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將古人以及港澳台寫的行草字視作【簡體字】?

很多【簡體字】從草書楷化而來,比如【東】【車】。而古人和現今仍用繁體的人們,在寫字的時候或多或少會用【行草】來提高書寫速度。

問題來了,雖然有的【簡體字】來源於【草書】,但本質上是經過【楷化】的楷體?

【簡體字】的楷體能否和【繁體字】的行草畫上等號??


謝邀

先表明結論: 不可以。

再談原因。「楷書」從命名來看,就是「標準體」,也有「真書」「正書」「正楷」等名稱。其內涵即是用於手寫的規整體,是相對於行、草這種不規整寫法而言的。

如果擺脫這個名稱成型的年代來看,「隸書」也是一種「楷書」。同時,這個概念,廣義上也可以不受書寫工具制約,用鉛筆、鋼筆、圓珠筆寫出的規整漢字,同樣是楷書。

這裡要將美學因素排除,即是討論「非書法」的「楷書」,與「行書」「草書」屬於不同書寫風格。

於是,我們大致可以分析出一個樹狀結構,即用途-風格-流派。用途可分為匠體、活體,其中:匠體以銘刻鑄造為手段,如刻甲 (甲骨文) 、鑄器 (金文、陶文) 、鑿碑 (小篆、魏碑) 、雕版 (明體、宋體) 等;活體則是手寫通途的字。

風格,上述匠體用途所列的都可看做是不同風格,活體則包括簡帛文字、漢隸、章草、楷書、行書、今草、狂草等。

而流派,理論上說可以人人不同。但這裡通過聚類,將相似程度高,辨識度統一的歸為同一流派。譬如,匠體-明體下,各地比較出名的雕版風格各有千秋,在流傳至今的刻本中,具有較高辨識度,可算做不同流派;活體中,簡帛文字時期,各國的墨跡文字也具有不同的筆畫形態等,區分度也較大。人們最熟悉的流派,當屬距離現在最近的歐顏柳趙、蘇黃米蔡了。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因為,這些概念被人墳地改了菜園子——拉平了,統統冠以「字體」的名頭,才有了「為什麼不去刻甲骨文」這種可笑的論調。我們現在仍沿用筆-紙體系,與之相適應的是楷書,跟刀-甲完全是兩回事;另外,刀-甲屬匠體,與活體也是兩碼事,因為即便是寫今文字,按照宋體那樣每個字畫一堆尖角出來也是很可笑的事情。

前面都是廢話,題主問題中提到的草書楷化簡化字,實際上是把不同風格的同一個字,生造成同一風格的不同字 (具有繁簡關係異體字) 。二者是不能夠畫上等號的。

我們可以將其視作一種新的簡化手段,但試圖將其正名為「古已有之」則大謬不然。常見有人說哪個哪個簡化字,王羲之就是這麼寫的——王羲之說:冤死我了,我可從沒在楷書里這麼寫過啊……

更多資料,請移步趙瑾昀老師旳嫥闌文章書體與漢字的區別 - 漢字 - 知乎專欄。


謝邀,我認為不能,書體不同怎麼劃等號?

草書楷化的簡化字既失去了傳統楷書的嚴謹又失去了行草書靈活的美感。行草書行筆很快,而草書楷化的簡化字,一筆一劃寫,一樣寫得慢。不過,傳統楷書也並非完美的保持了漢字的嚴謹,比如辵字演化成了辶,之字的變形(本來是止字下邊加一橫),志上半部分的之變成了士等。

一個字草書和楷書的寫法不同,可以看做是同一個字在不同書體中的寫法,本質還是同一個字,而草書楷化字和傳統楷書字,就是同一種書體一個字的兩種寫法,就變成了異體字。


簡體字是簡體字,簡化字是簡化字,草書字是草書字,雖然有些形態相同或相似,但其最初的心思不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港澳台區域規範的正字比大陸正字筆畫少的字有哪些?
哪些字的繁體寫法是根據詞義不同而不同的?
「陽」這個字簡化得如何?
如何評價簡化字將多個漢字合併為一個的做法?
有哪些簡化得不錯的簡化字?

TAG:字體 | 漢字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