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中國平安銀行出事兒了?咋回事啊

具體的我不知道,好像說的是因為中國平安銀行的關係,導致了很多人受了詐騙,有60億……


  謝邀,聽聞這個事兒之後,寫了一篇文章,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可以作為信息參考

----------------------我--------是----------分----------割----------線-------------------------------------------------------------

進入2015年,經濟愁雲密布,曾經被繁榮掩飾的鬧劇、騙局,逐漸水落石出,化作一出悲劇,數以萬計家庭的苦難。

  2015年3月,工商銀行長沙市韶山路支行被投資者封門,同時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也受到牽連,涉及近2億元。投資者李女士說,該支行行長主動向其介紹博灃的理財產品,稱「保本保息,無任何風險」,出於對其行長的信任買了該產品,結果到期無法兌付。

  同期,黃先生經民生銀行廈門分行集美支行的一位理財經理推介,購買了某建設基金,投資額為120萬,投資期限為12個月,年化收益率為11%。結果該項目發生兌付危機,總共涉及980萬。

  2015年6月,廣發銀行被「拉下水」。一名副行長向投資者劉女士推薦了私募基金產品,期限1年,年收益率達11%,無風險,最後出現兌付問題。

  2015年7月,泛亞日金寶,400億不知去向,全國20多個省、22萬投資者深陷其中!有投資者反映,他們是在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購買該理財產品,銀行工作人員向投資者推薦該產品並承諾「保本保息」、「隨存隨取」,並在銀行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開通了網銀,被帶領至在銀行布點的泛亞工作人員那裡購買泛亞「日金寶」。

  2015年8月,某機構約6億無法兌付,牽連工商銀行以及建行的事件被曝光。一位長春的投資者說:「工商銀行春城大街支行客戶經理在工行辦公室跟我介紹說,有一款工行針對大額度客戶的產品,年利率能達到11%,產品有土地做抵押,還有公司擔保,我就買了110萬元,錢也是從工行大廳轉走的。」

  2015年9月底,中國平安集團北京分公司樓下來了近百名投資人進行維權,他們表示購買了中國平安北京分公司兜售的理財產品出現了兌付危機,投資的錢拿不回來!其原因是深圳金賽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陷入嚴重的兌付危機,涉案
60億元。

  …………

  這不是最全面的清單,我們也無法知道最真實的內幕。但是,縱觀這些「局」,是不是有一種「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的感覺?

  各種莫名其妙的公司,皮包公司,然後拉著在投資者看來信用極好的「靠山」,然後錢就進去了,最後錢不見了。

  到底這樣的行為是否合法?出現問題誰來承擔責任?

  拿金賽銀兌付危機一事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問題太多,然而最後只是投資者自己的問題,因為「做局」者們利用信息不對稱,監管上的漏洞,法律上的空白,讓投資者吞下看似是因貪婪而釀成的苦果。

  深圳金賽銀是一家以產業基金、併購基金等發行與管理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基金管理機構,成立於2011年,其官網宣稱,其主要投資優質的地產並投項目、礦業併購項目,年化回報率可保持在50%以上,管理基金規模高達150多億。

  據數據顯示,金賽銀在全國發行尚未兌付的基金產品共27隻,涉及金額近60億元,包括張家界金賽銀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企業(有限合夥)、湖南長沙省會地標商務綜合體基金、羅蘭金都購物公園基金等。

  今年4月,金賽銀就出現產品到期無法兌付的問題,緊接著上千名員工開始離職,目前僅剩不到20人,金賽銀法定代表人王維奇也在9月份失蹤。截至9月25日,根據金賽銀委託的律師事務所統計,金賽銀募集資金63億元,尚未兌付的約30億元。近期,深圳公安局羅湖分局已對金賽銀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偵查。

  金賽銀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趙女士說:「我買了該產品,記得當時是平安的業務員,戴著平安的工牌,在法定工作日內向我介紹該產品,並說是平安公司回饋老客戶,只有VIP才能購買的產品……」

  但購買合同及落款均未有任何中國平安的表述和公章。據投資者爆料,銷售、簽合同從沒見過金賽銀等公司的人,都是只通過平安保險的業務員,先給錢,再給合同,見到合同的時候落款已經簽好是金賽銀。

