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招商銀行的視頻「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
今天題主被朋友圈的招行視頻刷屏了,好奇點進去看了,異國留學的小夥子因為要炒一盤番茄炒蛋弘揚中華美食,在自己忘記時差的無意識狀態下吵醒了父母,父母半夜起床為兒子錄製視頻教學;
很感人,看得題主一陣哽咽,不過也在同時看到很多不同的聲音,現代年輕人的自私和巨嬰症又變成了焦點,不知大家是不是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我真的快看哭了。
招商銀行為微信做的這一則廣告很到位!真是……看的我淚!流!滿!面!
招商銀行你確定不是在黑留學生嗎?
都二十多的的人了,站起來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兒,番茄炒蛋不會?上網搜個菜譜還不會?!
大半夜不顧時差吵醒爸媽就問個番茄炒蛋,不是情商低就是太自私好嗎?這事兒還有臉拍出來?你們知不知道留學生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啊!
誰他媽不是每次都跟家裡說「爸媽放心吧我能照顧好自己沒問題您們看我過得好著呢!」所以說感動的流淚的兄弟姐妹們,你們是為了這麼大人還生活不能自理而留下的同情的淚水嗎?立意挺好啊,人家有萬千種感情,人家挑了其中一種產生共鳴。
如果說營銷目標群體,人家的群體是那些海外遊子和他們的家人,不是一群自己會煮滿漢全席的人。
目標人群準確,自動篩選了不會消費他們產品的人。
招商銀行沒有明確的目標產品投放廣告,只是為了銀行的整體形象宣傳,一個溫情,而能常伴你左右的宣傳。
如果是那種每年給你多少利息,整個銅臭味濃烈的垃圾廣告,那還是有別的東西要罵。
港真,媽寶男也有長大的契機,不是每一個人一出事就像上面某些人那麼懂事。特別是我關注了好多B站的留學直播黨之後,我才發現這群從小到大被家長扔在外面的人是多媽寶。
不過......好討厭現在的廣告越做越長的模式,能不能簡單舒服又快捷明了,直插內心?
感人不感人姑且不論,想必可以感動很多在巨嬰國中培養出巨嬰孩子的巨嬰父母,或許行長就有這麼一個「傻兒子」。
就廣告本身來說,故事衝突和信用卡的產品特性沒半點關係。
廣告通過故事展現消費者面臨的衝突,為產品提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展現產品的特性。以此,觸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就算為了營造故事衝突,這條廣告用一個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會用google和美食app、有事只會半夜找媽的媽寶男。可是看上去最後解決問題的產品角色更像是「智能手機」、「移動網路」、視頻軟體」。誒,好像和信用卡沒什麼關係喔!(媽寶男也沒用信用卡直接在中餐館叫個西紅柿炒雞蛋)。
這張「巨嬰信用卡」並沒有成為解決「番茄炒蛋」事件的主角,更談不上觸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製造感人的戲劇衝突是廣告創意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感人的戲劇衝突是為體現產品特性服務的。這條廣告是本末倒置,為了煽情而煽情,為了感人而感人。這條廣告,別說突出這張卡與其他信用卡所區別的特性,就是跟整個信用卡這個品類都沒絲毫關係。我媽多聰明啊。
我拿到offer那天,
我媽就給我說:以後晚上家裡做飯,
你就在旁邊看著學習,免得以後餓死在外面。然後……
我在土澳胖了20斤……
信用卡廣告,還是要突出特性。
砸錢撩妹時候,囊中羞澀;想買包包,不敢要錢;
掛科重修,不想驚動家人;……這才是用錢的時候,這才是需要信用卡的時機。我兒子要是在半夜問我怎麼炒雞蛋,還嫌我說不清楚,不過去抽他一頓就不錯了。
感覺被戳中淚點的都是媽寶或者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個體吧,至少就我身邊人來說,我見到的如下幾個例子。我一個姨夫,國慶節前被查出肺癌早期,瞞著爸媽和親戚自己住院做手術,等手術做完,病情穩定了,也只告訴了比較好的朋友和同輩的親戚,至今瞞著爸媽。我自己,做菜什麼不懂就查百度,出了事情先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事情在不麻煩別人的前提下找朋友幫忙,除非這件事本身和我爸媽有關,否則輕易不會告訴爸媽。當然有人會說,視頻上表現了爸媽不求回報的付出,但是我想表達的是,你自己多大人了?這點屁事還要半夜吵醒父母?真的無法理解淚點在哪裡!
