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台灣的印順法師?
關於台灣的印順法師,太虛大師的弟子,人間佛教的提倡者,關於他的著作,有人讚歎為有唐以來無出其右,有人說他的問題很多,請問佛教界的善知識們,如何從佛法的角度來評價印順法師的著作思想?另外不知他個人修證如何?
在我學佛學的迷茫的時候讓我窺探佛陀光輝的人。讓我看到什麼是佛教的人。
一開始接觸佛教,是信仰凈土宗的。大約六年之後,第一次看到導師的書。
第一本看的,是導師的《我的宗教觀》,主要是看後面的 「上帝愛世人」 篇,我稱之為最高明的辯護,為我所見過所有佛教護教學文章中,境界最高,並且導師在文中所立下的範式,是直抵要害,抓住最核心關鍵的地方。讀文章的時候,我不停的跳出來,嘗試從對方的角度來辯護,看導師的理論是否站得住腳,結果最站不住腳的,反而是被辯護的一方。絕妙的辯論文章。自此開始佩服導師。
第二本看的,是導師的《方便之道》,強力推薦!
看完這個,對於很多大乘佛教的各種修行方法、諸如念佛、誦經、拜佛、等等,導師從源到流一路梳理下來,讓人能看清楚這些法門如何根植於佛陀時代的種種法門,慢慢發展成今天的樣子。
尤其是各種從大乘佛法轉學南傳佛教,然後覺得大乘佛法種種都是異端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會弄明白非常多的問題。
之後,遇到一位法師,向我普及性空緣起的道理後,對佛陀的智慧那是深深地佩服。
後來,慢慢地知道了導師的心思、導師為了糾正佛教弊端的苦心,看到了導師那深邃的智慧。尤其是明白目前世界宗教界的趨勢及問題後,再回來看導師的東西,才能真正明白導師的苦心及價值。
-------------------------------------------------------
讀導師的東西,需要注意一點。導師所依據的,是印度佛教的經論,而不是中國佛教。因此很多批評導師的人,我好奇的是,他們真的讀過大乘經論嗎?翻過《大智度論》之類的嗎?如果翻過,就會明白導師所說的都是本於這些經論。
另外,導師的一個大貢獻,就在於正本清源。這項工作的價值,在於當佛教面對各種附佛外道、面對日本學者大乘非佛說、面對印度教的同化、面對基督教的挑戰、面對學術界研究的質疑時,能有清晰的思路,看清楚佛陀留下來的是什麼。在國內估計還沒遇到這些挑戰,但是在國外,這些都是分分鐘鍾要了大乘佛教命脈的挑戰。好不容易出了個印順導師力挽狂瀾,設下了種種的結界守護大乘佛教後,結果有人自己拆台.... 看著也是醉了。
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也是多年前震撼我的一個問題。
在當年很火的尚南論壇,看過一句話,說:「小心學佛學成了婆羅門教」。因為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思想上,佛教與婆羅門教有很多容易混淆的地方,沒弄清楚的話,就變成持有外道見解而不自知。
後來讀了導師的東西,才明白這句話的真實性;再去了解印度教的種種之後,對這句話,深以為然。
-----------------------------------
導師的東西有沒有不足之處?人無完人,當然會有。但是目前各種批判導師的文章,都沒真的點出不足之處,反而在各種對導師誤解的基礎上去批判他... 看著也是醉了。
本想寫多一點,但是思緒混亂,也懶得去整理。就這樣隨便寫寫吧。
五、「印老思想反思」義辯基礎的十點思考:
1.珍惜佛緣:雙方都是學佛或研究佛學的人,大方向上都是「與佛有緣」之人,建議互相珍惜這種「佛緣」。
2.有理有節:借鑒歷史上曾有的法義之辯,有理有節,君子風度,杜絕進行謾罵式的人身攻擊或亂扣帽子。
3.尊重祥和:世間尚且能夠做到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佛緣人」更應該做到大度、慈悲、祥和。
