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的學術探討或學術撕逼是怎樣?

季羨林見過熊十力和廢名因為學問打架。

下面是從天涯抄來的,不知道季的原文在哪個集子里。

季羨林曾親眼看見二人打架:「廢名和熊十力住在松公府後院,兩門相對,常因對佛教的看法不同而爭吵。有一次兩人吵著吵著,忽然沒有聲音了,季先生很奇怪走去一看,原來兩個人互相卡住對方的脖子而發不出聲音了。」

但二人打架,「傷皮肉不傷感情」,經常吵架、打架。打完旋又和好:「一日廢名與熊翁論僧肇,大聲爭論,忽而靜止,則二人已扭打在一處,旋見廢名氣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見廢名又來,與熊翁在討論別的問題矣。」如此循環往複,樂此不疲,成為當時學界一奇觀。

如果討論武功也算古代的學術研究,那麼,王重陽跟林朝英,結結實實撕逼打架幾十年。


回答一個2014 年左右在Finance 領域發生的經典案例吧。因為學術圈子很小,所以影響很大。


1. 涉及學校和人物:

  • A 方: Jonathan B. Berk, Professor of Finance, Stanford;
  • A 方: Jules Van Binsberge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Stanford, 2008-2014,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Wharton, 2014-
  • B 方:Terrance Odean, UC Berkeley, Professor of Finance
  • B 方:Brad Barber, UC Davis, Professor of Finance
  • B 方:Xing Huang, PhD in Economics, UC Berkeley, 2007-2013,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13-2017, Washington U in St. Louis, Assistant Professor, 2017

可以看出來,裡面涉及了很多牛校,Standford, UC Berkeley, Wharton 都是Finance裡面top 5 的學校吧。事件集中爆發在2014 年,但Xing Huang 後來憑藉其他publication 取得 Washington in St. Louis 在Finance 裡面也是20 名左右的學校。

事件發生之前,其中涉及的人員 Jonathan 和 Odean, Barber 算是Finance 裡面的大牛,每個人事件發生之前, Finance Top 3 (JF,JFE,RFS) 包括Econ Top5 (AER, JPE, QJE, Econometrica, RES) 期刊的paper 加起來每個人都十幾篇吧。Jules 也有七八篇,而此時Xing,剛從Berkeley 畢業去Michigan State U, 還沒有正式Publication。


2. 梗概

事件的起因在於A方和B方就同一個research idea 寫了很相似的兩個paper, A方 指責 B方團隊竊取了他們的idea並且在寫paper第一稿的時候故意沒有cite他們的paper, 且誇大自己論文的學術貢獻。這些行為都屬於嚴重的學術道德問題。而B方當然會辯解聲稱他們的工作是獨立進行的,並沒有剽竊A方的idea, 至於引用問題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釋。為此雙方不惜用郵件論戰了幾百回合,甚至B方開車跑到StandFord當面交談。遺憾的是雙方最後很多問題並沒有達成一致。最後A方給B方每個人所在學校的系主任發郵件指責B方抄襲他們的idea並且存在其他學術不斷行為,並且公開了他們自己認為的事件順序。作為反擊,B方也公布了他們自己認為的事件順序,並且雙方的郵件往來也隨之公開。最遺憾的是,Jonathan和Terrance 的朋友關係破裂。

A方的Jonathan 郵件中寫到「At this point I feel so betrayed by you that I view it as unlikely we will ever talk to each other again.」(此時,我覺得你背叛了我,我認為我們以後都不太可能有任何對話的機會了)。「As the old saying goes,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正如古人言,戲弄我一次,是你的恥辱,戲弄我兩次,是我的恥辱)。而B方公開回復中稱「We have been deeply saddened by these false accusations. Friendships have been broken,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 strained.」當然,由於雙方在Finance領域影響力都不小, 兩篇paper都最後分別發在了JFE(A方) 和 RFS(B方), 都是Finance裡面的Top 3 journal。

第一點,至於為何A方指責B方學術剽竊呢?

