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上海十年內有希望超越香港嗎?


那方面超越呢?泛泛而談講不清,我只能說,公共服務不見得會超過,但是肯定更接近。

人均收入,恐怕超過不了。

金融業發展水平,這是需要歷史積累的。

至於其他,沒什麼超越不超越的,拿香港當坐標都沒意義,上海有自己的「昭昭天命」,香港則遲早會回歸本質——總想著「應該是怎樣」,不會有什麼未來的。


07年的時候給上海20年可能能在2027年超過香港,然而經過2007-2016年,再給上海20年都別想了。


這樣幻想有甚麼意思?

這種上海能於xx年內超越香港的論調

香港人從九十年代聽到現在,可謂陪著香港人成長

其實上海或是其他地方超不超越香港

香港人都不會有很多意見,只是覺得自己經常被當作量度單位一事很無聊而已

但近年的論調開始變成上海不只是要超越香港

香港還要「回到小漁村的本質」

這問題已有答案是這樣

那就很令人不解了

期望自己進步十分正常

但期望自己進步同時希望別人仆街

就不太好了

------

19/10/2016

@爬牆左右看

很好呀

正好解答很多中國人對香港金融的迷思

先說題外話,香港自麥理浩時代起飛,是香港公認的常識

這可不是我自己的想像

你或許很難明白,麥理浩在香港的地位

回正題

1. 發現知乎有很多人經常說

甚麼香港金融依靠中國供養

甚麼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香港完蛋了

那我們便藉此機會看看事實是否如此吧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2014/15 cash market transaction survey

http://www.hkex.com.hk/eng/stat/research/documents/cmts2015.pdf

香港的資金來源於2014/15有31%來自oversea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igure 2.)

猜猜這31%裡面,中國佔多少?

答案是22%(Figure 8.)

跟知乎的一貫想法有很大出入對不對?

再看看Distribution of cash market trading value by local and overseas origin (Figure 7.)

Local investors
(38.9%), EP principal trading
(21.9%), UK
(10.4%), US
(8.8%), Mainland China
(8.6%)

嗯,中國的確是香港其中一個重要資金來源

但有沒有知乎常見的沒了中國香港完蛋?

我很有保留

真要說完蛋,也是沒有英美才完蛋

再看看香港銀行體系投放到中國的貸款

香港金融管理局

表1A: 香港銀行體系的內地貸款按各類銀行表列(2013年12月底)

1A: 香港銀行體系的內地貸款按各類銀行表列(201312月底)

港元

外資銀行分行

9,700億

本地註冊銀行

8,300億

本地註冊銀行設於內地的子行

4,760億

總額

22,760億

2013年,本地銀行以及本地銀行註冊的內地子行,佔總額超過一半

這可代表香港把來自本地的錢借給中國機構

接著我們看看到底是甚麼人向香港銀行借錢

內地非民營企業

12,900億

內地民營企業

4,880億

非內地企業

8,110億

總額

25,890億

接近一半都是國企

到底誰依賴誰,還真說不定

上面有人提到滬港通

那我們最後看看數據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td

港股與上海a股誰更可靠,各位已用錢來投票

2. 我沒有說過一句貶低上海的話呀,別亂扣帽子

另外,閣下說得香港一無是處,不是中國的商人文人逃到香港,香港就只是小漁村

怎麼又不想想他們為什麼在芸芸亞洲地區,不選中國南洋澳門台灣,而是香港?

他們在香港享受安全,並在這裡把自己的事業發揚光大

香港可沒有欠他們哦,當然他們也沒有欠香港

------------------

@爬牆左右看

閣下為人可能有點敏感,認為我tag閣下就是想搞你

但我純粹只因回覆閣下的內容太長,亦認為香港金融概況很值得各位一看,所以才把回覆放在答案裡

放鬆點吧,真要是搞你,就不會花時間找資料了

各位, 他自己另開了一個回答回應我

我看後也有些觀點想探討

1. 香港靠甚麼起家?

這並不是如他所說的 "無可辯駁的轉口貿易發家起源"

香港戰後除了轉口貿易還有輕工業和製造業

他這句無可辯駁甚是誤導,令人以為香港當年只有轉口貿易

特別要注意的是,香港在韓戰期間遭國際禁運,在那時候香港已開始轉型成工業城市

縱使韓戰結束後,荒廢的轉口貿易重新發展

也未能像以前(或如現在的金融業般)持絕對主導的地位

2. 誠然,在進出口和轉口貿易方面

中國佔的份額頗大

但這又如何得出香港靠中國的結論?