4.理應反思:歷史上都有過很多次的義辯,很正常,所以,既然印老的思想與傳統大乘佛法及太虛大師反差較大,反思則是責無旁貸,但不代表不恭敬、不尊重。印老當年雖然跟太虛大師等進行義辯,但都很尊重。
5.兼聽則明:義辯中盡量避免急躁,不一定急於否定對方觀點;最好先靜下心來思考對方的觀點,就理說理,不可避重就輕,相信兼聽則明。
6.歷史傳承:義辯的視野不應執著於某個人的某些觀點的權威,看看是否符合傳統教義及證量,看看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屬於主流思想信仰,因為傳統的主流思想信仰畢竟是經過了時間的淘煉。
7.如理思維:如果覺得只是局限於現代人相傳的權威、年紀、道德等標準,可能需要暫時放下。如果覺得絕對認同印老的論理,那麼是否應該否定太虛大師及千年祖師們的言教及證量。
8.誠懇做人:如果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學習範圍、思維觀點似乎有些「顧了芝麻,丟了西瓜」,建議先把之前所學的停下來,看看祖師大德們的教言。
9.義辯目的:我們「佛緣人」的義辯,只是為了佛法知見,為了能夠真正解脫成佛;不是你贏我輸,不是為了面子風光,不是比較口才文筆,更不是內心較勁而發泄情緒。
10.歸於平常:此次籍由對印老思想的反思而展開的護持大乘的義辯,不管結果如何,雙方都把該講的內容盡量講完,可以保留意見供後人參考。但也必須注意到,「佛緣人」的智慧,可能是「適時知止」,開開心心,歸於平常。
六、「印老大乘經典非佛說」的又十點思考:
1.有論證成:大乘經典是不是佛說,無著菩薩早有論證。大乘經典中本來就有介紹大乘經是如何說的,只是有人不信。
2.成大妄語:如果大乘經典是由後人編撰,前後延續幾百年乃至千年,參與人數之多、思想之高度統一實屬不易,而且都標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等等證信語,仍需假設冒充佛與弟子之間的相互問答,本非佛說而冒充佛說,成大妄語。今日吾輩不敢,印老所說「後來的弟子們」為了緬懷,敢為之。
3.毫無必要:佛法中有經、律、論,其中諸多論典即是後期佛子理解佛經所作,傳統的論典也都直接標以「論」,並署名。沒有見到任何因為緬懷而一定要標以「經」的必要性。
4.史無證成:大乘經典如果是後來弟子緬懷所撰,史上諸多西域梵僧親帶梵本來華翻譯,難道就不知道?玄奘法師留學印度十七年,親近諸大善知識,難道就不知道?傳統佛教都沒有相關說法,但印老作了這種推論。
5.偷換概念:印老所說,不管大乘經典是不是佛說,只要符合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就是佛法,就可以去相信。符合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文字很多,是「佛法」,但不可以代替「佛經」。吾輩都可以寫出符合這個標準的文章,但絕不能算是經典,又如何取信。此中偷換了很大的概念,但也安慰了很多大乘學人的心理,不自覺中也就接受了這種說法。
6.無信則衰:如果只是符合佛法但不是佛經,我們會堅信它的正確性嗎?一定能夠解脫成佛嗎?關鍵是後人撰寫的,肯定沒法建立絕對信心。繼而,這些所謂後人撰寫的經典,可看可不看,可信可不信,也就順理成章了。
7.顛覆大乘:如果只承認「阿含教法」出於人間佛陀所說,即所謂「原始佛教」,而大乘經典是後人撰寫,不是佛說或印許說,請問您還相信讀誦大乘經典的加持力嗎?您還相信大乘教法中的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嗎?您還在大乘寺院殿堂每天早晚上殿頂禮諸佛菩薩嗎?
8.禪門無據:如果大乘經典是後人撰寫,歷代禪宗祖師大德依據達摩所傳《楞伽經》等修證,確保就是成佛之道嗎?或者比佛更高?天下禪宗門庭又會作何感想?
9.凈宗失信:如果如印老所說,阿彌陀佛類似於太陽神的崇拜,那從廬山慧遠大師至印光大師等凈土行人的所有往生記載,都會成為一種笑話或騙局。請問大乘凈土佛子們,您還會繼續念佛嗎?
