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漢唐是中國最為強大的時期,何以初唐就滅掉了突厥,漢朝初期卻打不過匈奴?一直到中期漢武帝時期才擊敗?
最簡單的解釋,漢朝和匈奴基本是同時崛起發展,漢朝統一天下的時候,匈奴正在統一草原,漢朝休養生息的時候,匈奴在經略西域震懾中亞。然後還沒等匈奴開始衰落分裂,漢朝就開始硬肛匈奴了。而突厥在崛起的時候,唐朝還不存在。突厥在統一草原,遠征中亞的時候,唐朝還不存在。突厥開始分裂內訌的時候,唐朝還不存在。突厥趁隋朝內亂時開始復興,唐朝才開始出現。這時候的唐朝生機勃勃,完全就是個年輕人。而等唐朝反擊突厥時,突厥已經是飽經滄桑、補丁打了無數遍外強中乾的老頭了……
突厥在隋末崛起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北周時期,突厥室點密西征,西突厥已經實質上割據行政,突厥已經實質上分裂了。隋文帝進一步分化搞垮突厥。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嚴重削弱華夏,而突厥趁機崛起,極端強大,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 武德年間,唐朝與突厥發生多次大戰,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之後唐朝與突厥都遭遇天災,但是因為之前唐朝削弱了突厥的力量,導致突厥遭遇天災時難以通過劫掠中原或佔據中原部分地區等方式獲得補充。而唐朝在過去數年的對內對外戰爭中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建立了威望,使得一些突厥人投奔唐朝。唐朝出兵將漠南納入統治。之後唐朝繼續出兵,打擊、攻滅崛起強盛的薛延陀,將漠北、鐵勒諸部納入統治;擊破突厥別部車鼻等,「突厥盡為封疆之臣」。說李世民下山摘桃子接收了突厥內亂的勝利果實,簡直片面的可笑了。實際上,因為之前武德年間唐朝多次與突厥大戰,削弱了突厥,並且分化突厥,突厥可汗的力量被削弱,威望遭到打擊,然後突厥才發生了內亂,才無法壓制薛延陀,薛延陀才取得勝利。而且突厥仍然有一定的實力,薛延陀崛起強盛,唐朝攻滅了突厥汗國,又打敗了薛延陀汗國,攻滅了薛延陀汗國。渭水之盟是唐朝發生內訌玄武門之變、內部不穩時突厥趁機入寇,而且渭水之盟突厥仍然要退兵,隨後唐朝迅速整頓內部,軍事實力迅速上升,唐初攻滅突厥汗國已成為必然,而突厥是否遭受內亂薛延陀之亂、自然災害,都不會改變這個結果,最多只是影響突厥汗國被唐朝攻滅的時間早幾年或晚幾年而已。何況突厥遭受內亂薛延陀之亂,本身就有之前唐朝削弱了突厥汗國的力量、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威望的因素,以及唐朝支持薛延陀反突厥的因素。突厥遭受大雪自然災害,但是中原的唐朝也在遭受自然災害。而且古代時期草原上經常出現大雪等自然災害,出現這些自然災害時,正是游牧民族大肆南下劫掠以彌補受到的損失的時候。但是唐朝實力不斷上升,導致這時的突厥難以通過南下劫掠獲得補充。薛延陀還要靠唐朝的冊封(真珠毘伽可汗)、藉助唐朝的威望,才敢當可汗。當時唐軍實力確實強。薛延陀崛起強盛,大軍南下,李勣三千唐軍以少勝多,大破薛延陀大軍,殺獲超過5萬人。唐太宗說一千唐兵能擊胡騎數萬。唐的邊境戰爭,用唐朝自己軍隊的次數很多。 而用招降的蠻族軍隊不等於靠招降的蠻族軍隊。即使用招降的蠻族軍隊,也是唐朝的威望、唐軍的實力的威懾下,才能恩威並用招降蠻族的軍隊為唐朝所用。唐朝既有府兵,也有兵募,唐朝的漢人士兵也多次在北方作戰取勝,可不是某些人幻想的只能用來欺負欺負南人。
《舊唐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命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及延陀於青山,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餘計
《資治通鑒》貞觀十五年:李世勣敗薛延陀於諾真水。初,薛延陀擊西突厥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皆以步戰取勝;及將入寇,乃大教步戰,使五人為伍,一人執馬,四人前戰,戰勝則授以馬追奔。於是大度設將三萬騎逼長城,欲擊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罵之。會李世勣引唐兵至,塵埃漲天,大度設懼,將其眾自赤柯濼北走。世勣選麾下及突厥精騎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於青山。大度設走累日,至諾真水,勒兵還戰,陳亘十里。突厥先與之戰,不勝,還走。大度設乘勝追之,遇唐兵。薛延陀萬矢俱發,唐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沖之。薛延陀眾潰,副總管薛萬徹以數千騎收其執馬者。薛延陀失馬,不知所為,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資治通鑒》貞觀十七年:上曰:「……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因為唐太宗時期唐軍的戰鬥力更強(能夠用更少的唐軍消滅更多突厥、薛延陀等族的軍隊),政策更得當。 另外,不要忽略之前唐初武德數年裡唐朝多次與突厥大戰,對突厥的削弱,對突厥的威望的打擊。