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保護文化多樣性一直都是作為「正確意識」在教育中傳遞。但是我很奇怪這樣做的必要性。特別是看到相當多人的把保護多樣性當作(極端)民族主義的保護色。文化的差異似乎造就諸多的災難,民族矛盾在千年戰亂中扮演了重要因素。文化的統一難道不能避免這種矛盾么?我們現在所認同的文化多樣性難道不是地球村理想的絆腳石么?一種幾百個人所用的語言,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技藝,它會帶來什麼?它值得我們長久為之而堅持嗎?文化這東西,如果不能再普及,那塞進博物館的意義有多大呢?
文化多樣性的問題,講得十分含糊。中學政治教材(其實也就是政府、黨的文件)是這樣說的:
1.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
講了跟沒講一樣。
其實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憑什麼你可以有我不能有?憑什麼要我按照你那套?
用理性分析能得出,在當今世界假如只有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可以大大地減少矛盾,促進和諧的。
但是感性認知卻截然相反。面對自己的方言被打壓,我們義憤填膺;當年滿清入關強迫漢人剃髮,許多漢人寧死不屈。
如果把文化物化了,那麼文化多樣性就跟保障每個人的私有財產一樣的道理。
謝邀!
時間不夠,先簡單粗暴地回答:
自然界里不同物種之間因為食物鏈等各種自然原因,也有很多「災難」發生,比如灰太狼就老想吃喜洋洋,土狼總垂涎小辛巴和娜娜。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靠的正是這種矛盾的驅動。--文化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我個人覺得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多樣人類對於自身發展可能性的探索。人類能否找到一條絕對正確的思想,絕對正確的方式,絕對正確的準則去引導人類走向絕對正確的未來呢。有沒有這樣一條絕對正確的路呢。應該目前人類還在尋找,而尋找它的方式大概自古只有一個,就是嘗試每一個可能的道路,讓未來去檢驗它。於是無數的文明發展又沒落,直到如今。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並不能認為消逝的文化都是糟粕,它們的消逝充滿了偶然性。換句話說,並不是文化自身的不正確導致其滅亡。另外第二點,即使它們的消逝是出於自身的缺陷,也不代表它們在當今的時代沒有可取之處。所以需要儘可能的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如果文化是單一的,我們一旦走近了死胡同就完蛋了。其實感覺和物種的多樣性有異曲同工之妙,更多的物種,生態更穩定,更多的文化,人類能走的更遠。
個人趨向於認為,目前的「文化多樣性」這種東西終將消逝,而且是科學技術發展、時空拉近、文化交融、人類更加自由後的必然後果。即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各國也都在強調保護,全世界現存的文化除了極少部分能得以傳承並趨於一體,其餘都將淹沒在歷史大潮中,就算做出再多努力也是螳臂當車、逆勢而行。
上面有個答主說文化是一種資源,我十分贊同。但我認為它是「可再生」的資源。「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不同時代會發展出不同的文化。
或許,到了某些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時代,會發展出「腦內學習晶元植入紀念日」、「單人數據挖掘大比拼」這類的活動以及「機器人不得在公共場所裸露出自己的電路板否則是一種不尊重」、「外出旅行的人一定要帶上毛巾」之類的習俗呢。
這和個人好惡無關,只能算一種中立的預測吧。多樣性的最大價值就在於——「試錯」、「可能性」。而這恰恰要求通過在不同文化、文明間的自然發展和競爭中才能體現,它必須像河流一樣奔騰起來才有價值。而現在的一些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卻是對歷史上已經形成的一些死水潭的保護。
要保護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產物」。
私以為,我們是被文化包裝過的產物,難以突破包裝紙的約束;越來越缺乏敏銳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有對自己清醒認識的能力。打個比方,在沒見過之前想像洋人的臉會是什麼樣子,在沒見過之前想像美人的臉該是什麼樣子。
不討論傳承,就說說保存的意義好了:或許每一種文化都是一種發展的可能吧。雖然會逐漸不適應時代發展,但是何不保留下來,作為記憶也好,作為深入探索的渠道也好,誰知道許多年以後再來看每一種文化又有什麼新的腦洞呢(搬運一點別人的觀點,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一搞基督教就變味?
※俄羅斯初期奉行親西方的策略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曾經引領世界的伊斯蘭文明為什麼會被西方文明逆襲?
※為什麼西方世界沒有如同漢語一樣擁有許多相互有顯著區別的方言?
※古埃及文明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