只能打到41米,沒有一根達到設計標準。

施工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承建方要求上海市政設計院更改設計,但遭到了設計院的拒絕。而此時,同在北段施工跨蘇州河標段的我們上海市政一公司,已將98根同樣粗的樁打入地下。設計院向我們求助,在成都路高架建設指揮部的協調下,交會處立柱的打樁工程,轉由我們來負責建設。

我帶著隊伍,在施工時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用8噸重鎚打樁;二是打樁時不間斷地灌水,起潤滑作用;三是連續18小時捶打,保證樁柱連續深入。變更施工方案後,僅用了一個月零5天的時間,我們便將36根樁子全部打入。完成了成都路高架的節點施工,確保順利通車。

可見,樁子最終打入,靠的是科學的現代化建設技術,而非風水玄學。

雕塑家、曾任上海油畫雕塑院副院長趙志榮

龍紋雕塑只是裝飾

成都路延安路高架五層立交中心柱上的雕塑,是我的作品。而之所以選擇龍作為題材,這也完全是我的創意,絕非是為了「鎮風水」。

當年,成都路延安路高架立交是上海自己設計的。相比請天津設計的共和新路中山北路立交方案,我們設計的這個定向式立交佔地面積小,一根主立柱配合四面4根「T墩」,撐起如此多層次的立交:成都路高架在第五層,延安路高架在第二層,連通兩條高架的左轉匝道橋分別位於三四層,較好解決了中心城區佔地的問題。但相應的代價,就是這根中心柱特別粗,它被設計成直徑5米、高度32米、樁基長度62米的「巨無霸」。

也正是因為這根柱子太過粗大,一方面在開闊的路口不甚美觀,另一方面也可能給駕駛員帶來視覺阻礙,影響行車安全。因此在立柱建設的同時,對立柱的裝飾也提上了議事日程,使之成了上海高架道路中唯一被裝飾的立柱。

當時的建設單位隧道建築公司非常欣賞我為延安路隧道出風口處設計的大型浮雕,認為非常壯觀、氣派。因此,建設單位找到我,將裝飾成都路高架大立柱的任務交到我的手上。

在設計立柱裝飾雕塑時,沒有人給我設定過條條框框。我每天只要有空,就到施工的地方去感受。突然一天來了靈感:這條高架,不就是上海的一條巨龍,日夜不停地運轉嗎?於是,我將這個創意作品命名為「龍騰萬里·日月同輝」。

由於柱子高達30多米,且中間的高架道路相互交錯,因此在設計、建造浮雕時,我先設計了平面圖,再將它「捲起來」包裹在柱子上。並且,我並不喜歡明清的那種張牙舞爪的龍形象,在翻閱了大量古代青銅器的資料後,我借鑒了春秋時期青銅器上龍的形象,比較古樸。其實,若是仔細觀察,柱子上遠不止9條龍,大大小小有很多條;此外還有鳳、日月等其他元素。

設計、施工花了近10個月的時間,雕塑揭幕後,各種傳言這才出來了。我選擇龍,只是因為這根柱子在上海高架最重要的位置,又托著這麼沉重的東西。老百姓的傳言,有著聯想的成分,或者出於獵奇的心理。但總之,都是「民間戲言」,沒有事實根據的。



以前某網站也有這傳聞,當時我是斑竹,看到一個用戶氣氛的說自己叔叔就是當年設計的參與者,他親自求證被告知毫無關係。另,寫這事的人應該現在從事傳銷事業,為何?現在傳銷的有一種,就是把人帶出來,到當地有名的建築那,說這個寓意什麼那個寓意什麼,這不就是這人的同類么


魔都七大不思議事件之一,龍紋柱殺人事件

名偵探之孫vs死神小學生


你知道都市傳說這破東西嗎


淺學!


我先聲明今天是一時興起,查了下本人所在地溫州瑞安三都嶺隧道(其他看百度多餘搜索),之後看到有人說瑞安飛雲江大橋,感覺介紹內容有點有點翻版上海高架建設中的事,畢竟我是不知道上海九龍柱的所在,本人在03年非典的時候在上海進修某行業函授,聽聞教師提到風水及九龍柱,一直有疑問,雖然有點玄學,但是另一個導師也從科學的角度去解析過此事,因為時間過得比較久了,大概意思我說下,我覺得當初老師說的也是很有科學性的,我就以我的方式說下吧,第一:地殼應該每天都在變化吧,我不懂科學,但是我覺得這個肯定不用質疑,然後越接近地球核心,變化肯定會越大,包括這個柱子的深度和直徑也是比較大,假設地殼的速度超過我們打樁的速度和力度,會不會造成打不進去的原因呢,再說一下為什麼能打進去吧,地殼的速度不是一個均速,可能也有時間差,就因為持續的長時間而打進去,然後就。。。。。這個就是我當時的導師告訴我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事情,雖然我一直堅信那個迷信的說話,但是科學都能解釋出來了,不知道你們會怎麼想,這個話題對我來說是十幾年前的事了,但是三都嶺的事我覺得也有很多客觀的原因在的,我只是想說迷信,科學我是一半一半,不然盜墓筆記,鬼吹燈這麼會有人看,最後說下,大家開車不要亂打遠關燈,另外沒急事就避讓下,吃不了虧的,家人都想你安安全全回去,不是想你30分鐘的路。。20分鐘開到來表達的。。。有點喝多了,但是在自己家。。。


推薦閱讀:

南極科考站為什麼都是集裝箱一樣的房子而不是修封閉式的鋼筋水泥房子?
正榮地產總部運營崗(上海)和遠洋地產第三事業部土建崗(武漢)offer哪個好些?
阿爾瓦羅·西扎是如何學習建築的?
為什麼中國的商品房大多窗都那麼小?
上海是沖積平原,為什麼陸家嘴能屹立那麼多頂級高樓而沒有沉降問題?

TAG:上海 | 文化 | 建築 | 闢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