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的學術探討或學術撕逼是怎樣?


看見 @馮路 的回答,想起一張我珍藏多年的老圖。

(圖裡第二篇的doi少了個0……doi/10.1073/pnas.1222878110)

Seok, J., Warren, H. S., Cuenca, A. G., Mindrinos, M. N., Baker, H. V., Xu, W., ... Finnerty, C. C. (2013). Genomic responses in mouse models poorly mimic human inflammatory disea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9), 3507-3512.

Takao, K., Miyakawa, T. (2015). Genomic responses in mouse models greatly mimic human inflammatory disea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1167-1172.

以上


縣衛生學校南關衛生院最初沒有專職的麻醉科醫生,都是中高年資的外科住院醫師輪流做麻醉,一些人不求甚解一味蠻幹,在麻醉過程中造成病人死亡。解放後,衛生院從上海調來了一位青年的外科醫生A,他師從黃家駟、石美鑫、吳鈺等名醫,基本知識很紮實。衛生院的領導看這位青年醫生見得多,動員他當專業麻醉醫生。

A醫生上任後提升了醫院的麻醉水平。某新設專業組開張後屢戰屢敗,統共做了三例手術,病人都因為麻醉問題死在了手術台上。A醫生接手麻醉後,該專業組一周三台手術全部成功。憑藉成果,在外科病例討論會上,A醫生藉機宣傳麻醉的重要性,提出:「麻醉、抗炎與輸血是保證手術成功的三大要素,麻醉為手術創造了必備條件,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話一出口,A醫生立即被該專業組的主刀醫生B打臉:「麻醉能治病么?」其他醫生聽聞跟著起鬨,A醫生很是下不來台。

A醫生心態很好,他堅持認真工作,挑戰技術極限,終於讓同事們認識到了麻醉的重要性。但是他跟B醫生接下了矛盾。本身,B醫生性格不好。該專業組有一位青年醫生C,是B的學弟,比B小七八歲。B醫生長期技術壟斷,打壓C醫生成長。1957年,C醫生跟A醫生均晉陞為主治醫師,兩人外出會診的時候C醫生主刀了急診手術,B醫生聞訊後到處告A和C的狀。不久後,B醫生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下放到了條件更差的衛生院。「苦出身」的C擔任了B的職務。C在外科上頗有天賦,接手後該專業發展很快。然而C醫生身體不好,積勞成疾英年早逝。B在流放地「日久見人心」,落實政策回來後先去C家哭C,不明真相圍觀群眾都以為B和C的交情很深。A跟C家的關係也很近,但是此時不好說什麼。B是縣衛校民國時代的留用人員,資歷老,知道許多典故,回來之後在校內享有較高的地位。

然而,A有優勢,A身體好。B享年八十歲,A醫生至今還精神矍鑠。他這個年齡的老專家在哪裡都是寶貴財富,於是,被學校聘為終身教授的A醫生開始寫回憶錄,各種有仇報仇:

B醫生到了新單位,因為沒有C醫生這樣的得力助手,也沒有麻醉條件,只得封刀混日子。多年後B醫生落實政策,因為業務荒廢,只能回來給學生們教理論課。「心想,天下無奇不有,B醫師心胸狹窄、自高自大、待人叼拙的作風結果是作繭自纏,為之嘆息」。

某某年,心外科放衛星,在狗身上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手術成功後,醫生們去縣委報喜,縣委留下他們吃大餐,把我留在衛生院給狗做術後管理。

某某年,我跟外科同事攻克了「低溫麻醉下XXX手術」的技術難題,報紙、電台上盛讚「打破手術禁區」。「一把刀」在接受採訪時大言不韙地確認,這是他技術高超「妙手回春」的結果,是理所當然的應得榮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對「低溫麻醉」這個創造手術的必備條件,隻字不提。

某某年,上級請國際外科權威史密斯教授給相聲大師張大寶做手術。術前討論上,我提出張大寶是靠嗓子吃飯的,插管的時候應該注意保護聲門。外科「一把刀」眼皮都不抬,說「這是你的個人操作技巧問題,不要拿到討論會上說」。但是手術當天,史密斯教授在我插管的時候一直很專註的看,插管成功後史密斯教授一臉如釋重負的表情。張大寶術後恢復良好,第八天就能登台講段子。慶功宴上,史密斯教授專門提出要感謝麻醉醫生,要我上台跟他合影留念。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術撕逼主要看門生數量和掌門的壽命。即便門生不多,比同輩活的久也可以掌握相當的話語權。另外,A醫生的心態確實很好,看湘雅徐啟明教授的回憶錄《驚回首》,內容更辛辣。