我就是我經常不明白知乎的其中一點

做生意,互惠互利,為什麼要有靠這靠哪的主從關係?

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向香港買東西,算是中國打救香港,中國向香港賣東西,竟也算是中國打救香港

實在難以理解當中邏輯

要是有人堅持這靠這靠那的邏輯

那請看看中國商務部的的報告

2016年1-4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對華投資,香港前十位中第一,金額比前九位總和還要多

佔總額接近七成

那這些人,會否承認中國依靠香港?

不會

他們這時候就會顧左右而言他,把話題扯開

說到底這種人只是看香港不順眼而已

今天拿進出口貿易來說,只是因為這話題對他有利

要是有天中國不再佔最大份額,他們就改說別的

也許是東江水?

3. 主要行業與GDP走勢相若,很正常

你拿其他行業也會看到相似走勢

不知道拿這個說有甚麼意義?

4. 我對上的更新只提及金融

閣下竟說不回答,那根本就不是在回應我呀

閣下有興趣寫答案可大方的寫,用不著拿我當藉口

至於你說打臉

也好呀

被打臉就等於學到了東西,我也很期待被打臉呢

-----

你貼的圖只簡介了香港經濟架構

可沒有說明任何東西哦

我真的沒什麼興趣跟你糾纏

我好歹也直接引用官方的數據

閣下卻貼甚麼百度知道來作回應

真的很沒意思

反正閣下說來說去都是:

1. 香港沒甚麼了不起

2. 中國對香港極重要,但香港對中國不算甚麼

不要誤會,我不是在生氣或是玻璃心

我真的不介意你怎樣看香港

我只是趁這機會,向各位說一些,與各位的是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東西而已

完全沒有迫閣下接受的意思

但最後還是想說幾句

上海現在的強項是金融,這點該沒有人有異議

以最簡單直觀的角度看,當上海在股災這科考試中,答出暴力救市打擊惡意拋售熔斷這種答案,她已經不合格了

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可不是靠這種方法運作哦

要是想深入地看中國金融的弱點,我聽人說過可從商品定價權入手

你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這方面

我也不是很懂

希望能如你所說,有高人過來打臉指點一二就好


發達倆字,給你20年都超不過。人均gdp,人均收入,平均月薪,公共設施齊全度與現代化,公共文明素質...

——————————————————

科教金融商業這些,10年後或許能超過。

——————————————————

政治地位方面,只要香港製度一天保持資本主義上海一天就超不過。

——————————————————

規模體量方面,上海倒是香港的倍數

——————————————————

城建方面細節都甩不開多少,摩天高樓5年後?或許能超越吧。

——————————————————

請自行搜索以上最客觀真實的數據和排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025年見分曉。


謝謝邀請

上海從經濟規模、人文科學和城市現代化程度,不用十年就可以超過香港。

但是,由於管理體制不一樣,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其開放程度可能不及香港,雖然有一個自貿區,但是仍然與開放的香港無法比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現在看來,上海十年內有希望超越香港嗎?

提問請不要偷懶:「上海」和「香港」進行比較的話,您總得說清楚比什麼吧?否則我現在就可以告訴您:

  1. 上海的人口數量早就超越香港了;

  2. 上海的政府機構規模也一直都超過香港。


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可以超過香港、經濟規模與總量、經濟多樣化可以超過香港,其餘的別想了。

不是我這人嘴賤喜歡潑冷水,而是香港能成為今天的情況,本質上就是因為大陸的落後與封閉。

首先是建國時導致大量資本南下到香港,這給由英國管轄的香港提供了一個機會。

同時建國後前三十年的大量內鬥讓極大量的人才流失,並且都跑到了香港去。

香港憑藉這些人才提前發展了城市,並且完善的繼承了英國人留下的政策,社會上擁有廣泛的共識。

而保證香港經濟發展的,一是旅遊業,二是金融業。

金融業依靠香港的金融自由度,除非政府被中國要求改變,否則金融競爭力與法制優勢都是遠遠超出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目前大陸發展的模板,包括經濟走向與社會福利制度,都是學習香港的模式不斷走出去,唯一不同的是香港擁有的三權分立,大陸並沒有這樣的優勢。

所以只要大陸依舊採取封閉與保守的政治制度,香港的金融業優勢是永遠不會被大陸超越,而香港的獨特地理位置,也保證了香港在亞太地區的金融地位不會被其他遠方金融中心超過,因為香港擔當了一個大陸地下錢莊與黑金庫的職責。

