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漢語熱的現象,還是國內媒體自吹自擂?

現在是真有漢語熱這個現象還是官方炒作的呢?真的是要使孔子學院遍地開花才滿意么?哪國最熱漢語呢?漢語熱真的能匹配中國經濟的「熱」么?

核心疑問是我並不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但國內媒體又說有漢語熱這個現象,是真的熱還是假的呢?按理說經濟不被大眾看好,文化也不會被大眾捧熱啊。


我不了解國內媒體說了些什麼,歌德學院也是遍地開花,從沒看到德國媒體有啥過激反應。

目前我遇到的學中文的歐洲人(日常生活中,孔子學院活動之類的不算進來),還是兩隻手就能數過來,但是,幾年前也許一個都遇不到。

偶爾在德國報紙上看到中國承擔了某某工程,偶爾有德國人對我說,中國什麼都造/中國越來越發展了/中國要把全世界買下來了,對於最後這個我一般很無奈的解釋一番。

中國開始進入國際視野了,中國開始讓外國人看到機遇了,僅此而已,不要誇大,也不要抹煞。

提問者說到「不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我多說一句,往外看一圈,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問題,希臘義大利葡萄牙不說了(我還沒碰到一個說自己國家好話的義大利),奧朗德正在加速法國破產,就連德國再過幾年也要支付不出人民的養老金了......世界人民在一片衰退之中找機遇,看上中國也不足為奇。有位法國朋友對我說:至少,中國的父母可以看到孩子們比他們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


我們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

我所在的大學位於美國,是一所公立大學,本市華人比例在1-2%。本科生每屆五千人左右。

以下是2013年秋季學期,各個語言入門課程(beginning:level 1)的學生人數:

中文:192+50(course for Chinese-inheritage speakers)

法語:142

德語:106

日語:149

韓語:97+66(course for Korean-inheritage speakers)

西班牙語:186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西班牙語明顯供不應求、和為華裔學生設計的漢語入門課程有一點供小於求之外,其他語言課幾乎都有一定的空位,並且語言課程均提供較多的上課時間可供選擇,所以這個數據應該還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此外,華裔可能會比其他族裔美國人更加傾向於中文的學習,所以我校的一些語言課有專門為inheritage speakers設計的課程。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將華裔學生剔除在外,還是有192人上了入門漢語課,這個數字和其他語言比起來,還是很有優勢的。估計假設任何人都能上自己想要上的語言課,也只有西班牙語和法語可能比漢語更熱門。


沒有熱捧中國文化,外國人覺得來中國有錢賺,所以學中文。這是很實用主義的思維。


1.中國的市場對一部分外國人有吸引力,就有學中文的動力。

lz說 「不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你是中國人才這麼想,外國人可以賺一票就走的。

2.孔子學院是某機構主導的,只有把它吹熱了,才好獲得撥款。 ---用國外的術語這叫遊說。


我也來湊下熱鬧啊 作為一名已回國的前漢語教師 我想說在國外真有漢語熱 我們孔院剛開始的時候 學生很少 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 對外貿易額的增大 (這句話有木有很熟悉)很多家長都把小孩子送來學漢語 當然 動機多種多樣。有的時學校開設漢語課,作為吸引學生的一個手段,畢竟漢語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很神秘的語言;有的是自願來孔院學習的,這種以成年人居多,很多事想學好語言,然後去中國工作(我學生的原話)。還有的是想把漢語當作申請學校時的一個加分項目,聽說漢語這種小語種,加分挺多。總而言之,不管他們的動機是什麼,目前就我回國前看到的情況,人數是越來越多的。


前面還說你不看好國內經濟,後面就是不被大眾看好?你什麼時候代表大眾了?


Foreigners learn Chinese not because they a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THEY LEARN CHINESE TO MAKE MONEY.