太多了……

常見格式:

A:"XXX XXX"

B:"Comments on "XXX XXX""

A:"Reply to "Comment on "XXX XXX"""

……

兩個國內的例子,這一系列文章讀起來都很好玩兒,建議比較閑的時候可以看看,這裡只把標題摘要和部分內容截取上來,反正網上全文是很容易找到的……

首先是曾謹言和關洪的:

關洪:《評曾謹言的量子力學教材》

從1981年起,曾謹言教授陸續出版了或繁或簡的多種版本的量子力學教材,成為在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系列量子力學教科書。這些教材在國內量子力學的教學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們的最大特色是搜集了或者新撰了豐富的例題和習題,還有專門與之相配套的幾大本量子力學習題和題解之類的輔助讀物,比較適應當前在國內大學裡占著支配地位的應試教育的需求,尤其是物理專業本科生考研的需要。

但是,曾謹言的量子力學教材在基本原理方面的敘述,存在著不少有欠妥當甚至明顯錯誤之處。這些教材流傳開來,亦給國內講授量子力學的教師和學習量子力學的學生造成了對一些基本概念的廣泛誤解。我們在這裡沒有興趣對曾謹言的多種量子力學教材進行版本研究,亦沒有時間和精力跟進他在層出不窮的各種新版本和新印次里的改動。以下主要對根據他最初的一本正式出版的教材《量子力學》和後來改寫的一本簡明教材《量子力學導論》里關於一些基本原理的敘述,作出幾點評論。好在他寫的其他幾種版本和印次在這些方面的陳述,亦都是大同小異的,就不一一引述了。

曾謹言:《曾謹言教授的複信》

關洪教授的《評曾謹言的量子力學教材》 (以下簡稱《書評》 )中涉及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詮釋的不同觀點的爭論,還出現了一些對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不完全正確的表述。細心的量子力學教師同行會看出,這些表述並未出現在我編寫的教材中。為此,就幾個主要問題談一下我的看法,請編輯部指正。

………………

綜上所述,凡涉及不同學術觀點的問題,我贊成「百家爭鳴」。究竟哪一種觀點正確,歸根到底,要根據實驗來判斷。《書評》中出現的幾段對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不完全正確表述,在我編寫的教材中是找不到的。這些不完全正確的表述往往是在我編寫的教材的某一問題的完整表述中,把一些重要部分略去,然後進行「詮釋」,並加以批評而得出。我個人認為,對於不同教材中不同的講法,有關的同行宜更經常和直接的交換意見,以取得共識,這將有助於共同提高我國的量子力學教學水平。

以上意見,不知妥否,請編輯部指正。

之後兩篇收錄於《量子力學朝花夕拾》一書

關洪:《答曾謹言教授》

曾謹言:《給《量子力學朝花夕拾》編委會的複信》

還有曾謹言和李華鐘的:

李華鍾:《關於量子幾何相位的評註———評三本量子力 學教材中一個基本概念》(其實這裡所謂的「三本教材」都是曾謹言的著作,分別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導論》、《量子力學專題分析》)

摘要:回顧了國內出版的兩本量子力學教材和一本參考書中有關貝里相位的章節 ,指出了其中有關量子幾何相位的一些錯誤概念

………………

我們在這裡不是對這三本書作出全面的評價,也不涉及其他章節,只就「量子幾何相位」這一物理概念和「量子絕熱定理」的有關部分提出意見.這些意見只是屬於物理基本概念的是與非的問題,避免討論那些屬於理論觀點的問題.筆者所以對於這三本書中這一小部分章節有意見,是因為比較熟悉這部分章節所涉及的課題,在得知《量子力學·卷U》在這部分章節的第223頁的腳註中有影射到筆者對某些觀點的評論(評論說「對絕熱近似這個基本概念的確切含義不了解」)後,筆者才去翻閱此書,閱後發現的問題令筆者震驚.鑒於這幾本書在國內和海外發行量大、影響面廣,其內容的正確無誤是至關重要的,為此筆者深感對此問題難以熟視無睹,故直言不諱,指出這三本書中在上述基本概念的闡述中的許多嚴重錯誤.下面的引文只引《量子力學·卷1I》(第3版)一書,其餘兩套書中的相應章節頁碼可循此查閱.