本來隋末的突厥是極端強盛的,dong突厥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北周時期突厥室點密西征,實質上已經割據行政建立西突厥,突厥已經實質上分裂了。北周留下豐厚遺產人力國力,隋文帝楊堅分化搞垮突厥,但是隋煬帝造成大亂。楊廣過度殘暴征斂,導致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農民百姓大規模起義,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楊廣造成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強大國家,造成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防禦不了,《隋書》列傳第四十八: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隋末,dong突厥崛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使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隋朝後期,突厥一度圍隋煬帝於雁門,隋煬帝僥倖脫險後,對突厥無可奈何。後來隋煬帝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對他造成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不管了。隋煬帝楊廣留下的突厥極端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地盤極小,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自己,才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還分化突厥。《隋書》:「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自古蕃夷驕僭,未有若斯之甚也。「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始畢可汗咄吉者,啟民可汗子也。隋大業中嗣位,值天下大亂,中國人奔之者眾。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唐初李淵李世民等人的數年苦戰,不僅統一,而且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的企圖,從而保衛了華夏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
唐朝的力量不斷上升,而突厥可汗的力量在下降。而渭水之盟,是因為唐朝內訌(玄武門之變等)導致的偶然情況,建成餘黨羅藝放突厥南下,突厥趁機入寇。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對渭水之盟的記載,太宗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范馳六騎幸渭水之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其酋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太宗獨與頡利臨水交言,麾諸軍卻而陣焉。蕭瑀以輕敵固諫於馬前,上曰 :「吾已籌之,非卿所知也。突厥所以掃其境內,直入渭濱,應是聞我國家初有內難,朕又新登九五,將謂不敢拒之。朕若閉門,虜必大掠,強弱之勢,在今一舉。朕故獨出,以示輕之;又耀軍容,使知必戰。事出不意,乖其本圖,虜入既深,理當自懼。與戰則必克,與和則必固,制服匈奴,自茲始矣!」是日,頡利請和,詔許焉 。車駕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刑白馬與頡利同盟於便橋之上,頡利引兵而退。蕭瑀進曰 :「初,頡利之未和也,謀臣猛將多請戰,而陛下不納,臣以為疑。既而虜自退,其策安在?」上曰 :「我觀突厥之兵,雖眾而不整,君臣之計,唯財利是視。可汗獨在水西,酋帥皆來謁我,我因而襲擊其眾,勢同拉朽。然我已令無忌、李靖設伏於幽州以待之,虜若奔還,伏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戰者,即位日淺,為國之道,安靜為務,一與虜戰,必有死傷;又匈虜一敗,或當懼而修德,結怨於我,為患不細。我今卷甲韜戈,陷以玉帛,頑虜驕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漸,其在茲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也!」