10.信仰虛設:如果阿彌陀佛類似於太陽神崇拜,極樂世界還有嗎?如果須彌山是喜馬拉雅山,大千世界,華藏世界等又是印度哪個地方?依此類推,三界輪迴只會成為一個概念,因果報應只是一個哲學道理,我們所有的信仰也就形同虛設了。
心聲:印老是我們的前輩,絕不否認老人家研究佛法的發心,他的執著精神及淡泊名利等道德言行非常值得尊重,但在根本的「知見」面前,確實沒有辦法認同。晚輩曾經痴迷過印老的著作,受益過印老對經論的「銷文部分」,此恩永記心中;但每到「附議」或直接論述部分,往往因為善巧的文字而導入了完全不同於傳統信仰的結論,晚輩痛苦矛盾過很多。正是尊重學習印老探究佛法真相的發心,晚輩不願沉默,斗膽評論老人家的錯誤知見,因為印老跟傳統祖師大德們的知見差異太大了,因為看到很多學僧因他而失去了對大乘佛法的信仰,更因為通過這麼多年自己的深入學習,看到了老人家思想對當今乃至未來大乘佛法的危害。情所不願,不得不言。阿彌陀佛~~
在知乎像我這樣時不時幫大乘辯護,時不時幫鍱部的學友辯護,研究說一切有部,對中觀感興趣,對唯識感興趣,信仰佛教但不以一宗一派為宗的…就是因為受了印順法師的影響。
法師說:「立足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確當者。」
順便做個廣告,我自己做了一個說一切有部的公眾號,對部派說一切有部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歡迎各位投稿。
這個賬號剛剛創辦,目前只有一篇我自己翻譯的文章,如下:
關注的話,
公眾號的微信號是:shuoyiqieyou
或者掃一下這個就好了:
堪為「導師」。
大乘(漢傳)對大師的評價:打著紅旗反紅旗南傳(原始)佛教對大師的評價:革命不徹底 路線不堅定藏傳佛教(喇嘛教)對大師的評價:魔子魔孫大部分大陸居士對大師的評價:太虛的好學生,人間佛教始作俑者我對大師的評價:中土自漢以降,對佛陀真正教法在大陸地區撥亂反正第一人!頂禮上印下順導師!
佔個位子,想看看別的同參的看法,再寫。但可以確定的第一條是,~導師的行文思路是按照三論宗一貫的傳統來開展的。第二條是~導師的著作里的材料要感謝日本近代佛學家的整理、綜合。第三條是~導師所宗的是龍樹菩薩的思想,所以會對發揮龍樹菩薩著作而有自己新的創見的,有所評價。第四條是~導師所著是有自己一整套佛學體系在,要理解或者反駁的話,最好要通讀過大藏。第五條是~如果沒空看大藏,就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的讀完《大智度論》。這部著作對導師來說非常之重要。
印順法師的悲哀
玄奘以來第一人
導師之真實義
印順法師
敬陳全國各佛學院院長及教授師之公開信
南無佛法僧
6-11-24 潮音獅吼能忍法師,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任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教授楞嚴專業,江蘇南通普賢寺住持,曾任普陀山佛學院教務長,留學於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
一、「印老大乘發展論」論理中的十點思考:
1.論理心態:論理的過程,可以促進相互交流。不同的觀點,可以引發更多的換位思考。承認彼此的發心,不帶情緒,不扣帽子。對於略帶情緒的表述,盡量忽略情緒,保留其理。
2.平等論理:印順老和尚的發心與研學精神,不容否認,理應尊重。但對其研究佛法的方式方法,以及最後導致的結論、影響,可以進行反思或評論。正如印老在尊重歷代祖師大德以至太虛大師的同時,卻否定了他們的很多思想傳承一樣。
3.不在文字:印老著作等身,研學精神值得尊重。但佛法重悟性、重聖言量、重證量,不在文字多少,很多祖師大德也並無太多著作。故不需將印老的大作逐字看完,方才有資格進行論理。其實,方向錯了,南轅北轍。
4.否定傳承:佛法是有傳承的,兩千多年來的祖師大德們,都堅信大乘經典是佛親說或印許說。印老研究成:大乘經典是後期學人撰寫的,大乘思想是後期「發展」起來的。所以,對印老思想的反思與評論,其實就是相應於傳統傳承的正本清源。
5.成大妄語:印老所成立「大乘發展論」,即大乘經典不是佛說或印許說,是後期學人懷念佛陀自行撰寫而成。如此,則前後幾百年乃至千年的大乘學人,都基本串成一氣,成了冒充佛說、假設情景的大妄語者。今世吾輩不敢,印老假設古代學人敢為之。
6.推論謬誤:如果僅從推斷大乘經典的時間,「興起與流行」的表象,就判斷為大乘經典的最初「起源」,就等同今天才看到一位四十歲的新朋友,則認為他今天剛剛出生一樣。太虛大師的判教,才是體現對傳統佛法的圓融詮釋。
7.狹隘人本:大乘經典中所說須彌山、龍宮等,一定執著於推論在地球上印度的某個地方,必須是人眼可見,無異於倒退堅守「地球中心說」。如此執著人本,則通於大小乘的「三界」「六道」中的禪定境界、天人、地獄、餓鬼等,都在否定之列,連共與外道的某些基本信仰也都沒有了,最後只信自己選擇認可的道理而已。