  然而,據媒體報道,平安保險有200多名業務員參與其中。同時,多位業務員向媒體透露,他們是在領導授意下才銷售的上述產品。7月出現兌付問題後,有平安保險的業務員向領導尋求解決辦法,領導回復稱,「儘快約客戶去尚都(金賽銀北京公司所在地)談延期補償協議,由金賽銀的人接待,減少業務員的壓力。」

  事情被媒體曝光後,平安官方近日正式回應,稱從未參與銷售金賽銀的任何理財產品,公司正在和投資人一起積極配合司法機關辦案,儘快查清案件事實。

  不過,平安承認:金賽銀確實為張家界項目在平安保險購買過投保金額為2億9千萬元的「建築工程一切險」險種。平安承保的是金賽銀公司相關工程項目的建築工程險、財產一切險等財產險險種,與理財產品毫無關係,也沒有對其理財產品做任何擔保。

  它說得如此義正言辭,我們竟無言以對。

  到底這個坑是怎麼挖出來的?並非只有等警方調查之後,才能有真相。畢竟,幾萬投資者的故事和講述,還有參與其中的多名平安保險業務員「指認」,基本可以還原一個事實。

  當然,從法律上來說,司法機關的調查和認定,才會成為「真相」,一個具有履行賠償或解決問題的「真相」。

  那麼,就目前媒體公開報道的情況而言,平安保險在此次金賽銀事件中到底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在談法律的時候,我們先要看合同,而非口頭上的那些承諾,以及記憶中的「平安工牌」等事實。因為,事實上的事實和法律上的事實,並非是等同的。

  據部分金賽銀投資人反映,他們是通過平安保險業務員購買了這些產品,且有業務員在銷售過程向客戶承諾「保本保息」。

  可是,投資人簽訂的「金賽銀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合同中,並無任何一處提及「保本保息」相關信息,且合同中明確指出,這是一份「有限合伙人計劃」。

  神馬玩意?這特么不是個坑是什麼?

  北京明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總監郭沖則表示,有限合伙人計劃是指投資者把錢投入這家企業,並成為股東。也就是說,投資者需要對自己的這項股權投資的風險承擔責任。

  我擦!這風險多大,誰來監管????

  風險非常大!!!沒有任何專業機構能監管!!!!

  令投資者心碎的是:從合同來看,平安並非合同主體,亦非投資項目的合伙人、管理人等其他相關主體,加上平安堅決否認委託、組織保險代理人銷售金賽銀等產品……

  因此,當平安保險代理人代銷非公司產品時,平安對此不承擔合同責任。

  這不是真的,告訴我!!!!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一位合伙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投資者受到損失讓人同情,但目前公開資料顯示,金賽銀應對上述事件負主要責任,因此投資者應尋求司法渠道來解決問題。

  也許,正是在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法律無法幫助其損失時,投資者最後只能選擇聚集,拉橫幅堵門製造群體事件,以期取得社會關注,引發政府重視,從而挽回損失……

  然而,這一切又將他們自己陷入違法的險境。

  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了解更多關於熱點事件的解讀和思考,關注些微信吧~~~~


近日,半年前爆發兌付危機的深圳金賽銀基金再次被人們關注。隨著事件的逐漸發酵,更多的人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各大保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代銷亂象。

據了解,這些投資者投資的正是之前爆發過兌付危機的深圳金賽銀基金旗下的產品。深圳金賽銀基金的這次兌付危機從4月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半年多的時間。從最初的資金鏈斷裂到上個月公司CEO王維奇失蹤,目前,該公司一千多名員工恐慌性離職,僅剩不到20人。而投資者60億投資款也不翼而飛。

隨著事件的逐漸發酵,更多的人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各大保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代銷亂象。

相似事件已多次發生,有的竟如複製般如出一轍

知名保險公司保險代理人代銷理財產品、公司資金鏈斷裂、總裁攜款潛逃、涉案金額巨大、向保險公司索要賠償……一年前的「帕拉迪」事件與這次金賽銀基金兌付危機事件簡直如出一轍。

