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

把抑鬱症說成作、矯情、幼稚

是對心理學知識的欠缺還是中國人普遍冷漠?


本文嚴禁任何形式的私自轉載,請私信詢問。

前幾天看到微博上的一句話:90後這一代是中國最正常的一代年輕人。其背後的意思是,從90後開始,這一代總算是平平安安長大,不再經歷集體創傷。

父母及前輩不把抑鬱症當一回事,因為他們集體遭受了重大創傷,或文g,或饑荒,或超生無法養活,或重男輕女天經地義。對於他們而言,『和我經歷的那些艱難痛苦比起來,你們這一代實在是太幸福了,你怎麼可能抑鬱呢』,這是一種否認,其中還有一些嫉妒,當然一般我說出嫉妒這個詞,就會有很多人上來反駁,如果再去看看對這個詞的憤怒,其中又包含一些反向形成。父母的無意識中,那些創傷並未得到修復的機會,而是被壓制了,極端情況可能連那段痛苦的記憶已經想不起來了。但是無意識地,當看到孩子們可以不用經歷任何大波大浪,輕而易舉地成長,確實是難以承受的,因為這將又喚醒過去的一些東西。

但是作為80後90後00後,更是有苦說不出。環境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他們幾乎沒有理由去痛苦了,無處安放的痛苦就成就了抑鬱。最重要的是,上一代,上上代,上上上代那些無意識里的創傷並未修復,通過代際傳遞的方式,像燙手山芋一樣一代傳一代,最終還是落到了年輕人的身上。不同的只是,在上一代及以前,他們有艱難痛苦可以伸冤,他們的艱澀是有容器可以承載的,他們可以說,因為我小時候貧寒所以痛苦,因為三年自R災害我們都不容易,但是90後是沒有這個容器的,他們看起來太幸福了,以至於沒有理由痛苦。無意識的能量傳遞到這裡,好像做了一個包紮,就成了抑鬱症這個囊腫。

所以恰恰相反,父母不是冷漠,而是太過於激烈的反應,以至於不能去看,不能回想,乾脆完全地『否認』,於是對抑鬱的孩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就至少不會打開自己的痛苦記憶,不必面對了。燙手的山芋我已經丟出去了,好不容易丟出去了,求求你,就不要還回來吧。

前段時間一個創傷的病人,所有人都看得出她幾乎是全病房最嚴重的病人了,散發著強烈的求死欲,但是他的家人看不到,他媽媽充滿信心的看著他,說我相信我們家XX不會做傻事,著急地把他接出院,說怕住在這裡住久了會被其他病人感染出毛病。當時很無奈,我真不知道他出院後能夠支撐多久,但是無論怎麼勸說媽媽都不願意去看到底發生了什麼。最後一次告別的時候,做的家庭訪談,當他低著頭歇斯底里的說我快撐不下去了,媽媽在旁邊哭的撕心裂肺,從沙發上跪了下來,抓著他。媽媽其實一直都知道,什麼都知道,只是不願意承認和面對,因為真的太難以承受了。

所以,其實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了不起的一代,他們需要依靠自己來了卻上一輩承載的創傷,扮演著過渡的一代,結束過去的痛苦,並且了結與此,不再傳遞。

結尾小彩蛋!!第一萬個點贊的小朋友請截圖私信我,認領小禮物一份~~

取消贊再點的不算!!

一萬大軍以破,後面顯示10k的是四捨五入,觀眾朋友們我們下期見


別說父母對孩子,同輩之間態度都很不樂觀……

看看有個高贊答案下面有的評論說不理解有錢怎麼還得抑鬱症,潛台詞「有錢即幸福,窮即不幸,你這麼幸福還得抑鬱症真矯情」,這真是體現當代社會焦慮的好素材呢……還有說做體力活的窮人很少有抑鬱症的,暗示抑鬱症是懶/閑出來的富貴病。所以富人沒資格得抑鬱症,窮人沒機會得抑鬱症……? 還有說有錢可以自己買葯看病治好的,且不說抗抑鬱藥物市場的情況,很多學生年紀的人價值觀還在建立就要求人家主動拿一筆較為昂貴的錢去看心理醫生,人家沒負擔不害怕的啊……

就這個言論環境下,真正敢說的人有多少個呢?就我個人而言,我認識的好友里確診的在吃藥的就不少,但他們都是在和我接觸到一個程度覺得「安全」才會和我說,在那之前我一點都看不出來。如果我說了以上言論,也許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而他們的家長要麼無視,要麼加倍指責,他們去看醫生都是自己去,有什麼也是和親近的朋友伴侶說。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被看做恥辱。還有多少人認為產後抑鬱是女性的矯情呢?

可見度啊可見度。抑鬱症畢竟是20世紀才被創造出來的現代醫學概念,而且心理疾病方面一直有新研究。它一直存在,只是最近幾十年被精細分類出來。首先要有醫學、心理學相關的基本知識才有「確診抑鬱症」的機會,再加上社會對精神病學(Psychiatry)理論的接納程度,那當然會造成得抑鬱症的人里西方比東方多,現代(年輕人)比古代(年長者)多,富人比窮人多的表面數據情況啊……

那麼,不確診任何心理疾病就代表心理健康嗎?說到底誰來定義心理健康?的確,現代心理醫生不一定完全有權利,但也不會是家長,老師,我們能隨便給抑鬱症貼標籤。一個專家尚且不敢來個論斷,評論里冒出一堆,是有多不願意承認自己不了解一樣東西?

