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控柴油共軌技術整體處在什麼樣的水平?

本人雖然是一名外企柴油共軌系統軟體工程師,但對高壓泵、噴油器等部件的生產知之甚少。

心裡其實一直期望國產柴油機共軌系統早日打破外企壟斷。

但我覺得ECU軟體和硬體都沒有什麼深奧得無法理解的地方,也聽聞可能是某些關鍵部件(如噴油器)的製造面臨著一些問題,我很想知道,瓶頸到底在哪裡(如果已經碰到了瓶頸的話)?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我只在小說里看過。


瓶頸在哪裡?在軌和噴油器。對於國內商用車企業來說,僅僅是控制電路設計與控制程序設計並不是難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對於軌和噴油器,基本上國內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造好。如果博世給你開一個價格,單買軌和噴油器的價格基本上與買軌加噴油器加ecu的價格一樣,所需要額外花費的,僅僅是一個新產品標定的錢。如果生產自己的ecu,還需要經過電磁,熱區寒區等各種檢測,還需要額外找可靠接插件,ecu外殼廠家,還需要不斷往裡投入大量研發經費。你覺得如果你做決策,面對不斷下滑的商用車銷售量與國內目前的實體經濟情況,你會怎麼做決策?

據我目前的了解,國內生產軌和噴油器最大的問題在於材料,使用壽命,耐壓情況,精度問題與一致性問題。其實說白了,最大的問題是工藝,國內製造業的工藝水平,長期與國內相關技術儲備不相符。到底還是錢鬧得,一個下屬零部件公司,能為工藝員提供的工資直接反應到工藝員的素質狀況,更有甚者提供的工資讓很多工藝員做了幾年後就選擇離職,不得已又招新人來頂替。如此狀況,工藝水平怎麼可能有發展?


我們搞不定的東西是:控制策略。


一口吃不出個胖子。

技術是需要積累的,國內共軌的燃油系統解決方案有沒有做出來的?有啊,都已經有應用的了。

但是,這東西不是說能用就行的,性能?可靠性?價格?

很多部件的物理結構不難,但是國產的精度就是達不到,市場故障又頻發,別說市場故障,跑個耐久就壞了好幾次。

像是ECU,需要大量數據支撐的,需要試驗,需要時間,需要市場驗證,不斷改進才是產品發展的正常途徑,既寄希望於COPY別人的某款產品就達到同樣甚至更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

最後想說,汽車行業、發動機行業,或者細分到燃油系統部件,都是很燒錢的,這就很難要求百花齊放,企業很少,主要的研究方式是校企合作,路漫漫其修遠兮吧

最後,我看好中國制(智)造,但不看好(國際)內燃機行業發展。


車用共軌很難看到國產共軌系統,產品性能沒優勢、價格優勢不足以彌補性能短板,在商用車領域確實沒法跟國外產品競爭。

差距:全方位的,從設計研發到加工工藝和質量把控,還有控制策略等,累積起來的結果就是產品不行。


製造工藝差距太大。。


遼寧新風?我跑售後,東西還行吧,也不是老壞,就是怕油不好。


在堅持模仿的階段


我還能說什麼呢,被一家這樣的公司坑了,我服啊。


推薦閱讀:

柴油車和汽油車的區別?
發動機排放煙度和顆粒之間有何關係?
為什麼有的柴油車要加尿素?
關於柴油機和汽油機汽車的扭矩和馬力對加速能力和極速的影響?
汽油車加柴油會導致什麼後果?

TAG:汽車 | 柴油機 | ECU | 液壓 | 汽車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