但香港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所以並不適合大公司不斷再次投資基建來開設新的總部,妨礙了一些科技產業的發展,而新加坡在這方面則仍然保持進步,雖然土地資源也不多,但在政治上可以凝聚向心力,而不是像香港那樣無法通過票選政府來避免內耗,所以短期內新加坡的綜合競爭力是要超香港的。

旅遊業方面,香港的旅遊基建非常好,同樣的是超過上海,我家給上海做過一個項目,政府要的投標結果往往是不符合這不符合那,很多東西管殺不管埋,而且會管你索要更多的管理權,甚至有用公權把人踢走自己接肥差的事情。這類問題上媒體不敢曝光,也無法獨立入稟法院申訴。

導致不少公司都不願意下血本的去在上海某些地方投大筆的資金,只願意膚淺了事,除了政府自己投資運營的以外,基本上質量都非常堪憂,東方明珠塔的保養和翻新就是個例子,不但討論緩慢,景點本身的分包程序也亂七八糟。

除了富裕人士去的旅遊地點外,普通家庭型消費旅客能在上海得到的滿足點,往往不比香港更高。

而香港的旅遊業是主要經濟命脈,也許你經常聽到針對大陸遊客的事情,或者立法限制大陸旅客入境,但如果你去看香港的市容跟入境人數,就會明白香港的對旅客的承受能力是非常低的。

大陸往香港旅客主要是購物消費,這也就導致很多廉價團逼人買東西,變相助長香港某些商家的行業畸形,還循環式推高了香港地價。

儘管這種消費帶給香港的收入直接又夠快,卻有大量的潛在問題存在,例如遊客不滿於旅遊公司起哈,導遊工作量太大,收入與銷售量捆綁,最後就是逼遊客買,不買都要玩完,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同時極大量的旅客往往不過夜,就算過夜對於土地資源有限的香港來講也是個非常麻煩的問題,所以很多旅館規模越來越小,而不過夜的旅客對城市的影響很大,所以引起的問題反饋量也大。

假設長次下去,香港的基建設備是不能承受的,民眾怨言也會不斷增加,所以香港政府才推出了新政策,結束這種畸形的自由行經濟鏈。

有人看到香港今年旅客暴跌,可能感覺是遭報應了,其實不從立場角度去科普為什麼香港人並不是活該而是無辜,就單獨說說為什麼大陸旅客暴跌吧。

暴跌第一個原因是政策。

第二個原因是大陸經濟下滑,過去到香港消費的大陸旅客基本以奢侈品為主,例如乾貨、手錶、金銀首飾、藥物、名牌產品等,這些東西單獨價格都很貴,加上大量的貿易量,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但同時購買者有這個需求之餘也必須有錢去購買,一旦奢侈品的購買者不繼續買時,就會產生這些店鋪的倒閉潮。

沒錯,香港去年到今年,都一直處於這些暴利旅遊行業的倒閉潮之中,相反那些更具特殊性的專項旅遊設施反而有所提升。

第三個原因是大陸對香港的長期負面報道,並不是政府多恨相關,而是香港今年的政治波動開始擴大,大陸不希望這種政治影響擴大到內地,必須先下手為強讓人先入為主。

目前香港正處於政策調整期,因為大陸旅客的減少,所以開始吸收東南亞、歐美等地的長期旅客。

為什麼這樣選呢?

因為東南亞跟十幾年前的中國一樣,經濟也開始起飛,大量中產階級與富人選擇旅遊地點往往不會去太遠的歐美,而是選擇文化、氣候與地理更接近的香港。

他們的數量有限,入境也較為困難,不會形成購買量極大的奢侈品銷售鏈(的確有,但沒有惡化與畸形)

同時因為距離也不是深圳與香港那麼近,也沒有中國國內南下的交通便利,所以他們如果來香港,往往會停留很久,短則三天,長則一個月。

高收入群體不在乎貴价的衣食住行,這方面偏偏是與大陸高消費旅客相反的消費觀念,所以能夠更符合市民利益的給香港帶來收入,還不會造成公眾基建或旅遊設施出現負荷飽滿的情況。

歐美的旅客跟東南亞旅客很近似,尤其是英國、北歐的旅客,很喜歡香港城市裡的森林概念,也就是說香港非常繁華的市區外,不用走多久就可以到山野林地,很多地質公園、爬山徑、自行車徑,都給這些更個人化,更想尋求特別體驗的高收入旅客帶來不錯的選擇。

原本這些只是給本地人用的,但今年旅客增加後,原本使用率不足的這些郊野基建也開始發揮自身的作用,又不用擔心爆滿。

而那些熱衷參與的歐美旅客,通常是年收入超過三十萬美元的各大公司中層或高層,他們甚至會選擇定居香港,變相吸引人才。

除此之外,香港也在著手吸引高價值高技術的輕工業迴流到香港,企業的話很多港資在世界各地與大陸都有技術和設備,唯獨香港的加工太貴,所以都不願意回來,如果能談成讓他們回歸的話,香港有機會重新發展高價值的產品鏈。