抑鬱症在國內也就是最近才稍微有點可見度,然而很多資源都跟不上來,無論是醫生還是科普狀況,甚至精神疾病也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議題。雖然在呼籲對其的正確認知,但是很明顯很多人都把作為複雜醫學概念的抑鬱症和作為暫時性情緒的抑鬱給當成一件事了。因為真的當成疾病的話,就不會被歸因到矯情之類的性格缺陷了。

一個人知道自己說出自己的癥狀會被當成軟弱和矯情,ta也就會把這些藏起來了,我們見到的只是露出來的一部分,而重要的就是先承認到自己認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如果家長做不到,至少我們可以再往前一點點。

=========

說回」為什麼很多中國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抑鬱症在國內近幾十年的歷史就很複雜,在上世紀的中國,和精神、情緒有關的疾病是想都想不到的,因為精神病學作為外來物首先是被懷疑的,精神疾病被看做資本主義帶來的後果,就帶有了很強的政z性。大部分學者都會同意那個階段私人與政治的界限是混亂的。在當時微妙的社會壞境下,向他人表達私人感受是很危險的,在集體主義下個人的負面情緒會拖累集體,甚至會和對政治體系的失望聯繫在一起,被發現情緒不好要接受思想重建和工作療法(要麼讀毛選,要麼加強體力勞動),甚至是被道德問責和批判。

然而那個年代其實我們都知道,太多人經歷精神創傷,PTSD,時隔多年後很多當年親歷者都說自己曾經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否認掉,甚至丟掉了情緒。因此,父母那一代的國人不會直接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如抑鬱,而往往習慣於描述外在的身體病痛癥狀如失眠、頭痛、無力。2000年之前的調查顯示中國不到0.5%的人有抑鬱症,概率是西方社會的幾十分之一;不過神經衰弱在中國則是「高發病」。與其說不把抑鬱症當回事,不如說不把私人情緒當回事。與其說抑鬱症可恥,不如說不創造勞動價值可恥。

1980年代起,西方學者發現國內大部分「神經衰弱」其實是抑鬱症,隨著精神病學診斷被社會逐漸認可,藥物的商品化,抑鬱症出現大幅度「增加」,而神經衰弱淡出了視野。近年抑鬱症的可見度增高也與年輕一代人對自己內在情緒的表達更為開放直接有一定的關係。

同時加上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革,由集體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向,「有錢」與成功相等,更在1990後的中國大眾眼裡成為了幸不幸福的重要預測值。情緒在這時就與對物質的焦慮關聯起來,彷彿沒錢的人肯定過得不快樂。

在中國這樣強烈的社會轉變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鴻溝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抑鬱症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他們對愛的表達,對個人情緒的重視程度,對精神健康與其他事物的關聯,對輩分尊崇觀念,集體與個人界限的理解等等大多基於他們的成長經歷和背景,而且他們很容易把這些觀念當做穩定的東西,事實是這些觀念全部都跟著社會在變化,這就使得他們難以充分理解下一代的情緒表達方式和焦慮來源,甚至忽視和否認孩子的個人感受。(說人話大概就是人都傾向於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所以雖然答案很多說到父母的無知幼稚,但我們之前一代和後一代的苦難和創傷也許我們也不能全然理解。如果改變不了父母的觀念,不如試著不要把他們的話當做一回事(雖然很難),不要把他們發出的負面信息轉化為自己的過錯。

而且很多社會包括中國社會都把子母的「過錯」與父母聯繫起來,就像孩子向父母出櫃時有很多父母認為這是「錯誤」並把這歸咎於自己教育疏忽甚至自己婚姻不幸福一樣,相當於把它變成「你和我」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國內照顧精神病人依然被看做家庭責任而不是政府責任,從而是家庭的恥辱和經濟負擔。」精神病「一直被污名化,精神病人作為正常人的社會地位被否認,在公共媒體被呈現出的形象都是瘋癲、暴力、對他人有威脅的。 這導致抑鬱症的兩難:要麼被當做一時的個人情緒,進而被忽略;要麼嚴重到爆發事件(失控、自殺)進醫院時被當做家庭的恥辱和負擔進而被拒絕、迴避、憎惡。

之前有個日本同學隨口和我說她一半高中同學都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在吃藥,我還很驚訝,一直問她「為啥有這麼多啊?」「你們學校在東京那是不是壓力太大?有沒有欺凌啊?」 試圖從環境找原因。她就說沒有,而且語氣就和說同學感冒了一樣平常。後來想起來覺得自己當時就想偏了,不是根據數據里的數字簡單粗暴說哪個社會更多心理疾病,還有對待個人情緒、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待邊緣/弱勢群體的態度。覺得自己需要幫助了就預約一個心理諮詢開些抗抑鬱葯在一個社會是正常的事情,在另一個就不一定了。(貴也是一大阻礙)

只要抑鬱症還被當做一時的情緒,心理疾病還被當做恥辱,照顧邊緣/弱勢群體還被當做家庭責任,那抑鬱症患者與親屬的關係就依然很艱難。


不止是抑鬱症,性教育當回事嗎?校園暴力當回事嗎?

對於多數家長,除了成績,其他都是小事。

但是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會怎麼辦呢?報補習班,送網戒學校,指責,打罵孩子。

很多家長非常非常搞笑,回家自己一本書都不看,到家就看電視,玩手機。孩子學習不好,全都是早戀、遊戲和孩子不努力的鍋。

一旦出了問題,馬上指責謾罵孩子。給大家看一個爆笑的例子。

前幾天的新聞,13歲女兒被性侵,記者採訪女孩父親,女孩父親的回答太他媽有代表性了.