曾謹言:《教學研究:介紹量子力學幾個基本概念———兼 答《關於量子幾何相位的評註》中的幾個主要問題》

摘要:介紹了量子絕熱定理的物理含義及成立的條件 ,認為有關主要文獻 (Aharonov -Anandan ,Bohm ,孫昌璞等 )的表述是正確的 ,而《關於量子幾何相位的評註》[1] (以下簡稱《評註》)相應的表述不完全正確 .在此基礎上 ,認為這些文獻和教材 (R .Shankar)得出的涉及Berry絕熱相位的一些論述 (不含Berry絕熱相因子的瞬時能量本徵態不滿足含時Schrodinger方程等 )也是正確的 ,而《評註》的論述與此相反 .《評註》認為只有γn(C)才是Berry相位 .本文作者則傾向於把γn(t)叫做Berry絕熱相位 ,而把γn(C) =γn(T) -γn(0 )叫做幾何相位 (geometricphase) [2 ] .

……………………

我們也曾向一些同行徵求意見,有的同行認為我們的講法與Ring等的講法基本上一致,談不上「根本性的」「完全錯誤」,但從數學上來講,是不夠嚴格。另有同行認為這一小節不屬最基礎的內容,最好留在有關的專著中去講述,不必在一般教材中講.這個意見值得採納.

關於《量子力學》(卷II),p223的腳註,它是源於著作[10]中對本文作者關於Berryphase的一篇文章的評註的簡單答釋.鑒於有關的學術爭論現已清楚,在重印時該腳註可刪去.

[10]李華鍾《簡單物理系統的整體性——貝里相位及變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

李華鍾:《教科書內容的正確和真實至關重要———關於 曾謹言著「量子力學」中量子幾何相位概念的再評註》

摘要: 對曾謹言所著的量子力學書中量子幾何相位的一些錯誤概念再次提出了批評,同時針對他在上的一文的有關觀點進行了逐點分析批駁,並舉出Berry論文中有關論述為證.本文著重從"正確"和"真實"兩方面去分析.

曾文刊出後,筆者認為此文在物理上除了筆者以前指出的錯誤之外,又增添了其他錯誤.本文主要從「正確」和「真實」兩方面來評註曾謹言的論述.

………………

6 能將錯誤的概念稱為「不夠嚴格」、「淺近的講法」嗎

曾謹言避開了筆者在《評註》中批評他的另一些主要錯誤,筆者舉D.Bohm書上第20章603~607頁的觀點批評他所謂「不滿足薛定諤方程」的絕熱解.筆者指出他的書中「量子態的自然聯絡」一節完全錯了,他未作物理上的解答,卻說這是「不夠嚴格」、「淺近的講法」,說是根據P.Ring的「幾篇論文」,但書中卻未註明.經查核Ring的論文刊於Zeitschrift fur Physik 1991(5)A339,曾從該文抄下幾個公式,但因他並未弄明白Ring文中的基本思想、物理和數學定義,因而在《量子力學卷Ⅱ)的圖4.8中將該文Fig.3抄錯了,這使得全節無法自洽,讀者如需查看原文,可來函索取Ring文印本,一經對照便十分清楚.這種完全錯誤的概念、證明及推導,可以叫做「不夠嚴格」、「淺近的講法」嗎?尤其是給青年學生讀的教科書,難道不應該認真一點?

曾謹言:《曾謹言教授給編輯部的一封信》

編者的話:本刊於2002年第7期刊出了李華鍾教授與曾謹言教授的學術爭論文章.刊出後我們向雙 方表示,本刊願意做雙方的信息溝通工作,並且向雙方約定,「可能的處理方案是最多再登一次,限定較短篇幅,雙方篇幅對等,同時刊出…….這是最後一次,以後本刊不再處理此事.」「這次本刊將充分交互傳遞雙方信息,待雙方都認為是最後稿時,再處理.」此後,爭論雙方和本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現在,李華鍾教授寄來了最後文稿,曾謹言教授看後未寫回應文章,只寫了一封給編輯部的簡短的信.我們在本期將上述兩件 同時發表,以此結束這一次學術爭論 .