8.否定證量:如果「阿彌陀佛」被推論為類似於對太陽神崇拜,那歷代祖師大德居士信眾念佛見佛、預知時至、往生極樂等證量,又該如何看待。對於禪宗祖師們依大乘法義修證成就,神通妙用、自在生死的證量,又將如何考證。
9.大小盡失:如果不顧傳統的傳承,一味以人本經驗加以考證考據,阿含等經也必將難成佛說。佛涅槃三百年後,方有文字結集,此中口口相傳,記憶是否可靠,會有多少訛誤,多少是佛親說,又如何考證。如此方式研究佛法,必將導致大小乘佛經全盤否定而後快。
10.違背世諦:世間科學是人類不斷探索,不斷自我否定,不斷前進,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科學不代表絕對的真理,科學精神是對未知領域尋求了解並予以合理解釋利用的過程,絕不是對未知領域僅依人本經驗直接篩選、推論否定。對聖證境界的未知,可以存而不論,可以因循體悟,不適合以局限的人本經驗選擇、否定、臆測。
二、「曾經」的十點思考:
1.曾經,法源寺的四年學習,為了搜集資料,裁剪各種雜誌論文。
2.曾經,有人慈悲,免費結緣「妙雲集」中的單行本,激動感恩。
3.曾經,為能湊全整部「妙雲集」,到處寫信。
4.曾經,如奉至寶,如饑似渴,閱讀「妙雲集」傾注身心。
5.曾經,因為了知「大乘發展」「中觀唯識學源流」「佛法三系說」,以為掌握了佛法。
6.曾經,回頭審視,覺得銷文之後的「附議」,總是趨於模糊不清。
7.曾經,對比觀點,總是覺得印老的知見迥異祖師大德。
8.曾經,不知所措,內心的懷疑與深層的敬仰明顯矛盾。
9.曾經,審思祖師生死證量,心意豁然,方知絕非凡夫眼見及思維推論。
10.曾經,已經曾經,現在的淡然,也是一份沉澱,感恩曾經的經歷,曾經的善根。
三、「反思」的十點思考:
1.反思,勿忘佛陀的教誨,反思輪迴苦,反思人法虛幻,成就解脫圓滿。
2.反思,是一種刻骨的解剖,希望看清過去的錯誤,不再重犯。
3.反思,是對凌亂現象的梳理,希望能夠去除瑕疵,保留真詮。
4.反思,是對大是大非的澄清,不必吹毛求疵,小處糾纏。
5.反思,有時為了自己的進步,有時是對別人的奉獻。
6.反思,早已有之,無著菩薩的大乘真佛語,正本清源。
7.反思,早已有之,道生大師反思一闡提必有佛性,獨具慧眼。
8.反思,早已有之,為了完整佛教,善巧判攝,最在天台華嚴。
9.反思,只是澄清思想,理解各有因緣,不必引起情緒的對抗。
10.反思,是自利利他慈悲柔腸,需要多說愛語,善巧方便。
四、「如果式」的十點思考:
1.如果一直只看印老的著作,不妨也看看太虛大師以及歷代祖師的觀點,比較一下有什麼不同。
2.如果因為寫作需要,引用了印老的著作段落,沒關係,真正學佛可以重新開始。
3.如果之前堅持了自己的見解,沒關係,破除自己見解的本身可能就是修行。
4.如果只是欽佩印老一生的淡泊名利,隨喜你,但這不能等同佛法。
5.如果只是欽佩印老的著作等身,隨喜你,但這不能代表知見。
6.如果有人評判印老言語失敬,請原諒他情緒衝動的同時,不妨靜心看看他所說的道理。
7.如果只是出於情緒不滿而無實際內容批評別人,對不起,這隻能增加別人的不屑與默擯。
8.如果因為知見不同,不願正面溝通,卻誇大其詞給別人捏造罪名,對不起,這隻能讓人懷疑您的用心叵測。
9.如果因為知見不同批評別人,能理解,但不宜綁架濫用集體的名義。
10.如果真是您理解的具足正知見的導師,為何會有這麼多的資深法師及居士會如此堅定地提出責難。
最後,如果我們都是為了佛教,雖然知見不同,我們一定還是朋友~~靜下來,換個角度,再思考。
看了太虛大師的 我的宗教體驗,就不怎麼再翻印順法師的東西了。當初讀中國禪宗史,驚為天人,以為自己搞清楚了禪宗修法的發展脈絡。再後來看印度佛教史,又有了新的體會,其實修法就那麼簡單,難在於把禪修作為生活的核心。另外還有一個發現是,其實很早以前大家就搞不懂般若經里的般若是什麼了,於是開始流行本尊修法,除蓋障菩薩呀觀世音菩薩呀文殊菩薩呀彌勒菩薩呀,見了菩薩跟你說說般若,估計是大家能想到的可靠辦法。所以般若是需要現證的很深的境界,不能隨便聽人講般若是什麼。其實禪修不需要很多的知見,很多人的知見是發展的,剛開始說凈土源於太陽崇拜,後來可能自己也把這種說法淡化了。某阿羅漢顯示從太陽中走出的神變,讓太陽崇拜的婆羅門皈依了佛教。所以,有了證量怎麼說怎麼做都是圓融無礙的,超越了思維的界限。所以如果以禪修為核心,熟讀佛經和歷代祖師的論足矣。佛教不是發展的,因為聖人的內自證境界是穩定的。
一切善知識的教言都是居於眾生根性的框架之下發生的,當年世尊宣說法華經,在場的幾千佛子提前退場,所以說明即使佛陀在世,也只能根據不同眾生的根性宣說不同的法門。大乘根性的需要有宣說大乘的善知識做引導,小乘根性的人自然也需要宣說小乘的善知識做導師。諸佛菩薩救渡眾生的善巧方便也非我們以凡人的思維可以了解。所以學大乘的沒必要看低學小乘的,學小乘的也沒必要詆毀大乘的經典,非要說大乘佛法或者小乘經典才是正統就違背了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救渡不同根性眾生的悲心。對於法師,我想說是「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也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網上隨便翻了一下印順的中觀今論 感覺挺有幫助的 有助於理解台教