好一個太不懂事,你TM不教她能懂。

另一方面,很多家長都在鼓吹,懂事,不用管,省心的「好孩子」

不然也不會流行一個詞,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能給家長爭面子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凡你跟「別人家的孩子」稍微有一點差別,馬上就開始噴你。

因為你給他們添麻煩了,你讓他們丟面子了。

鬱郁症,同性戀,早戀,遇到校園暴力。很多時候他們不會幫你,反而會去噴你。

一旦他們還是管不了你,那就只能讓別人管你了,否則你以為網戒學校那麼多生源都是哪來的?

所以啊,不當回事你就慶幸吧,沒把你送網戒學校已經是中國好家長了。


其實,如果父母那一代人有人得抑鬱症,爺爺奶奶輩的話,其實會更惡毒,更不解人情。

比如,不好好乾農活,說自己沒心思,沒精力。肯定會罵他廢物,無能,遊手好閒,趕緊滾出去沒有你這種不孝子。

父母也是受害者,只是長大了不知道有更好的方式對待下一代。

希望,你們可以對下一代更好,不過,我看很多年輕人的教育方式還是和老一輩一樣。

自己不反思,不成長,下一代還是會受到這樣的痛苦。

所幸時代在進步,一代比一代強。

父母那一代已經比爺爺奶奶那一代要文明很多了。

更多反思應該是自己,不然,以後生了孩子這種行為模式還是會言傳身教的傳下去的。

這就是文化,文化雖有糟粕,但文化也能進步,就像人一樣。

不要乞求上一輩的理解,這註定是一代人的孤獨,但,也是一代人的問題和責任,以及一代人的成長。


我知道爸爸媽媽愛我,可是我感覺不到那種來自父母的愛。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覺得孤獨,但大多數時候我有同學和老師的愛因而不覺得有什麼。

上高中後無法融入新環境,這時被全世界拋棄的孤獨感才顯現出來。爸媽不關心我嗎?並不,放學那天他們會精心準備各種我愛吃的菜,回學校那天他們又會在我的包里裝上蘋果和牛奶。他們關心我的學習,明顯看出非常重視,他們關心我的身體健康,我一有些感冒他們就如臨大敵。。。

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孤獨。身邊熱鬧非凡,我的心卻離誰都遠。媽媽怕付出得不到回報,便隔三差五地提醒道:我在你身上花了好多錢,將來你一定得報答我,如果我老了病了你不養我不治療我我就去法院告你!

我聽得心裡一片冰涼,媽媽是多麼溫暖的兩個字,到我這卻只有買賣一般的意義了。

生活中媽媽是個非常負能量的人,習慣於向我和爸爸隨時隨地傾瀉負能量,貶低我們的人格。我和爸爸都有抑鬱症,其實爸爸的日子比我更不好過,我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外邊求學,光放假回家一會就受不了了,嚴重的時候想跳樓,真的。

我爸和我媽朝夕相處,他是個很樂觀和外向的人,如今看起來也還算正常但是我知道他心裡很累,曾發微信跟我說過快堅持不下去了。

我從17歲就有抑鬱症,父母沒有重視這方面,我爸相對來說是比較理解我的,文化受限不懂抑鬱症,不過他已經在很努力地去理解了。而我媽對抑鬱症則是懷有偏見,認為我矯情,故意裝病博取周圍人的關心。我自殺幾次了,吃藥,放煤氣,但她依然認為我只是為了博取關注而已。安排我治療抑鬱症的是家裡學歷最高的舅舅,畢業於浙大,所以比較懂這方面的知識。可我一邊治療,媽媽一邊辱罵,那段時間真的很難過很崩潰。

我從小到大就是學校裡面很受歡迎的學生,小學,初中,大學。是的,除了高中那三年,我走到哪裡都有很多人喜歡,高中的三年校園暴力改變了我,那三年,身邊的人都冷冷的,看到我便厭棄我,辱罵我,詆毀我,我試圖尋求溫暖,家人卻將我拒之門外。一回家不是各種向我施加學習壓力,就是吵架打架,父母的爭吵讓我感到絕望。

沒有友情,感受不到親情,只能嘗試愛情。少年又如何懂愛和責任呢,抑鬱症患者其實不該隨便談戀愛的,你以為愛情會是救贖,卻只能一次次地被打入更深的地獄。可我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那一點點溫暖和善意了。


要不是九年前我爸患過抑鬱症,在治療中了解到了大量的常識,他到現在還會覺得所謂的精神類疾病都是吃飽了撐的自己嚇唬自己,是弱者的象徵、廢物的代名詞。

我覺得國內對精神類病患者的冷漠和歧視,更多源於人們對這類疾病的無知。

我看過不少高三學生自殺的報道,父母和老師面對記者,總是悲痛而迷茫地問為什麼。直到慘劇發生後,他們依然不理解,在他們的觀念中,高考不過是一種壓力,什麼壓力能夠讓人尋死呢?