2014年,許多上海新華保險公司的老客戶被該公司的業務員介紹購買了帕拉迪集團的理財產品。但是僅僅過了幾個月就聽到該公司倒閉、老闆卷錢跑路的消息。這次的涉案金額接近300萬,這些已經退休的老人一生的積蓄打了水漂,他們拉著橫幅,到新華人壽位於上海北京西路的客服中心展開「維權」。

2014年年初的北京融典基金違約事件也曾引起軒然大波,這是近年來中國最受關注的違約事件之一,涉案金額高達10億元人民幣。此次涉及的代銷保險公司又是上文中提到的平安保險。據悉除了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這款理財產品還在國內其他幾家大型銀行和保險公司代售。

借保險公司之名賣代銷,P2P成無良代理人「心頭好」

股市的低迷,讓很多股民甚為謹慎,轉而投資時下流行的P2P網貸理財,其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成績也吸引了許多大眾投資者,而這也讓無良代理人發現了新商機:與保險銷售返佣相比,P2P等非保險金融產品的返佣更高,他們與一些不知名的小P2P平台合作,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從保險公司撬客戶給這些小P2P平台。

總結這些被騙投資者的遭遇,我們能很清晰的了解保險代理人的慣用手法:借著保險公司名頭,電話邀約這些老客戶,並以保險公司名義組織了一場或旅遊或答謝宴或溝通會,藉機向其推銷產品。全程中讓投資者誤以為是該保險公司組織的活動,產品也屬於保險公司,之後利用高收益、低風險引誘這些缺乏警惕意識的老年人購買。

投資者從始至終都沒有見過代銷理財產品公司的工作人員,而之前宣稱的保本保息,在收到的合同上也變成了需對自己出資額的虧損負全責的私募股權基金有限合伙人。

更讓人不齒的是,這些代理人還經常鼓動那些手上沒有現金的投資者,將自己已有的保險退保再將資金轉投其代銷的理財產品。客戶退保將損失20%到30%的現金價值,但是由於保險代理人的事先承諾,這些人對於損失的金錢大大咧咧,毫不在意。

讓保險公司大為惱火的是不僅在職員工會違規代銷這類產品,一些已經離職的員工也會打著員工似的名號在外招搖撞騙。

不過,最可憐的是那些老人,一直誤以為自己在信任的保險公司購買了回報可觀的理財產品,直到東窗事發,錢被捲走,才知道自己被騙。

保險公司是「冤大頭」?背後牽扯利益存貓膩

很多人都認為保險公司在這件事情上扮演了「冤大頭」的角色,但實際上這些公司與代銷產品公司之間的利益糾葛讓人猜測兩者之間是否有貓膩存在。

此次的深圳金賽銀基金事件中,儘管平安集團回應:官方從未銷售該公司產品,但就界面報道來看,兩者的關係並不是如此簡單。多位業務員稱他們都是在領導授意下才銷售的上述產品;在銷售產品階段,有平安保險營業部的負責人統一給業務員培訓講解上述產品。除了高層的參與,深圳金賽銀基金相關產品由平安保險投保、平安銀行進行資金託管,而這也成為業務員宣傳、投資者當時信任產品的原因。

另外,平安銀行作為資金托方管也沒有盡到相應的監管責任。有投資者反應去查金賽銀基金相關產品在銀行的資金去向後發現,這些錢除了很少部被分劃至投資項目方賬戶,大部分錢分成多筆轉至某車行、某貿易中心、包頭的某農業公司等。

保險代理人的代銷亂象由來已久,而這次的事件只不過是再次提醒:看緊你的錢袋子!

本文系「互聯網爆料」(微信號:hbaoliao)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中國平安為何要收購碧桂園 9.9% 的股份?以地產從業者的角度,兩者的合作會有怎樣的想像?
請解讀一下"金賽銀60億理財產品遇兌付危機 平安業務員兜售?"這新聞
如何看待平安入主汽車之家,CEO秦致被迫辭職?
在平安普惠做貸款前途如何?
平安的新推出的安鑫保怎麼樣?

TAG:平安銀行 | 中國平安 |