哼哼哼哼,左一是南傳佛教大拿,但我不告訴你們他是誰
師兄,說得好。我也是讀了導師的書以後,才開始真正認同佛學,以前我一直認為佛教就是迷信。多虧導師指引,才明白佛學是根本,佛教是附屬物。
到現在我信仰的是佛陀的佛學。
至於大乘佛教是宗教,是為了不同種族、不同根基的大眾而出現。
大乘佛教不是佛陀的原是佛說。
只有大乘佛學才是繼承了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所以大乘佛學是佛說。這也符合導師的思想。
你如何回答提婆達多品?是佛說嗎?是在否定辱罵佛祖呀!這就是法華經。大乘佛教的經典,公開辱罵佛祖,為提婆達多,本為原始佛教的五逆之首平反翻案,編造佛祖曾經為提婆達多【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以至於宣講佛祖的【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均來自婆達多品!最後婆達多品被受記為佛!
這種大乘佛教肯定不是佛說!你有一點思維能力都能判斷,這是大乘佛教的傳銷洗腦手法!為了大乘佛教發展,不擇手段!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解讀,提婆達多,梵名Devadatta ,巴利名同。為佛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幼時與釋尊[2] 、阿難陀共習諸藝,其技優異,常與釋尊競爭。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於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能得聖果而退轉其心,漸生惡念,欲學神通而得利養,佛陀不許,遂至十力迦葉處習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國阿闍世太子之供養。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領導僧團,亦未得佛陀允許。此後提婆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制定五法,以此為速得涅盤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諸書記載不一,據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載,五法為不食乳酪、不食魚肉、不食鹽、受用衣時不截其縷績(即用長布)、住村舍而不住阿蘭若處。又據《十誦律》卷四、卷三十六載,五法為盡形壽受著衲衣、盡形壽受乞食之法、盡形壽受一食之法、盡形壽受露地坐法、盡形壽受斷肉法。
提婆達多,本為原始佛教的五逆之首。【法華經】中,大乘佛教為了凸顯大乘佛經的功德與法力,公開為提婆達多,五逆之首平反。
更加超出信眾想像的事,【法華經】宣講,佛祖在【 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
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此仙人就是提婆達多,本為原始佛教的五逆之首。大乘佛經為了宣講,可謂徹底顛覆佛祖時期的佛教徒的共同認同!
並把佛祖的【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歸於提婆達多,本為原始佛教的五逆之首。
【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最後徹底顛覆佛教徒的共識的是,提婆達多,本為原始佛教的五逆之首,可以成佛!!!這就是中國凈土宗,五逆惡人可以往生凈土的理論源頭!明矣!
【 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
大乘佛經《妙法華經》這樣宣講,只是為了抬高大乘佛教的神聖地位以及神通法力。
【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推薦閱讀:
※愚笨,既然佛學說世間是虛無縹緲的,那為什麼還要吃素,葷和素不是是境由心生,為啥要吃素呢?
※如何評價LOL瑞茲重做?
※海雲繼夢何許人也?
※法術作用在人身上是什麼效果?
※王者榮耀貂蟬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