我初中時期的一個補課老師,曾經指著一篇「高考考生忘記帶准考證而自殺」的報道教育我:這種人,即使將來步入社會也是廢物,所以你千萬不能學他。

因為無知,所以會傲慢地肆無忌憚地傷害他人而不自知。就像那些天真懵懂的孩子,總會無意地出語傷人。

但我們不是孩子,我們已經成年了,已經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了。對於我們而言,很多時候,無知真的是一種罪過。


中國人並不冷漠。只是中國人受過太多苦,太堅強了。

任何一個社會現象都是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形成的,我們把視角放得大一點:我們的父母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我是一個八零後,我父母都是六十年代的人,他們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吃飽不挨餓就是好日子」的認知。可到了我們這一代僅僅是吃飽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我們的精神需求。這種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對抑鬱症的了解和接受」方面。再把視角縮回來看一下,即便是沒有抑鬱症的普通年輕人和父母也有很多不可逾越的思想代溝。大到人生觀,世界觀,小到幾點鐘起床,如何整理房間,洗好的衣服要怎麼晾曬...

在那個能吃飽不餓就是好日子的年代,抑鬱症是什麼??什麼都不是。抑鬱症是什麼疑難雜症嗎?是最新發現的新型病毒嗎?是隨著人們生活好了才出現的?不是,我相信從古至今它一直都在。古代深宮裡的娘娘,近代戰場上的士兵,以及現在不用打仗不用挨餓的我們,它一直都在。可是在曾經那個生死有命的年代裡,這個病還重要嗎?心情不好還重要嗎?活著最重要。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有人因為這種病而死,沒所謂的,兵荒馬亂,飢餓災荒,哪個不死人呢?所以在我們父母的認知里,「幸福」的閾值遠比我們低得多。因為他們吃過太多苦。

我們生下來就有飯吃,有書讀,有機會去看大千世界,卻還整天嚷嚷著「心情不好」。這在他們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我們沒有抑鬱的理由。

「皇帝都用金鋤頭」與「何不食肉糜」其本質是一樣的。不是只有貧窮可以限制我們的想像力,富有也可以。因為思想的限制是源於一個人對認知以外世界的不了解。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了解。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遠離自己認知的東西往往不願意接受,這就好比一個窮了八代的老農,你告訴他:皇帝不用鋤頭。他會回你一句:吹牛逼。


因為你就是一個孩子,父母眼裡孩子只要不缺胳膊不少腿,你一個孩子能有啥事


神奇的就是,如果你感冒了,媽媽會認為一定是你穿的衣服不夠多,著涼了,所以感冒這個錯誤在於你,但是如果你抑鬱了,媽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她對你不好,所以你才會抑鬱。但是要一個人懷疑自己做的不好,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過於難了。

似乎每個病必須得找到一個發病的原因,然後怪罪到某個人頭上。如果這個發病原因很難找到,就乾脆假裝根本沒有病好了。


作為一個患病十幾年的抑鬱症患者,我在這裡向大家保證,我們一定盡量裝出正常的樣子,一定不讓你們感到不舒服,一定不因為矯情而搶了本屬於你們的關注度。

病情嚴重的時候,我們一定躲到沒人的地方,一定不讓你們感到尷尬。我們知道,毫無理由的流淚,不想說話,乃至煩躁,都是神經病,是我們太矯情了,對不起,讓你們不舒服了。我們保證會盡量躲起來。

只要我們能勉力支撐,就一定撐住,我們會盡一切努力表現的正常起來,你們笑的時候,我們一定跟著笑。我們保證不說消極厭世的話,讓你們不舒服,影響了你們的心理健康。在此,我為那些曾經在你面前抱怨的患者朋友,真誠的向你道歉,對不起,是我們沒忍住,讓你不舒服了,真的對不起,對不起,下次我們一定躲到沒人的地方,自己和自己說。

我只希望,有一天我們死的時候,請祝福我們,不要罵我們,我們不是該死,是生的太痛苦。


看到一個高票的父母回答,心裡很不舒服,我來回答一下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這段隱私我幾乎沒有對朋友們說過,希望有抑鬱症孩子的父母們可以有一個參考。

高三的時候,我有過一段很嚴重的抑鬱期,還鬧過一次自殺,至今手腕上還有刀片痕。

抑鬱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個:

1、我初戀喜歡的那個體育生劈腿了,在我高三上學期,跟高一的一個女孩成雙入對;2、保送北大的名額最終沒有我,我當時是文科班年級第二名,學校保送了第一第三名,跳過了我。老師給我的理由是我高一高二成績不夠好(因為前兩年我是理科班);3、我在宿舍跟一個新轉來的復讀生關係很差,我一時沒忍住跟她起了衝突,每天回宿舍都要面對她特別壓抑,宿舍里的女生只能顧著自己的高三複習,幾個人退宿回家了,我離家太遠沒辦法,我只能忍,就任由她欺負我。

在高三的重度學業壓力下,我自己扛了一段時間之後,開始發現自己的情緒失控了,每天動不動就哭,感覺對自己的未來很無力很絕望,我覺得我失去了最愛的人,失去了北大,我還失去了友誼。這種心理上情緒上的問題很快反應到了生理上,反應到了生活上,我吃不下飯,看不進書,同學們都覺得我怪怪的,最嚴重的時候在學校暈倒過一次,那種抑鬱是沒辦法自我解脫的。某天宿舍沒人的一個下午,我鬧了一次自殺,我希望那個男生知道我愛他愛到可以去死。後來我被送去了醫院,但我沒割破到大血管不是很嚴重,被宿管阿姨發現,又被送回了學校。