有人說唐太宗把府庫里的財物都給了突厥可汗才讓突厥退兵,實際這是錯誤的,是把《隋唐嘉話》的記載篡改歪曲後得出的。「傾府庫」的原始記載出自《隋唐嘉話》,而《隋唐嘉話》記載的是「靖請傾府庫賂以求和,潛軍邀其歸路。帝從其言,胡兵遂退。於是據險邀之,虜棄老弱而遁,獲馬數萬匹,玉帛無遺焉。」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李世民和李靖先用財物哄突厥退兵,並派唐軍在突厥的歸路上阻擊,結果突厥逃跑,唐軍繳獲數萬匹嗎,還把之前給突厥的財物都奪回了(「玉帛無遺焉」)。如果採信「傾府庫」的說法,那麼也要採信唐軍在突厥歸路上立即打的突厥逃跑,唐軍奪回了給突厥的財物,還繳獲了數萬匹馬。而如果不採信後者,那麼也就不應採信「傾府庫」的說法,否則只能理解成惡意歪曲記載的無腦黑了。而《隋唐嘉話》這段記載與唐史、資治通鑒等史書的記載矛盾,所以空府庫、「傾府庫」的說法並不可信。渭水之盟,唐朝給了突厥可汗財物(「陷以玉帛」),而突厥可汗給了唐朝馬三千匹、羊萬口。看歷史大家王永興的《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230頁231頁對渭水之盟的分析:李世民之行為與軍事部署是示之以強、示之以無所畏懼;剛健自強之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勵唐之軍民之人心;另一方面可以使突厥可汗及其兵眾將士畏懼。有此二者,則如唐太宗之言「與戰則克,與和則固」也。
渭水之盟是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內訌,內部不穩時突厥趁機入寇的偶然事件,隨後唐朝迅速整頓內部,軍事實力迅速上升,攻滅突厥汗國已成必然。渭水之盟是唐朝發生內訌玄武門之變、內部不穩時突厥趁機入寇,而且渭水之盟突厥仍然要退兵(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淵李世民李建成之間的矛盾導致的,而不是突厥導致的),隨後唐朝迅速整頓內部,軍事實力迅速上升,唐初攻滅突厥汗國已成為必然,而突厥是否遭受內亂薛延陀之亂、自然災害,都不會改變這個結果,最多只是影響突厥汗國被唐朝攻滅的時間早幾年或晚幾年而已。何況突厥遭受內亂薛延陀之亂,本身就有之前唐朝削弱了突厥汗國的力量、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威望的因素,以及唐朝支持薛延陀反突厥的因素。突厥遭受大雪自然災害,但是中原的唐朝也在遭受自然災害。而且整個古代時期草原上經常出現大雪等自然災害,出現這些自然災害時,正是游牧民族大肆南下劫掠以彌補受到的損失的時候。但是唐朝實力不斷上升,導致這時的突厥難以通過南下劫掠獲得補充。唐朝打擊了突厥的威望,隨後薛延陀等鐵勒諸部叛亂,突厥在與薛延陀等鐵勒諸部的交戰中失敗。《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九月,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而薛延陀的領袖夷男不敢當可汗,直到得到了唐朝的冊封,夷男才敢當可汗,也表現了唐朝在周邊已經比較有影響、威望。
《資治通鑒》:貞觀二年……突厥北邊諸姓多叛頡利可汗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上方圖頡利,遣游擊將軍喬師望間道齎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毘伽可汗,賜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入貢,建牙於大漠之郁督軍山下,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諸部落皆屬焉。
突厥頡利可汗仍然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此時不攻滅突厥汗國,那麼突厥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後再次崛起(類似隋文帝末期dong突厥可汗勢力很弱很馴服,但是數年之後突厥可汗就圍隋煬帝於雁門,還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
隨後,唐朝攻滅突厥汗國,生擒頡利可汗,並俘獲、收降大批突厥部眾。===============================================================貞觀年間,唐軍戰鬥力非常強大,薛延陀崛起強盛,大軍南下,李勣三千唐軍以少勝多,大破薛延陀大軍,殺獲超過5萬人。《舊唐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命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及延陀於青山,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餘計
《資治通鑒》貞觀十五年:李世勣敗薛延陀於諾真水。初,薛延陀擊西突厥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皆以步戰取勝;及將入寇,乃大教步戰,使五人為伍,一人執馬,四人前戰,戰勝則授以馬追奔。於是大度設將三萬騎逼長城,欲擊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罵之。會李世勣引唐兵至,塵埃漲天,大度設懼,將其眾自赤柯濼北走。世勣選麾下及突厥精騎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於青山。大度設走累日,至諾真水,勒兵還戰,陳亘十里。突厥先與之戰,不勝,還走。大度設乘勝追之,遇唐兵。薛延陀萬矢俱發,唐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沖之。薛延陀眾潰,副總管薛萬徹以數千騎收其執馬者。薛延陀失馬,不知所為,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貞觀年間,唐朝攻滅薛延陀,設置六府七州,控制包括回紇在內的漠北諸部,漠北諸部「歲貢貂皮以充租賦」(《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唐朝將漠北納入統治。