而且我特別反感現在打著親情幌子的廣告,可能廣告要表達的是出門在外不容易,但是爸媽永遠支持你的感覺。那出門前就什麼都沒有心理建設?中國人真的出門在外都是這個樣子嗎?太瞧不起人了吧。但凡長期在外的人,不管多久,這不是一個忽然發生的事情,肯定有一個長期的鋪墊,比如讀大學住校吧,早就開始離開父母了,人不是一瞬間長大的,肯定是不知不覺的在成長
這支廣告觸動觀眾的開關是父母親情,這在廣告里常用而一直有效。
時差的點子很棒,但是直接導致劇情合理性有硬傷,有一種刻意為之的矯情,這也是為什麼廣告剛傳播時大家感動叫好,時間長了,擺脫廣告營造的氛圍的那些人,就開始覺得不舒服了。
對出國的人而言,孤獨感是常態,獨立是必修課,而親情永遠是百發百中的要害。
把親情表達得好的,我想用一部四年前央視推出的公益廣告和它做一個對比。
廣告的背景是爸爸的記性越來越差,記不住事,剛做過的事,吃沒吃過飯,家在哪裡都記不清,甚至開始不認識兒子。
有一次兒子帶他出門去吃飯,他抓起兩個餃子就往口袋裡塞。
兒子趕緊拉住他,在一群人面前,面子有點掛不住,聲音不由大了:「爸,你幹嘛呀!」
老爸說:「這是留給我兒子的,他最愛吃這個。」
然後廣告拉起黑白慢鏡頭,響起抒情音樂,給出最後的文案:
他忘記了很多事情,但他從未忘記愛你。
對比一下,這次番茄炒蛋的文案是: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
前者運用抽象空間,後者運用現實空間,都通過前後對比來展現親情。
番茄炒蛋一開始最吸引我的,是主角和朋友對話引出的時差問題那一幕。當時覺得這個點子真棒,打破了觀看時思維定式中的平衡,在點明的瞬間產生感動的情緒。
但是,當把自己抽離出廣告的情緒後,其中的問題很快跳了出來。
一個出國留學的人,有可能對時差問題如此不敏感嗎?
我大學的室友出國,為了和他聊天,還沒過一周我就習慣了要在自己的時間加上八小時來判斷他是否方便。
而自己出國需要獨立面對一切的留學生難道會疏忽嗎?
這種類似的質疑很快蔓延,網友集中吐槽廣告中的各個問題:
「你不會做菜不用APP也可以谷歌百度去搜啊。」
「這麼大的人,還是出國的,雞蛋都不會打?」
「真正留學狗告訴你,才不捨得為了一盤番茄炒蛋吵醒爸媽。」
「這和信用卡的產品屬性有什麼關係?」
在最初的感動後,廣告存在邏輯不自洽的煽情和廣告品牌關聯性的問題逐漸暴露。
尤其是劇情的邏輯與現實存在明顯差異的問題,會讓人產生一種廣告刻意營造矯情的感覺。
一旦觀看者的理智壓過廣告塑造的氛圍感染,思考恢復時,為了展現自己的「獨特不同」與「見解獨到」,受眾會傾向於通過在社交網路對廣告的抨擊來展現自身的優越感。
當然,這對於廣告的傳播效果而言未必是壞事。而這支廣告也無疑已經取得了成功的廣告營銷效果。
只是我們回頭來看,四年前央視的這支公益廣告,同樣打出的親情主題,在劇情設置上要高明得多。
當劇情推進到關鍵的父親拿餃子的那一幕時,廣告出現了一個懸念,引導受眾思考。
- 為什麼父親會在餐桌上抓起餃子就往口袋裡塞?是發病了嗎?
- 兒子似乎已經覺得有些丟臉,他會有什麼舉動?