學校怕出大問題就把我爸爸喊來了,當時我還不知道,包著手腕沒去教室,在宿舍里看到了我爸,他一看到我的手就嚇壞了,但他很鎮靜說爸爸去和老師談談,晚點接你回家。

那天我班主任跟我爸談了很久,具體談了什麼我爸從沒跟我說過。我爸就把我領回家了。當天晚上爸爸給我煮了一碗紅薯糖水,我以為他會罵我早戀,但是他什麼都沒說,我媽讓我早點睡。

我請假了三天,一切都是秘密的,老師沒有告訴同學們我自殺的事(感謝老師),我爸後來帶我去了醫院心理衛生科,我做了一個測試,填了很多問卷,出來的結果是抑鬱症,醫生給我開了葯,囑咐我爸了些什麼,我回家了。

回家以後,我們依然從沒有談過抑鬱症本身,也沒有談過我的這段初戀,但我感覺到了爸爸對我的愛和心疼,因為他看著我的檢查報告時的眼神,是我見過的最為憂傷的神態。

我重回學校後,爸爸跟我老師經常聯繫,老師也在觀察我的情況也鼓勵我,讓我不要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我也按時吃藥,規律鍛煉身體。

期間也有過反覆,比如我某天看到他們成雙入對就跟閨蜜一起寫了匿名信(從報紙上剪字拼成的信寄給那個女生讓她離開我的初戀否則她有什麼什麼後果總之就是很幼稚的恐嚇她),那女生的班主任找過來我就說不是我寫的反正看不出來我的筆跡是報紙的字,這些我爸都知道,他也一直在忍,一直沒有罵過我。

直到有一天我非要給那個男生打電話要聽他的聲音,還把葯灑了。我爸終於忍不住把電話線拔了,電話摔了,非常憤怒打了我,當時我已經17歲了,跟17歲的女兒動手可能他自己也沒想過,我爸問我:你還要不要高考了?媽媽就上來攔住他,避免他再打我,我們不歡而散。

半夜裡,我一直沒睡著,竟然聽到了我爸爸哭聲音,在衛生間里,父親的啜泣大概持續了十幾分鐘,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我爸爸哭。我也蒙著被子哭了,我感覺自己做了錯事,我傷害了父母,也第一次開始反思,這段初戀對我來說真的那麼重要嗎,重要到我荒廢了一切去自虐只求這個男生回頭看我一眼嗎?

第二天,爸媽還像什麼都沒發生過,給我做早餐,送我去學校,一直把我當作一個好學生,不去計較我騙了他們,比如那些曾經我說去圖書館的話其實都是去早戀,也從來不問我想考去哪裡,我爸也反思過之前他確實忙於工作疏離了我,才讓我在情感的世界裡把所有寄託都放在了那個男孩子身上,他們越是隱忍我就越內疚,感覺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搞成這樣台羞愧了,我開始重新看書,重新學習,好好考試,把名次追回來,就這麼堅持到了高考結束。

高考可能是我爸比我要緊張的,我高考時也是寄宿的,我爸緊張到考完語文竟然打電話去問了他同事的小孩題目難不難,後來被他同事老婆截了電話給罵了,說老余你怕影響你女兒不敢問她那你來問我女兒幹什麼,我女兒不怕影響啊?

我的抑鬱症是醫學+高考的成績不錯+家庭的愛治癒的。

那段時間讓我明白,父母是很在意我的,他們是那麼愛我。如果他們不把抑鬱症當回事,也就不會第一時間帶我去看病,也不會在那個關鍵的階段付出了更多的愛來照顧我,我看到了父母的脆弱,他們只有我一個孩子,是那麼害怕失去我,如果沒有我,他們的後半生將是無盡的痛苦和黑暗,這些一切的總和,都戰勝了我抑鬱的情緒。

高考結束後我來了北京,海闊天空的生活讓我忘記了太多煩惱,我也真正走出了抑鬱。後來我把高中的初戀寫到了小說里,出了一本青春文學的書,當然這本書寫得挺一般的,只有青春期感情沒有文學性可言。寫完這本小說,我真的覺得我徹底走出了陰影,我很愛我的父母,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是我奮鬥和前進的內在最大的動力。

如今31歲的我,回頭看17歲的我,17歲是很單純很天真的。不論你的孩子現在幾歲,他們只是一時沒有明白人生的意義,需要父母給他們理解和信任,在他孤獨的時候想到還有父母的愛在背後,那麼至少他厭世的時候還會有一個留戀,也許這一念之間就會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

如果你的孩子有抑鬱症,在那段時間裡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和鼓勵,不要去責問孩子為什麼會不理解你們的辛苦,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更多的愛,沒有什麼比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愛更能戰勝抑鬱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抑鬱症,在那段時間裡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和鼓勵,不要去責問孩子為什麼會不理解你們的辛苦,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更多的愛,沒有什麼比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愛更能戰勝抑鬱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抑鬱症,在那段時間裡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和鼓勵,不要去責問孩子為什麼會不理解你們的辛苦,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更多的愛,沒有什麼比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愛更能戰勝抑鬱了。

左手腕上有一道疤痕,如果那時沒有父母的愛,沒有父母對我的感情,我可能已經不在人間,更不會有如今的我在這裡寫這個回答。


再更。。

再次感謝大家的關心,又一次崩潰之後,媽媽同意和我一起去醫院了,我們準備等我考完就去。

媽媽這次沒有太大的情緒變化,她聽到電話里的我在強忍淚水,輕輕抽泣的聲音,知道我一定非常壓抑和痛苦,聽到她安慰的聲音,我甚至覺得有些不真實,我想她不會突然這麼強大,一定也在剋制自己難過的心情。