至於有人認為的背信棄義,實際上,是突厥背信棄義。唐朝武德年間數次與突厥議和,但是議和之後,突厥數次背信棄義的毀盟開戰。到了武德七年,唐朝再次擊退了突厥,唐朝與東突厥再次議和了,但是之後不久突厥就再次毀約與唐朝開戰。渭水之盟議和結盟之後,突厥卻仍然背信棄義的支持梁師都(「復援梁師都」)去對抗唐朝。可見,是突厥背信棄義的破壞了和約盟約(「數與我盟而背之」),那麼唐朝攻打突厥是理所當然的。===============================================================唐朝沒有被吐蕃幾度攻佔首都。吐蕃占唐朝首都長安只有一次(也是唐朝首都長安唯一一次被外敵占,很短暫),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亂而占河西隴右,然後唐朝內訌長安缺乏防禦時,吐蕃趁機占長安15天,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立即撤離了長安。而涇源兵變(朱泚之亂)時,是唐朝叛軍占長安,李晟指揮唐軍收復長安,而吐蕃參與之前的武亭川之戰之後,就撤離了,沒有參與攻長安,沒有占長安。《資治通鑒》:貞觀二十年……鐵勒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唐與吐蕃時和時戰200多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吐蕃退出其擊敗的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擴張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則天到睿宗時期唐朝內鬥,吐蕃欽陵贏了幾戰佔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王晙、張孝嵩張思禮、李禕、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有的殺敵數萬,有的開拓疆土,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後來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等,唐多次內鬥嚴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機贏了一些,占隴右、河西,但是唐朝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占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
突厥不比匈奴弱。
在西方與古羅馬、西哥特作戰的是匈人,不是匈奴。匈奴與西方的匈人沒有必然聯繫。 何況,西哥特、古羅馬打敗、攻滅了匈人,而差不多同時期,匈奴的後裔卻在參與五胡亂華,在中原建立政權。如果用匈人、匈奴的說法的話,那麼唐朝攻滅了突厥汗國,而突厥汗國的別部西遷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威脅歐洲數百年,比匈人可厲害多了。===============================================================唐朝攻滅突厥汗國,控制漠南。唐朝又攻滅崛起強盛的薛延陀汗國,控制漠北。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唐朝控制漠南50年,控制漠北數十年。 唐高宗末年,突厥復興建立後突厥汗國,但是此時後突厥汗國只有一小部分漠南地區。 武則天時期內鬥還自己害死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優秀將領,削弱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後突厥汗國迅速崛起強盛,佔據漠南、漠北。 到唐中宗第二次登基時,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佔據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並長期控制下去,有效遏制了突厥。(唐朝後期還控制著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 後突厥汗國默啜可汗派其子與婿率軍進攻唐朝北庭,其子被殺,其婿投降於唐軍,《資治通鑒》:「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將兵圍北庭都護府,都護郭虔瓘擊敗之。同俄單騎逼城下,虔瓘伏壯士於道側,突起斬之。突厥請悉軍中資糧以贖同俄,聞其已死,慟哭而去……突厥石阿失畢既失同俄,不敢歸,癸未,與其妻來奔……」
《舊唐書》:「開元二年,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勒、妹婿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率精騎圍逼北庭。右驍衛將軍郭虔瓘嬰城固守,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勒於城下,斬之。虜因退縮,火拔懼不敢歸,攜其妻來奔」,突厥人不斷投降於唐朝,「明年,十姓部落左廂五咄六啜、右廂五弩失畢五俟斤及子婿高麗莫離支高文簡、睟跌都督崿跌思泰等各率其眾,相繼來降,前後總萬餘帳。」「阿布思率眾來降。」,