觀眾情緒被調動起來,有些擔憂。
在這個時候,父親說出台詞,是為兒子留的,因為兒子愛吃。
忽然轉折,反轉情緒,讓觀眾鬆了口氣的同時又被打動到,想起前面鋪墊的父親忘事,更加深了這種感動的層次。
這是一個好的親情廣告。
番茄炒蛋不行。
留學生的頭腦是清醒的,時差的設定雖然巧妙,卻使劇情牽強。這樣的結果就是不僅顯得留學生傻,還顯得爸媽過分溺愛。
你的觀眾感動是因為親情可貴而不可替代,那就不該漫不經心地在半夜四點去揮霍它。
這是一個公益公告。它宣傳了西紅柿燒雞蛋,宣傳了中國美食,和宣傳了微信。唯獨沒有宣傳投資方自己。
關於半夜打電話請教的事情,我覺得情有可原。XXX考研政治輔導班老師講的故事:「XX領導人在美國會見科學家YY。這位科學家在工程理論研究方面有很多著作,但是他篤信上帝,說周末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禮拜。XX深感疑惑,忘記了時差的問題,XXX老師在三更半夜接到一個電話『你說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相信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哲學呢?』」國家領導人都可以忘記時差,一個學生忘記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不過學生一般不會忘記時差,因為需要聯絡的中國小夥伴太多啦!能夠忘記時差那說明很少聯繫國內,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拋開最後招行的廣告不說。
廣告歲要表達的不止是「如何做一份正宗的番茄炒蛋」。
為什麼很多人糾結「這麼大人還不會做番茄炒蛋」這個問題?
番茄炒蛋只是一個象徵,它代表著包括留學生群體在內的所有出門在外的遊子在異國他鄉遇到的困難和坎坷。這時候,來自家鄉的聲音會讓你覺得你並不是無根浮萍,不是斷了線的風箏。
番茄炒蛋解決了,遇到大事,我還是一個電話打給我媽。不為什麼,因為她是我媽。(但是我通常在外報喜不報憂)
當然,合理運用百度和算好時差不打擾別人尤其是爸媽睡覺也是我們看了視頻以後要反思牢記的。
我甚至覺得央視以前的一則公益廣告:兒子指責父親往兜里放餃子的語氣過為嚴厲,這兒子不孝順,只顧面子,不懂如何和長輩說話。但大家都應該明白這是運用對比來突出想要表達的東西。
更多的,我們應該將焦點聚焦在廣告正面的,積極的部分。爸媽對孩子的愛不讓你感動反而讓你第一時間去譴責這個有點不懂事的孩子。說缺少包容和故作獨立的思想可能有把你標籤化的嫌疑。
批判點到為止,一味的嘲諷和指責一個視頻中的形象不會做番茄炒蛋並不能顯得你三觀有多正,只能從側面證明應試教育中語文學科閱讀理解題目的不可替代。
更何況,小哥哥長得這麼帥,學會了番茄炒蛋,你就不擔心你沒有和他搶女朋友的競爭力了么?
Ps:剛剛身邊同學說遇到大事告訴爹媽不一定好。我是這麼想的,我現在是學生,雖然成人了,但是各方面並不完全獨立尤其是經濟方面。而且在校期間,能發生在我身上的,算是大事的,在我爹媽看來可能真不是什麼事,問問二老,我覺得能解決百分之九十九,有時候很多衝動的錯誤的決定都是自作主張決定的,到頭來後悔沒聽老爹老媽的意見。可能是因為我現在還是個學生吧,等我進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態度會有所改變。瀉藥。
沒看過的可以先看下視頻:番茄炒雞蛋 廣告創意 深夜刷屏
有人說這個廣告很成功,有人說它失敗。
那從營銷專業角度他到底成功還是失敗,又有哪些值得學習呢?
首先講它為什麼能火,它策劃的關鍵點有什麼?
我認為有三點:
1、構建熟悉場景,利於大眾溝通理解
番茄炒雞蛋,簡單熟悉的場景,立刻有代入感和畫面感。
2、走溫情路線:兒行千里母擔憂
因為一次聚會,因為這麼簡單的菜導致媽媽半夜起來,試做一遍,讓爸爸拍視頻發給他,這是母愛,是正能量。
不過媽媽的愛更反襯齣兒子的自私,無能,自理能力差。
3、創造衝突
先放雞蛋還是放番茄,這是很簡單的小事情,半夜吵醒媽媽(沒孝心)
一小一大形成了社會熱點。番茄雞蛋是小事,媽媽的愛是大,兒子的不懂事,自私,巨嬰就會顯得更加扎眼。於是就有衝突話題了。這是它能被刷屏傳播的原因。
那從營銷角度,為什麼我說它成功,而另一些人認為它不成功呢?