寫到這裡,我會覺得你們會不會認為我太矯情了,負面情緒太多了,連我自己都想罵自己,你這是在幹嘛呀。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每天都開開心心的,別人說什麼都不在乎,大大咧咧,舉止自然,可是似乎有點不行呢。

新的一年,我希望能自己好一點,爸爸媽媽都健健康康,我就滿足了。

——————————————

首先謝謝大家的關心啊真的感謝,我決定聽從大家的建議寒假就去醫院看看

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展示過這樣的自己,別人眼裡的我是個好學生,段子也蠻多,挺樂觀一人。沒有人知道我每天都好害怕,躺在床上的時候,就能很明顯的聽到自己有力的心跳聲,並且帶著極其心慌的感覺。我每天都在思考自己這麼辛苦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我的成長經歷太複雜了,小時候經歷了不少不好的事情,10歲就割過腕(雖然沒成功,傷口也不深),後來對於學習有一種畸形的執念,因為學習好可以得到誇獎與肯定,或者媽媽才會開心(因為媽媽太容易生氣了,生氣的時候罵我罵的很難聽),尤其上了高中,想好好學習可是注意力從來都無法集中,成績一落千丈,整整3年都在想學好可是怎麼都學不好的漩渦里苦苦掙扎,後來總算上天眷顧,上了個中等一本,可是我發現伴隨我的恐慌與絕望感從來都沒有消散,很容易討厭一個人,也很容易生悶氣,氣到渾身害怕地顫抖...很容易疲憊,做什麼事都覺得累到不行,每次給媽媽發「在幹嘛」「在嗎」都是希望他能救我一把,可是我不能說出來,她會難過啊。

——————————以下為原答案。。。

我覺得自己的抑鬱症很嚴重了,熬到今年6月份,我真的覺得受不了了,每天都好痛苦,讓我奔潰的點是大學體育考試出現了失誤...(很小的一件事對不對,可是當時真的難過地想立刻死掉)我跟我媽說,媽,你帶我去醫院吧,求你了,我實在承受不了了,我說我一定有抑鬱症。

可是,我沒想到的是,她告訴了所有親戚這件事,因為她覺得不可思議,我怎麼會有抑鬱症,同時也覺得這件事讓她難過痛苦,只好向別人傾訴....後來好幾個親戚就找我談心,說我這麼大了要懂事,不要老讓媽媽操心...

平時撐不下去了,學醫學的心力交瘁,,她看我這麼悲觀,總說你看看人家怎麼撐得過來,你的心裡怎麼這麼脆弱,你這樣我還指望你有什麼未來...

我覺得沒人能幫得了我了。。絕望。。


因為很多父母就沒把小孩的心理問題當回事兒,只有病到肉眼可見的異常行為才發現出事兒了,還有打壓式教育不是中國父母最擅長的嗎,用最惡毒最沒有底線的話罵小孩美其名曰激勵法,沒病也能罵出病,偏偏在物質方面他們確實做得讓你挑不出毛病還有不好好努力就對不起父母的愧疚感,這樣還能不偏激,滿懷希望的活著的人不得不說牛逼二字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走飯」,五年前因抑鬱症寢室自殺的90後南京姑娘。

走飯是2012-3-17凌晨自殺的,2012-3-18定時器發了這條微博,然後這條微博成了千千萬萬個抑鬱症患者的樹洞,他們在這裡傾訴自己的遭遇,心理和生理的,微博評論已經過100萬了。

關於父母與抑鬱症患者之間關係的,這裡面能真實看到一些彼此無奈的狀態。

從走飯的微博來看,她很愛她媽媽,她媽媽也很愛她。但是她自殺前三天,發了微博,說媽媽不讓她留在家裡,讓她覺得孤立無依。

下面的評論應該是另一個抑鬱症患者,她父母甚至覺得她留在家裡是恥辱。一個需要父母關心的人,如果連父母都不願意收留,那該是多麼的凄涼。

一般父母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小孩是得了抑鬱症,更多的時候都只是覺得自己的小孩太內向了,不喜歡說話,不願意表達自己。

每個父母都覺得自己很正常,小孩不會出精神大方面的問題,卻不知道她們的態度可能更加加重小孩抑鬱的程度。

中國父母都有愛面子的習慣,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小孩有問題。當真正有問題後,又用自以為「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來埋怨。

結果,父母這種態度反而會對抑鬱症子女造成更大的內心傷害,甚至壓垮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望所有抑鬱症患者能被這個世界善待。


沒有被公平對待過,沒有被溫柔對待過的人,是很難公平和溫柔的對待他人。

哪怕,那是他們的孩子。他們也無法去認同。

對孩子太好,這對中國父母們來說,很不公平。

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這樣過來的。

家長,總是在複製上一代家長的相處模式。

我是89年的,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在我幾個月大的時候,外出打工。

八歲多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我媽。

我們沒什麼感情,也不存在任何好的交流。

我媽最喜歡給我嘮叨的是,那時候怎麼窮,怎麼因為超生,被逼得沒活路。多次被計生委的追得倉皇逃竄,多次想去把我打掉,又各種巧合,不順利,所以才沒把我打掉。

然後得出我命大,運氣好。她多苦,多不容易。

如果這時候有其他人在,大家會安慰她,然後她又會講一些其他的事,讓談話最終回到歡樂的氣氛。

我這時候,只能悶不做聲。即使我很討厭她那些陳腔濫調的嘮叨,厭惡她一次又一次提這些讓我反感的事。

但她很喜歡嘮叨,很喜歡重複。她所受過的苦,她需要讓人知道,她需要尋求認同。哪怕這種行為,需要反覆羞辱幾歲的小孩。

這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父母和大部分家長一樣,以炫耀自己受過的苦,得出生活就是這樣。