科學技術上,香港的大學說不上是世界前茅,但很多合作項目也能做出不少貢獻,一年出多少論文這些我不太清楚,我也不是大學的教授,但更平民化一些的程序與新興硬體開發,我到時有生意做過,例如VR設備,HTC跟OCULUS早期都希望在中國開分公司。

最早是OCULUS到香港想要開分公司來做鋪墊,我被叫去開的會,那是VR設備發展的很早期。

雖然香港的硬體銷售市場跟收入水準購買VIVE或RIFT這種產品相對大陸輕鬆,但居住環境實在不如大陸,所以雖然本地發行與投資者很感興趣,但無奈做不大市場,只能參與到往大陸的協商中去,你以後看到主流高端VR設備的投資,背後基本都是香港公司。

說道VR,我剛才也說了軟體程序開發,目前香港政府有一定不太強力的計划去推動人員創作,我暫時不確定究竟有多大規模和影響,不過的確可以感受到是有一些起色,可是沒有特別耀眼的項目讓我看好。

而我個人是覺得VR設備的軟體開發,是很適合香港這個地方的,因為地少人多,一個電腦就可以開發軟體,撐死也就一間房子,幾個人就能開公司,真要有技術,就可以把自己做的好東西借著VR推廣到全世界,本地很多人玩STEAM,如果能上架的話,肯定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了。

香港人口技術差一點,政府推動不到位,我也只能希望政府和年輕人早點開竅。

他們關注政商地產法律經濟太久了,這些娛樂化里有經濟潛力的,反倒被忽略。

說起娛樂這個,香港本地的娛樂媒介很多,也很善於與投入娛樂事業,可香港本地的電影產業其實也沒落很多年了。

這裡我有必要說一下,目前香港電影正在重新崛起,新一代電影人靠各方面的微資助已經算是有能拿的出手的作品,政府也給了很強力的支持。

未來香港很可能成為輸出專業電影人才到大陸的一個基地,而且會做的很好。

我本人就對這些娛樂化但又能迴避環境問題創造更大價值的產業很有興趣,尤其是電影業,我個人也希望能從這方面入手去發展個人事業,反倒是VR,我不會編程只能望洋興嘆。

以上,大致上就是我對香港經濟未來前景的一些重要描述,對上海的描述可能較少也多為負面,但我也在上海待過,我很清楚上海是全中國輸血才有的規模,它本身並不是一個本土化的獨立存在,如果人才不往上海跑,政策不給上海優勢,就憑藉現在的制度是不可能進步的。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DJI的汪滔,香港政府的政策落後沒能保住大疆對香港的根,即便他也是深圳人,但不妨礙他做大後在資本與制度上更傾向於香港,未來香港在創新會逐漸追趕,說不上能有多大成就,只是想必不會再蠢到對有潛力的公司不進行風投了。

真正威脅香港的是政治內耗,不多說。


香港能保證聯繫不到你的時候不拆你的樓

上海能做到?

光完成法治這條路,上海還要走很遠很遠。


知乎果然只會討論gdp。。。香港之所以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因為法制資金安全自由而不是所謂的gdp,討論香港的經濟就是瞎扯,香港才多大面積,上海的面積是香港的6倍以上,人口是香港的3~4倍。金融方面上海是面向中國,香港是面向國際。


定位不一樣,香港依舊會是國際金融中心。就一點,上海用不了谷歌你就讓外資不願意大範圍擴展。


不如看看《寒戰》吧!

香港以彈丸之地能成為繁榮之地的是什麼。

而不是政策偏向,四處抽血,低人權優勢等的堆積。


住在香港,去過上海旅遊

感覺基建方面上海很難追的上香港,街道的整潔,垃圾桶數量,交通便捷這些方面都跟香港差太多

上次我扔個垃圾找垃圾桶找了好久


一個充斥不排隊亂闖燈機動車不禮讓行人地鐵不先下後上隨地吐痰不文明遛狗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企業浮躁追逐短期回報政府辦事一根筋的城市除了gdp數字還有什麼可以超越的

對了,房價也是可以的


感覺除了傻逼gfvv 都已經超過了


10年還是有可能的,如果10年之內超過,那東京紐約啥的也不是什麼事兒了,再過個10年即可超過


上海正在快速發展 香港已經發展完成

上圖

l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