我覺得他們的分析就顯得太業餘。
首先,正確的理解營銷,它指的是創造和傳播客戶價值的過程,不是某個點行為。
舉個例子,蘋果手機,你把屏拆下來,電池拆下來,按鍵拆下來他都不能叫手機,他們也不能通話上網,只有他們組合在一起才叫手機。
手機的目的是為了通話,但是屏幕的目的不是為了通話,而是顯示。所以每個環節有它自己的獨特價值衡量標準。
營銷是一個過程,由一系列的動作完成,整個過程的目的是達成銷售。但並非每個動作都是達成銷售。每個關節只需要做好自己。
所以那些把一則廣告就等同於營銷,認為沒有帶來轉化就不是好廣告的觀點顯得太不專業和無知。
營銷過程總結起來就是對消費者達成:曝光,記憶,需求,購買行動。
招商銀行留學信用卡,作為一個新產品,不是應該先曝光,在讓大家產生獨特記憶嗎。後面才會有需求購買啊。
所以回到廣告本身,
場景就是留學生和父母,目標受眾精準。
足夠大的曝光和討論,現在刷屏,各種支持反對,足以說明關注度了。
跟信用卡是不是直接關,不是這個階段的重點。
吐槽那個男孩巨嬰,不孝,首先這些是社會現實,招行只是呈現方法。吐槽只是針對這種現象。而不是指招行留學信用卡有什麼問題,對產品無影響。這種劇情場景設計,反而是一種風險考慮,產品處於保護區。
你會因為這個廣告不用這個卡嗎,我想大部分不會。
所以這個廣告作為留學信用卡新品營銷的一個環節是成功的,當它再進行轉化購買的營銷時,會因為第一階段的造勢而形成更大的關注和轉化。這就是營銷的策劃。
所以總的來說,以母愛為主線,設計熟悉場景,創造衝突,確實是造熱點的套路。
同時透過這個事件我們應該正確理解營銷,應該從一條鏈的來看,弄清楚每個環節應有的價值,這才是專業營銷人具備的能力。
如果想跟我有更多交流,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yantao-219,我經常會發一些對營銷的思考和學習心得。
或者關注另一個學習型服務號「晏濤三壽」,回復「目錄」兩個字,應該會有你想要的學習內容。
之前看過一句話:腦白金其實不是賣給老頭老太太的,是兒子女兒回鄉下過年回家表現孝心的:「您看,電視上城裡人的老頭老太太都吃這個!」同理,我覺得營銷對象也不是海外學子,應該是準備出國的媽寶男的母親:「兒子,聽說那個招行信用卡挺厲害的,走!明天媽帶你去辦一張!」
聽說招行這個廣告很火,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不包括我的。
今早特意搜了看看,然後又推給了我媽這個潛在客戶,反饋如下:
總結:
廣告內容:刻畫的留學生形象愚蠢;父母的付出感人。
營銷效果:挺好的...你看現在我們都知道招行出了留學生信用卡了...
《想起自己多年來,為中醫藥遊學四海,愧對老母親,有感而作》
卅年荒唐身,百草入深雲。
親在不遠遊,四海到如今。山中對紅日,三指切凡塵。泉城迷書海,尋葯醉勐侖。院里樹幾棵,老槐枝葉新。兒時嬉鬧處,枯枝已生塵。枝高恐兒傷,老母時時嗔。家中留空枝,亦留思念人。註:家中有老槐樹,有一個樹枝如手臂伸出,我與哥哥從小在樹枝上,爬來爬去,玩耍。如今,我們已經長大,老樹枝上都是灰塵,每次回家,感慨很多。
——————送給天下老母親——————這煞筆廣告真是夠了,一黑黑仨。
分明是智障男主從沒做過菜,和老外聚餐非要強行裝逼,還特么做最正宗的中國料理???
1,黑了留學生群體腦殘,不考慮時差,特別是美帝留學生。2,黑了南方人,父母南方口音很明顯,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3,黑了男同胞,留學生男生比女生會做飯的太多,這一點都不男權!
希望他炒的西紅柿雞蛋里的蛋殼能多給他補點腦子。(手動微笑)關於有些知友說的「做飯自己google,不要這點小事都打擾父母」的觀點,我提下自己的不同觀點。離開父母之後我做飯時也喜歡打電話去請教他們,即使網上能輕鬆查到。因為他們教我,笑話我手笨的時候能感受到他們挺開心。受限於人生經歷,父母在工作、感情、社交等方面已經也沒法跟我多深入的交流了,跟父母溝通多是拉拉家常,關心身體健康。向父母討教做菜方法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他們還能給自己孩子以幫助。就像他們現今在某些方面仰仗我一樣,被需要其實是人的一項重要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