他們以自己的經歷,對待自己,對待所有人。

他們也許無法將他們的苦難複製到子女身上,但他們見不得子女過得太輕鬆。因為那會將他們糟糕的人生,映襯得更糟糕。

他們認為,子女吃的苦比他們少,所以沒資格挑三揀四。

抱怨,回憶,嘮叨,生氣,是他們才應該擁有的權利。

毋庸置疑,他們的過去,要比子女苦很多倍。

他們不允許子女過於軟弱,過於輕鬆,因為那會否定掉他們的人生。

如果過得這樣輕鬆的子女可以抱怨,可以憤怒,可以抑鬱,那承受更多苦難的他們,又該怎麼去憤怒和抱怨?

他們又該去憎恨誰?

承認子女的抱怨,意味著,承認他們過去的人生,是扭曲,不健康,也不合理的。

他們遭受了錯誤的對待,他們經歷了糟糕的人生。但那些錯誤和糟糕的東西,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本能,組成了他們。

他們不能,也不願意改變這些。

人,最難的是否定自己,最難的是改變自己。

否定子女抑鬱的權利,是對他們承受過的苦難的合理化,是對他們人生的鞏固。

中國人吃飽飯的時間,還很短。即使是活著,生存,也並不是人人擁有的權利。

弱者,無能者死掉,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沒用的子女若死了,人們同情的只是付出辛勞投入的家長。

在很多人眼裡,軟弱,抑鬱,對於才剛剛吃飽飯的人來說,是不配,不應該擁有的權利。

窮人,僅僅活著已經很難了,抑鬱就像是對貧窮的背叛。


即使到了今天,在很多人眼中「抑鬱症」就是「神經病」——而在絕大多數人眼中「神經病」是和國罵等侮辱人的辭彙劃等號的。所以,家裡有一個「神經病」,在許多人看來,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情。

進一步講,這個社會對精神類疾病患者有著十分嚴重的抵觸情緒的。

試想,平日避之不及的人,如今出現在了家裡,厭惡的情緒會遠大於關心吧。

這種情感帶來的後果很糟糕,甚至有的父母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挫敗感,進而將這種莫名其妙的壓力強加於患者,諸如「你就是心理有問題」,「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想當年,我們吃了那麼多苦都沒事」,「就是你們生活太好了」。。。

患者不僅不可能因為這些無端的指責而病情好轉,甚至病情加重都很有可能啊。加重的病情,就會面對變本加厲的責罵,這就是惡性循環了。

可能有的人要問了,我覺得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呢?

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

如今抑鬱症患者大多是80後90後,相應的,他們的父母是60 70後的人。

一方面,受到時代限制,大部分父母受到的教育水平不夠高,同時又有錯誤的觀念——對抑鬱症不了解,甚至誤解良多,同時,孩子患病,更容易被看做「家醜」,父母不僅拒絕孩子就醫,甚至可能寄希望於孩子自己克服。這樣一來,面對社會和家庭,患者的處境都是十分堪憂的。

另一方面,這一代的父母出於中年危機以及更年期的時段。事業有成無成,亦或高不成低不就;搖擺不定的政策;一路飛漲的房價。。。他們自己尚且迷茫而糾結,而在這個緊要關頭,寄予厚望的子輩又「出了差錯」,兩種複雜的情緒疊加之下,便很容易遷怒於子嗣。

感謝評論區 @芽衣兒 的提醒,在這裡我再加上一些對於初高中學生抑鬱症父母的分析。

80後的父母處在事業的上升期,生活和工作容易帶來壓力,進而引起焦慮,就容易變成火藥桶——可能一點點小事就會引爆情緒。

同時,80後父母育兒經驗較少,少有同齡人「與時代相合」的經驗可以參考,他們的育兒知識應該多為父母傳授——甚至孩子可能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帶。

更有甚者,這些家長可能還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是「小屁孩」,能有什麼心理毛病——都是慣的!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父母繁忙,或者隔代撫養,孩子本來就獲得的父愛母愛就不足。

出了問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不能給出對策,甚至可能認為自己對孩子「還不夠好」,於是更甚的寵溺,可能孩子的心理會更受影響。至於父母呢,「老人都對你這麼好了,你還怎麼樣,就是作」,父母雖不缺席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卻沒能時時刻刻觀察孩子的變化。孩子的成長,對他們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大變化了吧。

最終苦果,怕也是傷了兩代人的心啊。

我不會在這裡空談什麼「要理解,要包容」。

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善待,絕對不單是他們父母的鍋,我們中間的很多人,怕也是抱著對無能者嘲笑的態度去看他們的吧。

魯迅先生告訴我們「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無論是多麼親近的人,也不能設身處地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多好的父母,多近的夥伴,多親密的伴侶也都難免會有偏差。

所幸如今抑鬱症也開始被大多數人了解,那些偏見,謬誤想必也難以長存了。

最後一句,真的希望你能活下去。


我認識的一對長輩,女的是銀行行長,男的也是身居高位,就是經濟條件很好的那種。初中時就檢查出姑娘中度抑鬱症,他兩口子根本不當回事兒。他們女兒在學校住讀,幾次老師要求家長去學校說孩子精神狀態不太好,不能再住讀了,要求家長帶回家一定多加關注,他們兩個還是不當回事,把女孩接回了家也不怎麼和她交流,就是給錢。後來女孩跳樓死了…………

我想對於他們兩口子來說,女兒的心理狀態女兒的性命,都不如那些錢來得重要吧?