在A方看來,Jonathan在2012 年2 月在一個體育館和Terrance遇見了並說了自己在做的論文想法,然後2012年3月B方團隊開始了同樣想法的論文。這種行為是對他們的抄襲。

在B方看來,A方Jonathan在2014年3月26的郵件里說他和Terrance在2013年6月的一個學術活動中遇見了, 並在體育館裡面和他說了自己在做那篇論文的大致想法 (這裡 Jonathan說自己可能記不清具體時間,但一定說了這事)。 隨後B方通知A方說他們在2012 年3月就開始了他們的獨立論文。然後A方才開始改口說在2012年2 月就和B方Terrance見面。所以是A方故意這麼說的,A方改變了時間。但B方承認A方Jonathan 和B方的Terrance的確在2012年2月和3月都見過面,都在體育館裡。

同時,在A方Jonathan 給B方的郵件里,Jonathan 寫了當時他給Terrance說的大概的話,論文的大概想法。但是B方Terrance回憶不起來這句話了, 而且B方稱他們的論文想法並不是從A方的想法裡面得到的,事實上,雙方的論文想法都並不是獨特的,早期就有類似的前人工作。

此處的爭論在於A堅持B方從他們對話中抄襲了A方的論文想法,而B方堅持自己的論文獨立進行,並沒有從A方那裡獲取任何有幫助的信息。

第二點,引用問題?

在Finance領域,其他不清楚,都有把較為成熟的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先在SSRN,一個專門放工作論文的免費網站公布出來。 同時或者更早之前進行的是去全球各大高校和各種學術會議場所去講自己的論文,然後得到各種反饋,回來後不斷的修改自己的論文。這個過程從初稿到最後提交到journal投稿大概持續一年到幾年不等。

A方的論文於2013年10月在SSRN上公布出來,B方的論文於2014年3月公布出來。但是在2013年9月的時候A方的Jules 去B方Xing的學校visit和Xing聊到雙方的論文,Xing 得知A方在和他們做一樣的論文。然後Xing給她的兩個合作者發了郵件告知了這件事。

同時A方得知B方在做同樣論文後,於2013年10月立即把論文在SSRN公布出來, A 方未通知B方,B方聲稱不知道A方公布了論文。

B方說他們三個合作者溝通後認為既然A方知道了兩個團隊在做相似的論文,A方應該不太會聲稱自己先做的。因為在B方看來雙方都處於正在進行階段,是同步獨立進行的。 同時由於自己的論文暫時還不太成熟,想再繼續做些結果檢驗下再公布。

隨後,2014年3月B方把自己論文同樣公布在SSRN。重要的是在2014年3月B方公布論文時,他們並未有引用A方的論文。

然後,A方Jonathan於2014年3月26日發了一封郵件給B方Terrance和Barber, 聲稱B方的行為非常讓人困擾不安,因為他們自己的論文已經在SSRN上好幾個月了,再說自己曾經給B方的Terrance說過自己的論文想法。並且隨後指責B方在論文中故意不引用他們的paper並且藉此誇大自己論文的貢獻。

Terry and Brad ---

Jules happened to notice the following paper on SSRN:

Which Factors Matter to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Mutual Fund Flows

There are a number of levels I find this disturbing. The most obvious is that Jules and I have a working paper that does exactly the same thing that we have been circulating for over 6 months: Assessing Asset Pricing Models Using Revealed Preference

But the more disturbing part of this is that I could swear that I told both of you about this idea quite some time ago. I am certain that I mentioned we were working on this when I presented at the Davis conference, and, perhaps I am not remembering correctly, but I could swear that Terry and I spoke about this in the gym when I lived in Berkeley。

--Jonathan

隨後,B方解釋說自己並沒有發現A方已經早就公布了論文。B方說他們以為A方會主動發給他們論文如果A方公布了論文。而且B方說他們在SSRN搜索了相關論文但並未在前100篇裡面發現A方的論文....

大致梗概到此吧,如果有人有興趣郵件具體的溝通過程怎麼導致朋友關係一步步破裂的再更吧....