歐洲一些國家確實掀起了中文熱,近幾年中文進入了中學課程,但基本止步於個別學校的選修課,其熱度目前遠不及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但比起其他小語種,算是發展比較快的了,尤其是相較於俄語,提供俄語的學校是越來越少了。

目前影響中文熱的因素大概有這麼幾點:

1 人們認為的「中文很難」

很多外國人了解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或對中國感興趣,想學習中文,但是又不了解中文,於是遇到中國人就可能會詢問中文怎麼樣,好不好學。國人普遍會回答說中文有上千個漢字要學,還有好幾個聲調,沒有固定的語法等等,總之會給對方一種很難的印象。這實際上是在打消對方學習中文的熱情,再加上對於很多歐洲人來說,中文自帶「神秘的、古老的、東方的」標籤,於是直接就不考慮去學了。

但實際上歐洲人在大學本科就讀中文幾年,學下中文是沒問題的,就像學習其他的語言專業一樣,可見中文並非如登天一樣難學。而且漢字的構造在一定程度上也類似歐洲語言的單詞,有其規律性,也有不規律性,兩者都需要背誦幾千個。至於聲調,歐洲個別語言是具備聲調的,非洲語言具有聲調的則很多,這也表明了為什麼非洲人說中文時聲調會比歐洲人準確。

在談及自己的語言時,法國人的態度卻相反,很多法國人在國外會先詢問對方是否使用法語,並經常推薦對方學習法語,介紹「法語圈」的概念。法國這種自官方到民間對自己語言的珍視,也為宣傳法語起到了作用。

2 教學經驗積累不足

中文是新興語言,歐洲國家沒有多少有教學經驗的中文教師,教學材料如詞典、教材、網路資源也較為稀缺,教學法方面也缺少集體經驗,老師只能自己臨時做講義,所以在中學選修了好幾年中文的學生,學習成果往往不盡人意。

3 中國精英階層的英語化

不少在華外國人認為不必要學習中文,因為身邊中國同事使用英語,中國人寫論文用英語,這兩樣必須的日常的交流皆以英語進行。此外還有外國人在Quora上抱怨:我努力學習中文,在中國對中國人說中文,中國人卻一定要用英文回答,雖然他們的英文並不好。但該種情況的背景是「中國人希望同世界溝通」,因此才會使用英語,而如果是外國人希望同中國溝通,比如在華找工作,在華學習中國的東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國現有很多俄羅斯人,我們同他們溝通是用俄語還是中文呢?再對比一下五十年代的蘇聯專家來華用的是什麼語言。

4 世界性語言的興起規律

英語世界的體量及經濟總量在二戰前已超過德法,但英語把德語法語甩在後面,還要到二戰後德法打成廢墟才實現。即便在冷戰期間,法國人也在抵制英語,認為英法俄三語可以鼎立,直到蘇聯解體後美國獨大,法國人才大規模地開始學習英語。如果美國不崩潰,中文要超過英語,還需要時間。

5 西方世界的思維慣性

「蘇聯乙烷,所以中國藥丸,所以不用學中文」,希拉里就關於學中文做出過類似的表態。不過比起這個,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中國的少子化,一個語言的實力不僅僅要靠經濟科技,也是要靠人口體量的。人口體量不夠的,比如日語,其在世界上最流行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個對日經貿者和動漫愛好者的小語種,而經濟科技發達的荷蘭,則並沒有讓荷蘭語在世界上變得多熱門。

另外,孔子學院可以在早期起到傳播漢語的作用,但如果需求量增大,中文教學肯定是會在本地的普通學校本土化的,孔子學院的語言教學角色會邊緣化並轉型為以文化交流為主,對外漢語人士會有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

你見過美國人在世界各地興辦很多英語學院的嗎?


一方面如 @Lawrence Li 所說,外國人意識到與中國在貿易等方面接觸越來越多,學習中文是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中國在國外推行中國文化,在 BBC 的紀錄片《中國人來了》中,就有中國方面的機構在美國學校中推行中國文化讀物,遭到了議員和民眾的不滿。


語言,文化的輸出,是中國崛起的很重要的手段


推薦閱讀:

無媒介語零基礎幼兒漢語?
對外漢語專業有哪些必讀書目?
什麼情況下必須用「把」字句?
儒森漢語學校怎麼樣?
漢語中為什麼沒有「自動詞」和「他動詞」之分?

TAG:語言 | 漢語 | 對外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