既然錢那麼重要,幹嘛還要生娃?讓她來世間受一遭罪,最後以這種慘烈的方式離開?


因為抑鬱症這名在不懂的人眼裡第一反應就是心情不好惹出的矯情問題。

要是喊"自殺性慢性精神障礙",外行就會害怕了。

同理,"轉基因"和"科學改良作物"。


這個回答很能解釋問題,就是———我生了你你怎麼敢得抑鬱症???!


我是來懟人的。

慢慢寫吧。

這個答主真的不怎麼了解抑鬱症,並且對年輕的一代充滿了自以為是的偏見。

有一個很有趣的描述:"本來工作已經夠忙了,還要照顧她的一日三餐,陪她說話,帶她出去散心。"

讓我這個陰暗的人充滿惡意地揣測一下,她沒生病的時候你就不需要照顧女兒的一日三餐,不需要陪女兒說話,不需要帶女兒出去散心咯?

我不想爭論你女兒抑鬱症是你比較痛苦還是她比較痛苦。但是抑鬱症真的很痛苦。你看見的是她躺在床上像個廢人,可是也許她已經用盡全力去掙扎了,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很多時候,不是躺著不動的人就比每天工作的人輕鬆,我們全身的力量都已經用來和腦子裡那些叫囂著讓我去死的聲音抗爭了,甚至沒有力氣再做其他的事。

第二張圖裡說的,為什麼一定要周圍人重視,為什麼不自己去看病,什麼打賞主播多少多少,拿錢自己看病沒問題吧?

說一下我自己吧,我初中和父母疏於溝通,我自己對這些也並不了解,那時候只覺得很痛苦,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病。

大學後複發,我自己先網上找了很多自測,然後去了醫院,確診,開藥。

我拖後腿了,我一分錢也沒給過什麼主播,我一個月的葯錢能花掉我三分之二的生活費。我用自己的小金庫填了一段時間,後來無意中被父母知道了,才開始和父母坦白這件事。我相信很多很多的人和我是一樣的。

父母每次問我最近怎麼樣,我永遠都會說挺好的,哪怕前一刻我還在覺得活不下去了。

這樣你滿意嗎?一個夠獨立,不向父母傳播負能量的患者。

可事實上我很痛苦,很痛苦,這樣的偽裝讓我更加痛苦,我是親友眼裡最不可能抑鬱的那種人,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對媽媽說活著好難,我不想活了。這種話我永遠不可能說出口,它只能爛在我的心裡。

為什麼要重視?因為這是一場拉鋸,我想好好活著,但是對手真的太強大了,我需要幫助,來自醫生的,來自朋友的,來自家人的。

我們互相傳遞力量,沒有人能夠獨自堅強。

答主說:"你父母生病了是不是硬要強迫你們認真對待?"

我父母家人生病了,不需要強迫我也會認真對待,我也不是說說而已,我外公病重住院,那時候家裡人都忙,我在醫院幫老人接尿送檢擦屁股,並不覺得是強迫。

你是你女兒的監護人,她生病了,你認真對待是一件很過分很為難的事嗎?

我媽媽是我外婆的監護人,我外婆哪裡不舒服她認真對待抽時間帶老人是看病照顧老人,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理所應當的吧?怎麼到你這裡,就變成了強迫呢?

我媽媽也是70年代的人。她在我抑鬱之後跟我聊過很多次,其中一次提到,她年輕時候應該也抑鬱過,不過限於時代不懂得這些。

她怕不是個假的70後?

我呢,我不只抄錄筆記本,我還寫讀書筆記。我看安娜卡列寧娜,看白鹿原,小學時候就在看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那時候並沒有看懂),郭敬明的45°憂傷?不存在的。

我怕不是看了假書?

這是你贊過的答案,恕我直言,你就是想推卸責任,把鍋全部甩給年輕的一代。你只是覺得孩子生病讓你很痛苦,你不想要這份來自孩子的痛苦,你所有的話都在傳遞:"你自己痛苦你的就好了,憑什麼要我和你一起痛苦",如果是陌生人,這句話完全沒毛病。可是,她是你的孩子啊。是你的責任和包袱。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她的包袱,想想那一天,你再看看自己寫的東西,不會覺得害怕嗎?

關評論了,一群完全不懂的人非得胡逼逼,眼不見心不煩。

不順眼的我就刪了,給您們不真誠的道個歉。

以及對所有質疑我的人說一句,您還不准我情況好轉了是嗎?

我是挺廢的,但是您要還想踩一腳彰顯您的堅強和高貴,您可小心腳,別破傷風掛了。

讓我去死的也別著急,這一天總會來,你我都逃不過。

願你們都幸福快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那些在路上拖著你不放,讓你買花的老人與孩子?
簡體派在尚未與繁體用戶接觸的情況下得出「繁體派裝逼」的觀點反映了什麼問題?
如何看待愛狗人士花50餘萬買下1381隻狗 並安置在高郵護生園?
針對日媒爆出中國姐妹花是陪酒女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中國散夥人》作為第一個行業網路劇,怎麼評價?

TAG:心理學 | 抑鬱症 | 社會現象 | 中國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