李華鍾:《Aharonov-Bohm效應和量子力學相位概念的一些問題——評曾謹言著《量子力學》卷Ⅱ第六次印刷第四章的物理概念》

摘要:意圖澄清一些對於Aharonov-Bohm效應的誤解,指出一本國內流行甚廣的量子力學教科書中對這一物理概念的錯誤解說.

波函數的相位是量子力學中很重要的基本物理概念. 教科書是給學生學習的範本 ,對科學內容的正

確闡述是高等學校教材的基本要求 ,不正確的教材闡述給學生帶來的傷害可能會危及他們的終生事業. 因此對教材中錯誤闡述的指出、批評和改正是一項極為嚴肅、至關重要的事.

………………

總之《量子力學》卷Ⅱ第,3版第六次印刷修改了以前版本中第四章內容的一些明顯錯誤,這是進步,應該歡迎,但是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在新增內容里又增添了新的問題.正如一位量子力學教學資深人士所說:「教科書的內容的正確性至關重要」.希望曾謹言教授再接再厲,繼續努力,把這本教科書的錯誤一一剔除,使它成為一本名副其實的教學參考書!

曾謹言:《有關A-B效應和相位問題及量子絕熱定理成立條件——三答李華鍾教授的評述》

摘要 :對(Aharonov—Bohm效應和量子力學相位概念的一些問題——評曾謹言著 (量子力學)卷 Ⅱ第六次印刷第四章的物理概念》一文中有關 A—B效應和相位問題的評述 ,按真實情況給予了說明.論證了作為量子絕熱定理成立條件,不能說明「對於能級簡併態,量子絕熱定理不成立」,且在一些情況下會導致不正確的結論.

李華鍾教授這次的評述(以下簡稱《評》文)中有關A—B效應和相位問題,本文將按真實情況給予說明.在文獻[1]和[2]中,李華鍾教授對我編寫的《量子力學》卷Ⅱ書中涉及Berry相的定義和量子絕熱定理成立條件的表述等問題作了評註,我在文獻[3]和[4]回應文中已經表述了我的看法.《評》文的第3部分和其中引用的他的文章~1J,對這些問題再次進行了批評,本文對文獻[3]、[4]中已經陳述過的問題不再重複,僅就其中的關鍵問題扼要作一回復.

………………

李華鍾教授《評》文第3部分和其中所引的他的文章。,指責《量子力學》卷Ⅱ第四章有這樣的錯誤、那樣的錯誤.這些指責是不符合真實情況的.《評》文還把第四章重印時的修訂,說成是「刪去……錯誤……」,「修改……錯誤……」,「保留了……錯誤……」等,這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本文對文獻[2]、[4]中已經陳述過的問題,不再詳細重複.下面僅就其中的3個關鍵問題,扼要作一回復.

………………

概括起來,對《評》文所涉及的A—B效應和有關相位問題的批評,本文按真實情況給予了說明,這些指責不符合實際情況.其中真正屬於學術爭論的問題,是關於量子絕熱定理成立條件的確切表述.但無論如何,對所提任何意見和問題,作者都會認真考慮,作為修訂時的重要參考,拙著《量子力學》出版20多年來,曾經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及同行專家口頭和書面提出的很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對於拙著《量子力學》的歷次修訂有很大幫助,特此表示誠懇感謝.

反正當時學量子力學的時候看這些撕逼文章還是很有樂趣的……


發一個我見過的很蛋疼的撕逼吧。明明是個純學術問題,學者卻直接與政府部門對撕

詳見潘吉星 《1979-2007年中國造紙術發明者的爭議》《中國科技史雜誌》第32卷第4期



trade theory近年來最重要的一場撕逼,第一次看這倆標題時把我樂壞了


學術撕逼逼格一定要高一點

今年nips上質疑alphazero時公式里這個fake就很有意思。


Arxiv:1712.05335

這個真是指名道姓地撕啊

標題是:

The paper "How proper are Bayesian models in the astronomical literature?" [arXiv:1712.03549] by Tak, Ghosh and Ellis is improper

摘要:

In their 『How proper are Bayesian models in the astronomical literature?』

[arXiv:1712.03549], Hyungsuk Tak, Sujit K. Ghosh and

Justin A. Ellis criticised my work with false statements. This is an infamous

case of straw man fallacy. They give the impression of refuting

an opponent』s argument, while they refute an argument that was not

presented.