校友群裡面,師兄師姐討論育兒經驗時,都是拿著指南和研究數據說話的


其實現在我們就正在經歷一場學術大討(si)論(bi):即12米光學望遠鏡的建設方案之爭

撕逼的具體過程網上介紹的已經很詳細了,我就不再贅述。這張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院士級別的「神仙打架」也存在許多有失身份的地方。

儘管前段時間確認12米鏡採用4鏡方案(26:21微弱優勢),但我認為這場爭論遠沒有結束,相反我認為這場爭論才剛剛開始。前段時間的投票我認為也有可能存在著迴旋的餘地,擦亮眼睛拭目以待吧。我不懂儀器,所以不站隊。


以前聽考古學的課時老師專門講過一次「學術撕X」,涉及貝格利、巫鴻、李零,原本是圍繞巫鴻教授的著作《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一書的學術探討,結果演變成中西學者之間的對立。具體的觀點見於當事人的文章:

·貝格利:評巫鴻《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

·巫鴻:答貝格利對拙作《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的評論

·李零:學術「科索沃」——一場圍繞巫鴻新作的討論

後來田曉菲也就此事發表了觀點:學術「三岔口」:身份、立場和巴比倫塔的懲罰。

改天有空再展開寫一寫~


某人才項目答辯會上

院士A:你做的這個有什麼用?毫無意義,完全就是無病呻吟。

院士B怒噴A:你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化學!


還是發在同一期刊上的……


我一直好奇這個「xx」是什麼意思?


說一個社科方面的:

簡介:

近些年來,隨著生育率跌至更替水平以下,中國人口規模問題又與人口結構問題交織在一起,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一時間竟成為世紀之交人口學界爭論的新熱點。收集在《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中的論文是這場爭論中各方的主要代表作品。讀者將會發現,坦率、犀利和針鋒相對是《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的一大特色,開門見山的質問,指名道姓的批評,在書中比比皆是。儘管各方爭論激烈,但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爭論各方的目的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尋求規律,探索真理。

文人互罵,神仙打架。


沒有人說哲學界新世紀以來最著名的一場撕逼嗎

以郭齊勇為代表的武大中哲和鄧曉芒一個人的武大內部撕逼,然後上升到了全國範圍內的大撕逼。

討論的內容就是《論語》中的「親親相隱」問題

這場撕逼書就出了好幾本光我隨意翻到的就有《儒家倫理爭鳴集》、《儒家倫理新批判》、《<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其他的什麼論文之類的不計其數


一個聽來的故事:marketing有兩個top journal。Journal A的主編是我們學校matketing系的大佬,Journal B的主編去他們系講seminar。

然後B的主編講著講著,A的主編舉手表示你這篇文章十分無聊,你為啥要講這篇。B的主編反唇相譏,說因為我才是真正的marketing researcher(而你是經濟學家),並且我是B journal的主編,所以我覺得這個研究很有意義。然後這個主講人又很不爽,怒斥台下一個phd說你不要玩手機了你都玩了全場手機了,圍觀的其餘phd表示這種神仙打架的場面真是活久見。

匿了


[3+2]or[2+2]



很多嘲笑,批評「西方經濟學」的學者和媒體活躍人士,往往打著「反對盲目崇拜西方、反對西化」的大旗,實際上用的論據和實際的討論也來自他們深惡痛絕的西方。


其實理工科也有撕逼。。

對於某個工程應用,

A教授說,可行,且應用場景廣泛。

B教授說,沒啥卵用。

檢驗的標準是。。

發明專利是否有企業來購買吧。。企業應該不傻。


理工科 化學物理生物撕逼

太多了。有空更。

又想起來來老師講過的一個戰鬥。記在法拉第通訊上,有空補。


我同學寫論文的時候刷論文,發現一篇論文里批判的一個人名總感覺見過,然後就在手頭的論文里翻了翻,果不其然,果然是某篇論文的作者。接著對比一看,那哪叫批判吶,分明就是指名道姓地罵人吶


算是國內高等級撕逼,關於某熱點話題。

都是院士,一方是國家某局的局長,一方是中科院某領導。

不能再說太多了


推薦閱讀:

兩個歷經滄桑的人相見是一種什麼感覺?
怎樣使自己說話更簡潔,有重點?
如何評價焦安溥在台灣的公民對談?
老外總被中國學生搭訕會煩嗎?
中國相比其他國家有多好?

TAG:交流 | 學術 | 信息交流 | 學術紛爭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