默啜被拔曳固的殘眾擊殺,其首級被送到唐朝京師。
唐玄宗時期,唐朝與突厥總體保持了良好關係,後突厥汗國毗伽可汗認唐玄宗為父。
《舊唐書》:「毗伽可汗……本蕃號為小殺。……又遣使請和,乞與玄宗為子,上許之。」
《新唐書》:「毘伽可汗默棘連,本謂『小殺』者,……固乞和,請父事天子,許之。」
後來,突厥內亂,王忠嗣唐軍與回紇軍攻滅了後突厥汗國,部分突厥貴族、部眾歸降於唐朝。
===============================================================唐朝沒有做突厥的兒皇帝。根據古代史料,唐太宗沒有稱臣於突厥。需要討論說明的是唐高祖李淵是否稱臣於突厥。關於李淵是否稱臣於突厥,史料記載有相互矛盾之處。歷史學家李樹桐在《唐書考辨》中綜合分析了古代史料,證明李淵、唐朝都沒有稱臣於突厥,證明了是許敬宗偽造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又被部分書收錄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是來源於許敬宗的偽造。歷史學家牛致功《唐高祖傳》也說沒有稱臣於突厥。另外,即使說李淵稱臣於突厥的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是說的因為當時的形勢而偽稱臣(仍然是因為楊廣留下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而且不久就解決了突厥,沒什麼可指責的。突厥始畢可汗死時,唐朝「廢朝三日」不是稱臣,因為,唐朝曾為自己的部分大臣去世而用這樣的禮節,甚至用更隆重的禮節,但不是稱臣於這些人。 例如,根據《舊唐書》記載,房玄齡去世,「廢朝三日……」,李勣去世,「帝為之舉哀,輟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並為設祭。皇太子亦從駕臨送,哀慟悲感左右。詔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光宅元年,詔勣配享高宗廟庭」,尉遲敬德去世,「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魏徵去世,「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戴至德去世,「輟朝三日,使百官以次赴宅哭之……」,劉仁軌去世,「則天廢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
《資治通鑒》記載:武德八年……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秋,七月,甲辰,上謂侍臣曰:「突厥貪婪無厭,朕將征之,自今勿復為書,皆用詔敕。」
由此記載可知,武德八年之前,李淵與突厥用的是「敵國禮」,這是基本平等的,沒有稱臣;而從武德八年開始,李淵用詔敕,把突厥當臣,把突厥放在了比自己低的位置,這就更不是稱臣於突厥了。之後李世民登基,也沒有稱臣於突厥。
隋朝後期,隋煬帝楊廣過度殘暴統治,導致百姓農民大量起義。在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被各種起義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了,李淵不起兵就只能給隋朝陪葬了。 面對楊廣留下的外部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內部嚴重分裂內戰、還有很多臣服於突厥的割據勢力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李淵起兵時為了防止突厥與其他割據勢力攻打,才暫時結好突厥。不久之後,李淵李世民就與突厥開戰,不僅統一,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後來唐太宗時期,唐朝攻滅突厥汗國,又攻滅崛起強盛的薛延陀汗國,打敗西域諸國,擴張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地。歷史學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唐初李淵李世民等人的數年苦戰,不僅統一,而且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的企圖,從而保衛了華夏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後來李淵李世民打敗眾多強敵,才擴張出龐大的疆域。唐朝李淵李世民的江山、龐大疆域,不是取自隋朝,而是唐朝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擴張佔據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證據證明西遷的匈奴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羅 馬帝國的滅亡?
※如果匈人沒有西遷,羅馬西帝國還能存在多久?
※教皇利奧一世是如何勸退阿提拉軍隊的?
※古代匈奴和現在的匈牙利是什麼關係?
※匈奴為何不能像成吉思汗那樣橫踏歐亞大陸? 如果沒有漢帝國長達一百多年的討伐匈奴是否會向西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