近年來對L1 adaptive的各種批評,Romero光是批這個就得發了好幾篇吧。

adrc之爭。不解釋。

方舟子的新語絲撕國內幾個控制大佬。忘了誰寫的了。

當面撕過我的,一個搞熱力學的路易斯安娜科技大學的機械系中國ap,一見到微分方程做拉普拉斯變換,死死咬住要看方程的解,一口咬定如果不求解拉普拉斯變換就沒意義。怎麼解釋都不聽。

學校的research show case,本系教自動控制原理的韓國教授,對著微分方程里v^2/(x0-x)^2這個項表示不懂這個為什麼是非線性的項。


某學術研討會上:

教授A批評教授B的觀點。

教授B:你先把板凳坐冷再跟我說話!

教授A:你先把屁股坐爛再跟我說話!


Twitter上的各種論戰呀!

1 Manifold 是否應該出現在系統神經科學的文章標題中

第一條推好像被刪了?大概是有人抱怨一篇神經科學的文章標題和摘要使用了 manifold 這個「嚇人」的詞。

這場討論持續了好幾天。

以上只是討論的一小部分。有人(用爬蟲?)做了討論串的樹形圖:

2. 實驗室導師是否應該把學生當成朋友?

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場論戰,感覺從中學到不少人際關係的道理。


看見了 @白贇昊 的圖,這個論戰鬧得很大。我本來想貼這個的,結果晚了。日本人的回復其實是先射箭後畫靶,激發了更多的互噴。

他的圖不全。我貼我的收集如下:


一次組會,某博士學長講完之後,導師說,你的主要觀點和我的看法基本相反。你們連我的想法都不認同,以後怎麼畢業?

背景是導師年紀已經蠻大了,近年來致力於某方面的工業化,並且在業內很有話語權,師兄卻認為該項目意義不大。當時導師的口氣並不是很嚴肅,說完課題組的人都在笑。

至於我這種水貨,組會時候嘰嘰歪歪一大堆之後,導師的點評是PPT的字太小了,顏色也要調一調。

之前看到李小文老師在河南大學學報上發表的名為《定量遙感的發明與創新》一文,大開眼界,可能已經返璞歸真了吧,論文還可以這樣寫,撕逼可以這樣直白。就像李老師所說的,無論怎麼討論,如何撕逼,客觀公正的評價遲早是會到來的。


田剛和Donaldson四年前關於Kahler-Einstein啊:

Donaldson和合作者陳秀雄還有孫崧寫的官方吐槽:On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ahler geometry

胡森還是一如既往地diss田剛,在科學網博客上寫了兩篇文章:關於近期Fano流形上構造Kahler-Einstein度量的工作和英文版On recent works of constructing Kaehler-Einstein metrics

~~~~~~~~~~~

另外這兩周望月新一的事也勉強算吧。。IUT大佬Ivan Fesenko在網上懟了Peter Scholze:

望月新一關於 ABC 猜想的證明的審核到了什麼程度了? - DaggerZ的回答 - 知乎


謝邀

學術撕逼一般不會出現在理工科,因為理工科有數據事實,比如,我的準確率高、召回率高、F值高或效率快。但文科就不同了,文科屬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往往爭論了半天,也沒一個靠譜的結論。

學術上的碾壓就不說了,比如有人做了一個結果出來,講了一個故事,明顯邏輯不對,這種的我見過一些,多見於對這個領域不熟悉,比如我見過一個外國人非要研究中國的市場、或是一個金融領域的大牛非要研究純會計的課題。反過來也一樣,就是有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被外行提出問題,很容易被解答。

然而,學術上水平相近的爭論,往往是沒有結果的。最好的情況是,質問者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Alternative Explanation),做研究的主只能說:我回去再看看,看能否通過一些證據推翻這個可能的解釋。否則,就是在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加上在實證領域,本身方法(比如,OLS)還有很多人質疑,要說服別人就更難了。

硬廣:統計學在研究中能幹啥? - 隨機 - 知乎專欄


就發張圖不說話,懂的都懂不懂得百度我記性也不太好說不出個一二三來,說錯了又被人噴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